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基础知识 > 说课稿 > 【精品】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精品】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9.5K 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借生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就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小云生日那天,妈妈送给她一只布熊,因为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小云就想把生日借给妈妈,并将布熊送给妈妈。语言虽然浅显,但是体现了母女之间浓浓的爱!

【说学情】

我们班有57名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热情、活泼、开朗、爱说爱笑,在家里是听话的好孩子,对父母充满着依赖和感激。可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让孩子们显然不知道什么是体贴,什么是关心?我希望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能够唤起孩子心底的感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去体贴他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方”、“饣”。

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⑶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的原因。

2、方法与过程:

⑴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能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并学会讨论解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能够唤起孩子心底的感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去体贴他人。

【教学理念】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

1、角色转变:教学中,我力争摆正自己的位置,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给学生更多的发挥与施展才能的空间。

2、读中悟情: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将非常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但在读中,并不是一味地告诉他们该怎样朗读,而是给学生创设情景,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心去感受和体会。

【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程序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看老师写个字。板书:借

师:认识吗?

生:认识,借。

师:你向别人或别人向你借过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向同学借过笔、本、书,也借过别人画笔橡皮,让孩子自由说借东西的经历。

师:好的,看来好多小朋友都有过借东西的经历。但你们借过这个吗?

师:你们借过吗?

生:没有。

师:可真够奇怪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借──

生:借生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孩子观看课件,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然后放手让孩子看拼音读课文,勾画生字,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玩气球对对碰的游戏,巩固生字,了解词语意思,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让孩子在快乐中认读生字和词语。

然后我用课件演示4个要会写生字的笔顺,直观形象,并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让孩子在语言环境中感受4个生字的意思。

三、读中感悟,悟中言情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有效的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课文中的人物对话饱含这母女之间的真情实感,我在教学时抓住了母女之间的对话,分角色朗读课文是孩子最喜欢的。因此,我创设情景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孩子在读的时候,体会小云的疑惑纳闷,引导学生想一想:小云的妈妈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吗?体会妈妈并不是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是想着别人。在第二次对话中,抓住小云的话,让学生思考:小云为什么把生日借给妈妈?让孩子感受到在妈妈的影响下,小云懂得关心妈妈,体现小云的天真可爱。然后,我继续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妈妈听到小云要把生日借给她,会对小云说什么呢?

在重点句子的品读中让孩子感悟到母女之间的真情,我们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精心照顾我们、关心我们、爱护着我们;所以,我们也应该向课文中的小云一样,多关心自己的妈妈,爱自己的妈妈。板书:爱

给全文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我们一起祝他们生日快乐,全班同学唱生日快乐歌。

欣赏古诗《游子吟》

四、探究学习

1、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不知道赶快问问吧。可要用心记住啊!

2、父母生日时,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亲或母亲,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鱼游到了纸上》,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7课精讲课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文中记叙的是作者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围观的人都说他画的鱼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随着作者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二)目标确立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以自学的方式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等词的意思。2、让学生从青年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感染,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3、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培养学生学习作者和聋哑青年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难点为: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及两者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教法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设疑导入法、朗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方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见解,从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生成和升华。

三、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和文本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预设如下五个环节: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从俗语引入:俗话说得好:鱼离不开水。可今天呀,这活泼可爱的鱼却游离了水,游到了纸上。(揭题,板书)对此,你一定会有所看法吧?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谈自己心中的疑惑或心中的感受,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创设自主读书的情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读前导读,导自读方法。告诉老师,你准备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营造自学思考的氛围,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并指导读书的方法,明白读书的要求,鼓励学生潜心读课文。

2、读中导读,导自读习惯。①导读正确。指导学生读准花港、清澈、鱼缸、厂徽等正确的读音。②导工具书的运用。让学生理解工笔描写、速写的意思。这种习惯的养成就渗透在读书的过程中。

3、读后导读,导自读感知。让学生感知聋哑青年的形象,以及周围的人是怎样评价他的画的。

以上教学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自读课文,自己去读懂课文的大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针对三次对青年所作的画的评价,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点击课件出示空白表格)然后,我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并划出这三次评价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最后,我采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学手段完成表格,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整理如下(点击课件填满的表格),这样鱼游到纸上出现的次数和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第一次是女孩惊奇地赞叹。(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女孩惊奇的赞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青年人鱼画得逼真。

