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基础知识 > 说课稿 > 关于说课稿汇总8篇

关于说课稿汇总8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53W 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说课稿汇总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韵律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项内容,是提高幼儿音乐素养、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它通常借助动作来感知音乐旋律、诠释意境,深受幼儿喜欢。但传统的韵律活动教学我们多采用让幼儿反复听、反复练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缺少对幼儿音乐情趣的激发以及音乐想象力、创造力方面的拓宽和思索空间,如何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他们经常处于一种声、韵、意融为一体的兴奋积极状态,自主参与对乐音的感受,曲意的理解,乐境的体验,以乐激情,动情生悟,是我一直在探寻的课题。

在组织过《走路》这节歌唱活动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走路产生了兴趣:课间与自主性游戏时都会时不时地模仿小乌龟、小兔、小鸭等小动物秀上一回。为了有效地把“迎合孩子兴趣点”与“拓宽孩子知识面”融为一体,我以《不倒翁诙谐曲》为材,设计了“蚂蚁搬豆”这一韵律活动,让孩子们在老师预设的情境游戏中,体验到音乐表演以及邀请舞游戏的乐趣,为幼儿的自主性表演增添活力。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旋律,随乐曲学做蚂蚁走路、打招呼等动作。

2.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力量大这一道理。

3.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和与同伴交流,享受表演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蚂蚁胸饰,记号笔,音乐《蚂蚁搬豆》(原曲为《不倒翁诙谐曲》)。

经验准备:幼儿对蚂蚁的特征和生活习惯有初步的了解。

环境空间: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或马蹄形。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小蚂蚁走路的样子以及打招呼的动作。

难点:理解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力量大这一道理。

五、说教学过程

1.出示“神笔”,师画小蚂蚁,引出主题。

(1)师:瞧,今天老师又带来了神笔。看,这次它能变出什么小动物?(师当场画小蚂蚁。)

师:我们和小蚂蚁打个招呼吧!(拍手欢迎,嗨,你好。)

(2)借助提问与表述,巩固幼儿对小蚂蚁特征的认识

师:小朋友喜欢小蚂蚁吗?那谁来说说小蚂蚁长得什么样?幼儿表述后师简要总结。(六条腿、一对触角,头,身体,尾部。)

师:小蚂蚁长得那么可爱,怪不得小朋友都喜欢。现在,我们也把自己变成小蚂蚁吧(提示幼儿戴上头饰)。

(自我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重温蚂蚁的特征与习性。)

2.创设情境,感受乐曲,自主表演

(1)创编、表演蚂蚁走路、打招呼的动作。

师:小朋友们都变成了可爱的小蚂蚁,老师就来做你们的蚂蚁妈妈吧。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小狗家搬豆豆。呀,我们小蚂蚁是怎么走路的?(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演示)

集体练习蚂蚁走路动作(跑跳步)(走走走走走走)。

[page_break] 师:哟,这不是我们的好朋友红蚂蚁吗?孩子们,打个招呼吧!怎么打呢?

(个别演示,后优化组合: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花,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树,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继续向前走,看见小狗,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

(自我评析:这里借助情境创设,看见小花、小蜗牛等,使走路与打招呼练习变得有趣味性。)

师:我们走得有点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下吧!

(2)发现豆子,创编表演蚂蚁传递信息的动作。

师:哟,宝宝别动,妈妈发现那边有个东西。哦,原来是颗大豆子,比妈妈的身体都要大好多倍。妈妈来试试看,能不能搬起来?(师示范,搬不起。)

师:妈妈搬不起来,怎么办?(请别的蚂蚁来帮忙)那我们怎么告诉其他蚂蚁呢?(用触角传递信息,碰碰身体、屁股、触角、肩膀……)

听音乐来一次(将消息告诉别的同伴)(走走走走走走、碰触角;走走走走走走,碰碰肩:走走走走走走,碰碰手;走走走走走走,碰身体。)

(3)创编、表演搬豆动作

师:这么大的豆子我们该怎么搬呢?(幼儿演示,然后师请幼儿听音乐演示:或联手推、或联手抬……)

3.休息感悟,分享快乐

师:豆子终于搬到家里了,我们都累了,休息一下吧!(幼儿回座位)宝宝们,今天我们去公园玩的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遇到好朋友,打招呼:豆子搬不动,告诉伙伴;最后大家一起把豆子抬回家。)

师:宝宝们,今天发生的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团结合作力量大。)

师总结:对啊,生活中遇到困难,只要团结合作,就一定能战胜它。就象今天,所有的蚂蚁宝宝都齐心协力,就把一颗大豆子搬回了家!刚才搬豆有点累了,让我们为好朋友捶捶肩、捶捶背吧!

