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基础知识 > 说课稿 > 【必备】说课稿模板九篇

【必备】说课稿模板九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12W 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说课稿模板九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来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明辨是非》第一话题《铸造心中良知的标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既是前面《自尊自信》内容的延续,同时又为后面二个课时做了很好的铺堑。因为人只有在心中铸造起正确的是非善恶的标尺,才有可能正确去对待来自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各种影响,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因而学好本课时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它在整个八年级上册中占有重要地位。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本课的

(1)知识目标:

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

(2)能力目标: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以善良正义的人作为人生的榜样,坚持美好的理想追求,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

3、教学的重点: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理由有二:一是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一个正确价值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们心中的良知标尺即正确的是非善恶观。二是:八年级的学生在处在是非善恶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让他们明白正确是非善恶的含义,这对于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4、教学难点: 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理由有二:一是八年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是非问题能够做出基本、初步的判断,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特别是被表象掩盖的一些是非问题还没有辨别能力。二是社会生活非常复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价值标准也不一样,青少年如何判断,如何选择,决定他将成为怎么样的人。

目标。

二、教学方法:[说教法]

本节课整体的教学思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开展。具体教法是: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本课的教学安排,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我拟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此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培养集体荣誉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角色扮演法。运用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引发学生思考,反省自我,在矛盾中做出选择。

3、情景教学法: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5、阅读感悟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感悟理想和榜样力量,同时达到情感的升华

三、说学法: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爱表现,追求个性张扬和不服输),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活动法、自评法、小组评价法、个案分析法等提高对是非善恶的认知,在心中形成一把良知的尺子——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要全方位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

四、教学程序(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

1、情景导入法:(导入新课)

情景一:视听《如此奖励》现在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对孩子衽金钱奖励,比如洗一次碗奖励1元,得“三好学生”奖10元,考试进入前10名奖5元。。。。。。

情景二:请听一段《对话》:老师:小陈,老师喊上课了,其他同学都站起来了,你怎么不站啊?同学:我很困,不想站。。。。。。

(听完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议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一件事情的对与错的标准是什么?进而自然引入课题:1。2明辨是非——铸造心中良知的标尺

2、活动探究法:

1)、角色扮演法:按班级原有的四个小组分别即兴模仿课本探究园——班组风景中《朋友之间》的四个漫画,然后各组针对他们组同学的表演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课本P12设计的问题。(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好坏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的首要问题。只在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是非以后,才能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扬善抑恶。而判断善恶是非需要有正确的标准,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板书)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接着老师让学生就什么是“是” “非” “善”“恶”说说自己的看法,进而引导他们加以正确概括为:

“是”——对的、正确的

“非”—— 不对的、错误的(是非是指事理的正确与错误)

“善”——满足人们需要的合理性。即在社会当中个人需要的满足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恶”——就是与善相对的东西。

2)、个案探究法:(案例)中学生小吴在上学期间不思上进,整天沉迷网络游戏,并经常模仿游戏中的暴力动作对待同学,作业常抄袭他人;也常因睡懒觉走路面闯红灯,对老师的批评不仅充耳不闻,而且还振振有词,说自己的这些做法并没有什么错,他的父母为此忧心仲仲。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吴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没错?他的这些行为违反了哪些行为规范?(道德、法律、纪律)通过学生的议论,引导学生得出:小吴心中没有一把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善观。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

(板书)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①懂道德,学法律;②选择好的榜样;③学会理性分析;④树立美好理想。)

3)、播放那英演唱的《雾里看花》的歌曲?

师:雾里看花是什么结果?水中望的月又是怎样? 生:花看不清楚!月是假的!

师:为什么要借给我一双慧眼呢? 生:目的让我把这个世界看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师:要真正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楚和明白必须要有什么? 生:明辨是非

(板书)学会在生活在辨别是非(在这里我给学生举出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价值标准的例子:以发财致富为标准、以出人头地为标准、以清闲享受为标准、以奉献社会为标准、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个人成功、追求平凡安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发表意见。在这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人生追求面前,自己如何判断,如何选择?由此概括出:社会生活是非常复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价值标准 也就不一样,这也将决定他会成为怎么样的人。因此青少年应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在辨别是非。) (通过讨论意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突破学习的难点。)

3、阅读与感悟:(情感升华)课本P20《不要让生活夺去理想》(通过这个环节达到二个目的:一是榜样作用 二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巨大力量)