第二次是作者的描写。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的方法找出描写青年人画鱼画得专注、逼真的句子。(点击课件)在这里我让学生当文中围观的人、老师当记者,用采访的方式进行口语交际。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采访学生:1、看到栩栩如生的金鱼画,你有什么话想对青年说呢?2、联系上下句你能告诉我什么是工笔描写?什么又是速写?通过这个记者向围观人采访的情景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青年对美的追求,体会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也为解决课文重难点作好铺垫。

第三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对于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重点理解词语。(点击课件)然后,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文字,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聋哑青年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境界,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同时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做好情感积淀。

(四)巧作对比,情感升华

让学生把课前画好的金鱼画拿出来,然后我说今天,我把那位青年的金鱼画也请到课堂上来了(点击课件出示金鱼画)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由此感悟到青年的画得如此的逼真和他本人的勤于观察、刻苦练习、坚持不懈是分不开的。

这个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让学生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板书:心里纸上)同时,适时地利用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或只有才来对这两句加以归纳。然后再以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不用鱼游到了心里为题?使学生对所感悟的内容有个总结,有个提升。

(五)拓展延伸,展示风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就开始潜移默化地渗透写作指导,观鱼时的神态描写,画鱼时的动作描写,及作者对青年的外貌描写。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挖掘材料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产生情感共鸣。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6、7、8三个自然段和文中的插图想象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动作等来描写,并把它写下来,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单、明了,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的有机统一:

27、鱼游到了纸上

水里心里纸上

观鱼爱鱼画鱼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远充满遗憾的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

①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 学生诵读,老师范读,整体感知,筑好文言基础墙。

2、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3、 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三、说学法

1、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四、说课时安排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五、说教学过程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

秦王嬴政扫六合后,成为统一中国的始皇帝,雄视天下,风光一世。一次秦始皇出巡时,车马仪仗,威风八面,场面非常宏大。人们是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纷纷争相跑来观看。在这人群中,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 (我可以取代他)。另一个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后来这两个人都成了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他们就是刘邦和项羽。

提 2、了解作者,知人论事

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陈涉、吴广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课文学习情境。

3、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并以六字短语形式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短语的主语一定要是文中出现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号学员,石丽君,来自史家院九年制幼儿园。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健康活动《有趣的萝卜》。

一、说设计意图

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萝卜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蔬菜之一,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白萝卜、胡萝卜、卞萝卜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它营养丰富,吃法繁多,可煮汤、可凉拌、可红烧、可腌着吃,有的还可生吃呢!民间还有“十月萝卜小人参”的美称。

然而幼儿虽然知道萝卜,但对萝卜的种类、用途、营养价值等还不太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幼儿不爱吃萝卜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萝卜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萝卜的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爱萝卜的情感。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二、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设定了以下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幼儿在感知萝卜的基础上,能表达萝卜的特征及用途,并能按萝卜的特征进行分类。

(二)能力发展目标:在游戏中了解萝卜的生长过程,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目标: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述,在活动中感受萝卜的有趣,产生爱萝卜的情感。

以上活动目标既有知识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又有愉悦情感的体验,融合了各领域的目标要求,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一)说活动重点:感知萝卜的有趣,主要是萝卜的特征、用途及生长过程。通过探索发现、多媒体课件、歌曲引路、游戏体验及品尝萝卜制品,使活动得到深化。

(二)说活动难点:根据萝卜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主要通过小组商量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意识到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重难点突破的方法是通过让幼儿自己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的。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幼儿以及环境材料的积极互动,中班幼儿的思维还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必须借助丰富的环境材料来获得知识经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内容和目标,我为幼儿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准备:

