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基础知识 > 说课稿 > 中学语文说课稿模板八篇

中学语文说课稿模板八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95W 次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学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语文说课稿模板八篇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通过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权的精神和正义行为。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 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

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依据:“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论的要求: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权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依据: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依据: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很可能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失之偏颇,无法认识到刺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影视资源,通过多媒体进行文稿演示。尤其是“易水送别”和“刺秦”两个精彩片段。展示历代文人对荆轲刺秦或褒或贬的诗词。

语文新课程认为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最主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要能利用教科书,进行再创造,把教科书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师应创设一种情景,点拨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由于主人公所置深的特定时代背景,学生已经习惯接受传统赞赏荆轲的观点,甚至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作为老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形成个性化的认识。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老师应该少作一些脱离语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点到即可,重在提高学生古文能力。学习最好的动机是来自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本节课,我以语文学习普遍规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导而设计教学,以教给学生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为目的而推进教学,以“情”为突破口,以“读”贯穿始终,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依据: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将借助多媒体的手段,运用朗读法,启发探究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2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7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教材。

第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所学习的几篇课文都是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主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是一篇报告文学,主要通过写罗布泊过去的物种繁盛、现在的荒漠无垠,从而警示人们要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虽然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它在整个单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学习说明性的文章具有示范性。学习本篇课文,能够提高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将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预习和自主阅读,掌握并积累文中"干涸、吞噬"等重要的词语,同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中相关重要语句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结合资料和课文注释,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我坚持依据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坚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说教学目标)

说完了教学目标,下面我来说一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我确定为让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教学难点我设置为理解文中相关重要语句的含义。教学重难点的设置是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的。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想让人们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因此,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当中的一些句子变得不容易理解。除此之外,我还依据学生的学情来设置教学重难点。我们知道八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经过了一年半的初中学习,但是他们的行为习惯还不够彻底,生活中尚且存在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我将以上两点确定为本篇课文的重难点。(说教学重难点)

说完了教材,我将说一说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首先就是提问法,教师针对本文的内容预设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我还将采用点拨创新教学法,点要害,拨疑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另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的使用能够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转移到课堂上来,这是符合心理学的注意规律的。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课文的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感知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首先是预习法。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的背景知识,预习生字词,预习熟读课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的。同时,我还将让学生采用讨论法来学习。我们知道,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针对疑难问题,教师不能满堂灌,应当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实施发现学习,在学生的思维中激荡起头脑风暴,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步,导入新课。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好的导语就像一记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因此,我将导语设计如下:"同学们,大家在大屏幕上所看到的图片其实是同一个地方,这里过去时物种繁盛,水草丰茂的,而今天却是一望无垠的荒漠,这个地方就是罗布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来探究其中的原因。"这样的一个导语设计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下转移到课堂上来,用直观的图片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之后的第二步,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培养语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大意。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朗读和整体感知。具体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自由地放声散读,划出自己喜爱的语句;再请学生谈读后的整体感受;然后请学生进行表演朗读,师生共同评价;最后全班齐声朗读。(整体感知)

新课程理念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在朗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重点研讨。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让学生进行质疑,教师相机点拨和引导。同时,为了落实课堂教学,防止重点内容滑过,我还预设了以下问题作为课堂生成的问题的一种辅助。因此,我预设了这样的几个问题①"‘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一些平时语文学习不是特别优秀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真正做到关注全体学生。②"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一句话中"肋骨"和"肌肤筋骨"分别指什么?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合作讨论,同时,教师也不应当闲着,而是走进学生中间,相机辅导,实现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重点研讨)

落实了重点以后,接下来我将说一说难点探究。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我们知道,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是"四盲的破坏",而根本原因是环保意识的缺失。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赛式的讨论,归纳总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作出评价。这样便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这样也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难点探究)

最后,教师对整堂课进行课堂小结。为了锻炼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这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再进行点评、补充和反馈,鼓励学生良好的表现,希望学生继续保持。因为我们知道,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及时反馈和适时表扬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之后,布置作业就非常必要了。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我将让学生针对现在的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提出解决的策略,写成500字的小短文,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符合教育学的巩固性原则的。(布置作业)

