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话题 > 节日作文 > 清明节作文 > 写清明的主题作文(精选10篇)

写清明的主题作文(精选10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49W 次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写清明的主题作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写清明的主题作文(精选10篇)

写清明的主题作文1

又是一个放假的星期六,也正好是一个清明节的前几天,为了让我们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提前了几天来扫墓。但这次扫墓并不像以前那么单纯,这次扫墓也许会带给我们许多快乐的事情。

一路上,我们再次闻到了农村独有的风味——“空气清新”。在繁华的城市里什么都好,唯独空气受着工业的影响而变得到处是一层烟雾,让这天空慢慢地变成了灰色,那清新的味道从此在城市里消失了。回到了这里,感到在我们头上的天空是那么的蓝,白云是那么的白,我真想永远的生活在这片天空下,享受在城市闻不到的味道。看完天空,再看看在我身旁的山,真是不能联想。山上,一棵棵野松挺拔的生在悬崖陡壁的土里;一簌簌映山红向我们吐出它的新枝,在春天的陪同下,花蕾渐渐的长出来,仿佛在向我们报到春的来临;梨树的枝头上长满了白梨花,在春风的呼唤下把它小小的花瓣洒入人间,在路上铺上了一条白色大道,好像正欢迎着我们在它这里通行。春天的气息注入到我的脑海间,让我心旷神怡。

观赏完美好春光后,我们开始自己的安排——做竹筒饭。心灵手巧的姑父早就把应该带的工具给带来了。“哒哒哒”传来了姑父砍竹子的声音,随后又开始锯,经过了一番周折后,终于可以把竹筒饭放在火上烤了,我们耐心的等待了好一会儿,竹筒饭终于烤好了,肚子已经哇哇叫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吃了,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所以,有的竹筒饭还是半生半熟的。这可害死我了,不能过瘾的尝到竹筒饭的香味,但这总给我们吸取了一点教训,让我们下一次做竹筒饭更好了。

吃完饭,我们上山了,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爬上很高的山,来到坟墓前,向老祖宗祭拜,求着老祖宗的保佑,让世界太平,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让公平来结果这场无必要的战争。也让我们这些小荷才入尖尖角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绩,不辜负你们这些长辈对我们的期望;也让全家健健康康,开开心心……按着次序办完后,我们向着太公太婆说着再见,便又下山了。

一天的路程在这里结束了,我们也又得回去吃晚饭了。“哎!”时间过得真快呀!一眨眼,一天又这么结束了。

写清明的主题作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一首清明诗把清明时节行人的黯然伤神描写得淋漓尽致。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和所有的人一样,正为清明而忙碌着,撑着雨伞走在路上,白色的雾气与连绵不断的细雨交织着,我仿佛看见了杜牧诗中放牛的牧童,走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我们谁都没有说话,连平时最爱说话嬉笑的妹妹也乖了许多,大家就这样默默地走着,任凭泥泞沾满了裤角,任凭雨水淋湿了衣裳,谁都没有任何的抱怨。看着路旁还没来得及发芽却已腐蚀的树桩,看着那正在缓缓飘落的树叶,我的心中好像压着千斤巨石般沉重,一丝忧愁、哀伤袭上心头。

看着眼前的那一座座坟茔,我感到无比熟悉,因为里面躺着我仙逝的亲人。虽然我没有见过面,但我知道他们一定是慈祥的,他们总想着造福于子孙,他们用手中的镢头开垦出了山间的荒地,他们哺育了血脉相承的子孙。雨越下越大,爸爸用手中的镰刀将坟茔上的枯草处理干净,在墓前小心翼翼地挂上“清明吊儿”。接着点燃鞭炮,“噼哩啪啦”响彻空旷的山谷。站在墓前的我们,弯下腰,向先人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迈着沉重的步子往回走,猛回头看着在先人坟旁那几座无人打理的坟茔,在风雨中兀立着,我想也许是他们的子孙忘却了在这里还有先人的坟茔吧!于是,我又回到了墓地,在那几座孤独的坟茔前挂上余下的“清明吊儿”,用手理了理坟头的枯草。“清明吊儿”随着晚风在坟头飘忽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感觉袭上心头,不知是对他们的怜悯还是对他们的怀念?

