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美文欣赏 > 随笔 > 杨绾杂文随笔

杨绾杂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3.83K 次

唐诗之盛,很大程度上出于几代皇帝的倡导。天宝十三年,唐玄宗在对应试举人进行殿试的时候,“取辞藻宏丽外,别试诗赋各一首。”从此科举考试有了考诗赋这一项内容。当时登科者三人,杨綰为第一名,他的诗一定不错。奇怪的是,连杨贵妃也在《全唐诗》中佔有一席之地,杨綰却没有留下一首诗。

杨绾杂文随笔

杨綰批评科举考试:“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递相党与,用致虚声。”认为应试考试不利于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格律严谨的诗歌,不仅限制了思想性的表达,实际上也成了“不思实行,皆徇空名”的工具。他的看法也得到了给事中李栖筠、尚书左丞贾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等多位大臣的赞同。贾至还上奏说:“今取士试之小道,而不以远者大者,使干禄之徒,趋驰末术,是诱导之差也。夫以蜗引之饵杂垂沧海,而望吞舟之鱼,不亦难乎!所以食垂饵者皆小鱼,就科目者皆小艺。”真正有远大志向的人,怎么会上这个当?

安贫乐道的杨綰因为见老母没什么好吃的,在亲友的劝说下,才走上了举进士的出仕之路,这也是读书人养家餬口的手段。仅仅餬口而已,用不着看人脸色,所以权臣元载当道,公卿多附之,杨綰能够孤立中道,清贞自守。当了中书舍人,本来可以独佔五分之四好处的`“公廨杂料”他也和大家平分了。杨綰因为内心充实而淡泊名利、廉贞俭朴,虽然一生没有留下什么高妙的诗文和了不起的政绩,却在历史上树立了一个令人不得不敬畏的丰碑。

唐代宗李豫总算找到了正确的人选,当杨綰被任命为相时,不仅朝野相贺,还出现了一幕有趣的现象,富于家财的御史中丞崔宽,见杨綰为相了,当天就拆毁了别墅里当时第一的池馆台榭;京兆尹黎干出门前呼后拥者上百人,即日起也减损到了十分之一;就是最有势力的皇亲国戚中书令郭子仪,也立即减散五分之四的乐人。“其余望风变奢从俭者,不可胜数。”这就是道德的榜样作用,谁愿意做反面教材呢?所以不仅像诗歌那样,因为统治者的倡导而可以兴盛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整个社会都提倡道德的力量,而不是权势、金钱的力量,那么,社会风气自然就会为之一变,可惜年迈的杨綰只为相三个月,就退出了政坛,唐朝在萎靡不振中出现了一丝亮点后,又继续走向了可悲的衰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