俗话说,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的教学设计,本着简明扼要、清晰直观的原则,我对板书作了如此设计。

好,以上便是我的全部说课,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中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这是本学期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它既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能力目标:

(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目标: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了解一天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景物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4、教材的处理: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且文辞优美,因此,我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讨论、研究、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三峡秋天景色的无穷魅力,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理论依据:

这节课我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在课堂上以读代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会课文文辞的优美,鼓励学生在自主交流中说出不同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受,并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想象。形成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学设计:

(1)导入:本节课采用情景导入法进行导入,先用多媒体播放三峡景色的图片,

创设一种优美的、引人入胜的情境,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本课我分四部分进行:

首先,引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并采用“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注重师生、生生互评,在评价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并提高朗读能力。

然后,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三峡秋天美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进行知识的拓展,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文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3总结:抒发情感。

简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能力目标:

(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5、情感目标: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了解一天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景物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三)教学方法:开放式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已经来临,哈尔滨的秋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哈尔滨的秋天是美丽的,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一看。

2板书课题,播放三峡美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3欣赏了三峡的秋景,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

1、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交流问题,师生、生生互评。

四、练读,深入体会三峡秋天的美。

1、这么美的三峡,这么美的语句应该怎样去读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课文。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4、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三峡景色的美。(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五、你是小导游:

假如你是一个导游,你怎样向你带的游客们介绍三峡秋天的美景呢?

小导游介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六、知识拓展:

作者将这么美的三峡景色写了下来,让我们读了如临其境,你想不想把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的一处美景写下来,介绍给其他的小朋友呢?(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介绍。

七、总结:抒发情感。(将文章升华)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粤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这是一篇自述文,作者王海桐当时的年龄、生活背景与高一学生相仿,文章内容不深,贴近学生实际;文章写法简洁,易于学生模仿。(基于此,我设置了这样的教法:)

二、说教法、学法

我的教法为:“以读促写”,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分析文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养成“寻章摘句”的习惯;让学生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为写作积累语言,积淀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结构,灵活运用于写作。(这也是教学难点)

2.品味语言,学会“寻章摘句”的方法。(这也是教学重点)

3.碰撞思想,把握情感。(这也是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

面对高一新生,第一阶段的课前三分钟主题是“自我介绍”,每天安排一位同学上台为大家作自我介绍,通过学生作自我介绍,引入作者王海桐在文中的自我介绍。

(二)教学环节

1.介绍作者,激发兴趣(PPT展示)

王海桐,1983 年 9 月 26 日生, 20xx 四川省理科高考状元,以 713 分考取了北京大学金融系。高中时期最爱看的书是《金锁记》《灌篮高手》《蔡志忠漫画》等。平时的爱好:读小说。最欣赏的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寄语高中生:好好学,好好考。

2.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PPT展示)

横(héng)行 呜咽(yè) 浑(hún)浑噩(è)噩 逡巡qūnxún 干瘪bi 丑陋(lòu) 拙劣(zhuōliè)挫cuò败 攥(zuàn)住 系(j)气球 懵(méng)懂 李煜(yù) 虞(yú)美人

3.分析结构,把握人物

(1)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何写作特点?

明确:采用“导语+小标题”的形式,至于灵活将这种形运用于写作,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我将它安排在作文课落实。

(2)分析“我”是什么样的人?(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明确:

现实中的我:

①我是一个被奶奶歧视的女孩。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奶奶拂袖而去;

②我的父亲因为我是女孩而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③我没机会在奶奶面前证明自己,一直很遗憾;

④我不美丽,也不灵巧。

心目中的我:

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真实的我:

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孩;

②是一个相信潜能,相信不同的态度能决定做事成功与否的人;

③是一个从小就受到父母严格教育的人;

④是一个尽情享受青春美丽的人,一个笑对生活,接受生活磨练和打击的人;

⑤是一个有着美丽而又羞涩梦想的女孩,是一个经历了高考的洗礼,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但是,对未来的不可知,感到迷惘的人。

4.寻章摘句,品味语言

谈一谈:文中有许多精美的语句,读完之后,也许你有“寻章摘句”的冲动,你会摘抄哪些精美的语句,谈谈摘抄的理由。(学生畅所欲言)