如果他们还活着,也该是儿孙满堂享尽清福了吧,我想。

写清明的主题作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没错,今天是清明节。

今天一大早,奶奶就出门去了,我问她去干嘛?奶奶对我说:“我要去给你外曾祖父扫墓,也就是我爸爸,你在家呆着吧!”我在家里吃过饭,写了一会作业,翻起了手机,手机里有一个热搜主题是“愚人节表白不算啥,清明节表白才是正道。”发一个我喜欢你,对方会发个‘啊’你就说,不好意思,刚才被附体了。

在这一天,我从网上认识了一个朋友,但她家不在郑州,她告诉我,她去扫墓了,墓地里献的菊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阵仗。在家里门口的小孩子都跟着长辈去墓地了,我也去找奶奶了,奶奶在墓前跪着,低声说着什么。我来到墓前叫了奶奶,奶奶叫我跪下,我跪下。她说:“叫外曾祖父,给他说一些小事,让他了解一下你,你出生之前,他就去世了,还没见你一眼。”这一天,我看到了奶奶的另一面,看到了外曾祖父对奶奶的重要。

写清明的主题作文4

有时一个人在房间里什么都不做,觉得委屈,静静的坐着,电脑放着纯音乐好像重新找回了自己。许久之后,心情也会觉得舒坦很多;也找回重新面对委屈的倔强;也整理好了心情,总以美丽的笑脸面对他人;也许这就是人生,也许这就是自己面具背后的真实。在这个世界谁又真的了解我呢?

慢慢才知道,很多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多东西只能拥有一次,人的性格可以差异到如此之大,天天在一起的人不一定是朋友,有可能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慢慢才知道,手机是别人有事找你时用的,并不是为交流感情的;慢慢才知道,快乐常常来自回忆,而痛苦常常来自于回忆与现实的差距。所以我决定了从此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也知道了自己首先要做的是一个坚强的人。有些心事只能自言自语,有些秘密只能说给自己。有些痛苦只能默默承受,自己还是要靠自己拯救!

有时候感觉很迷茫,比如感情再深,恩义再浓的朋友,天涯远隔,情义,终也会慢慢疏淡。不是说彼此的心变了,也不是说不再当对方是朋友,只是,远在天涯,喜怒哀乐不能共享,原来,远方已是遥远得只剩下问候——最近好吗?忙什么呢?唉!当一切都烟消云散,平行的依旧平行。即使相隔不远,也已是人各天涯。

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有一个安身的住所,有一份不以为生的工作,有一群聚散自由的朋友,有一份淡雅的心境,父母安康家人顺意,想吃的时候吃得下,想睡的时候睡得着。如此而已!怎么这么不容易啊!

写清明的主题作文5

清明节所有的墓地都挤满了来扫墓献祭的人。去墓地的路上交通变得非常拥挤。今天,风俗已经大大简化了。稍微扫了一下坟墓后,人们会献上食物、鲜花和死者的最爱,然后烧香、烧纸钱,并在牌位前鞠躬。

这是最重要的牺牲日。此时的汉族和少数民族都祭祖扫墓。此外,他们不会在这一天做饭,只提供冷食。

英语在中国为清明节的季节秩序,它更多的是一个节日的习俗活动和一些难忘的。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祖先和坟墓最重要的记忆。这个坟墓是纪念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多在墓葬中。坟前,人们把尤果、纸钱等物品扛到坟前,将食物祭在家族墓中,用纸钱在火上烧开新土升到坟前,在坟前折几枝淡绿色的树枝,然后磕头拜行礼,最后吃尤家。唐代诗人穆图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下得很大,行人垂头丧气。”。在哪家餐厅?男孩指着杏花村写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根据阳历为,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的春光明媚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机,所以古人有了清明节,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民俗体育活动。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祖、悼念已故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