师接到电话:蚂蚁奶奶又发现了一条大虫子,我们一起去帮忙吧(蚂蚁搬豆的音乐起,师幼边做动作边出场)。

(自我评析:通过相互合作捶背的方式,让相互团结、合作的行动自然传递;最后一个巧妙的电话,再次激起孩子的兴趣,使活动处于意犹未尽之中。)

六、说教学反思

新《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明确指明:“艺术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要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使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从而丧失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蚂蚁搬豆这个韵律活动时,就有效迎合孩子的兴趣,将“蚂蚁走路”、“打招呼”、“搬豆”等动作融于老师自我创作的故事中,借助预设的游戏情节,增加了韵律活动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因为开心,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深刻;因为深刻,所以有效”的课堂优质效果!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与学情

《扁鹊见蔡桓公》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选自《韩非子.喻老篇》本意是在喻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观点。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性,理解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精讲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的后面隐含了深刻的道理。作为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到文言文,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练朗读课文。

2、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揭示的深刻道理。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使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三、说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明扼要的概括故事的内容,明晰故事揭示的哲理。

本节课的难点是:蔡桓公“遂死”的结局揭示的讳疾忌医的危害性。

四、说教法

1.本文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有能力独立完成文意的疏通,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重在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故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乃至全文的意思。

3.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讨论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每次见面的结果怎样,蔡桓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4、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课件,打开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5、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五、说学法

1、诵读法:文言文学习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力求声情并茂。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2、复述法: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3、讨论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体味学习的乐趣,与人交流的乐趣。

4、谈话法: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大胆的谈。

5、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

六、说教学手段

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七、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知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讲成语“起死回生”引出《扁鹊见蔡桓公》

提问作者生平、出处、主人公等:(韩非子喻老)韩非子是什么时期、哪国人?哪家的代表人物?(战国末年、韩国、法家)——本文的扁鹊,其真实名字叫什么?——扁鹊(秦越人)——真正的扁鹊实际上是谁?(传说中的上古名医)

(二)、自主合作,朗读课文(示范读、齐读、分角色读):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掌握常用生字词注音,辨析多音字;注意文言文的特殊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汤(同“烫”)用热水焐还(同“旋”)回转,掉转火齐(同“剂”),药剂

(四)、讨论探究,研读课文。

提出“突破口”,讨论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每次见面的结果怎样,蔡桓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一见:在腠理……恐深寡人无疾

二见:在肌肤……益深不应,不悦

三见:在肠胃……益深又不应,又不悦

四见:望桓侯……还走使人问之

结局:扁鹊逃桓侯死

(五)、教师小结,拓展延伸,感悟课文。

通过蔡桓公的事例,来说明做人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接受别人的忠告与帮助。

(六)、思维迁移

讨论交流: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你最想对扁鹊和蔡桓公说什么?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便更好的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八、板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白鹅说课稿_白鹅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生:我觉得白鹅很美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白鹅”这篇课文。读课题。

2.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丰子恺,我们来了解一下丰子恺先生。出示课件简介.《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崇德(今桐乡)人。他一生涉猎于文学、绘画、音乐、翻译、书法等各个领域,并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词语课件,读新词。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这些词大家都能读正确吗?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师: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

3.师:打开书第63页,大声地把课文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师: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高傲 )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师:那么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紧密的联系?用横线划出来。(自学)

师:你划了哪些?白鹅说课稿_白鹅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为什么要勾画这里?

生:因为整篇文章都在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的。

师: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师板:高傲)

师:我认为第二自然段更重要(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不仅联系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还告诉了我们全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鹅的高傲的?)

生:叫声、步态、吃相

师:(板书:叫声、步态、吃相)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词。

生读。

2.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所以说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这3方面写出了白鹅高傲的特点。

3.师: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白鹅的叫声怎样表现它的高傲的?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个最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

生默读,师巡视。

师:你找到了哪个?

生:我划了“厉声叫嚣”

师:这是“厉声叫嚣”,这是古人写的“嚣”……厉声说明鹅怎么样?

生:“凡有生客进来……”

师:“必然厉声叫嚣”(教读)

分组练读。

师:好象在说? (你是谁啊?我从来都没见过你,别再过来了!)

