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美文欣赏 > 随笔 > 幼儿教师《拔萝卜》教育随笔(通用8篇)

幼儿教师《拔萝卜》教育随笔(通用8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86W 次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经典的随笔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教师《拔萝卜》教育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教师《拔萝卜》教育随笔(通用8篇)

幼儿教师《拔萝卜》教育随笔 篇1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念倡导:“能够让幼儿去实际行动的,都应让他们实际去行动。”课程在落实上要真正放手让幼儿做他们能做和愿意做的事情,这些来源于幼儿生活和身边的内容才是真正的课程。

下面刊出的一组文章是北京市顺义区石园北区幼儿园在实践行为课程中的一些经验。在践行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更新了教育观念,更加尊重幼儿,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善于发现和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游戏,建构自己的真实经验。

幼儿园的小农庄里种植了白菜、豆角、萝卜、小葱等蔬菜,幼儿经常去浇水、观察。萝卜一天天长大,豆角一天天长高,幼儿翘首以盼的收获时刻渐渐到来。

拔萝卜

早上一来园,孩子们看到食堂阿姨拿着筐走进萝卜地,这可把他们乐坏了,顾不上跟家人说再见,一路小跑进了地。咦,怎么拔呀?幼儿有的瞅着萝卜缨犹豫,有的跑来问老师。东东胆大,抓起叶子就拽,叶子被拽掉了,但萝卜并没有听话地从地里冒出来。

食堂阿姨看见了,告诉东东要把叶子攥在一起向上拔,大家一听便开始实验。东东拔出了一个,说:“还真灵。”辰辰对旁边的好好说:“往下抓点,抓住了,使劲一拔就出来了。” 洋洋惊喜地喊着:“我拔出来了!看!是个超级大萝卜!”珍珍手一滑,栽了个大屁墩儿,孩子们笑着把她扶了起来。

一开始,幼儿的兴趣点在收获萝卜的喜悦上,所以他们主动地尝试、探索、学习怎样拔出萝卜。就在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萝卜叶子上还有小虫呢!”“真有,是西瓜虫。”“我这里还有瓢虫呢!”大家的兴趣点转移到了对昆虫的观察上。

渐渐地,地上的萝卜越堆越多,于是一部分幼儿开始和老师一起拧萝卜缨。达达最先拧掉一个萝卜缨,高举着萝卜开心地形容他的劳动成果:“看!我这个是大嘴巴萝卜!”“我这个萝卜扁扁的!”硕硕也举着自己刚从砖缝中拔出的萝卜开心地大笑。“我这个像红灯笼!”“我这个是紫色的,像大葱头!”“我这个是长方形的!”欢快的声音此起彼伏。

行为课程强调儿童在亲身行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幼儿不仅通过拔萝卜的实际行为获得了怎样拔出萝卜的相关经验,同时还自发地观察比较了叶子上的各种昆虫,描述了萝卜的不同形状、颜色,体验到了劳动与收获的快乐。

洗萝卜

萝卜拔完了,看到大家意犹未尽,我没有带领幼儿把萝卜送到厨房,而是组织大家把萝卜抬回教室一起洗萝卜。幼儿有的围着水池洗,有的用盆接水洗。“我觉得真开心,我喜欢拔萝卜。”万万边洗边说。“我觉得好玩又有意思!”绵绵也说。就连平常不苟言笑的琪琪也开心地说起来。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我今天来晚了,虽然我没有拔到萝卜,但我也很开心,因为小朋友们有了收获。”原来是小侯的声音。看到小侯遗憾的样子,我抓住时机启发道:“小侯没拔着萝卜,我们赶紧跟他分享一下拔萝卜的事情吧。”阳阳抢着说:“我拔的一个萝卜像有一根铁棍钩在地里,我把叶子都拧下来了可就是拔不出来,后来我跟辰辰使劲一拔给拔成两半了,另一半在土里怎么都出不来。”珍珍接着说:“我也遇到一个不好拔的,还摔了个屁墩。”这话把大家都逗笑了。达达还是对他拔的萝卜形状更感兴趣,说道:“我拔的都是怪模怪样的,有一个跟大蒜一样,还有的跟‘8’一样。”

