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基础知识 > 说课稿 > 【热门】说课稿锦集七篇

【热门】说课稿锦集七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12W 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说课稿锦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题是《桥》。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感人至深的故事。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且认真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根据对教材特点的把握,我将《桥》的说课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身上那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正是文章要向我们弘扬的。

2、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课文中人物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探索文本的冲动,朗读感悟法,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以及讲授法,点拨法等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程序

(一) 开门见山,聚焦洪水

1利用提示性谈话,提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用笔勾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努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适时用课件出示这些句子或词语,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体会洪水的可怕。(课件出示:略)3、通过多媒体情境展示,再现文本情境,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当时的场景,并在情感体验中声情并茂地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深化情感体验,使语言、情感、精神三者和谐共振,并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抓重点词,感悟群众

我让学生找出描写人们慌乱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人们的惊慌失措。

(视频对学生留下的情感冲击,会使学生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情势的危急。)(三)、熟读精思,步步深入

1、激情导入,聚焦老汉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拥向那唯一能逃生的窄窄的木桥,危险将在瞬间发生!这时,人们看到——(课件出示课文:略)生接读。(板书:老汉)2、透视老汉,深入感悟

①、潜心会文自读感悟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的过程,学生潜心会文是实现三者对话的主要环节。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怎么感受就怎么读,这是对学生自我感受的珍视,体现对学生情感的珍视。因此我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老汉是怎样的一个人?画出令你感动的词句。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感动的原因,并读一读,怎样感受就怎样读。

②、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以悟代讲,以读代讲,更能让学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触动情感的脉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领悟可能不很到位,我就适时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经过自读、悟读、范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较好地把握人物的情感,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从而真正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在学生感悟到老汉的镇定、舍己为人后,我首先用激情的语言过渡,再引导学生抓住"冲、揪、吼、凶得像只豹子"体味老汉的严格要求,接着,学生加上表情、动作,带上自己的真情实感朗读体会老汉的严格要求,品味老汉焦急、恼火背后的那颗爱民之心。

3、走近人物,激情对话

过渡: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民;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在生死攸关之际,他无私地选择了大家。为了村里一百多号人的安全,他失去了儿子,留下的只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伴随着那如泣如诉、深沉悲愤、感人肺腑的背景音乐,我沉痛的交代着课文的结尾。 音乐的渲染,老师深情的范读,孩子们的感情是一发而不可收。我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再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联想:老太太正站在丈夫和儿子曾经站立过的地方,深情地呼唤着她的丈夫,呼唤着她的儿子。老太太会对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说些什么呢?如果老汉能听见老太太的诉说,他会怎么想呢?从而深入感受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达到情感的升华。)(四)、再度释"桥",领悟深意

此刻,山涧溪流上,再也没有了那座带给人们生的希望的生命桥(板书:生命桥)。可我们却分明看到有一座桥稳稳地架在了人们的心目中,它熠熠生辉,它坚不可摧。你看到了吗?是一座什么桥?学生交流:从而理解这不是一座党员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板书:连心桥)(五)、拓展练习,情感升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孩子们在"接受感动"后,有着强烈的倾诉欲望,这既是对课文学习的积淀,更是一种真情的感动在传递和蔓延。因此,我布置了如下的练习:想象写话,祭奠的这一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跪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四、说板书设计

老汉 人们

镇定 桥 惊慌

舍己为人 有序 你拥我挤

严格要求 生命桥 疯了似的

爱亲人 跌跌撞撞

连心桥

我的板书力求达到简明扼要,抓住题眼,直奔中心,达到"高效能、简约化"的功效,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

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肚拧返淖髡呗成钋榈厮茉炝艘晃黄胀ǖ睦瞎膊吃钡墓饣孕蜗蟆K焉南M酶褐冢阉赖奈O樟舾约海米约旱难庵鹆艘蛔恍嗟那帕骸?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共产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

四、说教法

1.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尽量挖掘文本的价值,体会语言的魅力,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媒介,给学生以多方面的感性资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交给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2.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探究文本思想美。

五、说学法

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思考,探究等方法体会洪水的凶猛与无情。

六、说课前准备

准备洪水暴发的图片及重点句子的课件。

七、说课时安排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抓住文中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课时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视频资料)。

看完资料,同学们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预设:我想到了洪水是多么可怕,洪水又是多么的无情啊。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在洪水袭来时人们自救的文章。

出示课件(板书:16桥)

二、自学生字词。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生字,划出新词。

2.交流汇报。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

2.指名学生回答。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3.集体朗读。

四、再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凶猛。

1.轻声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雨水和山洪凶猛的句子。

出示课件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雨水非常大?谁来读一读?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指导朗读,读出洪水的凶猛与可怕。

3.出示课件观察画面。

这就是当时洪水袭来的情景。看了这幅画面,这场洪水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吗?

