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话题 > 功德的作文 > 文明作文 > 文明的韧性作文(3篇)

文明的韧性作文(3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15W 次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明的韧性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明的韧性作文(3篇)

文明的韧性作文1

有一种美,飘逸在蓝天上,深埋在故垒下,具有一种吸灵引魂动魄的魅力,它就是华夏民族传承不息的韧性文明。文明的美在于源远流长,它发轫于黄河,流荡于长江,浩浩汤汤奔腾不止;文明的美在于内涵蕴藉,它育于修养集于素质现于言行举止;文明的美在于能量无穷,它能提升人格,消解矛盾,填平嫌隙,增进感情,和谐四方,让人类如沫春风,安享太平。

透过历史的岚帐,隐约中祖先用石斧开辟出的图腾依旧清晰。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璀璨的文明史上诉说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教养——孔融让梨的礼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贴;毛泽东“敬老尊贤”的谦和可亲。言为心声,行为内现,圣贤伟人的德行,无不折射出耀眼的文明之光。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用一颗刻坚韧的心传承着东方的精髓,修身养性共建和谐,让“文明”经久不衰。

传承文明,人人有责。

朱相远在《中华世纪坛序》曾言:“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可见,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每个答案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清初思想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大意是说崇尚礼仪非常重要。

宋代学者杨时、游酢二人求学时曾经有程门立雪的典故,留下尊师敬长重道之感人佳话;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一举一动之微”的礼貌,被尊称为“文明礼仪的楷模”。

个人的美好形象,是靠平日里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而一个国家美好形象的建立,需要每一个公民在公共场所遵守规矩、彬彬有礼。

梁文道先生曾说:“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当丧失道德、气节成为思维定式,丢弃传统文化成为国民现象,违背礼节破坏规矩成为言语行动方式,人类势必会朝着市侩庸俗发展,而与文明背道而驰。如此,国危矣!

我们是礼仪之都文明之邦。新世纪新时期的新青年们有责任有义务力挽狂澜,拯救日渐滑坡的社会风气,唤醒道德意识,让文明韧性发展。

爱护环境,你丢我捡;遵守秩序,你挤我让;待人谦让,你好我学。将尊师敬长、尊老爱幼,遵规守纪、爱国爱家、真诚友善等文明、礼仪、素质、教养等常识牢记于心,并认真践行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文明成为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人人信仰推崇,奉为圭臬典范,成不二法则。

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当这头狮子醒来时,世界都会为她发抖。”而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向世人宣告:“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头文明的、可亲的狮子。”一个民族,百种文化叶;中华屹立,万朵文明花。让韧性的文明,在新世纪再创辉煌。

文明的韧性作文2

纵观天下,中国人大概是最有资格写《文明的韧性》这个题目的了。我们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和我们同时期出现的文明都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我们是传承性最好的文明,论中华文明之正统非中国莫属,毫无争议。至少在现在,我们认为中华文明是人类一切文明中最有韧性的绝非无稽之谈。

衡量一个文明的韧性,最重要的大抵就是衡量一个文明实现复兴的能力。文明想要长盛不衰是不可能,迦太基城再坚固也终有被夷为平地的一天,罗马城再宏伟也终有陷落的一刻。汉唐之盛何其壮哉,也不过是两三百年之数。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并不是因为中国不会被毁灭,而是因为中华文明能够不断浴火重生,实现涅槃。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北方的民族似乎总是比南方的民族更加骁勇善战一些。不论是罗马人还是中国人,在面对北方民族的南下时都有岌岌可危的时刻。在罗马城被蛮族攻破之后,西罗马帝国所象征的罗马文明就彻底销声匿迹了,欧洲由此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然而中华文明却不这样,靖康之难使宋朝受到了沉重打击,但换一个皇帝、迁一下首都,文明总归还是能够延续下去。即使是清兵入关,整个国家都落入敌手,中国的文明也不会断绝。日耳曼人学习拉丁语和拓跋宏推行汉语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罗马文明灭亡了,中华文明复兴了,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坚韧之处。

