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基础知识 > 说课稿 > 有关说课稿汇编7篇

有关说课稿汇编7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74W 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说课稿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建筑设备工程》其中之《水封作用及破坏原因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程和本节课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一、本课程情况

1、课程设置----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是非设备专业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职业技术课程。首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建筑设备各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设备施工图的识读方法,对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了解建筑设备技术的发展动态,为今后职业岗位的迁移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

2、课程内容

根据对施工岗位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所需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会同企业人员和教育专家,参考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更加适合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内容的制定侧重于土建施工与设备各工种协调问题,把课程分为5个模块。

3、教学实施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理论培养的基本规律,定位于实践活动,理论作为实践的辅助,以够用为度。教学手段上引入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用动画或实物来演示原理或系统。教

学环节设计成任务教学法,让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效果和信息获得量都得到了提高。每一个学习模块完成后,带领学生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力求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掌握职业岗位急需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

4、教学资源

本课程所选用教材为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规划教材,配用完善的教学文件。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还配备了图纸库、行业标准资料库、图片库和仿真动画库等一系列数字化教辅资源。同时还配备有建筑设备实训室和审图室,为学生的实践实训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

5、教学效果

经过全课程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高,较出色的完成了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受到同行、督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6、教学特色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形成了“双心”的教学特色。

1、以实践为核心,从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

本课程强调在工作中学习,改革了过去《建筑设备工程》脱离工程实际,一讲理论,二讲设计,学生学的满头雾水,到了工地才对所学知识恍然大悟,学生顶岗工作能力较差。本课程的采用了工学结合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基础课、理论课、实践课的界限,强调在干中学,

在学中干,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课程的配合协调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2、以工程应用为轴心,导入工程的习题训练

本课程对课后习题训练形式进行了改革,跳出原有学习模式中文字叙述概念问答题框架,参照国家注册师的考试训练方式,以工程应用为轴心,每个章节按照实际工程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管材、设备的应用以及系统的安装要求等等建立相应的习题库,以训练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础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

7、改革思路

该课程改革的主体思路和目标就是进行和完善课程建设,努力争创校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体细化工作任务,完成由模块教学向情境教学的彻底转化,更适应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实教学资源,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强化实训教学,突出工学结合。

二、本节课情况

1、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内容节选自模块一建筑给排水。学生通过建筑制图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建筑给排水施工图识读的能力。本节主要通过学习建筑排水管道中水气流动的物理现象,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是建筑给水排水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

2、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无理论基础,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不足。但知识是在兴趣

的驱动下,积极思考和长期积累才能掌握的,这样认知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因此我认为教学的关键就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增强理论的直观性,增加动手环节。

3、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理解水封破坏的原因,掌握解决方法

学习能力目标: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认真细致、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

4、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5、教学过程

我们以解决卫生间管道臭气进入室内为目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其教学过程分为四步:

1、提出问题——创设一个生活问题场景

有时特别是阴天,臭气会通过卫生间的排水管道中进入室内,为什么?

2、分析问题——寻找原因

学生先分组讨论,提出看法,随后老师带领学生对管道中的水气流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水封作用及产生水封破坏的原因。

3、解决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教科版的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中的第5课。它是继上一课“食物变化”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食物的变化。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观察发霉的面包,是引领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食物。第二部分:面包发霉的条件。通过观察,让学生猜想面包发霉的条件。(书本上的第二、三两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我将它们改成了“你是怎么知道的?”)第三部分:哪一块面包容易发霉,寻找面包发老霉的原因。(在面包上放些霉菌的环节,我把它删除了,因为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误会,认为霉菌放得多会长得快一点,霉菌放得少会长得慢一点,对霉菌生长条件,引起误解。)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②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②在对霉菌生长的实践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的意志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二、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食物的变化有一定的联想。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说教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为:

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霉菌进行观察、研讨、猜测、验证,以进一步寻找霉菌生长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对霉菌的生长有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1.导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2)面包发霉的条件

