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高中优秀作文 > 高考作文 > 2016年高考作文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

2016年高考作文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8W 次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作文命题,继续延续2015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命题模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作文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作文,欢迎大家参考!
 

2016年高考作文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

【作文题目】

(1)作文类型识认。“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立意具有多角度,每一个合理角度都切合题意”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只不过是明确考生要完成的任务,我们习惯评价为“带着镣铐的舞蹈”,“镣铐”就是写作任务,“舞蹈”是指考生的个性作文,高三的师生不要盲目求新,非要给任务驱动型作文归纳写作的方法,这种做法会舍本逐末,应该更关注写作本身。

(2)比较思维考查。“比较”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基础,它的产生基于事物的相关性与差异性。比较思维是思维方法中最古老、最基础的,比较思维存在于一切思维活动中。在进行比较思维时,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①联系与发展是比较思维方法必须坚持的原则;②要把握好事物发展进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③主观性与客观性分离,是比较思维进行的保障;④分析与综合是比较思维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强化国人“理性思维”的大背景下,这种思维的考察是必要的,是符合高考命题导向的。

(3)高考命题导向。“立德树人”一直是我们教育的立足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导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自豪感之根,“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依法治国”是社会健康运行的保障。“一点四面”一直是高考的考察方向,在语文考试中更是如此,2015年开始,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这些导向,会一直延续,这套语文作文的命制,就是清晰的体现,值得我们领会、深挖、高扬、实践。

总起来说,这则材料,可以比较三者,选出重要的;还可以找到三者之间的联系,分析关系,只要从自身的学习经历出发思考,完成写作,就是好作文。

【审题误区】

写作,就是对话与交流,要有问题思维,任务是一种问题指向,要审准要求。作文,最怕没有个性,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从自身感受出发,既注重感性思维又要强化理性思维,不能为完成作文而写作,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掌握一套模式生搬硬套。现在的作文命题趋势是要防止套作,让作文更体现出“灵魂在场”、“个性高扬”的特点。所以在审题时,一定要注重写作的任务性、观点的独到性、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流畅性。不能在考前大量准备人物事例,要做好“理论刺激”和宏观的布局把握。要在考场上综合各种能力,让考场作文现场完成,而且是“流”出来。这种作文的考察方向与模式对当前高中作文教学中呈现的乱象有极好的纠偏作用,师生应该从高一就开始重视,多做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先有思维,后有作文。

阅多阅快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足的文化知识可以提升个人品德素质、丰富自身修养内涵。我们中学生担负着将中华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的重任。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和课外生活实践来提升语文素养。在我看来,课外大量阅读尤为重要。

首先,课堂积极思维、学习知识是我们每个中学生所必需的,我们都应该做到。然而,课堂学习仅仅是局限在老师讲授内容的学习,并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我们需要的是更大的知识海洋。课外生活实践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提升语文能力的运用,但是进行社会实践需要大量的时间,中学生的我们需要每天上学,仅依靠短短的假期来进行实践很难使语文素养得到很大提升,周末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课外的大量阅读对于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便显得十分重要。茶余饭后、课间休息,捧起一本书来看,咀嚼书本上文字的墨香,更是不失为一件美事。

书是我们灵魂的洗涤,书是我们人生的启迪,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帮我们树立自己的梦想,书能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品味语文的芳香。读书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读书能让我们在充斥虚浮的社会上洗尽铅华却仍能回归本真,找到自己,并对最初的梦想坚定不移。

杨绛先生说:“可以一日不吃喝,不可一日不读书。”这位一百零五岁高龄的老人,在逝世之前仍在读书,她用生命诠释了读书的重要并一直在引导我们学生重视读书。读了杨绛先生的书,我知道了充满浓郁的书香气息的三口之家也并非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实际上却是充满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我了解到了亲情用文字表述起来可以那么柔那么美。杨绛先生的文字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温暖与感动,也正是这份温暖与感动陪伴我走过了多年的语文学习的时光。

然而,当今社会的文学作品虚浮之风盛行,我们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应该仔细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人说:“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就像一颗苹果,有着光亮的外壳,饱满的果肉,还有一颗有核的心;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就好比一颗洋葱,没有光亮的外壳和饱满的果肉,剥开还会使人泪流满面;如今的文学作品正如一只青椒,有着光亮的外壳,没有饱满的果肉,还有多颗心。”没错,如今的市场上的文学作品充斥着虚夸浮华,这类书只会让我们脱离现实而贪恋虚无,除了心理上所谓的满足什么也不能带给我们。

我们应该在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阅读,并去粗存精,必定会在未来的中国大地上,吹去一阵清风。