4、课堂小结(归纳法)设计目的:使前后知识形成系统、网络,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懂得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5、作业设置:请大家回去收集一些“明辨是非”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一、铸就心中良知的标尺

1、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2、怎么铸造心中良知的标尺

①懂道德,学法律;②选择好的榜样;③学会理性分析;④树立美好理想。

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顺祝大家有个好心情!)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编排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以叙述的语调,优美而富于变化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小村庄早先美丽的村貌,后来由于人们随意地砍树,导致了村庄的消失。文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这些词语画面感强,读来琅琅上口,是让学生品味、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而在描写人们随意地砍树中,作者又用上了两个谁家,一个拎字,三个变成,这些关键词语以及排比的句式很好地揭示了小村庄变化、消失的原因。课堂上我们要引领学生细细地品味,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涵。

二、说设计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获得思想启迪,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分析和课标对第二年段学生的学习要求,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的目标:

1、会认13个字,正确认读“郁郁葱葱”等10个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理解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段,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村庄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3、培养环保意识,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我班学生学习的特点,我预设教学的重点为: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段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村庄的变化以及原因,对环保的主题能有所感染。

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说教学前的准备

学生方面: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词语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教师方面:依据教学的要求制作课件。

(课前预习是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说教学的流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预设了以下几个版块的教学:

课题质疑,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聚焦”美丽,引出话题——探究原因,深入话题——拓展写话,领悟内涵

下面,我将着重说一说,教学中是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分三步展开。

1、请学生以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由于课前布置了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默读的能力,带着问题读文,培养边读边思的习惯)

2、反馈交流。

(1)词语认读(出示)自由读,把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或认错?指导书写生字“湛”

(3)再说说你已学懂了哪个词?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词语教学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以上三个步骤,由感知到理解,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开头,结尾来概括。教师随机板书 美丽——消失这两个关键词,再想想其中变化的原因,补上板书:不断砍树最后请学生依据板书用一句话概括,教师小结学法。(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也是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得当,使学生得法)

第三板块:聚焦美丽 深入话题

(1)填空:(第一段共有2句话,第2句话中,用了4个的词语,描写了村庄的美丽,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2)选择一个词语,说说村庄的美丽,请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理解了词义,在读中,又培养了语感,增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3)师生合作读,引导质疑,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还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抓住“早先”这个词,说说你的疑问,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把话题引向深入。

第四板块:围绕变化,探究原因

教师谈话导入主题并出示句子: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之所以选择这个重点句为契入点,是因为这个句子揭示了小村庄消失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饱一已之私,才毁去了这大片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而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因此,我们的

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得知识的增量,围绕着这个重点句,我设计以下几个步骤的教学。

(1)读句子,说说感受,读出你的理解(这是对学生个性体验的珍视)

(2)再次轻声读课文2——3段,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村民的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预设句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首先请学生轻声读句子,哪些字眼跳入你的眼睛?你有什么感受?鼓励学生说说自已的看法,教师更要以自己激情的评价,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探究的欲望,在教师的评价中,指导学生抓住“拎”,两个“谁家”“谁家”

读出人们砍树时的随心所欲与不假思索,再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加强理解增强感受。

预设句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出示句子,指名说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很容易把注意力关注在“一栋栋、各式各样等词上,但这还不够,三个“变成”以排比的句式,突出了树被砍得多,消失得快。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个句子,朗读感悟。为此我设计师生合作读。两次引读,语速由慢到快,引导学生体会。

②想象说话:山坡上的一棵棵大树倒下了,村子里的 多了。

(通过想象写话,学生表达出个性化的理解,也拓宽了思维的宽度。)

③回读: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生齐读句子,师小结存疑:人们的日子过得还不错,还有什么情况是人们没有想到或忽视的吗?