(一)物质准备:兔子玩具、各种萝卜、篮子每桌一套、创编歌曲、多媒体 课件、萝卜食品、轻音乐。

(二)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

(三)环境准备:操作台6张呈半圆形摆布在前面和侧面,便于操作评价。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操作,主要是探索萝卜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对萝卜进行分类。幼儿分类是指幼儿把具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分类活动是观察活动的延伸和应用。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第三环节中,我就引导幼儿扮演萝卜籽,共同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由于我利用了节奏快的旋律巧填歌词,编成了一首《萝卜歌》,这给游戏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萝卜的生长过程,更是创造了一个个可爱的萝卜形象。教师的'适时赏识,把幼儿的创造之花点燃,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萝卜的生长过程”,让幼儿对萝卜生长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4、情境教学法: 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我就引入了幼儿喜欢的兔子形象,引发幼儿融入到看萝卜、分萝卜、品尝萝卜的情境中,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萝卜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操作活动中我们就鼓励幼儿分萝卜,引导幼儿按萝卜的特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不同的分法。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萝卜的生长过程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导幼儿体验萝卜生长的快乐。

六、说活动过程

为了能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教育活动,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活动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情境:小兔的萝卜丰收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熟悉的小兔形象,为幼儿创设了“小兔萝卜丰收”的语言情境和物质(萝卜)情境,引发幼儿观察萝卜的兴趣。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小兔作为情节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环节(二)自由探索(看小兔的萝卜)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们为每组提供了充足的萝卜,供幼儿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音乐播放的轻松氛围中,幼儿比比、摸摸、说说各自看到的萝卜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萝卜的经验进行整理。由于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视线前面,故讲评时可结合实物进行,避免了空洞性。为了拓宽幼儿对萝卜的认识,教师还结合收集到的图片和实物萝卜作了一个概括,点到了课题中萝卜有趣的含义。

环节(三)操作分类(情节:帮小兔分萝卜)

幼儿通过说一说、分一分、在尝试和自我纠正中完善各组的分类。这里主要是按萝卜的自然属性——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由于中班幼儿还不具备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故分类要求不是十分严格标准。我们允许产生错误和争论,引导幼儿在多次操作、反复尝试中积极思考,自己修正,学习到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儿分得有理,他们就完成了帮小兔整理萝卜的任务,就可以把分好的萝卜送到小兔家,这样幼儿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环节(四)游戏体验(体验萝卜的生长过程)

幼儿感受知萝卜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其生长过程。因此,及时设问“你们知道萝卜是怎么长大的吗?幼儿通过联系实际经验的交流,结合多媒体课件,幼儿真切地理解萝卜怎样由一粒萝卜籽慢慢长大的过程,其动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全体幼儿又在一曲《粉刷匠》旋律中自编自演了《萝卜歌》,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成长过程的快乐。

环节(五)品尝交流(情节:小兔请大家品尝萝卜食品)

在讨论交流萝卜的用途后,大家一定很想品尝了,为了满足孩子嘴馋、控制能力弱等特点,我就及时安排了小兔请大家品尝萝卜的情节,,很自然地引导

幼儿进行品尝交流萝卜的吃法,我们在每组提供的食品有:(生吃的、腌制的、红烧的、炒的、凉拌的)。大家吃吃讲讲,在兴奋的状态之中,幼儿也逐步意识到多吃萝卜(蔬菜)营养好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做到不挑食,让身体吸收更多营养,使身体长得更捧。在这一过程中萝卜的吃法也全面体会,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七、说活动延伸:审美延伸(萝卜小制作展示)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萝卜产生兴趣。小朋友知道了萝卜不仅有趣,它还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制作玩具,使幼儿在审美心理、创作欲望上得到满足。教师通过几件小制作,引发幼儿对萝卜的创作欲望,使审美心理得到愉悦,进而为孩子有意愿投入下一个非正规性的自主活动奠定基础。同时,请幼儿把小兔和萝卜带走,既是为兔子帮忙的表现,又是为可能进行的制作创造条件,相信孩子会对萝卜产生持续的兴趣,或许还可以从中生成更有价值。

八、说活动特色

1、教材取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强调“幼儿活动的选材既要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和“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

2、通过孩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孩子探究,通过让孩子充分动手操作,通过玩来让孩子主动的去探索与发现,最终达到积极探究、身心健康,养成良好

的生活习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内容: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乘法公式之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乘法公式是初中代数学习的几个重要的公式之一。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实质上就是平方差公式。此公式源于整式的乘法,又可用于整式的乘法。同时也与今后学习因式分解中平方差公式互逆。故掌握好平方差公式有利于今后学习因式分解时的知识迁移,又可减少之后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产生负迁移。