(3)哪一块面包的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①设计实验方案。

②选择实验条件

③分组准备对比实验

(4)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潘放容将要给大家献上的是《比尾巴》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准备、 方法渗透、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比尾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我们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车”字,认识一种新的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字头和“鸟”字旁。

2、 能正确读文。

3、逐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确定为:识字、写字。

二、教学准备

针对一年级小朋友喜欢小动物,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爱玩爱动的特点,我们搜集了文中的动物图片结合闯关的游戏制作成了课件。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们准备了词语卡片、独立的生字卡片,搜集了笔画“撇折”和“车”字的演示ppt。

三、方法渗透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一年级教材主张学生在玩中学、主动学的指导下,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好玩好动的特点,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为了突破重难点,本课生字教学,我们采用了随文识字法。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在教学中我们还把摸、贴、读、说、比等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场。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开发儿童智能的一把金钥匙。课堂伊始我们设计了游戏“摸摸你的小眼睛!摸摸你的小耳朵!摸摸你的小屁股!摸摸你的小尾巴.....”使学生和老师拉近了距离,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孩子们做摸尾巴动作时发出惊讶顽皮的表情时,师相机教学词语“尾巴”,注意轻声。紧接着抓住孩子喜欢听童话故事的特点,点出森林王国的图片,创设情境:动物们在干什么呢?引出“比”字教学,导入课题。

(二)读文识字,自主探场。

此时孩子们情趣盎然,肯定急于想看看比赛,我们创设了狮子大王说要冲过三道关卡才能进入比赛现场,为了能顺利过关,我们赶紧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孩子们就有了想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交流方法,活跃全场

紧张的冲关活动现在开始!

第一关: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呢?逐个出示动物图和带音节词语,读时重点指导平翘舌音的字。接着教师出示动物词卡,指名读词语,指导记字形,重点认识新偏旁“公”字的八字头及“鸭”字的“鸟”字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逐步交给孩子偏旁识字的新方法。 接着去音节读动物名称词,复习巩固生字。

第二关: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的尾巴?为什么?相机指导认识 “短 、把、 扁 、 最”。这几个字要记住字形,我设计了把这四个字的字卡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实现了由扶到放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自由自主的学习。

学到这里,为了巩固生字,我们还设计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

第三关:把新学的生字宝宝送回家。由浅入深,先回句子再回文。

“小朋友们胜利冲过三关,真了不起,快来看我们的比赛现场吧。”播放比赛视频,利用有声语言,动画形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让孩子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为了调整孩子的疲惫情绪,我们根据本节课要认识的生字设计了一个课间操。既再次巩固生字,又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四)、指导写字 ,实践生场

今天我们来场最后的比赛,比谁写的字最漂亮。指导认识

新笔画“撇折”,认识“车”字,指导书写。师范写时抓住横竖中线笔画范写,然后孩子描红、临写,展示书写评议后再纠正。

(五)、小结并布置课外作业:

今天我们在游戏中认了字,写了字,请大家下去以后收集其他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它的尾巴的妙用,为我们下节精彩的课堂做准备。这一环节既总结了全文又延伸了课堂的意义,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我们的板书先出示六张动物图片和相应的动物词语,再出示相对应的尾巴特点的生字卡片,最后范写“车”字。这样既清晰展示了课文内容,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总之,整节课的设计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抓住题眼“比”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闯关和比赛贯穿全课,以兴趣为前提,游戏为载体,朗读为主线,层层推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和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免疫与计划免疫》。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免疫与计划免疫》是人教版必修教材八年级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二个课题本节内容讲的是免疫的基础知识。学习免疫知识,对于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1、本节主要内容的特点和地位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由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计划免疫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免疫功能,才能理

解和掌握计划免疫。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三道防线的免疫功能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

础知识。

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

(3)描述免疫的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

作的能力。

(2)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

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这需要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说学情

在第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传染病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免疫的有关实例。受社会环境影响(禽流感),学生对自身生理过程及原理的关注程度加大,对自身健康比较感兴趣。在学习方面,初二的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对灵活、风趣的教学方法更加感兴趣。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只能事倍功半。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动脑、动手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

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 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

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相结合,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作用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身发痒、起泡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要了解这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

师生活动主干线: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资料分析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问题一: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皮肤的保护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分析二: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吞噬细胞(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赶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问题二: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你说我说:生活中常见狗、牛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这是怎么回事? 试一试,我能行:

组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何特点?