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梳理着自己的经验,不仅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还从观察与表达中获得了发展。行为课程指出:“幼儿应该充分享受自由,有大量的自主探索和自主交往的时间。”在洗萝卜的过程中,他们边洗萝卜边观察、边表达,发现了萝卜形态各异、大小不同。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观察,尽情表达,而这正是来源于生活的语言教育。

画萝卜

活动区时间到了,幼儿对萝卜的兴趣依然浓厚,他们拿起画笔画下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萝卜。佳佳画的萝卜上长着几根细毛;静静画的萝卜叶子像芭蕉扇;小侯画的萝卜有些怪异,他说:“我洗萝卜时看到萝卜上长着的小皱纹就像老爷爷的脸。”达达画出的萝卜张着大嘴巴;美美画的萝f、像一盏小灯笼,萝卜的叶子、根、须一样不落,细致入微。

从画面上看幼儿画的萝卜,缨子短小、萝卜很大,看似感觉作品比例失调,而这正是源于幼儿在实践中的观察所得,也反映出他们的关注点与兴趣点——收获的萝卜。这种饱含情感的绘画才是真正的艺术,胜于老师的范画。

吃萝卜

总算盼到吃午饭的时间了,幼儿好奇地找自己拔的萝卜。大家又发现了新问题:咦?今天喝的是萝卜汤,这是我们拔的萝卜吗?我们拔的萝l、明明是红色的,怎么汤里的萝卜是白色的?幼儿想了半天仍不明白。我启发地问:“这个萝卜汤里面的萝卜是什么样的?”“切成片的。”“哦!对啦!”阳阳和晨晨恍然大悟:“萝卜外皮是红的,里面其实是白色的!我们拔断的萝卜里面就是白色的。”这下幼儿相信汤里的萝卜就是自己拔的萝卜了。幼儿吃着自己拔、洗的萝卜,觉得非常美味,连平时不爱吃萝卜的幼儿也吃得津津有味。

拔出的萝卜是紫色、红色的,可汤里的萝卜却是白色的,这让幼儿有些疑惑,而拔断萝卜的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下迅速联想到自己的实践经验,证实了萝卜的真实身份,也使其他幼儿知道了萝卜里面是白色的。这正是行为课程中倡导的“课程从生活而来,从生活中展开,也从生活中结束”。

种萝卜

“萝卜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又引发了幼儿的思考。当然是种出来的,在这一点上幼儿的认识是统一的,但在种萝卜还是种种子的问题上却引发了争议。有的说种萝J、种子,有的说种萝卜,还有的说种叶子,大家进行了种种猜想。老师启发道:“萝卜是谁种的啊?”“李爷爷!”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那我们看见李爷爷的时候问问他吧!”孩子们果真在户外活动时见到了李爷爷,围住他询问起来,李爷爷耐心地告诉他们种的是萝卜籽。可嘉欣却质疑:“那我们班里的萝卜就是用萝卜种的呀。”其他人也想起了植物角里的萝卜,还真是用小朋友带来的樱桃萝卜种的。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老师没有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和大家一起在植物角里种下了萝卜种子,并与种下的萝卜进行对比试验。最后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答案:种子长出了叶子,结出了萝卜;萝卜开出了花朵,结出了种子。

行为课程指出:“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为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为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幼儿不是为了种植而种植,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种植,他们自发主动地管理植物、观察植物、验证猜想,这种探索过程使其在真实践中获得了真知识。

在生活中能够让孩子实际做的事情,都应该让孩子亲身去做,这是行为课程的重要理念。所以,在拔萝卜的活动中,我们首先注意的是幼儿的实际行为,让幼儿自始至终都做活动的主人,他们用自身的行为主动尝试、探索、观察、表达、猜想、验证。我们坚信这样的课程才是幼儿所喜欢并能促进其成长的课程。