举例:

(1)语句:记忆的浅海里逡巡,想找出一些闪亮的贝壳让“高中生以及家长能从中得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却带回满身的沙砾。

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把“记忆”比作“浅海”,把世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比作“闪亮的贝壳”,把自己对人生的“困惑和思考”比作“沙砾”,浪漫又生动,也可以看出作者有些谦虚,更有些任性和骄傲。

(2)语句: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分析:这句话里运用典故很成功。“金戈铁马”、“醉卧沙场”、“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乎一句话一个典故,体现了作者文化积累的程度。(让学生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语句:自信,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

分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不确定但又很希望实现梦想的矛盾心情。

读一读:

让学生齐读同学们一起摘录的语句。

写一写:

仿照文中语句:“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另写一个句式特点相似的语句。

参考:你选择了玫瑰花的芳香,也就选择了玫瑰刺的创伤,天下没有两全其美的盛况。

5.碰撞思想,把握情感

话题:大家与作者当时的年龄与生活背景相仿,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或许能引起你的共鸣,请找出一两处谈谈你的感受。

当然,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要防止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老师可做适当的引导,比如说: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话题1:“我的童年并不是阳光灿烂的……”,作者回忆了童年时,父母对其的教育方式,如果这种教育方式用在你身上,你会接受吗?这样的教育方式好吗?请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分析: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谈谈他的童年教育,或者他期待的教育;让学生分析作者自己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老师还可以拓展当下热议的几种教育模式,比如:虎妈式、猫爸式、鹰爸式等,让学生各抒己见。

话题2:《我比想象的灵巧》中“一句无意的话让一个孩子傻傻地记了那么多年,自卑了那么多年。有些话对你早已云淡风轻,对我却刻骨铭心。”

分析:(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时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所谓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大概说的就是如此吧。歌星周华健《朋友》一曲中说:“一句话,一辈子”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常常在别人的暗示与判定下肯定自我的价值。”“我相信某些话对人生的影响力。”从作者的经历,我们应该要学会理性地对待别人的“暗示与判定”,不能一味地活在他人的“暗示与判定”之中,要相信自己的潜能,相信态度决定一切;同时不要对他人枉加“判定”。

五、作业设计

(一)作者的北大梦为什么既美丽又羞涩呢?

(二)在青春的校园里,你也可能与作者当年一样,正孕育着美丽的梦想,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竹影》的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吧。《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确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趣活动中,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老师恰当提升引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习方法。全文通过生动地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问,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本着启发式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朗读教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朗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引导感悟法:学习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对本文的感悟,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朗读欣赏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整理丰子恺先生的资料,课堂上让几个同学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方面的创作成就非常出色。听学生介绍完情况以后,老师提问:丰子恺先生为什么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其实,这和他的童年是分不开的,丰子恺先生早在童年时期就对艺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那么他是如何体验的呢?这次经历又让他懂得了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竹影》。

(设计思路: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第一: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情况,课堂上不再浪费时间;第二,能紧扣文章的主旨即童真时的体验和经历可以影响今后的人生,从而为下一步问题的设计做好铺垫。)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自由朗读,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思路: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地感知,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概括课文是为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真童趣呢?请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

(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很多语句都用到了修辞手法。)

例如一:门口一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

这里用了生动地比喻,这个比喻把孩子华明活泼机灵、蹦蹦跳跳的样子形象地写了出来,充满了童趣。

再例如: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的减弱。(比喻)

那红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拟人)

像这样的句子,学生们会在课文中找到很多。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

(四)品味赏析,重点突破

教师设计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这幅墨竹画在作者家里一直挂着,他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会觉得更有意义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同学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一是因为这些小伙伴们通过玩画竹影的游戏,对竹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二是因为通过父亲的讲解和启发,能够更加理性的去欣赏画,欣赏美了,他们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总而言之是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了,从而也就觉得更有意味。

能得出这个答案从而也就回答了一开始导入的那个问题,即作者的成功和他童真时的这次经历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设计前后呼应,使思路更加严密。