4.出示课件引导:当洪水突然袭来的时候,村庄里发生了什么?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5.引导:人们找到生路了吗?是什么?

预设:找到了,是一座窄窄的木桥。

6.引导:桥是一座窄窄的桥,人是一百多号人,水已没到了腰部,如果人们毫无秩序地抢着过桥,会造成什么后果?

预设:(桥毁人亡)。

7.引导:然而惨剧有没有发生?(没有)是谁扭转了局面?是谁挽救了大家的性命?

指名回答: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五、品读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1.出示课件,提问:年迈的老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样做的?怎么说的呢?请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面临危机时,老汉的神情是怎样的?(沉着镇静)谁能读出老汉的沉着镇静和威严来?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指导朗读。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的词。(冲、揪、吼)

b.你从这些动词看出老汉当时的心情怎样?

c.你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出来吗?

问:从"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句话看出老汉怎样的神情与品质?

你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领悟了《桥》这篇课文中洪水的凶猛和无情,更加体会到了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人格。

七、思维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或者你想用怎样的语言去赞美老汉?

附: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凶猛无情

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老汉(老支书)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桥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文章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文中用了很多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二。说学生

现在的学生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准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性教学,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教学目标:

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读写生字、词,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步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烘托气氛,领会作者的表情达意;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老汉舍己为人、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舍己为人、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高尚品格;教学难点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我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山洪暴发的情景。看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刚才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交流以后再请学生看书,()指名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情况的危急?村民们在这种时候又有什么反应?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2、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可来到木桥前,人们都停住了脚,这是为什么呢?从这些地方,你能感受到什么?

那么,老汉是怎样组织村民们过桥的?从中你又能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并思考、交流,有感情地朗读。

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适度引领学生深究并作点拨,提升学生的认识深度。最后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再一次感受那扣人心弦的`场面。

3、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老汉的妻子,小伙子的母亲,小伙子也是老汉的儿子。同学们,读到这里谈谈心中的感受吧!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

(二)、拓展——理解"桥"

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从而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三)、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回应教学目标,这时候我这样做全课的总结:一座桥一座故事,窄窄的木桥被洪水冲走了,但是全村百姓的心里却建起了另一座桥,那就是老汉和儿子用生命筑起的生命桥。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材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讲明给学生,让学生处于接受的状态。这样设计,符合了新课程学生的现代学习观。

(2)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学生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割补、折叠来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

1、实验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课件演示,配合启发。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汇报之后,再看课件演示,教师给予点拨,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揭示课题

1、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同学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以解决生活中高庙公园一长方形地为出发点,园林师傅想分成相同的两半,如何去分提出问题,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设计意图:有学生熟悉的知识并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对于表达不清楚、不完整的同学,教师显示课件,启发其完整的表达,并给予鼓励。)

(二)探索新知

出示问题:怎样把三角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说明:学生准备直角、钝角和锐角三角形各两个,且两个直角、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三角形的形状分别完全一样。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感悟出“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通过学生亲手拼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有助于“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概念的建立。)

2、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成果,并演示拼摆的操作过程,说明拼摆的方法。“我的发现”这一栏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教师给予鼓励。(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设置“我的发现”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课件演示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拼摆,再播放课件演示这一顺序必须把握好。先让学生自由做实验,有利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由发挥,而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汇报实验成果之后,再观看课件演示,这就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了图形拼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小组合做,讨论问题

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学生借助手中的图形讨论问题。小组代表汇报讨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讨论、交流中发现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三)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解决红领巾面积的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课件演示规范的板演过程。(设计意图:基本题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渗透对估算的学习)

2、出在同一三角形中底对应的高的练习来解决问题。

3、以生活为例交通警示牌进行安全教育,计算面积。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经过大家亲自实验,归纳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真了不起!但请大家仔细想想,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设计意图:一堂课的学习,不能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把本节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产生了疑问,才会积极地去探究。)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说课稿 篇3

