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话题 > 节日作文 > 端午节作文 > 端午随笔作文4篇

端午随笔作文4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9W 次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随笔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随笔作文4篇

端午随笔作文1

端午是一条河流,源头是汩罗江,从屈原投江的那一刻起,已汩汩流淌了二千多年。

喜欢端午,只是缘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除了春节,就是端午,父母要为孩子每人张罗一套衣裳,还会有一个小小的香囊,那是母亲在深夜借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钱勾出来的。端午的清晨,换上新衣,佩在衣襟的香囊缓缓地释放着酽酽的香味,氤氲着儿时的整个端午。

家乡的端午是要吃粽子的,串串粽子就悬挂在厅屋廊间。有一年,吃多了,加上糯米不易消化,结果反了胃,腹积难消,痛了整整一宿。之后,对粽子我便敬而远之,数年不闻粽叶香了。在外读书那年,母亲托人捎了几串粽子,便随意扔在寝室的桌上。上课时,杨梅的吆喝声远远传来,闪念之间,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端午,就特想吃粽子。下课后,直奔宿舍,几串粽子却不翼而飞。转身,室友们却一脸灿烂:“你家乡的粽子真是好吃呀!”我又一次与粽子失之交臂,而节日的盛宴也就继续着空白。

工作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此时,女儿的端午也就是一套春夏换季的新衣,和一串街头买来的粽子。以为端午就这样渐行渐远。母亲却执拗地打来电话,要我别忘了端午的祭祀,要在门楣和中庭各钉一幅菖蒲。我闻过隔年的菖蒲,也曾在屈原《离骚》的众多香草中找寻过菖蒲的原形。“清明插柳,端午悬艾”,菖蒲成了端午一道隆重的仪式。在母亲的殷殷叮咛中,才发觉端午从来未曾离我远去。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申遗成功,就象一场交通事故,让步履匆匆的我突然停了下来。在端午的若有若无之间,重新勾起些许往事。小时读过《白蛇传》,以为白蛇在端午的现形只是个传说,后来才明白选择雄黄酒作为道具自有凭据。端午已近夏至,阳气炽盛,记得母亲在庭院的角落除洒雄黄,正是为了避虫避蛇。端午的雄黄酒让白蛇不胜酒力,也自在情理之中啊!

端午也在人们的怀念之中,明晰起来。接着就有了传统节日的休假,我不再有工作的忙碌,可以偷闲回一趟老家了。可以重温心中那份母亲对节日祭祀的庄严与凝重。女儿可以吃上母亲包裹的豆粽,一觉醒来,可以穿上母亲早早折叠好,放在床头的新衣了。午饭后,可以去看那场龙舟竞渡,将端午划向我的记忆深处……

走在端午的路上,以为端午的源头就是屈原了。待读到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才知道端午的仪式出百里而不同,纪念的对象也各异。就象滚滚长江,一路奔流,支流越来越多,到了入海口,已是一片宽阔的水域了。可是假若溯江而上,到了青藏高原,那千年不化的冰川,何处才是源头呢?屈原之前,南方的吴越民族早就在端午的节日里祭祀祖先的图腾了,这应该才是端午真正的起源吧!可是这都已不重要了,让我牵挂的,是端午还会向何处流淌,何时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入海口!

端午随笔作文2

思绪枯竭,有满腹的话,总是不能表达,不知道为什么,虽然身边有那么多的朋友,但是心里还是有说不出来的孤寂,也许是依然无法适应这样闲散的日子,也许是心里有着太多的想法,越来越觉得自己孤僻,拼命的想要让自己融入到现实的生活里,但往往总是事与愿违。

今天是爸爸的生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心里总有着最柔软的温暖,爸爸的生日和爷爷的生日在前后两天,以前总是会欢天喜地的回去,老家的习俗是在端午节的时候蒸包子,一般人家用这样隆重的方式来庆祝这样的节日,虽然家里亲戚很少,但是这两天总是充满了不尽的和谐和幸福。记得小时候,妈妈总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割回来新鲜的艾草,用水反复的清洗之后熬成水来,等水到温凉的时候再用来给我和哥哥洗澡,说是在这一天用了艾草熬的水洗澡之后皮肤就不会生病,我和哥哥,则总是在饭后,用了爸爸和爷爷喝剩下的白酒来调了雄黄擦在耳朵和脸上,据说这样做了之后就不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遇见让我们惧怕的蛇。往往在端午节过了很久,家里的堂屋门上,都还挂着风干的艾草,每每坐在门槛上出神发愣的时候,总是能闻见艾草幽幽的香气。