(以此问题为主线索,进一步探究领悟人们随意砍树付出的沉重代价,激起学生新的阅读期待)

预设句3: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①请学生读句子,畅谈体会,读出你的感受

②再默读课文1-3段,找一找变化的原因。生回读句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回读句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学生通过读,更深地领悟到导致灾难的元凶正是人类自己。)

③创设情境,激情引读:十年过去了,人们家中添置了新的家具,但……;五十年过去了,人们凭借锋利的斧头,住进了高楼,用上了时髦的家电,但……;一百年过去了,贪得无厌的人们啊,你给子孙留下些什么呢?(学生读: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通过这层层推进的引读,同步辅以多媒体把“不断”这两个词用红色的字体不断变大。看似时间越推越远了,实质是让学生感悟到森林遭受的破坏也日趋严重,环保迫在眉睫,虽然没有用语言点破,可学生已能从层次递进的朗读中领悟到这一点,这也为下一环节的写话激起了表达的需要)

第五版块:拓展写话,领悟内涵

当学生还沉浸在三次引读激起的沉思中,音乐响起,同步出示荒漠中裸露着的一根根的树根,以此为背景,请学生想象写话: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话后的省略号还代表着什么变化呢?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在音乐的渲染中,在发人深省的画面下,学生蕴集的情感得以喷发,通过写话学生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更领悟到文本的内涵,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较到的体现与落实)

七、说教学板书:

板书是文本的浓缩,也是课堂上教学重点的体现,因此本课时的板书设计是:

不断

美丽————消失

砍树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既要从语言文字去揣摩,又应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这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牢牢抓住关键词句,自主探究,以读为主。使学生既得到学习语言的增量,又受到思维的启迪,情感的熏陶,而这正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青蛙和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根据这些基本理念,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抓关键词理解法、直观感受法、引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教学特色。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及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要求,结合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用观察、归类、比较的方法学习生字,并查字典理解“以防万一、彼此羡慕、浑身颤抖、脸色苍白、习俗”等词。了解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一些联系。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体会“青蛙与蛇”的个性体验。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体会、质疑、讨论相结合,利用创设情境,让学生正确、流利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一定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新课标》关于识字教学策略要求: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本课的识字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

1、 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学会生字。

2、 交流学习方法并归纳总结。

第一、初步检查生字的读音、部首和结构,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

第二、“你发现了什么?”要求学生通过归类、比较来巩固识记字音、字形和结构,哪些是后鼻音和前鼻音,哪些是翘舌和平舌。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有哪些,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如“蛇、拥、劲、接”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写的时候大多数字要左窄右宽,而“劲、断”却要左宽右窄。

第三、 给生字找朋友,并把生字词写一写,要求写的规范、美观、整洁。

3、将生字带入文中熟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播放CAI,观察第一幅活动插图内容,学生看讲述青蛙和蛇在一起快乐玩耍的情景导入课文。

(三)媒体再现,体验感悟。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学习1-3自然段时,要充分信任学生,在理解“羡慕”一词时,让学生找近义词,并用“羡慕”一词说话。通过学生的个性朗读来体会青蛙和蛇在一起的快乐以及他们之间产生的真诚的友谊。

(四)图文结合,以读促讲,角色演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做的才学得会。’学习重点段落4-5自然段时,结合活动插图二、插图三,放手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演一演。

1、质疑:小青蛙和小蛇会成为永远的朋友吗?

2、观图说图,在文中找出青蛙妈妈的话划上“——”;读文说文,体会青蛙妈妈说话时的心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及个性体验。

3、紧扣关键词“惊呆、浑身颤抖、脸色苍白、坏人、远离”,并在这些能体现人物心情的词语下加上着重符号,在反复朗读这些关键词的基础上,揣摩青蛙妈妈谈“蛇”色变的紧张、惧怕、担心和为小青蛙捏把汗以及暗自庆幸的复杂心情。

4、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再说说小青蛙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并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母爱的伟大,以及母亲为孩子担心的焦虑心情。

5、再次提问:小蛇的妈妈又会怎样说呢?

先由插图导入朗读此段,对蛇妈妈和小蛇的心情整体感知,再仿效前面一段的学法,找出蛇妈妈和小蛇的话,找出体现蛇妈妈和小蛇表情变化的关键词语,体会、感悟、朗读。用换句子意思不变的方法来比较,并理解“习俗”一词,让学生体会蛇吃青蛙是其本性,暗示大自然的生存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此教学环节要在学生认真读文,细心体会,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得出蛇妈妈和青蛙妈妈一样,也不同意小蛇和小青蛙在一起玩的结论,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引发思考,思辩明理。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课文的最后部分,有小青蛙和小蛇想的话:“要是我们能一直在一块玩就好了”,学生诵读时,肯定会体会到小青蛙和小蛇内心发出的真诚的愿望,学生学到这儿,一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那么,在学习6-7自然段的时候,很自然的会引发出一个问题:他们的这个愿望会不会实现?这时,安排学生开一个现场讨论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研究的愿望,让他们明白本课的学习重点:自然界是残酷的,青蛙和蛇是一对天敌,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儿童的认知能力,不过多使用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力求自然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在读中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拓展。