幼儿教师《拔萝卜》教育随笔 篇2

《拔萝卜》是孩子们都非常愿意听的故事,因为故事中的角色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他们有趣的对话,特别适合我们小班的孩子们,重复的话语简短,并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也是我们选择这一内容的原因。

活动前我们帮助孩子们积累相关的经验,了解观察萝卜的生长,一些孩子主动的带来了拔萝卜的故事磁带。教师通过给幼儿观看萝卜升长过程的图片,让那个孩子们了解萝卜的生长过程,刚开始的认识萝卜的时候,家赫小朋友还很天真地说:“老师,萝卜长胡须了。”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他们所说的话也是发自内心的,我们通过讲解、观察,让孩子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萝卜。

在我们有目的的问题引领下,孩子们又熟悉了《拔萝卜》故事中角色出场的先后顺序和简单对话,并激发了孩子们扮演其中角色进行表演的'愿望。从孩子们兴趣出发,我们设计了活动故事表演《拔萝卜》我们的活动目标定位在鼓励孩子们大胆表演作品中人物、动物的语言、动作,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首先我们通过出示颜色漂亮角色头饰帮助幼儿回忆故事中角色出场顺序和简单的对话。然后根据孩子们的愿望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和对白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活动中孩子们还发现许多问题,如老爷爷老奶奶只是戴上头饰不太像,应该添上胡子和皱纹才更像。于是老爷爷奶奶的脸上添上了胡子和皱纹。这一下孩子们更是兴奋,都愿意去表演,学着老奶奶、老爷爷的动作,在表演小动物时还加上小动物的叫声,真是可爱。

活动后许多孩子都提出还要给小动物们添上尾巴,那样看起来就更像了。于是语言活动自然的和手工活动联系起来。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有了进步,同时扩展了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并激发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愿望。

在具体活动实施中,教师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充分满足幼儿的愿望,尊重幼儿,让其自主学习,将科学认知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动手操作中,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体验音乐剧表演所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孩子们还把带来的萝卜装饰成了故事中的各种角色,其实在课堂中,我对孩子们的要求是自己来装扮萝卜,可以通过自己的想想任意装扮,第一组的小朋友把带来的萝卜装饰成了故事中的各种角色,虽然作品实在称不上好,但我还是给了孩子一定的表扬和鼓励,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动手能力还不够,可是他们有着与成人不同的世界,他们的世界充满了童话色彩,充满想想,是我们成人无法体会的,在开展了这次活动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应根据孩子的需要出发,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有意义的环境,让孩子在这一环境中发挥潜能,积极创造,这样,我们会发现很多很多的惊喜。

幼儿教师《拔萝卜》教育随笔 篇3

《拔萝卜》是一个趣味性与表演性相结合的故事,它是将人物和动物串连起来以此来引发幼儿的兴趣!深受小班幼儿的喜欢。

首先我用颜色鲜艳的红、绿卡纸制作了一个大萝卜,利用这个萝卜教具和人物粘贴图片形象生动地为孩子们讲述了故事,小朋友理解很快,知道了故事中有六个角色: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儿、小花猫、小老鼠,并且在我以提问的形式下兴致高昂地学说了故事中的角色对话。拔萝卜的时候我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给老公公加油,在“嗨呦嗨呦”声中孩子们仿佛感觉到自己真的在拔萝卜。一下子让教学氛围热闹起来。然后我以问题的形式开始问幼儿,“故事中你看到了哪些人去帮老爷爷的啊?”幼儿能把大部分的人物给说出来,“那老公公是怎么喊得呢?她们又是怎样回答的?...”通过一系列问题来激发幼儿的回忆,以此来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在第二遍的听和看中,幼儿对我提出的问题基本能回答出来了,而且兴趣依然很高涨。

最后在角色游戏中结束整堂课。并且通过玩“拔萝卜”的游戏,使孩子们懂得有些事情光一个人努力是不行的,要靠大家配合,才能做成一个人不能做成的事情。

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首先对于不同的角色就要求幼儿能把角色的特征表演出来。还要对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语调、音色讲话。而这一点恰巧被我忽略了。我想如果在课中加入这一点,会让幼儿更加深刻地体会拔萝卜的感受,也会使整节课更加完整。

