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佛教经文 > 金刚经 > 金刚经是讲修福德经典

金刚经是讲修福德经典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71W 次

《金刚经》与中国佛教、中国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故要了解中国佛学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下《金刚经》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金刚经是讲修福德经典,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如果听到大道,真不容易。佛法有八万四千旁门、偏门。这说明你要遇到正门,确实不容易。正门只有一个,而旁门有八万四千。比如金刚经来讲,金刚经中是讲什么?很多人一说佛教,就说是空、虚幻,是无相。是真的吗?比如金刚经有个句子,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比如不住相而行布施,或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无我相开始讲,金刚经到底要不要我相。

有人一学佛,就什么都空了,认为无我相,就是没有我的存在。很多讲法的都这么讲,没有一个我的存在,比如鼻子不是我,眼睛不是我,色身不是我,受想行识都不是我,所以找不出一个我出来,所以叫无我。这个解释,大错特错了。要是按照这个方式修,就成外道了。

无我相,这句话重在讲我相的重要。好比说,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情,然后不执着它。大家去思维,这个话,你做事情重要不重要?一定重要。我做事情,是为了做好,怎么样能做到最高最好,就是以先认真做,做完后还要不执着它的方法来做事情。这叫无我相。

其实很多法师都有开悟的诵。像虚云老和尚等大德,他们建庙,建完了就走人,一点都不执着。这就是他们开悟的做法。认认真真按照规矩来做事,做完了,就不执着它。这就是讲无我相。先好好修好这个我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都要去修,修得功德圆满,法相庄严后,又不执着于自己的法相庄严功德圆满。这叫无我相。

慈航法师临终前讲,空花水月道场,时时刻刻建好,若有一人未度,自己切莫逃了。这也是金刚经的境界。道场要时时刻刻建好,是为了度化众生,但不要执着,要当成空花水月来看。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建道场,第二步,不执着。不能颠倒了。开口闭口谈看破放下的,其实是断灭空,因为阴德不够,魔王就会让他误解佛法。

所以大家去看金刚经,根本都是讲有,不是空。讲行善积德,持戒修福,讲法,不是讲空啊。处处讲有啊,只是它是妙有而已,没有金刚经的有,是不妙的有,有了金刚经的有,是妙有。

有个人,建了庙,往生前就梦到有人抬着大轿子,请他去当官,原来是去当土地神去了。因为他也持戒修福,但没有金刚经的不执着的智慧,所以就执着他的福报去了。

如果要修行,培养福报,那就多念金刚经,越多越好。不要被迷惑,说金刚经讲空啦。所以你看很多出家人,什么都不要的,都不顾,但至少顾度众生。否则都是假的。做人必须要提起做一样东西。

在金刚经中,还有几点要明白的。第一是功德和福德与七宝代表的钱财有什么区别。如果混同起来,那就看不懂金刚经了。

功德是内修内证来的,好比一个人修,也能内证出自己的功德本性。但福德不一样,福德是外求努力来的,福德是用跟众生结缘,修六度万行来的。所以念经可以内证自己的功德,而修种种跟他人有关的善行,是完成自己的福德。

福报和福德也不同。福报是福德的果报,就是相。你要怎么证明你的福德,从相就可以看出来了。佛陀的三十二相指的是福德的相,也是叫福德果报。比如一个人声音很好,叫福报。为什么有这个好的声音,因为他有谦卑的福德。所以才有这个相。福报和福德是可以损的,而功德是损不掉的。就像人的佛性,是功德,每个人都一样,所以损了。从功德上讲,每个人都平等。从福德上讲,人是不能平等的,因为每个人福德不同。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用语有问题,你根本很难明白修行的真相。比如修功德,这句话对不对?不对啊。功德是你自己有的,你只有能看到就好。只能说挖掘你的功德宝箱。讲修福田、福德,那是对的。普贤十大愿之一,广修供养,是修供养,供养是福报的东西。随喜功德,每个人的功德在挖掘,只是你挖掘得多,他挖掘得少,但是大家都在挖掘。所以要随喜。如果把这功德、福德、福报布施七宝讲清楚了,你再去看金刚经,应该有头绪。

拓展阅读:《金刚经》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