1、自然界还有哪些动物不能成为朋友,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查阅资料的方法来寻找相关资料。

2、学生叙说青蛙和蛇以后在一起玩发生了什么事情,并表演出来。

3、全班交流“天敌”的资料,老师归纳总结。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三项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三、说重难点

1、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3、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4、锋面雨的形成。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读图比较,认识规律——(最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情景导入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分析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探讨以下问题:

① 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

② 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此时,海南海口市气温又是多少摄氏度?

③ 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图,通过对7月份平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

(三)、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探讨,老师补充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 “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③冬季风示意图,④课本辅助阅读材料”,学生合作探究时,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正确地引导讨论方向,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地提出三个问题“①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②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对于我国气温有何影响?③冬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概括出纬度位置和冬季风对于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于海拔高的因素。

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掌握我国温度带分布情况。

〔四〕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分析得出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五)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演示。

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总结干湿地区划分情况。

阅读课外短文“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分析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区域,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了解有关我国的寒潮、台风、水旱灾害等资料,从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有效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说明。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取框架式结构,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方便学生认知强化。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 引出课题──分组讨论 解决问题──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教师点拨 解疑释惑──创意设计 应用实践──总结评估 交流感受──课后实验 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说课稿 篇7

《好伙伴》这一课表达的主题是珍惜同伴,珍惜友情。共有这样几个教学内容组成:欣赏吹奏乐《同伴进行曲》和合唱曲《船歌》,学唱、表演美国儿童歌曲《哦,苏珊娜》、《原谅我》。通过自己的分析,我决定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为欣赏、学唱歌曲《哦,苏珊娜!》,第二课时为欣赏《同伴进行曲》、《船歌》,第三课时为学唱《原谅我》及其余内容。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哦!苏珊娜》是一首典型的美国西部音乐风格的歌曲。全曲共有六个乐句,旋律轻快流畅,曲调素材精练,易唱,易记,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歌曲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真诚的情谊,也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追求的一种向往。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可使孩子们从中感受到美国西部音乐的风格,学会珍惜朋友、珍惜友谊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用欢快自然的声音流畅地演唱歌曲《哦,苏珊娜》。并鼓励学生为歌曲配伴奏及创编动作,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2、能使学生懂得歌曲表达的主题是“学会珍惜朋友,珍惜友谊”,鼓励学生勇于追求美好未来。

3、学习用跑跳步来舞蹈,表达出对友情珍惜的心情

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表现出对朋友的友谊,表达出歌曲的欢快情绪。教学难点为:唱准弱拍的附点节奏。为歌曲编伴奏和邀请舞。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选择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师生在《哦!苏珊娜》的音乐声中,手拉手,用跑跳步进入教室,共同律动至音乐结束,然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音乐课堂应该有一个美的开始,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共同听音乐做跑跳步律动,能有效地将师生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用跑跳步律动,为歌曲的编舞部分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节奏练习

1、课件演示:青蛙呱呱叫

2、屏幕上出示二组节奏型,请小青蛙们叫一叫:

青蛙妈妈是:

青蛙娃娃是:

3、组合练习。请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自己所属的节奏型,教师一同参与叫一叫,学生自由组合练一练。

4、还有哪些青蛙娃娃想和青蛙一起来叫一叫呢?鼓励学生创编节奏。

(我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青蛙呱呱叫”的小游戏,使枯燥的节奏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学习歌曲,并为歌曲伴奏打下基础。)

三)、创设情境,体会歌曲主题

1、把歌曲《苏珊娜》编成一个西部牛仔朋友之间的故事,用歌曲做背景音乐,制作成课件演示出来,接着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明确本课的主题是“珍惜友情”!