师生共同小节: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人人生来都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分析三:

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往往患病。

问题三: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道防线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并总结出抗体、抗原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我来试一试: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与前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相同吗?有何独特的特点?

自读提示:

1、人为什么能在许多病原体存在的情况下健康的生活?

2、人体对衰老、死亡或死亡的细胞是如何解决的?

3、人体如何对付异常细胞?

出示免疫的功能示意图,根据图片,引导学生总结:

免疫的功能:

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保护)

2、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我稳定)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三)计划免疫

还记得小时候你打过哪些预防针吗?让带预防接种证的同学说出自己接种疫苗的时间和预防疾病的类型。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计划免疫的原理、概念。最后出示“预防接种和免疫程序卡”,让学生认识计划免疫的意义。教师根据课本插图向学生渗透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国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关心。

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同桌交流一下吧!

能力展示台:

比一比,谁的课堂效率高:

1、某人与甲肝患者接触过,而他后来并没有患甲肝,你知道为什么吗?

2、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在我国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你知道从免疫学的角度看,卡介苗和婴儿体内相应产生的物质分别称为什么吗?

3、20xx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曾发生了利用邮件传播炭疽病的事件,造成人员死亡。早在19世纪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就对牲口炭疽病进行了研究。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绵羊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绵羊用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的病原菌注射,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乙组没有注射。10天后,对甲、乙两组绵羊同时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病原菌,经过一段时间,甲组的绵羊全部正常生活,而乙组的绵羊全部死亡,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

4、严重烧伤的病人植皮时,要用自己的健康的皮肤,而不用别人的皮肤,这是为什么?

5、若某儿童口服“糖丸”后,此地流行流行性腮腺炎,此儿童是否不患此病?请你说出原因。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地球爷爷的手》课文以童话的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主动留心身边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猴子很有灵性,不但聪明,而且知识丰富,懂得很多科学知识。文中,猴爸爸竟然会利用地球引力得到桃子,这样,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小猴的要求,这一现象,使小猴和小兔产生了好奇,也正是学生好奇的地方,本单元主题是激发学生对探索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由水猴和小兔想吃桃子,引出猴爸爸不动手而得到桃子,从而让小猴、小兔好奇,最后是地球爷爷的话让他们得到了答案,文中内容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出现的,语言浅显易懂,让学生读了很感兴趣。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给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跳、挑”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通过朗读课文,明白理解课文内容,找到了桃子落地的原因。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三、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文中一问一答的对话特点,以读为主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了解桃子落地的原因,并借用课件动漫插图,帮助学生边读边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详见《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

五、说板书

板书做到简洁,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本课的主体。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地球爷爷的手》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31课。本文以小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出现,通过成熟的桃子自动落地的事,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教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心引力,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时,我利用游戏——“掷币落地”导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由于我巧妙地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了课堂上,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

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在教学达到高潮时,又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科学。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再次举例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这种由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孩子们从小爱科学的品质。

当然,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中还有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形式及方法比较单一,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是游戏、比赛等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还需要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二、识字教学中,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应多强调学生在生活中的识字。

第三、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因为质疑是思维的火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质疑的时间。

第四、教师本人应多加强对电脑的操作。

说课稿 篇6

青岛版分数乘法说课稿

(鞠躬)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乘法 ),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 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阶段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 分数乘法 )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 )页至第( 16 )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学习分数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意义以及分数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将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相联系,并探索出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为以后分数成分数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理解和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三个方面教学目标:

⒈ 知识目标:掌握分数乘正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⒉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

3.情感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与数学的的密切联系。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正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 本课难点是: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说法和学法。 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教法,我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知, 并在探索过程中,掌握本课重难。 说学法: 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在探究新旧知识间的迁移过程中,突破本课重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六)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同时,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就具体说说这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以旧引新