清明节,树木和草变绿了,大自然又恢复了生机。自古以来,人们就遵循春游的习俗。此时游客无处不在。

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放风筝。放风筝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清明节。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们不仅在白天放风筝,而且在晚上放风筝。一串绑在风筝或线上的小灯笼看起来像闪亮的星星,因此被称为"上帝的.灯笼"。

清明节也是种树的时候,因为树苗成活率高,树长得快。过去,清明节被称为“植树节”。但自1979年以来,根据公历,“植树节”被定为3月12日。

写清明的主题作文6

梨花有情,桃花有意,每当此时树上的布谷鸟告诉我春天来了,春雨淅沥,告诉我们清明节来了。这时奶奶总会忙碌着准备过清明,这是我们住在无锡鸿山脚下的人家最忙碌的节日。

祭祀——斟满一杯热酒,传承先人瑰宝

清明来临之前,奶奶首先要做的是清明团子,糯米中滴入青青的麦水,不停地搅和着,香气四溢,馅是最时鲜的马兰做的,十分清香可口。接着,奶奶烧了三荤三素的菜整整齐齐摆在八仙桌上,爸爸点上红烛,插上高香,斟满热酒,我们开始挨个祭拜我们的先人。然后,点燃奶奶用锡箔纸折叠的元宝送给先人。最后,我们才可以品尝先人吃过的东西。最馋嘴的是青青的团子,不粘嘴,奶奶还要送给亲朋好友品尝,因为是先人传下来的好东西,所以这清明团子吃了可是大吉大利。

上坟——手捧一方热土,思念爷爷恩情

清明隔夜里还可以为植物修剪,过了那一夜,再去修剪的话对植物来讲就是一种伤害。于是清明节前一两天,带上砍刀到爷爷的坟上去修枝剪叶,再捧上一块热土把坟堆得更高。我们家的坟在河边,有树林,有竹港,十分清幽,再加上百年寿龄的两颗紫藤树环绕四周,爷爷坟前环境显得格外优雅。我们种上了侧柏,爷爷就安息在这里。这时奶奶和爸爸就开始回忆爷爷生前的故事,爷爷的恩情在爸爸心中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常常让他感慨万千,仿佛昨夜就在眼前。

踏青——诉说一腔热情,追寻泰伯美德

清明节当天亲戚们都要到我家来做客,接接脚,然后一起去爬鸿山。鸿山是泰伯安息的地方,是他带领人民耕作于这块土地,使家乡变得富饶而美丽,他的美德千古传颂。如今我们在皇坟前驻足追寻,寻找百家姓的由来,聊谈吴文化的发源,追逐泰伯遗留的吴风……山脚下人山人海,远近百姓都来这里踏青游山。妈妈给我买了风筝,我们在广场上放风筝。累了,我们就在草地上仰望蓝天,笑声洋溢,山脚下成了欢乐的海洋。在这里,泰伯的子孙生生不息,永远繁荣昌盛,泰伯的美名啧啧不休,永远流芳百世。

写清明的主题作文7

今年的清明,天浓雾蒙蒙,细雨纷纷,地泥泞潮湿。没有风,但却阴冷,确真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诗中所说。

我的家乡位于的南盘江北岸的一个布依小镇,属于盘江十八布依古寨之一。我们布依族人家在清明节前几天,都忙于家中的清明祭祀。时值清明,繁闹的古镇街道上行人稀少,但凡在有坟墓的地方却是人影蠕动。