【点评】

有比较分析,但不够透彻,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引用合理,结合自身实践欠缺。

语言表达有条理,注重理性思维的文学表达。

体现文章个性表达的特点,文采斐然。

2、黑龙江

【命题解码】

今年黑龙江省作文命题采用的是新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模式。“任务驱动型”作文概念首见于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2015年8月发表的《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一文,按照张开先生的阐释,“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作文命题模式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是要“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里需要明确的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命题人看来“任务驱动型”防宿构和套作的功能较强,二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必须完成写作任务,写作时要按照命题要求多维度比较,进行说理论证。

可以说考试中心的命题意图在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题目明确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自己的体会,无法宿构,无法套作;比较三条途径——多维度的比较论证。

如果进一步仔细审题,我们可以发现材料包含两层意思:①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意义。②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语文学习是材料给定的写作范围;提升素养则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包括优化思维品质、提升文化品位、丰富审美情趣、开阔知识视野等。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则是实现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这三者的关系是:课堂学习是关键,课外阅读是拓展,社会实践是知行合一。写作时重点应放在三条途径上,抓住途径和提升素养之间的因果链条。行文过程中必须完成三者之间的比较任务。但可以三方面都写,也可以完成比较任务后抓住其中的一个重点展开写。

【审题误区】

“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为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绝对不是在玩弄一个新颖的概念。如果仔细研究,对于命题人而言,这一作文命题形式的提出是对以往高中作文写作模式的纠偏,希望今后同学们再写作文的时候不要只谈风月,还要谈谈风云;不要只是堆砌事例,而要深入剖析历史典故、现实生活背后的逻辑实质,增强作文写作的思辨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出现,使得作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模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它不同于“材料作文”的阅读材料,筛选、提炼关键词,然后紧紧围绕关键词展开写作。它需要学生才吃透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词高效、完美地完成任务。

在今年黑龙江省高考阅卷中,阅卷教师发现,有些学生仍然按照写作材料作文的固有思维模式展开写作,比如有的同学没有把握好语文学习这个写作范围,且抛开任务大谈“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还有的同学从材料中得出一个结论“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甚至还有同学架空材料后把“坚持”“努力”当作写作方向大写特写。这些立意都被确定为跑题文,得分在10分以下。

还有一种让人感觉比价遗憾的情况,有些学生尽管结合了材料,但在审题上有偏差,写作重心没有放在三种途径的比较和提升素养上,而是大谈特谈文化自信、国家软实力,这类文章属于偏离题意,得分在10分到29分之间。

此外,如果学生的立意在语文学习范围之内,但只谈到了语文素养的意义,没有结合自身体会比较三条途径;或者孤立地谈三条途径,缺乏比较,也没有和语文素养提升联系起来,如只是一味地谈“实践出真知”,则文章只能算作基本符合题意,得分在30到42分之间。

走出课本,走进社会

语文是什么?大部分人认为语文只是我们必修的一门学科,他们将语文视做工具,因此倾向于通过课上的有效教学学习语文。也有部分人认为语文是一种兴趣,因此,他们通过在课外大量的阅读学习语文。而我认为,语文是一生的哲学,语文能立德,树人,修心,正行。语文的终极目标是让我们走出课本,走向社会。因此,我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学习语文方为最佳方法。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内的学习,只是从纸上单纯的得来知识,而实践方能做到学以致用,真正的将知识用在我们的人生中。用这种实践的方式学习语文,既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能促使我们走向社会。因此,丰富的社会实践显然要高于课上的有效教学。至于课外的大量阅读,也高于课上的有效教学。因为,课外阅读能让我们将语文当做兴趣,将阅读当做一生的爱好,让我们一生能与高贵的思想为伍。

然而,读万卷书毕竟不如行万里路,读书的最终目的也是将我们从书中得到的东西用到社会上。那么实践,便是学习语文的必经之路,它的作用便不言而喻了。从这个角度看,实践便又在课外阅读之上。唯有实践,才能让我们所学的`知识真正用于对社会最有利的地方。唯有实践,才能让我们真正收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显然,这是前两者所不能企及的。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内的教学,只是停留在让学生机械的得到知识的层面,只能算得上是知之者;课外的阅读,能将语文变成一生的爱好,可以算得上是好之者;而实践则层次更高,它能让学生体会到在社会中学习,并发挥自己作用的乐趣,可以称之为乐之者。由此观之,三者高下立现。因此,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努力走出课本,走进社会,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样语文的终极目标便也就达到了。

语文是一生的学问,我希望学习语文的人们,能将从语文中得到的知识,真正用于人生中,并不断的放射光芒!