2、说说从课件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去关注大量的背景图片,及音乐)。

3、学习课件中的西部牛仔的特色舞蹈动作。

(创设一个情境,让孩子在故事中去感受歌曲的美,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不仅能促使孩子积极展开想像,引发创作的灵感,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我在课件演示中运用

大量的背景图片,使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及地方风土人情。“美国西部牛仔”的这个形象、及学习特色舞蹈动作,更能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为创编邀请物做了扎实的铺垫。)

四)、学唱歌曲,表现自己

1、出示歌词,指导孩子自由读歌词。再次强调歌曲的主题。

2、指导学生准确地诵读歌词,注意要突出“弱拍中的附点节奏”,运用对比的范读,请学生听辨,从而掌握这个节奏。

3、播放歌曲,请同学说说感受。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歌曲的情绪、旋律特点及音乐风格。

4、通过听录音范唱、和老师一起学唱歌谱,跟琴正确地填唱歌词等方法学会准确地演唱歌曲。

5、请学生照书上提示,自选伴奏乐器为歌曲伴奏。鼓励孩子自编恰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6、提示用学过的“跑跳步”为基本舞步,鼓励学生创编舞蹈动作,为歌曲编舞。

7、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音乐声中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跳舞。

(一堂音乐课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愉悦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唱、舞、奏等创编活动,他们的兴趣、创造里、个性、社会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已完全沉醉在音乐本身的乐趣中,完全体现了“乐(音乐)既是乐(快乐)”的道理。)

五)、组织下课

师生用音乐语言互道再见。在《哦!苏珊娜》的音乐声中,手拉手边舞边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我让孩子们“手拉手”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能成为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让幻灯片“动”起来》,我分以下五点来说: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程序、说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地位

本课是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学会插入新幻灯片;学会对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这节课的内容是在“插入声音与影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它们的操作程序,是对上一节课的延续和深化,是在学生了解幻灯片基础知识之上的操作性的新课,是学生掌握应用幻灯片的关键。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论是大学毕业的论文答辩,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作品展示,都会经常用到。

(二) 内容整合

课本上使用的是PwerPint 20xx, 本节课我所使用的是PwerPint 20xx, PwerPint 20xx比 PwerPint 20xx操作方法更简便、内容更丰富、更充实。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

(2) 学会插入新幻灯片;

(3) 学会对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比较、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享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信心;

(2)同学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四)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因为课题是“让幻灯片‘动’起来”,这两点是这一节的核心知识,所以我把它确定为重点。)

难点:自定义动画(因为学生没有实际操作过动画,对动画效果的设置不是很了解,所以我把它确定为难点。)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硬件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

软件准备:Windws操作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

素材准备:多媒体

二、说学法

(一) 学情分析

1、初二年级的学生,电脑水平参差不齐,操作技能差的学生仅限于了解Wrd及 Excel的基本操作;而操作技能好的学生,吸收消化新知的能力较强,学习起来得心应手。

2、幻灯片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操作程序,他们既有学习新知的兴奋感,同时又有所畏惧。

(二) 学法指导

1、 小步子、多练习: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情境,增加课堂容量;另一方面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小组合作学习:基于学生的差异性,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归纳。

、说教法

1、任务驱动: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我采用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倡导的这一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

2、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电脑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采用此方法。对于操作技能好的学生,我提高要求,增加“动作路径”的动画效果;对于操作技能较差的学生,我只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动画效果”和“切换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安排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整合内容、“魔法”引趣

激情导入:“同学们,请大家注意啰,老师现要给你们上节课所学的幻灯片施‘魔法’。请大家盯住显示屏幕,看老师施出了什么‘魔法’?”

“魔法”演示:

1、上节课没有动画的幻灯片;

2、有动画的幻灯片(文字飞入、小人跑步、切换效果)。

(这样引入,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再说魔法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东,自然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第二环节:任务驱动、大胆探索

问学生:“这些幻灯片老师都施了些什么‘魔法’?”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内容——让幻灯片“动”起来。

任务:各小组利用本节课的知识做一份演示文稿来介绍本小组成员及风采。

主题:小组风采。

要求:三张以上幻灯片,突出主题,有文字、艺术字、图片、背景、声音、动画效果以及幻灯片切换效果。

(总体设想:“魔法”演示+设疑引思+小组练习)

1、广播演示激活“自定义动画”的过程后,问学生“老师对这些文字施了什么‘魔法’?”(文字飞入)(重复过程)

安排学生分组练习,完成《小组风采》中的文字部分的动画效果。

(后面类似的活动基本按照“‘魔法’演示+设疑引思+小组练习”程序进行。)

2、我们学会了“文字飞入”,现在大家能不能自己想办法做“图片飞入”的动画呢?

小组练习,合作交流,完成《小组风采》中的图片的动画效果。

3、 “一个对象可以添加多种效果吗?” 动画效果可以“修改”或“删除”吗?