师:带着你的想象,来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指名读。白鹅说课稿_白鹅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师:就像她这样,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还找到了哪个词语?

生:引吭大叫。

师:为什么找这个?

生:这个词好像是说:这是我的地盘,你走开!

师:带着心中的感受,再来试一试。

生读。

师:有进步。好了,刚才大家展开了想象,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体会到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以后学习中要多多体会。

师: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白鹅是一种高傲的动物,请再读一读第一、第三自然段,看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想好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相机板书:令人喜爱。

4.师: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令人喜爱。

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换词说(尽职、勇敢、令人喜爱)。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6.齐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生:第四自然段是用拟人的方法来写出了白鹅的特点的。

生:我觉得第四自然段是用比喻、比较的方法来写白鹅的。

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说像净角一样出场?

师:谁见过净角出场?想不想看净角出场的样子?

(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

师: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表现净角出场的样子?

生:大模大样

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师:为什么又写鸭呢?

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六、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能用上文中的两三个词,加上自己的想象更好。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___

2.练笔,展示,评议。

七、总结下课。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简析

《广玉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部分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广玉兰的幽香、纯洁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2、技能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2)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广玉兰的热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三课时,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行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自主性强的FLASH网络专题网站。(广玉兰封面,分设四个主题篇:玉兰苑徜徉;倾心赏玉兰;玉兰知识库;玉兰余香浓。并提供配乐按钮,学生自行点击选择。“玉兰苑徜徉”内容:全文、广玉兰配乐录像;“倾心赏玉兰”主题篇里分设“飘香玉兰”、“迷人花瓣”、“多姿花形”、“盎然绿叶”四栏,点相应区域呈现各主题栏;“玉兰知识库”提供广玉兰习性、栽培等课外资料,“玉兰余香浓”设课外作业)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网络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读中感悟,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本课凭借网页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互动。本课采用三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广玉兰的幽香是吸引我观察的原因。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第三课时:复习词语并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最后让学生根据第三自然段练习写一个片段。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言简意赅,直接导入

课始,让学生说说:“作者写了广玉兰的哪几方面?”

今天,我们就借助我们的专题网站一起去走近广玉兰,用心欣赏广玉兰。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唤起最强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感受文字美

页面导语:请进入“倾心赏玉兰”主题栏,自主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点击进入!(请大家想想怎样把自己的学习感受交流出来:你可以试着读好课文,可以在对应网页上留言,也可以和同桌探讨一下……)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33—35页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合作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运用活动教学形态,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这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 说学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等一系列认知活动,使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四. 说教学手段

恰当的教学手段能帮助教师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轻松、愉快的理解并掌握教学知识,《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

五. 说教学过程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创新的源泉。所以在上课开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假如今天是小明的生日,我们给他送两件礼物(课件展示礼物),为了使礼物看上去更精美,我们想把它包装成一个正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这时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那至少应该用多大吗,面积的彩色纸来包装呢(课件展示漂亮的彩色纸)?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 实践探索、获取新知。

1.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模型,然后闭上眼睛,摸一摸长方体的各个面,初步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2.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通过看一看、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的方法,结合长方体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深刻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课件演示),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课件演示,完善板书)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洁的算法,使计算优化。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培养学生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从而突破重、难点。

3.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 应用新知,拓展能力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巧妙的设计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例2)。引导学生求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通过计算自己会发现,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课件演示,完善板书)

这个环节中,我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 实际运用,深化理解

1.一个长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长方体玻璃鱼缸,计算制作这样一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课件展示)

2.要涂漆一根长0.5米、宽0.2米、高4米的长方体柱子,要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课件展示)

我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制作鱼缸和涂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几个,再进行计算,然后通过评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紧接着,我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在应用中学数学的思想。

(五) 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并进行学习评价。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 2 =各个面的面积相加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各个面的面积相加

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使学生一目了然,还可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图文并茂的设计,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了掌握。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我现在要说课的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课的内容,课的题目是“谁流得更快一些”。

首先说教材:谁流得更快一些占教材八分子一的篇幅,让学生在已经认识到液体是会流动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不同液体流动快慢的实验,得出液体流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结论,以此给学生起到开拓思维能力、加强动手能力、增添新知能力的能力培养作用。

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知道液体是会流动的,液体的流动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以及液体自身的黏度会影响流速等。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知道液体的黏度只是影响流速的一个方面,还有诸多方面的因素仍然需要我们去探究。

其次说教学法: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实验操作会影响到液体的流速不一致。2、采用对比试验的教学方法。3、实验方法指导:指导实验操作,注意倾斜角和倾斜速度。