这天,我早早的起床,跟着爸爸妈妈,头戴浓雾,迎着雨丝,顺着寨中青青的石板小路,双腿裹着稀泥,深一脚浅一脚,来到了祖父祖母的坟前。雾浓雨细,四周很安静。当爸妈在祖父母墓上插青挂纸并虔诚地在祖父母墓前的稀泥中跪下时,我的心猛然一紧,我感觉到墓地沉默了,一切都沉静着。我不由得双膝一弯跪在妈妈身边,对着祖父母的墓磕了三个响头。这时,耳边传来妈妈轻声的话语:“祖父祖母啊,请你们保佑我们全家健康平安。”爸爸和妈妈给祖父祖母磕头之后,我和他们来到烧纸钱的地方。我拿起一大把纸钱默默地一张一张往火堆里丢去,一时漫天飞舞的纸絮飘洒,有的落在我的头上,面前滚滚而来的热浪也让我受不了,可我还是坚持把纸钱烧完。

写清明的主题作文8

清明节到了,我从六岁那年开始就要和妈妈去公园放风筝,今年不例外,这不,下午,我们来到公园去放风筝。

我拿起风筝。,可是它好像不听话一样,我跑了好几次,风筝也没有飞起来,我又跑了好几次风筝也没有飞起来,最后一次才飞起来,"风筝飞起来咯",我不仅想起了为什么清明节要放风筝,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放风筝,大多数都是犯下错误的人,他们会把自己的错误都写在一个纸条上,把纸条粘在风筝上或固定在风筝上,然后放风筝的时候一定要看不见的时候,拿出剪刀,“卡擦”一声,让风筝随风飘去,就是让自己的错误流失了,自己就没有错误了,也可以代表死去的亲人,让死去的亲人可以安息。后来家家户户都来放风筝,就是家庭的错误消失了,可以避邪,避免家庭遭遇不幸。

每年清明节的后天,我会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错误写在纸条上,用固体胶轻轻的在风筝上抹一下,让纸条暂时粘在风筝上,放风筝的时候,让纸条随风飘去,这样,我的错误就没有了。

写清明的主题作文9

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几天真的下了不少的雨。可是并没有影响我过节的心情。

祭祖

昨天下午,天开始放晴了,我和爸爸拿着菊花去祭祖,为什么要拿菊花呢?不用别的花呢?原来菊花寄托着哀思。

到达目的地,印入我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美景,先是一片原始森林,那儿的树木十分高大,路边上有一个小小的泉水坑,水清澈见底,这儿环境真美呀!

站在祖先的墓前,我们将菊花种在墓前,爸爸告诉我菊花可以年年绽放。接着,爸爸点了几根香就拜了,拜完后就是给祖先烧元宝的时候了,我知道这一些元宝中有一部分是我做的,烧完了,我们就回家了。

这一次祭祖的地方,我可是第一次来,环境真不错!

吃清明馃

到了晚上,我们和姐姐一家围坐在一起吃晚饭,这一次清明馃,给了我深深的印象,因为这一次的清明馃十分不一样。

以前,我一口气要吃很多个,可是,这一次我一个也没吃下肚子,只是咬了三口。原来这一次的清明馃不是奶奶做的,而是买的。买的那些清明馃馅少皮厚,十年来都是奶奶亲手做的,馅多皮薄,用力一压就有一大堆馅跑出来,那口感才好!真让人回味!

这就是我喜欢的清明节!

写清明的主题作文10

民俗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树,在劳动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民间最早的秋千活动,人们称为“千秋”。传说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时只是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这个祝寿词冲突,而改为“秋千”,后来就改为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期,荡秋千逐渐成为女子嬉戏玩耍的游戏,女子们衣衫裙裾随风飘动,摇曳多姿,甚是好看。

民俗专家表示,荡秋千流传至今,仍受人们的喜爱。寒冬一过,人们换上春装,架起秋千,在空中飘来荡去,翩翩若飞,可以舒展心情,开阔视野,平衡身心,增大胆量,忘却烦恼。“无风一上秋千架,小姝身材比燕轻”,荡秋千对于妇女尤其适合,传统医学认为女子多郁症,荡秋千是非药物解郁的好方法。时至今日,在儿童公园、儿童乐园里还专设有“秋千”,供孩子们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