本单元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这篇略读课文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课文的教学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结合实际让学生明白读写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本课学生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有三个:1、认识1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按阅读提示,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体会。最后,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下面我就说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是师生谈话,导入课题。首先我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听说过‘长生果’吗?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并板书“长生果”这三个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学生会自由发言,谈自己对长生果的理解,然后引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部分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部分共设计三个环节:首先进行过渡,问学生们读了课题以后,会有哪些问题?指名回答后我用课件出示初读课文的要求是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流利并标好课文自然段的序号。2、把课后的12个生字的字音读准确,读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检查一下生字认读情况。第二个环节就是学生自由读文。最后通过课件出示12个生字来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在这个环节我采用指名读、齐读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部分是细读课文,感情体会。

第一个环节我又一次出示细读课文的要求: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然后看一看作者写出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语句画下来。默读后小组交流讨论答案,最后是全班汇报。通过交流汇报解决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我的“长生果”是书。

(2)读书经历:从小画片到连环画、文艺书籍,最后是中外名著。在这里我会指名让学生读相关的段落,并加以指导朗读。

(3)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用了哪些词语?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会说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

(4)作文往事,包括两件事,一是《秋天来了》,二是《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在这里也会指导相关的句段。

(5)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哪些道理?通过读11、14自然段,师生总结出: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要与众不同;要写真情实感;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也要自己创造。

(6)你觉得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按老师的阅读要求自己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来理解感悟课文,并重点指导了第三和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是对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读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也像“长生果“一样,对我们有好处。从而来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并能像作者那样学会借鉴与模仿。

第四部分是积累语言,交流感受。先让学生谈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收获?然后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读给大家听,课下把这课的成语和优美句子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多与少的思考》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中的课题六,本单元主题通过认识和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地域范围、国土疆域、行政区域、首都、人口、资源、地势、地形,概括地知道我们的祖国,从而热爱自己的祖国;而《多与少的思考》则侧重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国的丰富的自然资源状况,培养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了解到人口基数大及增长快给我国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探究,体验并感悟我们祖国的丰富的自然资源状况,由衷地产生爱国的情感,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培养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了解到人口基数大及增长快给我国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

2、以“感知-探究-实践”的感情升华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内汇报调查结果并进行探究活动,得出思考结果,发展思维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资源种类很多,储量丰富,许多在世界列于前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人口的过快增长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学习中提高地图学习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做到节约使用资源,养成遇事多思考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我国资源种类很多,储量在丰富,可人口的过快增长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始我利用游戏热身,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又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其次让学生看漫画《举不动》《苦难的母亲》,能让学生对环境人口容量有一定直观的感受,也能使学生感到惊讶,从而了解到人口基数大及增长快给我国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

材料分析法是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本节难点“知道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资源种类很多,储量丰富,许多在世界列于前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教学时,主要利用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在学习中提高地图学习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昆虫世界》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也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学习用纸材进行创作的一节手工课。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昆虫,能使用不同的材料、方法来表现昆虫。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卷、剪贴等方法进行塑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爱护昆虫,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能表现自己喜爱的昆虫并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昆虫细节的添加。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造型表现”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使每位学生都坚信自己有学习美术能力的“学点”。因此,我结合二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以及本课的特点,主要采用:

1 、情景教学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 、观察发现法。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想一想、选一选、动一动等方法,让学生在看、画、做、玩等过程中完成本课的学习内容。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课一开始,我就请一位戴着蝴蝶头饰的同学扮演昆虫王国的邮递员,给同学们送来一封来自昆虫王国的信,由信的内容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欣赏图片,了解特点

(出示自然界中昆虫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昆虫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通过观察,小组内交流,并在老师适时引导下,准确地概括出昆虫的特点,即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三对足。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出示范作,拓宽思路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业,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件作品,为什么?

(四)示范制作,学习方法

进行示范制作,边做边讲解,先想想你要做什么?我想做只蝴蝶。再看看用什么纸做?我选皱纹纸。开始做了,我先将纸对折,再剪出外形,然后揉细线条做触角和身体,最后剪粘小圆点贴在身上做斑点。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分析出制作步骤,即想一想、选一选、做一做。

(五)大胆创作,交流评价

昆虫世界大会一定很精彩,我们赶快来做一张昆虫门票。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你准备做什么昆虫呢?”“你打算选择什么纸做呢?”“你打算怎样做呢?”在学生制作时,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细节的添加。然后让学生将制作好的昆虫作品贴到黑板上。现在我们来看看谁的昆虫门票做得最好,进入交流评价环节。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评出最有创意的小昆虫,最美丽的昆虫等。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这节手工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昆虫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大自然,使我们的大自然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说板书设计