再说教学程序:一是采取问卷发散思维设计意图是承前启后激发想象寻求结论。二是指导实验操作,此设计意图是规范操作过程,尽量减少误差。三是分12个小组开展对比实验,看谁流得更快些。四是小组作出结论,完成教学目标。五是教师小结,表扬做得好的,激励做得差的。进一步认识液体流速与哪些因素有关。

最后说板书设计:

比谁流得更快些

名 称

小倾斜角度流速分秒

大倾斜角度流速分秒

垂直角度流速分秒

合计流速分秒

胶水

洗洁精

说课稿 篇7

一、目的要求:

1、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一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初中初步探讨函数的概念,函数关系的表示方法、图象的位置等基础上,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即用集合映射的思想理解函数的一般定义,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研究了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重要特征,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函数的周期性及选修内容中的极限、导数、积分提供了良好的保证。这些内容是函数及应用研究的深入及提高,也是今后进一步高等数学和参加工农业生产建设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本章的学习对中学生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不仅是知识性方面,更重要的学习方法方面,也将是终身受益的一章。作为该章的起始课之一,本节课的地位也就不言而愈了。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决定函数的三要素,即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进一步理解对应法则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学重点:在映射的基础上理解函数的概念 4、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函数的概念在初中已作过介绍,它是这样表述的:

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都有惟一的值y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我们看到,这里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的,它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它的一种认识,而且这个定义较为直观,易于接受,因此按照由浅入深、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编排原则,函数概念在初中介绍到这个程度是合适的。但是,由于这个定义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在以函数为重要内容的高中阶段,课本应将函数定义为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映射,按照这种观点,函数是两个数集(或其某个子集)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映射,这样就使我们对函数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2、函数概念有三个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和值域。

函数的对应法则通常用记号f表示,函数记号y?f(x)表明,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x,在“对应法则f”作用下得到y。在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对应法则f可用一个解析式来表示,但在不少问题中,对应法则要用几个解析式来表示,有时甚至不可能用解析式来表示,而要用其他方式(如列表、图象)来表示。

定义域是指原象的集合,即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指出初中讲函数概念时,为便于接受未提出较为抽象的“定义域”的术语,而采用了较为通俗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说法,对于两个对应法则相同的函数来说,如果定义域不同,应该被看作是不同的函数,在中学阶段,所研究的函数通常都是能够用解析式表示的,这时函数的定义域通常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所有实数x的集合,而对于实际应用问题来说,自变量所取的值还必须是实际问题本身所允许的。

值域是所有函数值组成的集合,它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应该指出,初中讲函数时,

限于要求未提及值域这一术语。

3、函数通常用符号y?f(x)表示,由于这个符号较为抽象,在初中讲函数时未出现这个符号,在讲函数的符号表示时,应说明几点:

y?f(x),是表示y是x的函数,不是表示y等于f与x的乘积; f(x) 不一定是一个解析式;

f(x) 与 f(a)是不同的。

4、函数主要有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

解析法是用解析式来表示函数关系,在中学所研究的主要是这类函数,有了解析式,可以明了变量间的关系,并求出相应于任意自变量的函数值。

列表法是用列表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事实上,平方表、平方根表、三角函数表等都是用列表法来表示函数关系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必计算即可看出两个变量的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但在自变量取值较多时,难以将两个变量的对应数值—一列出。

图象法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其优点是直观形象,但对函数关系的表示显得较为粗略。

应该指出,以上表示函数的三种方法具有互补性、因此在实际研究函数时,通常是三种方法交替使用,例如在研究用解析式表示的某一函数的性质时,通常取其自变量的部分值,根据解析式算出相应的函数值,列表显示其数值的对应关系,再据此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最后将这些点连成曲线,形成该函数的图象。

三、说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引导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掌握新概念,进而完善知识结构。

函数现代定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如何突破?我认为就是应该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的函数传统定义作为新知识的固着点,利用映射概念作为突破口,通过传统定义和现代定义的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

教学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函数入手,引出函数传统定义,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映射给出函数现代定义。尽量不让学生由于陌生而产生对新概念的恐惧。接着在进行两个概念的比较的时候又依托具体例子,化抽象为具体,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函数是抽象性很强的概念,为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这一概念,我多次使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和理解函数的概念,同时也请同学自编一些函数题目,并把自己所编的函数题目解答清楚,这样可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引入

师:我们在初中学过函数,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函数。 生:正比例函数y?kx(k?0) 反比例函数y?kx(k?0)

一次函数y?kx?b(k?0) 二次函数y?ax2?bx?c(a?0) 师:那么什么叫函数呢?

