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基础知识 > 说课稿 > 六年级上册《认识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六年级上册《认识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47W 次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认识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认识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六年级上册《认识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认识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后续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的重要基础,对于丰富“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价值,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教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教学重点:

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教学难点:

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5、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圆规、圆形纸片、直尺、剪刀等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法:

1、实验操作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2、探究尝试法:

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探索发现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手段将直观演示、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的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我们的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遵循学生“初步感知——形成概念——灵活应用”的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心设计生活情境;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实际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课件)

1、让学生从生活事物中找到圆。揭示今天要学的图形——圆。(适时板书:认识圆)

2、投影展示各种类型的车辆,让学生观察各种车的车轮形状。然后提问:“这些车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车轴都装在车轮的什么位置上?让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现实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且车轴都装在圆的中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我们熟悉的自行车的车轮,好吗?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画圆)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 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觉得用哪一种方法画圆比较简便?(用圆规)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重点指导学生按要求画圆。(课件出示圆的画法图)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 学生动手装车轴。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学生介绍方法(多次对折后折痕相交的一点)

师小结,屏幕显示:圆心O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

3、装钢丝(认识半经): 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课件出示半径图)

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半经r。 学生判断(出示课件)

问: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回应了引入的问题)

4、认识直径:

(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从而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课件出示直径图)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

(3)汇报: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直经d 学生判断(出示课件)

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知道了圆内各部分的名称,那么你们还可以发现直径和半径之间什么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d=2r或r= d(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 为主动地“做数学”。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和发展。)

(三)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1、 第88页第一题。(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再说说一些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

2、 填表。(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r(米)

(1)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课外延伸,灵活应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把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1、脑筋乐园: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50米的圆吗?

2、(1)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并写出来。

为什么井盖也得做成圆形的?

人们在围观的时,为什么会自然地围成圆形?

(2)搜集有关圆的资料。贴到教室的数学角上,大家共享。

3、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设计意图)将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把本句提前,这里删去,这样显得更连贯)

(五)全课总结。

1、让学生谈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2、我对整节课进行知识要点归纳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这样总结,我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个性发展。即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收获)(我认为蓝色字那句可删去)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既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出了教学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老师们:数学的魅力在于生活,数学的生命在于探索。让我们一起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姿态和冲劲,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魅力和胆色,在新课程改革的里程上再写新篇。

六年级上册《认识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第一节内容《认识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二、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交流、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课前准备的纸做的车轮(车轮有正方形的、圆形的),让两名学生滚车轮比赛来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知道圆形的车轮既快速又平稳,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把学生变被动"学数学"为主动"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等方式中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同一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等,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还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 巩固练习

通过填空、判断、操作等练习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圆,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小结体验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最后,让学生用右手食指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结束课堂。

六年级上册《认识圆》说课稿3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学生分析:

学生对圆有初步的认识,有感性的经验,但对于圆的文化内涵无从感受、体验。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习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完成知识的意义赋予,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圆的美,同时感受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文化。

教学重点:

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

教学难点:

1、准确认识、掌握圆的特征并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体验圆的美,感受数学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初步认识圆

二、 探究圆的特征

三、 拓展练习

四、 数学史料再现

五、 奇妙的圆

六、 用圆形设计图案

整合点诊断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整合点的方法:

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仅依靠传统的教学工具是不够的,因此,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是历史的必然。信息技术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的前提条件。

整合点1、初步认识圆,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利用生活中的圆形实物,信息技术动态展示了抽象出几何中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

整合点2、探究圆的特征,化静为动增强直观印象。

动态演示圆的半径、直径以及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又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明晰,更加透彻。动态展示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直观印象。

整合点3、奇妙的圆,拓展和放大圆的文化内涵。

传统圆的教学注重知识点的传递,技能的训练,但忽视了圆本身所内涵的鲜活的文化背景,学生对于圆的文化内涵无从感受和体验。《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凸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隐性因素。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于多媒体,立足于文化价值的挖掘,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冰冷”图形的独特魅力。从而学生在体验圆的美的同时,感受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文化。

案例:

圆,本身就是让人产生无限美好想象的一种“完美”图形。借助多媒体的色彩、形象、声音,把圆拓展成平静水面荡起的涟漪,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建筑设计中完美的造型,工艺设计中喜庆的装饰,墨子笔下一中同长也,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使得圆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穿梭时空,回归了数学与哲学、美学、历史的本位并从中发现了数学美。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某种改进,更是教学观念的一次革命,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和思维过程融为一体,就能极大地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