【点评】

中心突出,三种途径比较充分,言之有理,重点选择社会实践展开写作,强调学以致用在语文学习上的重要性。得20分。

语言平实又不乏优美,善于引用,引用来的文字又和作者的文字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显示出了文字驾驭能力的高超。

此文在发展等级的“深刻”上得分较多。有些同学对高考评分标准中的“深刻”的理解有些偏差,憋着劲地要在文章中展现自己的思维深度,甚至有些同学为了达到使文章“深刻”的目的,写文章时,在没有特别合适的可以引用的名人名言的情况下,在文章中写一句“有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随后就在后面编了一句自己的话。其实,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深刻”,是高中生程度的“深刻”,没有一位老师奢望能在批阅高考试卷时发现一位未来的思想家。有时候,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从别处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比如这位作者,能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融入到写作思路中,有效辨析了三种提升途径,就是一种“深刻”,是非常精彩、巧妙的“深刻”。

3、吉宁

【命题解码】

2016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与去年相比没有多大变化,仍然延续2015年全国Ⅱ卷命题的设计观念,属于任务驱动型的作文。所给材料,考生较为熟悉,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审题上应该不会造成障碍。文题在审题上一点也不难为考生。明确告知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而“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既是要求,也是对写作审题立意的提醒。因而,我们既可以任选其一种、两种,或者三种,来作为立意角度构思成文、表情达意、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例如:

(1)可以立意为:“课堂有效教学是提升语文素养重要途径。”因为借助语文学科的学习,努力投身课堂学习之中,能够积累知识、拓展视野、丰富情感、培养鉴赏能力等等。

(2)可以立意为:“课外大量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重要途径。”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课外大量阅读,能够开阔视野、拓展生活阅历、积淀人文底蕴,提高明辨是非、识别善美丑恶的能力等等。

(3)可以立意为:“社会生活实践是是提升语文素养重要途径。”因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是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提高语文素养。

(4)可以立意为:“条条大路通罗马,综合三种途径,加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为有效课堂教学侧重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课外阅读侧重拓展我们的生活阅历,社会生活侧重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三者齐头并进,相得益彰,更能加速语文素养的提升。

【审题误区】

主要有以下两点要注意:

(1)要准确把握文题的关键词“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的内涵和旨向;特别要对“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有清楚的辨识和理解,语文素养应该是种关乎一个人思想品德、文化修为、价值取向等精神文明层面的综合语文能力;哪种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认识几个字会写几个字、理解和掌握的几个概念,阅读中了解几个人物、懂得的某些知识等,就简单地视为“课文素养”是不可以的。

(2)要严格遵照文题所给出的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来写作。具体地说来,就是要选取议论性文体,“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通过比较“三种途径”和“语文素养”的关系,来阐述哪一种(或二种、综合多种)“途径”更能“提升语文素养”。写作中除了重点阐述所选中的“途径”外,还必须涉及(至少要点到)其它“途径”,不能仅抓一种,不顾其余。

投身社会生活提升语文素养

如何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文题材料给出了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似乎千真万确、无可厚非,但仔细考究、认真体味,我倒觉得能够真正“提升”语文素养、或者说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

课堂的有效教学,无疑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或是读文识字、记忆词汇,或是研究语法、学习修辞,或是诵读诗词、探究美文,或是依从范文,进行“照葫芦画瓢”式的习作练笔……不过,这些只能是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虽必须却只是基础。不是么,校园里朗朗读书,是可以见证着我们对语文知识的渴求、对掌握语言技巧的企盼;写写日记、学学演讲,也能够体现我们试图把口头语言,提升为书面所做出的努力。然而,课本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毕竟是重在知识积累,打造基础设施,仅仅是“登堂”而已,离“入室”还远着呢!要真正培养语文功力,加大智慧内存,就不能不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的小舞台,投身生活的“大天地”,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才真正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只有在哪里,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根本的提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不假,多读书是可以知道天下事。读书是种捷径,不用亲历,就能轻易地得到前人的经验,让我们迅速地获得知识、了解社会、适应生活。但课外阅读还仅仅是对阅历的丰富、视野的拓展,毕竟还属于学习、积累、模仿体验的间接阶段;须知:别人嚼过的馒,不会有自己的味道;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来尝一尝。只有投身到火热的生活当中,去感受、去体验、去磨炼,才能达到所追求的境界。否则,就永远只能停留于别人和前人的水平,又怎能有所突破、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提升语文素养,最关键的途径还是投身于社会生活。

语文小天地,生活大舞台。语文的范畴就是生活的范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素养来自生活的累积,生活永远是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要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爱生活,我们的语文水平才不至于贫乏、干瘪;爱生活,我们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才更强烈、多维;爱生活,我们也才会真正体味到语文素养带给我们的种种精彩。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