(让学生回忆,同时老师打出投影片)

初中学过的函数定义: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按照某个对应法则,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y就是x的函数,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和x的值对应的y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值域。

(二)、新课

1、函数定义 师:我们分析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函数是运动变化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制约关系,自变量x在自己的取值范围内取定一个值,y就由这种制约关系确定出一个与x对应的函数值.这种制约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对应关系。一般地,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哪一位同学能从映射的角度给函数重新下一个定义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准确)

设A,B都是非空的数集,那么A到B的映射f:A?B就叫做A到B的函数,记作

y?B,原象集合A叫做函数f(x)的定义域,象集合C叫做函

y?f(x) ,其中x?A,

数f(x)的值域,显然C?B。

师:我们分析函数的两个定义。这两个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两上定义中的定义域、值域的意义完全相同,两个定义中的对应法则实际上也是一样的,但两个定义叙述的出发点不同,我们把初中所学定义叫传统定义,把高中新学的定义叫近代定义。可以看出,传统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对应法则是将自变量x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近代定义则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法则将原象集合中的任一元素与象集合中的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传统定义用变量的观点描述函数比较生动、直观,但对有些函数用传统定义解释比较勉强,如市区公共汽车票价与乘车所走的站数是一种函数关系:y?1 (元)( x=1,2,3,?,20),但用近代定义解释就很方便:A={1,2,3,4,?,20}(假设每路公共汽车走20站),B={0.5元,1元},f:不论乘坐几站,上车就是1元

f:A?B是一个函数关系,看起来,近代定义更具有一般性。

2、函数的表示法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函数的定义,那么怎样表示一个函数呢?请看例子。 练习本单价为0.7元,买练习本的本数x与付款款额y的函数关系如何表示?

生甲:我画一个表格。(学生口述时,老师板演)

师:列表格的方法很直观地反映了练习本的本数与付款款额的关系,但这种表示方法一般不完整,如我要买100本练习本,需付的款额表中就没有,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生乙:我用一个数学式子y?0.7x表示。

师:这个表示法叫解析法,它严谨、完整,但不够直观,另外,描绘函数的图象,也可以直观形象地表示一个函数。(板书以下内容)

函数的表示法:

解析法 用一个等式表示出x与y的关系

列表法 用表格表示出x与y的对应关系

图象法 以表格中的数对(x,y)为点的坐标描绘出能反映x与y的对应关系的曲线。 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方法来表示所要研究的函数。

例1 、某西瓜摊卖西瓜,6斤以下每斤4角,6斤以上每斤6角。请表示出西瓜重量x与售价y的函数关系。

解 用解析法,这个函数的解析表示应分两种情况: 当0?x?6时,y?0.4x;当x?6时,y?0.6x。

师:这种函数叫分段函数,我们还可以用图象法来表示。请一位学生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

师:请问这个函数关系是否能用列表法表示呢?不方便。因为西瓜重量的等级太多,列表不易列全。

请同学们自己构造一个函数,再设法表示出来。 3、函数的三要素

我们看函数定义(投影片)。在函数记号y?f(x)中,x是自变量,它来自非空数集A,

y是与x对应的函数值,它是B中的一个元素,f是解决x与y对应的对应法则。至此,

我们可以看出,构成一个函数有三个要素。(板书)

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它是函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不同,不论对应法则相同与否,都是不同的函数,如y?是不同的两个函数。

对应法则是函数的核心。一般地,在函数y?f(x)中,f代表对应法则,x在f的作用下可得到y,因此,f是使对应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是联系x与y的纽带,从而是函数的核心,f有时可用解析式来表示,有时只能用数表或图象表示。

2x(x?R)与y?(x)(x?0)2当x?a时,函数y?f(x)的值f(a)叫做x?a时的函数值,函数值的全体称为函数的值域。一般地,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确定后,函数的值域也就随之确定了。

当函数用解析法表示时,我们写出一个解析式,它的三要素就唯一确定了,其定义域通常指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如y?x2,定义域为R,对应法则是平方,值域为?y|y?0?。

例2、已知函数f(x)?3x2?5x?2,求f(3),f(a),f(a?1)。 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是同一函数?