由三部分组成,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图文结合,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本第三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画神气的公鸡。

鸡是画家经常描绘的对象,神气的大公鸡小朋友更喜欢了,画鸡就知道鸡的特征和习性。

小朋友在画公鸡时,不要单纯追求“形”似,而要他们努力做到“神”似,画出它昂首挺立、引颈高歌的神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夸张和添加,体现出小朋友朝气蓬勃、天真烂漫的童趣。根据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技能领域、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创造领域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技能领域:能抓住公鸡的神态,画一只神气的大公鸡(了解、练习)。

2、认知领域:了解鸡的特征与习性。

3、情意领域:

(1)通过画神气的大公鸡,使学生懂得要画好一幅画,一定要仔细观察,才能画出特征、画出神气、提高艺术感染力(接受)。

(2)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创造领域:在认识与技能掌握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画出形象独特新颖的大公鸡,并给大公鸡穿上最漂亮的花衣服。

本课的重点是: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抓住鸡的特征,画有神气的公鸡。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二、说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上,设计和组织学生并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选择了欣赏——技能——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三位”分别指欣赏、技能和情感。“一体”即课堂,“三位一体”艺术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欣赏教学和技能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着立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并由人们提炼的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采用的调整和构建师生关系和活动方式的范例。根据教学方法的优化原则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情景教学法。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在教学上,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独具匠心的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触“境”生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神气的大公鸡》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电脑多媒体创设了一个“选美大赛”的情景,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发现法。

发现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去发现,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本课的技法理解掌握技能部分,我根据发现教学法,设计“找一找”、“说一说”、“演一演”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大公鸡的特征和习性,增加了对大公鸡的认识,并从科学的角度对大公鸡有进一步的了解。

发现法有助于发展的智力,增强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3、演示练习法。

在美术教学中,演示法用的比较中,在《神气的大公鸡》教学中,我将教具作评,展示给学生看,并作示范性的表演,让学生从观察中得到知识,由模仿中学习记法。

练习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在《神气的大公鸡》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练习部分,我将学生作业分两步进行,先画线描稿,再学习有创意的进行装饰美化,使本课重点得以分散,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有效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形成自己的技能技巧。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Lesson 29 Where do they live?。本单元的主题是animals,在本课中介绍了四种animals及重点句型Where does it live?在本单元的前几课中已经学过几种animals以及一些表示地点的单词。因此.教师可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拓展相关内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面向全体而又分层教学的方法,借助情境教学,利用各种媒体的辅助,让学生在教师鼓励性评价中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在多说、多做、多练中学会用书面和口头语传递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增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根据本学段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giraffe,panda,snake,zebra

2)学习句型? Where does it live? In a …

(二)语言技能目标:

1) 能根据情境和图片说出单词和句子

2) 在设计的情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

(三)情感态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大胆开口,主动模仿。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五)下面说一下本课的重点难点:

学习要求的语句: Where does it live? In a …及单词giraffe,panda,snake,zebra

(六)教学准备: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通过设置良好的情境,让教师的语言调节、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

(二)小组学习法

每4人一组可两两交流也可自由选择,在互动中互相启发产生思维的碰撞。同时注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与伙伴合作的意识和策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也在独立与合作的交织中调控了自身的学习,变得自信,自强。

(三)练习法

把大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灵活操练中拓宽了学习思考方向,建造了知识和能力转化的桥梁。

三、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情境感知——灵活操练——生活实践,这三个主要环节来突破重点难点。

一、热身复习:

1、师生问好

2、出示单词卡片复习上节课所学过的内容。

二、新课

1、引入

放动物图片的课件,让学生整体感知本课要学习的几种动物。

2、第一部分:(What is it ?)

用课件出示动物图片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读、男女生分开读、比赛读等,教师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单词的发音,记忆单词。

3、第二部分:(Where does it live?)

在这一部分中将单词的学习与句子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不断的重复与演示下让学生明白句子的含义,为下一步句子的学习打下伏笔。这样由单词逐步扩展到句子。在由句子扩展到其他的单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出示课件,先让学生试着读读句子,给学生解释清楚第三人称单数“does”用法。

由学生自己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试着读句子。

教师领读,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读,直到熟练为止。

以相同的方式教学第二至四幅图的句子。

三、趣味操练

1、口形识别游戏

提醒学生注意,由教师不出声只做口形读出单词,请学生识别相应的单词。

2、小组实践表演对话,练习句型。

四、作业,课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