这一次没有选择回去。电话接通,爸爸的声音慈爱极了,依然关心我受伤的脚,依然惦记离家的女儿是不是能照顾自己,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个自立的人,完全可以再异乡自己照顾自己,面对爸爸关切的语言,自己的心里有着说不出来的愧疚,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表达。除了祝他生日快乐,除了抱歉,我仿佛找不出来更多的话。电话挂了之后,一次次问自己,怎么样才能算是表达真正的孝心,是金钱吗?答案其实自己心里是非常明白的,明明知道父母要的并不是这些东西,但是却是偏偏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惦记和疼爱。明明知道这是最最下策的方式,却依然选择用如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也是选择了用这样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包括最爱自己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期待,不容置疑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和幸福,他们更多的,是看重物质方面的满足,但是我却是真真切切的想要属于自己的生活,不在乎物质的多少,要的就是精神世界的丰满和莹润。但是这样的生活,真的好难让他们从心里接受,尽管一再的表明自己是幸福的,但是自己如此的幸福,总是得不到他们的认可。

很多时候,不知道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怕自己的话不对,伤害别人,怕自己的`表达方式不正确,让别人误解,所以,逐渐习惯了把所有的想法都留在心里,自己跟自己对话,在每一个无法入眠的深夜,总是自己跟自己说很多的话,这样的倾诉方式,居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里的压力。

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本身就是孤寂的宣言,我不能埋怨谁,更不能埋怨生活。

也许世界就是这样,人,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但是我不想放弃,我会努力,争取在自己的意愿里走到更远,更远......

端午随笔作文3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学校放三天假,说到端午节,自然也就想到了屈原,据说,屈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受冤,抱着石头自投旧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老百姓为了不让屈原被鱼儿吃掉,家家做粽子,把粽子投进旧罗江中。这是习以为常的说法!

晚上妈妈和爸爸带我一起去外婆家过节,这时,外婆正在包香喷喷的糯米粽子。外婆说:“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这时,外公要跟我讲讲端午节的习俗,听说在江南地区:他们为了驱邪,用艾,菖蒲和蒜这”端午三友“驱鬼,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这时,香喷喷的粽子煮好了,刚煮好的粽子热气腾腾的,我第一个坐在位子上,说:“外婆,我来帮您尝尝粽子熟不熟”。外婆笑眯眯的说:“看你这只小馋猫,好!外婆给你先来一个。”我把粽叶拨开,看到了糯米粽子,闻一闻,哇!真香啊!真让人流口水,不能光看不吃呀,我马上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外婆说:“现在的粽子品种可多啦!有豆沙粽,水晶粽,肉粽,咸肉粽……”听着听着,口水早就已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去了外婆家,我不仅了解了不少的知识,有吃到了好吃的端午节的粽子,真是高兴呀!

端午随笔作文4

去年的端午节,虽一个人在家,可传统习俗不能丢。

天刚蒙蒙亮,早市上的节日气氛就营造好了。有沸腾在锅里的的粽子,粽香袭人;有带露珠的艾蒿、菖蒲,小贩早已捆好了,一小把儿一小把儿的摆放在路边,湿润清香;有花花绿绿的纸葫芦,是现代工艺制成,颜色传统,漂亮,但很娇贵,只能手提,不可抓碰;香荷包、五彩线更是应有尽有,目不暇接,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我用一元钱买了一把艾蒿与菖蒲,花两元钱买了两个粽子,又花了两元钱买了一对儿纸葫芦,这个端午节就办置齐了。

或许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了,或许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现代占了上风,人们便越发得懒惰了,你随便可以找到没时间的借口,节日也就变得这样简单了,仿佛成了一种形式。

任何事物都带有两面性。现在过端午节,虽省去了采艾蒿,包粽子,折纸葫芦等环节,让过节便简单容易了。却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节日表面的味道登峰造极,而节日灵魂的味道则清淡如水。更多的人,也包括自己,只知道端午节年年过,对于端午节的来历及传统习俗的了解,则知之甚少,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祖宗留下的传统,就在自己的手上淡化了。

回到家,见时间还早,我打开了电脑,要为端午节寻根求原,让自己过一个真真切切的,不流于形式的端午节。

我了解到,我国的汉民族,称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而端午节的来历有诸多说法,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至于挂菖蒲、艾叶、纸葫芦,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习俗,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传说,屈原受朝廷迫害,于五月初五自尽投汩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线、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并有唐代诗词《端午》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另,东汉《风俗通义》中,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掌握了理论依据后,我起身虔诚的把艾蒿、菖蒲、纸葫芦挂在门楣,凝视数秒后,带着对屈原的敬畏之心吃下了粽子。伟大的诗人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诗句,仿佛就在我耳边环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