(二)、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并会运用。

2、难点:公式的几何背景,会灵活运用公式。

3、关键:抓住公式的结构特点,能根据公式的特点,判断哪些多项式的乘法可以套用公式。

三、教学设计说明: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迁移引导法”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归纳到应用。由学到“思”,由“思”到知识方法的提升,体验探索数学的方法,及应用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必备知识。这种教学理念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我的教学设计流程是:创设情境——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强化训练——应用拓展等几个环节。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公式、运用公式,公式的学习及运用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主。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层次性原则:在教学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所有学生都处于“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学习情境中,再根据个别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注意加以辅导,让学困生不掉队,优等生能有所发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创新性原则: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为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情境,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归纳出规律,这样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统筹安排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操作性原则:本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为了使学生能将知识内化,形成技能,必须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并掌握公式的特点,从知识的形成到强化训练,这几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4)、学习规律性原则:学而时习之,要使学的知识内化,形成技能,应得多次的、反复的学。以精讲多练的形式,确保以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规律,按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到逐渐迁移来设计学案。在公式形成后添加了填表认识公式的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对公式特点进一步分析,将学习的重点逐一在练习中分化,促使学生不断将知识内化。之后的强化训练,促使学生再次从练中认识公式,从练中掌握公式,从练中熟练运用公式,最终形成技能。

所任课班级的学生中外来生居多,学生的流动性较大且学习基础不扎实,再加上家长无暇他顾,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依赖性、模仿性强。鉴于这些原因,在公式显现后,鼓励学生联想如何给公式取名(平方差公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模式化教学是促进有效迁移的又一举措,这能使学生记忆更深刻,防止类同错误的产生。接着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前的问题情境,在解开问题的面纱时,学生也会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最后以问答的形成进行学习小结,有利于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

数形结合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我利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形的变化的理解,从而突破学习难点。另一个难点在于“用”,我先着眼于技能的形成,再结合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学生“用”的能力。

例题3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关。学生特别怕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及知识的应用能力都比较薄弱。所以我将题目稍加改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图形分析问题。

五、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学生学习预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限时3分钟左右)

以学生生活中易见的问题导入:“小红同学去商店买了单价9.8元/斤的糖10.2斤,售货员刚拿计算器计算时,小红就算出应付99.6元。售货员惊讶问:‘这位同学,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小红说:‘我用数学中学过的一个公式就口算出来了!’你知道是什么公式吗?你现在能算出来吗?”

个别预习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出这个问题,可以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观察发现

(限时5分钟左右)

计算下列各式并观察下列乘式与结果特征。

①(x+1)(x+2)②(x+2)(x-2)

③(m-3)(m+2)④(2a+b)(2a-b)

辅导个别学生,并随机调板

既巩固多项式的乘法运算,又能根据积的结果,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三、归纳验证

(限时5分钟)

1、利用多媒体与学生一起找出规律,并引导学生归纳成公式。2、体会公式的几何意义。

找规律并不难,难点在于公式的几何背景,通过动画的形式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由旧获新,突出重点,培养观察概括能力及字母表示数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强化训练

(15分钟左右)

1、填表(表略)

2、例1精讲:计算:

(1)、(a+3)( a-3)

(2)、(2a+3b)(2a-3b)

(3)、(-2x-y)( 2x-y)

3、巩固:教科书P27、练习1评对后,用彩色粉笔标出公式的结构,

1、个别学生理解表格的内容会欠缺。

2、有范例的引导,学生应该能较好的掌握公式的结构。第(3)式的解法可对好生进行思维拓展。

3、练习调板,巡视辅导。

1、培养学生的读表能力。

2、熟悉公式,加深对公式结构特征的理解。

3、在熟悉公式后,形成技能。

五、应用拓展

(限时15分钟)

1、解答问题情境

2、例2自学

3、例3改编:

周扒皮有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地,租给李老汉耕种。有一天他对李老汉说:“我先把这块地的一边加长2米,再把(相邻的)另一边缩短2米,继续租给你,你也没吃亏,你看如何?”李老汉一听,觉得好象没吃亏,就答应了。同学们,你们觉得李老汉有没有吃亏?为什么?

1、问题情境及例2都比较容易套用公式;

2、例3的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引导学生画图。

1、体会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2、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

3、根据学生特点,将例3改编成趣味应用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六、学习反思

(间时2分钟)

提问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平方差公式适用于什么问题的计算?