1、在黑板上出几个分数加法的计算题

123173335+ 5 10+10+10 14 +14 +14

在做题目前:

1.我会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程。

2.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33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 14+14+14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很自然地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分数乘法【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通过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提供迁移准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1.出示例题教学例1

根据题意,电脑课件呈现示意图。

列出解答算式:

2222+2+26 + + = = 1111111111

26 ×3= 1111

(3)组织学生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6师:11 ×3= 11,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 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② 接着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反馈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2×32222+2+26教师板书:11 +11+11 =11= 6= 11

③最后我会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再学生口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接着我让学生看到第9页教学例2 3计算:8 ×6

(1)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2) 接着同桌交流计算方法和步骤。

(3) 比较计算过程,看一看哪一种更为简单。

(3)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归纳: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地位。]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新知。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及练习题目加以整理和归类,有针对性练习。

(本环节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回答三个问题:

⑴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2) 你还有什么疑惑?(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让学生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四、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在本节课的板书中,我力求简单明了形象的反映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的发展过程,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自读课文12课《郑和远航》一课时的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深度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 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

本课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己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于是我和部分学生在课前收集了《郑和远航》的资料,如:郑和的生平、海洋知识、远航历程以及首航的盛况、后人的纪念等等,通过筛选、组合,供孩子们浏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另外五年级孩子具有烈好奇心与求知欲,郑和远航的历史应该能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入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性阅读就显得很有必要。

三、教学目标:

1、认读6个字。

2、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收集到的材料,理解重点段落的意思。

3、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行了环球航行,而我国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多年,他是谁?(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三)、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文中有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你找到了吗?

(1)出示句子“郑和首航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多年,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2)理解“顶峰”:什么是顶峰?(山的最高点)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二)

(3)质疑过渡:郑和远航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课文哪里告诉了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看。

(4)请大家默读全文,思考上述问题,再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简要的批注。)

2、全班交流

1)感受规模大(1—3自然段)

(1)郑和远航规模之大你是从那体会到的?指名读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根据学生回答而定)

(2)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把句中的数字读好,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3)六十多艘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船只随行吗?(:生:有。)有战船,有粮船,有水船,总共——“200多艘”。难怪课文第三自然段中说这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5)除了船多,你还从哪看出这次远航的规模很大?(根据学生的回答而定)

(随行的人多:上面载有27000多人,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送行的人多:人山人海。)

(6)这么庞大的船队即将启航,想一想他们的指挥郑和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发号施令呢?(练习朗读)

2)体会时间长。

(1)过渡:从上面所说中我们确实能够看出这次远航的规模非常庞大!那时间到底有多长呢?

(2)指名交流:1405年至1433年,达7次。

(3)历时28年,出洋次数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板书:时间长),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3)学习范围广。

(1)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广)介绍郑和的航海路线和所到的国家。

3、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引读)

4、想想郑和远航还是怎样的远航呢?(指名说)

(郑和远航是一次友好的,凶险的远航)

体会友好交往:

(1)从那看出是一次友好的远航呢?(可以抓住句子或词语)

(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师生演一演

(3)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 。

战胜风险:

(1)想想航行中船队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风浪,海盗)

(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出示“在大海上,……一次次化险为夷。”

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

(4) 面对海盗的袭击,郑和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回答)

(5) 小结:在漫漫的航行途中,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凶险,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6)最后以自然段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交流指导)

5、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把它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四)、升华情感,回读全文。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自由读课文。

五、学习效果分析: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和师生扮演郑和各地人民的友好交往感受到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伟大壮举,理解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为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而感到骄傲自豪。不足之处是在学习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时只抓住一些数字和图片让学生感悟,没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理解,体会得不够深入。课内自读课应该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适当点拨,不应以老师的讲解为主,今后的备课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教材。

六、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在教学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演”、“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板书 : 12、郑和远航

规模大

时间长 达到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范围广

友好 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