按照“‘魔法’演示+设疑引思+小组练习”程序完成“自定义动画”内容的学习。

操作技能好的学生帮助操作技能差的学生,共同完成《小组风采》中的自定义动画。

4、“你会做老师给你欣赏的小鸡绕圈的动画吗?”“动作路径的长度是否可改变?” (针对操作技能好的学生)

(小组练习,合作交流,完成《小组风采》中的“动作路径”动画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由于任务的开放性,提供了学生创造的空间,学生在可以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性,通过任务的完成使他们很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按照“‘魔法’演示+设疑引思+小组练习”程序完成“插入新幻灯片”和“切换效果”内容的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然后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第三环节:完成任务、巩固应用

1、让学生完成《小组风采》的练习。

2、设问:四个问题组成一个问题链。

(1)如何设置对象动画效果?

(小组讨论+总结,先选中操作对象,然后再设置对象的动画效果。)

(2)如何改变动画对象的出场顺序?

(引导学生观察右边任务窗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完成。)

(3)怎样让“小人”从左至右“跑”过?(针对操作技能好的学生)

(小组讨论+总结,“进入”、“退出”、“动作路径”)

(4)“自定义动画”和“幻灯片切换效果”有何不同?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完成。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应该比老师费力去类比更有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自定义动画与幻灯片切换效果之间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用,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逐层的设问,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给学生充分表达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更多的激励和表扬。

第四环节:成果展示、课堂小结

各小组派出代表通过网络教室演示系统展示他们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点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进行小结,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作品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心,也学会了合作,培养他们在合作中懂得欣赏他人的一种品质。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学会了插入新幻灯片;学会了对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大胆探究的品质。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获得了成就感。这节课我最成功的做法就是采用了“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模式和“分层教学法”。

“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带着任务、目的去学习,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同时,针对学生电脑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当然,课堂不可能只是老师教学设想的电影再现,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必然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老师无法预设的,因此这节课还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有待我们去探究。

说课稿 篇9

在温庭筠的《望江南》这首词的教学中,我认为是教学生学习词之中的较成功的一节课。《望江南》是一首言简意丰的闺怨词,短短27字含蓄不尽地描摹出思妇的千般柔情,倾倒古今无数读者。

学习这首词,我把重点确定为:让学生体会其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以品味语言理解词中女主人公内心感受。课堂内的教和学较成功,教后想来,这主要是抓住了这首词的要点,教学时能充分利用学生生活资源,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上的特点的缘故。

以往我在教诗词时,总习惯于在参考书上寻找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学习进展非常顺利,然而学过以后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情感体验等语文综合素质,没有丝毫进展。当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以后,课堂上,我就开始把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去概括、去体会、去感悟品味,去探究,也许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只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持之以恒地坚持去训练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和想象能力等会得以质的飞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围绕学习重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在来反思那节果成功之处是教师能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

一、能让学生的眼亮起来。

以前预习新课时,我往往采用资料助读的方法。诸如介绍作者作品、时代背景,文学常识等,学生被迫记笔记,他们那时总是两眼呆直,满脸困惑。这次在学习《望江南》时,同样是资料助读,不过地点是多媒体教室,还增添了画面和背景音乐,学生的眼睛顿时亮起来了。或是对作者“少负才华,长于诗赋,然而生性傲岸,好讥讽权贵”而敬仰,或是对他“因得罪宰相令狐绚而累试不第;又因长期出入歌楼妓馆”而同情;或是他们对花间词语言风格上“秾艳绮丽,细腻婉媚”感兴趣……这些现在反思起来不外乎是学生对这样的词和这样的人觉得很实在而又很真切;是温庭筠的个性与他们张扬的个性有相同之处;或是他们对多媒体课件的若干画面感到很新鲜。总之,在那节课上,学得很用功,他们明亮的眼睛总是不断地凝视着画面,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能让学生的口说出来。

上课时,首先,我让学生七嘴八舌诉说盼亲人的心情,然后再说亲人不来的感受。这是在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当学生有了兴趣后,我就让学生读书三、五遍,并提示这五句,其实也可以转化成五幅连续的画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口头描述画面。当学生读书停下后,立马就有八、九名学生争相发言,其中三名学生能将词的内容转成画面而形象地描述,主人公心理层次能很准确的表明出来。那时,我及时鼓励学生:“不错,你的思考是积极的,想象很丰富,你能够描述出来,是你进步的表现。”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成就感。学起来就更有劲了。如课中纷纷答题、互相补充或学生纠错,声声入耳。过后,我想到了这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缘故,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更能突出了。而当表扬或鼓励成了学习的动力后,学生就会更加好学和乐学了。