(1)y?; x; (2)y?x32x2(3)y?x; (4)y?(x);

32(三)小结

1、函数定义:设A,B都是非空的数集,那么A到B的映射f:A?B就叫做A到B的函数,记作y?f(x) ,其中x?A,y?B。

2、函数有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3、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A??x|y?f(x)?A={x|y=f(x)};值域C??y|y?f(x),x?A?;y?f(x)中的f为对应法则。定义域为函数的基础,对应法则

为函数的核心。

4、求函数的定义域要注意:使解析式有意义;使实际问题有意义;使人为限制得以满足。

(四)作业

1、 课本57页习题1、2、3 2、 补充:

①某种钉子,每只1角5分,买x只钉子的钱数是y元,请列出x与y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②邮寄包裹,每千克重的包裹收邮资费2元,邮程超过100km以后,每增加1km加收2角,求邮资与包裹所走的千米数的函数关系。

③请同学记录一周的天气预报,列出日最高气温与日期的函数关系。

五、教后感

1、函数的概念要理解透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设计函数课的教学过程必须由浅入深,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师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要给学生一个逐步加深认识的过程.

2、函数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体现了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体现了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始终要培养学生函数的思想。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塞翁失马》。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则寓言。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为福了;后其子又“堕而折其髀”又转为祸了,最后又因其子髀折,得以“父子相保”又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地阐述了福与祸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动人也吸引人,也因此,在导入这环节中,我也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以便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本文虽是一则寓言,但也是一篇文言文。《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因此就有必要地需要提醒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并能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这也是该课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讲故事,同桌讨论质疑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能从故事中去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也就是祸福可以相互转换,并且能联系实际去正确地看待问题,这一点对初一的农村学生而言是有点难度的。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等人的教学论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比如:自己疏通文意、查工具书等)都体现了这点,我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看待问题,并且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比如“你是如何看待好事与坏事的?”

按照以上思路,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

1、朗读法。通过查工具书,基本读准字音,在朗诵中初步理解文意。

2、探究法。要求学生对每个问题能有自己的主见,并能充分表达并有所质疑。

3、启发式。通过讲故事形式,以事实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启发学生看待问题应有正确的辩证的心态。

在一节课内完成目标,因而我的教学步骤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以故事来导入):

有一天,小王在上班途中,无意中看到前面一人掉了皮包。他很是欣喜,急忙上前捡起来,一看,一叠厚厚的,看上去全是100元大钞,便赶紧揣入怀中。就在他准备走的时候,被后面的人叫住,且以“见者有份”为理由也要分一份。这时的小王已经沉浸在意外之财的喜悦中,无暇细想,就给他点吧,堵他的嘴。于是将自己身上仅有的几百块给了那人,便急忙回家。一到家便急忙打开一看,拆开来,除上下几张是钱外,其余全部是白纸,那仅有的几张也全是伪钞。

然后我就这个故事引入——其实,捡到钱本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对于小王来说是不是件好事呢?(学生多数答“不是”)。那么我们看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是否就绝对呢?我们先一起看看边塞的老头儿丢失了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往下读的兴趣。

二、读。

先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略读课文,再抽学生读,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音,并将本文的易混字“堕”与“坠”,多音字“将”、“塞”、“折”与“好”字的几钟读音以及难字如“跛”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区别;然后老师再范读,便于学生在注意音的同时,也应注意文言文的节奏,最后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熟读。

三、析。

1)、3—5分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同桌同学相互讨论解决疑问(这也体现了自主合作精神);

3)、抽学生复述故事(讲故事),并评说。我再给予评析的标准:a、普通话标准,声音响亮。b、口齿清楚,表达流畅。c、态度自然大方。d、讲得具体、生动、形象。(有了这个参考,学生就容易评说)

4)、质疑。对于不能理解的字词,经同桌合作讨论后仍没有解决的可当堂提问,由全班同学共同完成,我就适当点拔,如“居”作“过了”解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悟。(通过问题设计的形式)

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各抒己见)师再小结: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板书)

2)、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了一个成语叫什么?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五、拓展延伸:

课文中的老头因丢失马最终却能因祸得福;而我在课前给同学们讲“小王捡钱”的故事,小王因捡钱而失了钱。那么,在我们生活中,你认为好事(坏事)能变成坏事(好事)吗?你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可讨论)联系实际。

——辩证地看。

六、板书设计:

跛bǒ——髀bì 塞翁失马

将jiàng——jiāng√

塞sè——sāi——sài√

好hǎi——hào√ 对 立

折zhē——shé 祸——福

堕duò——坠zhuì 统一

(辩 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