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基础知识 > 古诗绝句 > 关于春天的古诗(集锦15篇)

关于春天的古诗(集锦15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21W 次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春天的古诗(集锦15篇)

关于春天的古诗1

1、《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春思》【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4、《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绝句》【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8、《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9、《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0、《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11、《玉楼春》【宋】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

关于春天的古诗2

1.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2.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望驿台》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4.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6.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欧阳修《田家》

7.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王守仁《春晴》

8.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曹豳《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

9.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10.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1.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杨载《到京师》

12.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13.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14.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晏殊《玉楼春·春恨》

1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6.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苏幕遮·草》

关于春天的古诗3

《又见飞鸟》

作者:似蓝非梦

过冬的季节,一只倔强的飞鸟,

没有去温暖的地方,而是去更冷的地方。

一个不喜欢的地方,过一个不一样的冬。

过冬的季节,一只瘦弱的飞鸟。

在没有伴的地方,默默的等待温暖的太阳。

就在明天,离开这尽相思的地方,

来吧,龙城的春天一座美丽的城市。

那才是飞鸟栖息的地方。

关于春天的古诗4

课文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春雨》、《春晓》。据我了解,几乎全班的学生都能熟练背诵《春晓》。然而,古诗的学习,仅仅做到熟练地背诵那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学习古诗,教师应带领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去。

读诗题,我们就感受到了无限盎然的春意。如何让学生流露出对春雨及春天的喜爱之情呢?张若田先生说:“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古诗词的教学更应以读为本。”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把全诗读正确流利。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引领学生逐句诵读领会。读第一首可抓住“好”、“知”、“当……乃……”、“润”、“潜”、“细”、“无”等字提醒学生注意;读第二首抓住“不觉”、“处处”、“啼鸟”、“多少”等词语让学生读好。

本以为二年级的孩子想象一定十分有趣,可是说话练习中发现许多孩子思维定势了。可能是设计的练习框住了他们的思路了吧。

关于春天的古诗5

1、《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鉴赏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与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与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2、《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与“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与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与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与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与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3、《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鉴赏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与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与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与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与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与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与“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与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与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与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与盘托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深刻了解与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它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它们随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它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将其写入了诗中,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与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与体验。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与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人们不能带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无比美妙的春光,有很多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仍然只有几首作品能广为传诵。白居易就是因为有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与“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其他人,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与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关于春天的古诗6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垂钓绿湾春, 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 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 维舟绿杨岸。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游湖(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 风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走近小草,轻轻一亲,小草醒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走进树林,轻轻一吹,树叶绿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走到田野,轻轻一挥,麦苗高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走进花园,轻轻一唱,花儿开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走到河边,轻轻一摸,冰融化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走到幼儿园,小朋友笑了:“春天到了”。

2、春天

春天春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

蝴蝶姑娘飞来 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儿一跳一跳又一跳。

3、 春风吹

春风吹 ,

春风吹 ,

吹绿了柳树,

吹红了桃花,

吹醒了青蛙,

吹来了燕子,

吹得小雨轻轻下,

我们都来种丝瓜。

4、 春 雨

滴答滴答小下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小下雨啦。

5、春姐姐变戏法

沙沙沙、沙沙沙,春姐姐变戏法,

她放下雨帘子,悄悄地变呀变,

她收起雨帘子,哇、大地变美了:

小草儿青了,柳树绿了,

小燕子飞来了,春天来到了 。

6、 一只只展翅高飞的雄鹰,

是天空的春天。

一群群摇摇摆摆的鸭子,

是小溪的春天。

一只只美丽又可爱的小鸟,

是蓝天的春天。

一群群翩翩起舞的蝴蝶,

是花园的春天。

一丛丛美丽的珊瑚,

是大海的春天。

一个个高飞的风筝,

是我们的春天。

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孩子, 是祖国妈妈的春天。

7、春天的秘密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春天在哪儿呢?

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河水淅沥淅沥地流着,

小声地说:

“春天在这儿!

春天在这儿!”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春天在哪儿呢?

垂柳 换上了嫩绿的新装,

在微风中轻轻飘扬。

小声地说:

“春天在这儿!

关于春天的古诗7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关于春天的古诗8

《一只鸟飞过》

作者:何青龙

一只鸟飞过,上帝信手挥毫落墨,

晕开一片片云朵,我望不见圆月,

猜想哪朵云会更寂寞,一只鸟飞过,

有人在阳光下低头走着,即兴哼唱一段情歌,

谁与我擦肩而去,忧伤的羽毛慢慢凋落。

关于春天的古诗9

1.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3.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4.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5.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6.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7.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8.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9.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花”字》

10.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11.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1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13.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崔涂《春夕》

14.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蒋捷《虞美人·梳楼》

15.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曹组《卜算子·兰》

关于春天的古诗10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夹在两山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

【译文】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赏析】

关于该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该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关于春天的古诗11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游曲》(王涯)

万树江边杏, 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 照在绿波中

《春运》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春天的古诗12

1.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的《忆江南》

2. 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帘横数扇。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魏承班的《玉楼春》

3.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4.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的《春夜喜雨》

5.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的《绝句》

6.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7.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孟浩然的《春中喜王九相寻》

8.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

9.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晓》

10.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秦观的《好事近·梦中作》

11.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的《绝句》

12.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的《玉楼春》

13.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着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杜甫的《曲江对雨》

14.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的《春日》

15.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

关于春天的古诗13

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

都:即国都,指的是唐朝京城长安。

人面:指的是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宋代: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注释

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即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临安春雨初霁

宋代: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

近些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注释

⑴霁(jì):即雨后或雪后转晴。

⑵世味:译为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⑶客:客居。

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⑸深巷:很长的巷道。

⑹明朝(zhāo):即明日早晨。

⑺矮纸:指的是短纸、小纸。

⑻斜行:倾斜的行列。

⑼草:指草书。

⑽晴窗:明亮的窗户。

⑾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⑿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⒀素衣:原来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⒁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关于春天的古诗14

《水鸟》

作者:老彦娟

一次次的倾心,他还真的捞到了月亮,虔诚的背在背上。

是钟情于嫦娥的清纯吗,他从此学会了一个人守望,

一个人的舞蹈,踏碎了满池的荷香,

一个人的用心唱,宁静了这幽幽的水乡,

想到了怯怯的浪漫,他将满了脸羞红藏进了翅膀,

清露滴落的催眠,他淡淡了昨日的忧伤,

他压根就不相信,月宫里还有一个讨巧的吴刚,

所以他用足了每个晚上,去为嫦娥梳妆,

执意的水鸟,悠悠的水乡、淡淡的月光、淡淡的荷香,诗意荡漾的晚上。

关于春天的古诗15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春城而色动微寒。

春到人间万物鲜。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东风轻扇春寒。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阳春白日风在香。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