文明的毁灭也不全是由于外敌入侵,从内部发生变质腐烂进而导致毁灭的文明同样比比皆是。东罗马帝国曾几何时也是罗马文明的国家,到最后却舍弃拉丁语而以希腊语为官话,放弃罗马式的帝国而建立其东方式的国家,虽有罗马之名,却不复罗马之实了。而中国人却是不这样,孟子见齐宣王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语。面对这样的问题,笑而不语的恐怕不只是齐宣王而已,两千年后的蒋介石听到这个问题,难道不会笑而不语吗?张载的横渠四句和钱穆的“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虽然隔了千年的时光,但从气象上看实在没有什么不同。马可·奥勒留之后斯多葛学派再无大师,而儒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代出人才。中华文明之韧性由此可见一斑。

中华文明能有如此之韧性,能绵延至今而不衰,大抵有三个支柱。一曰郡县,二曰科举,三曰儒生。有郡县则天下一统,国家不会割据分裂;有科举则代有人才,民族不会无才可用;有儒生则人心不乱,文明不会“和平演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儒学是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它们都是对中国文明的概括,并不拘泥于特定的观点或主张。实事求是的讲,我在文章里爱用“儒学”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方便对仗罢了~(笑)

文明终究是由人组成的,而郡县、科举、儒生则是怎样用人、怎样选人、选什么人的准则。设郡县、兴科举、选儒生,那么中华文明的复兴未来可期!

文明的韧性作文3

2500年前,春秋流血漂橹但百家争鸣;1300年前,开元盛世之际李杜风华绝代;200年前,王朝将倾曹公雪芹于草屋写下传世绝笔。每个时代都有其瑰丽的文化符号,难分伯仲,各领风骚。今人有幸跨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一览古人风采,还要得益于文明的韧性。而所谓韧性说起来玄之又玄,实则不过是潜移默化,一脉相承。

文明因潜移默化而保有韧性。当你走在田间,迎面撞来一醉汉,口中直呼“醉死便埋”;当你踏入酒家,只a见一男子靠着沽酒女,颓然不知所云;当你走在街上,目睹沿街女子以瓦砾掷人,因其东施效颦不自量力,汝作何感想。这是魏晋的风流,是魏晋的文明。以此为例,不过想说文明不是简单的一句诗,一首词,一本著作,而是一种世风,一种情怀。好比魏晋名流常放荡不羁,盛唐诗人多气贯长虹。当一个时代被某种特质的文明打上烙印,她将被历史永远铭记。文明的渗透说不清是从上至下,还是从下至上,怎么说都有道理,但也怎么说都有纰漏。不如假想是一些人先拥有了某些文明的特质,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身边的人,进而使整个时代染上了某种色彩。不然名落孙山的黄巢何以写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荡气回肠,不过是江南游玩的王湾何以写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宏大景象。这不恰好印证了无豪气不盛唐的时代文风吗?当一个人拥有某种精神,其传承力是有待商榷的,但当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拥有同一种气质,其文明的韧性就不可小觑了。

文明以其一脉相承彰显韧性。孔孟经典在焚书坑儒中以消失为表象,以历经百年后的重现为结局。经过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荒谬,又回归陆王心学的知行合一,度过了“打倒孔家店”的劫难,又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几千年的兜兜转转,天灾人难过后其光芒不减,内涵永存。诸如儒家文化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大约是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一直是华夏子孙,上一辈的生命底色,她们挣脱不掉,也不想挣脱。好比我们今天要打压儒家,那就要13亿人口改变权距意识,推翻集体主义的思维,拒绝中庸彰显个性。

彼时,我们还是我吗?好比我们今天要打压道家思想,那就意味着中国人“精神药店”的消失,中国人艺术审美的改变,恐怕连“道法自然”的苏州园林也要拆除翻修。当我们深入思考文明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的时候,我们才更能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是华夏儿女这个事实。每一种文化都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不同的色彩,她们汇总、调和,构成了21世纪中国人的性格底色。而我们的上一辈,上一辈的上一辈,也和我们一样,将历史留下的文化无意识地传承,以生命为载体,以汉字为媒介,一脉相承,永不断绝。

我很庆幸文明拥有韧性。所以孔孟之道成了余秋雨笔下堂皇的黄棕色与我们的皮肤一般无二;魏晋的风流给予了今世“怪人”生存的土壤,让一切艺术有了被解释的空间;盛唐气魄在今天化为精神动力,助力华夏儿女蔚然立于民族之巅。几千年前的文明火种,先辈留了下来,靠的是文明的韧性,更是人的韧性。这份文明何以继续传承,时代的命题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给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