三、能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这里所体现在品味赏析方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进入情境来品析词的情感美。如,我问开头“梳洗罢”体会主人公是什么心情?“罢”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有的学生品味道,这三字使开头含有喜庆气氛,含有一片深情。有的品味道:这是“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她打扮给她的心上人看的。有的同学则认为“久别胜新婚”,思妇不仅时刻盼望着丈夫回来,而且要在丈夫来到时一展自己的照人光彩与青春魅力,唤醒其久违了的夫妻情爱! “罢”字好,在于写出了主人公清早就急切想见情人的心情(笑)!这是学生用心品味到的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然后,师问:“独倚望江楼”谁来演示一下?这时学生在下面各自展示不同的造型。过了一会儿后,他们推荐文娱委员做了一个“倚楼眺望”动作(笑)。后来,众学生品析,教师归纳:天际识归舟,其情殷殷,希望满怀;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一天,多么不同寻常而富有美感。接着师续问:“此句中的‘独’字,也有特殊含义,你明白吗?”学生酝酿了一阵后,终于品味出来了,后经整理是这样的:思妇是独自一人,她打扮得如此俏丽动人又怕人见,是她羞惭心理的写照。故思妇眺望、企盼情人之举动、又有怕人见到的羞怯心绪,这自然有一种凄清的美感效果。这之后,我让学生说出这句与上句“梳洗罢”的关系:学生很快明确到这是“梳洗罢”之后心理及行为的继续与深化。教过之后,我反思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运用好他们生活和情感体验的资源,把他们置身于情境之中,或者采取换位的方式来品析,这样化难为易,化古为今,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接着,我让学生再联系我们盼亲友的经历,继续细心地品味词的情感美。 这着重表现在“过尽千帆皆不是””到结束部分。在课堂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如有的说:从早到晚,这一漫长难耐的焦躁时光,主人公带着玫瑰色的希望,她无数次盼望终于成死灰的泡影。有的说:这里看得出来她今天又是白等了,女主人公痴痴情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还有的说道:我们的心情随着主人公一腔愁思而化为悠悠江水,脉脉斜晖,真正体会到,白日的梳洗、眺望不仅未能解愁,反而使愁思加重……这时的课堂气氛空前活跃,由此可见,词中的主人公哀伤失望之情和学生情感经历产生了共鸣!由此可见,处于青春时期的中学生,一旦进入情境时,就会容易动情。将其情感因素用于学习恋歌情诗和闺怨词上是大有收益的!

四、能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这首词是小令,共五句话,每句话就是一幅画面。如“斜晖脉脉水悠悠”,景情交融。那夕阳余辉依恋江水之景,何尝不是思妇“如之何勿思”的相思依恋之情?这里的斜晖与悠悠江水每天此时相拥相恋,缠绵于暮色之中,不忍心分手,此处描画出一幅夕阳无限好的美丽图画,不正是人间夫妇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的某种象征吗。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怎能不让思妇肠断呢?”这样的画面,前面已经口头描述过了,当课上到这里时,我就立马上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了,那就是任选一句词来描图。在事实上,这里进行了跨学科的学习,学生都很乐意,他们画呀画的,忙得不亦乐乎。等到他们画好后,我就让他们的代表到前面展示并讲解那样画的理由。随后学生有五、六个纷纷上台来,他们一手拿图,一手指点,一边讲解,显得十分自信。台下不时地响起掌声!最后,我逐一展示多媒体画面(词配画五幅),让学生欣赏欣赏!事实上,在教学时,有时要跨学科学习,利用其它学科资源作为调节和补充,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补充或深化学习的内容,这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能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至于课中品味词的语言美,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我在那节课里是让学生自选角度来品味的,或音韵节奏上,或用词表情达意上等.程序是:先独立自品,后在小组内交流、点评、补充,最后落实于书面赏析,以“这首词的语言美表现在……”为格式写下一段文字,待相互交流、点评后,就推荐好的习作在班上交流。这样使学生眼动、口动、心动、手动的一节课,我认为上得较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