(五)拓展迁移,感悟生活

教师设计问题:丰子恺先生从他的童趣中品味到墨竹的美和中国画的美,提高了自己欣赏美的能力。其实,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在享受一种美,这是语言文字的美,是文学艺术的美,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欣赏这种美的能力呢?(同学们畅所欲言)

设计思路:美术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由文中的图画美到生活中的语言美、文字美,这是一种升华,也是对学生一种非常有益的启示。让学生自由发言,既能开拓他们的思路,也能对他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逍遥游》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文章。第六单元由两篇古代散文和两篇古代小说组成,单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中的艺术魅力。《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根据本文的特色,现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即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特点。

能一分为二的适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2、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二、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明扼要。

3、讨论法。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发,导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庄子的思想,引入课文

2、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逍遥游》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中世间万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通过无为来达到。而本文选自第一部分。解题“逍遥。”

(二)诵读品析,感知文本

1、在听读问记中疏通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2、重读文章,整体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无可待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这部分中,细读每段,这部分主要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

1、课文举例说明世界万物都有所待的时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合法否定的?

2、第一段中,庄子说万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辨”,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强调小大之辨,一方面强调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别的。文字间充满了对鲲鹏的热爱和对蜩与学鸠的鄙夷。

3、课文第三段写了那三种不同层次的人,作者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

4、《史记》说庄子“汪洋恣肆以适己”,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的雄伟与细微者的对比

其次,是作者描绘的鲲鹏形象

B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各笑什么?为什么笑?庄子对这种笑是赞成还是反对?

全文可以说,由三个“笑”组成,“蜩与学鸠笑之”“斥`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三个之,是笑的对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庄子的“无所待”思想?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有待和无待以为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

课文总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显示中的万物都是对立和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

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激情讨论,理性分析。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①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 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生答: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3、教学新课:四个方面

A、基础知识

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B、课文内容理解

启发诱导,讨论探究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C、烛之武形象分析,现代观念认知。

烛之武综合人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良好人际关系,佚之狐。政治观察家,熟知各国历史及现实。哲学家,抓主要矛盾。心理学家,说服对秦君的策略。辩士,语言表达能力极强。爱国志士,对郑国态度。普通人,发牢骚。

忠义、智慧、勇敢。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4.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三

七、说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郑 危在旦夕(形势)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忠义)

烛之武 夜缒而出(勇敢) 秦军乃还

智说秦君(智慧)

郑 转危为安(结果) 晋亦去之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名的《桃花渊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 分析教材。

1. 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是苏教版语文初二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可以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都大有裨益;况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 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

(2) 理清本文的线索。

(3) 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 分析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第四、 教学过程。

(1)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补充相关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查阅资料的习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示预习成果,互相补充,使之对作者、背景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利于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教师可以简要补充,并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检查学生读准音,读顺句,对句读加以点拨,为学生课堂正确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利用多媒体,配音、配画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出韵味,增加课堂吸引力。

(2)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字、词、句的含义。为减低难度,可以分段进行。学生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词句的含义。这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充分利用小组集体的智慧,相互学习,集中疑点当堂提出,其余小组可以代答,教师只在有代表性的问题上启发或解答,始终使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作风,独立发表见解的胆识。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积极的学生要加以肯定,培养他们的信心。

(3)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基础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作到及时反馈。题目应该眉目清楚,按实词、虚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利于学生掌握。

(4) 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线索、层次;理解本文虚实相生、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问题设置要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力争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讨论,主要利用多媒体出示这几个问题:

桃花源是谁发现的?他在那里见到什么?后来他回来成功了吗?由此,可以知道本文的线索的什么?

你喜欢桃花源吗?请用画笔描绘出这幅美丽的风光,并用词语概括它的特点。可以推选擅长美术的同学在多媒体上展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笔下桃花源是这么美丽,那当时的实际社会环境如何呢?结尾“不复得路”给你什么启发?这其中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

(5)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展示配乐、配图朗诵,学生自由听读,跟读,在重新认识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6) 作业布置:教育学要求作业要少而精 ,有启发性。因此本课作业定为——

练习三的字词含义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幅桃源的图画

第五、 板书:力争新、实、精

桃花源记

线索:

桃花源:

寄托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