(2)、多项式乘法既然可用法则进行,为何要学习这个乘法公式?

(3)、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多项式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理清学习知识。

1、目的是理清知识结构和应用范围。2、比较方法的优劣,了解乘法公式源于多项式乘法,又可用于多项式乘法。3、培养学生学习反思的能力。

七、课外巩固

1、教科书P29、习题1

2、选做题

(1)、填空:

(2)、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分层作业,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适时提高。

1、 巩固知识、

2、拓展思路、延续学习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丹棱县何场中学的刘礼群,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荷叶母亲》。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处理。

首先说教材。

《荷叶母亲》出自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品味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荷叶母亲》是一首赞颂母爱的散文诗,在教学时应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教材把它安排在泰戈尔的《金色花》之后来学,是想让学生趁热打铁进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散文诗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如关键词、重点句。

3。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母爱,并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是:能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是:品味语言,感悟亲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第二说学情:

我校虽然是一所乡村中学,但我们语文组有一个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学生已经养成了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摘抄积累、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鉴于此,我首先布置学生预习:

一、阅读课后冰心的作品导读,了解冰心本人及作品。

二、搜集关于母爱的语句。

三、自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第三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导读法、感悟延伸、激励背诵法,学法是美读欣赏法、品读感悟法。

此前学生已经学过几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也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品读方法,并做了课前预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本课的教时安排为一课时;教学用具主要有录音机。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共有七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深情导入: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现在你们手里拿的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想必大家都还有印象吧?不错,这就是你们小学毕业考试的一篇怀念母亲的阅读文章。想知道它的作者吗?那就是你们的老师——我满含深情写的。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啊,你病如膏肓的躯体,依然是孩儿心灵的襁褓。这是我最切身的感受。其实,这句话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受了著名诗人冰心作品的感染而来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一起去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吧。

我之所以要以自己的文章来导入,是为了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从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也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

第二个环节:检查学生处理字词的情况以及对作者的了解情况,展示搜集的诗句。其中,检查字词时应指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知识辨析字音、字形,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第三个环节: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问:课文围绕莲花写了哪些内容?目的是理清文章思路。

2、再读课文,指导朗读。提问:本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感情?形式:先请一个学生朗读,老师再朗读,通过比较明确朗读标准,再以男女交叉朗读,分小组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方式进行诵读,同时学生进行朗读评价,这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四个环节:诵读感悟,感知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设计三个问题:

1、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2、文中作者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雨、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讨论作答,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法。

第五个环节: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提问:

1、找出文中描写红莲情态和荷叶情态的动词,讨论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2、文中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品味这些关键词句,可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题。

第六个环节:竞赛激励,引导背诵。

可采用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等形式,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进行背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七个环节:拓展延伸。设计以下练习:

1、说说父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细节。

2、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几句诗,表现对亲人的爱。

例1: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例2: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例3: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3、课后品读并积累冰心《繁星》《春水》中关于母爱的诗句。

拓展延伸的目的既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又可以让学生把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形成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再说我的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从小艇的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与威尼斯市民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风土人情。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及它同水城威尼斯的关系。

2.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难点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二、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通过对具体文字的分析了解小艇特点。

这个环节抓住修辞手法的作用达到对这个教学难点的突破。

(二)通过抓“操纵自如”等重点词句把握船夫驾驶技术好。

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在自学前先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学习课文,质疑问难

课文第四部分着重讲了“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这部分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于是我们决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问题。第五自然段写了威尼斯的男女老少白天生活、工作离不开小艇。小艇一出动,整个城市都喧闹了起来,那么,夜里呢?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们设计了两个思考题: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威尼斯城从哪一种场面到哪一种场面的变化?②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据这两个问题进行自学之后展开讨论:a.写出了从热闹到静寂的情景。静寂表现在哪里?是什么原因迫使威尼斯沉沉入睡了?b.假如小艇不停,威尼斯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变繁为简,化难为易,环环紧扣,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四)总结全文,深化重点。

学习了全文之后,再次要求学生联系“学习提示”深入朗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问题。通过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总结,突破本课的重难点:(1)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2)本篇课文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并运用了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从内容与语言形式结合上加深理解。总结是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