幼儿教师《拔萝卜》教育随笔 篇4

《拔萝卜》这首音乐游戏很特别,它是一个有人物和动物串连起来的故事。这个故事小班幼儿很喜欢听,老公公种了个大萝卜,要拔拔不动,结果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来一起帮忙,终于拔起了萝卜。故事中的语言非常简明而又口语化,出场的角色又都是幼儿比较熟悉的,所以,很适合小班幼儿玩。为此,我决定上这节活动。同时我把目标设为:

1、通过游戏,熟悉故事的内容、乐曲旋律。

2、掌握角色名称并创编角色动作。

3、学习在游戏中关心同伴,感受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在教学中幼儿很轻松就完成了目标。

通过玩“拔萝卜”游戏,让孩子们懂得有些事情光一个人努力是不行的,要靠大家配合,才能做成一个人不能做成的事情。一个人是要努力锻炼自己的生活本领,像老公公那样,种的萝卜比别人的个儿大,但还要与其他人友好相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像“拔萝卜”那样一个帮一个,劲往一处使,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幼儿教师《拔萝卜》教育随笔 篇5

《拔萝卜》这个金典、古老而又新鲜的故事,在我们玲珑三班又宣起一股热潮。他们一个个都被这个鲜明简单的故事吸引,并且将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员,帮老爷爷拔萝卜,当我请小朋友扮演其中的角色时,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形象映入我的眼帘,我也被他们投入的表演所吸引。

即使他们听过《拔萝卜》的故事,但丝毫没有减弱他们对此活动的兴趣,反而对他们这次表演起到了相当大的帮助。由于他们对故事非常熟悉,我再将精炼的歌词唱出来时,小朋友很快就记住了,而且更加投入参与活动。当我出示故事人物桌面教具时,小朋友被深深吸引。他们拔萝卜时,小朋友也伸出小手做拔萝卜的样子,似乎是想多给他们一点力量。因为我边唱边按顺序出示桌面教具,所以他们对歌词顺序记得很清楚,没有出现合唱混乱的情况。特别是请小朋友扮演时,小朋友一个个都举起了小手,最后以滚小球的方式请了六个小朋友上来表演。上来表演的小朋友都表现出了想拔萝卜的渴望,拔不出的焦急,拔出来的喜悦,把各角色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下面的小观众也看得乐呵呵的。最后我又请了一批幼儿通过配上《拔萝卜》的音乐,表演拔萝卜,这次既有韵律还有歌词提醒孩子,把气氛渲染的更好。但每次只能上来六个人,如果我多准备几份头饰进行分组表演,让更多幼儿共同参与也许会更好。最后我把故事人物桌面教具投放在表演区,供他们自由操作。

平时小朋友总喜欢抢着一个人玩玩具、帮老师拿东西,不喜欢和同伴共同完成,通过“拔萝卜”的游戏表演,懂得团结的力量。当遇到困难时,向故事人物一样互相帮助,共同战胜困难,分享成功的喜悦。

幼儿教师《拔萝卜》教育随笔 篇6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萝卜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加减法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加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另外,在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过程中,初步引出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是一种重要而又易被学生接受的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与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我觉得在本节课中做得比较满意的是:

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不论是猜一猜,提问题,还是自己探求算法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并注意算法的优化。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小朋友来说普遍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

同时,在教学中也有自感有些地方不尽如意,需要改进。

1、要加强生与生之间的评价。整节课中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赞赏,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时不那么积极。

2、小组间的合作差异性较大。在小组讨论中,发现有一部分只当听众。

3、学习的书写习惯方面,如:列竖式时应更规范,画横线应用尺子画等。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的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我觉得本节课在以下三个方面较为成功。

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不论是猜一猜,提问题,还是自己探求算法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首先,通过“拔萝卜这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在学生经历探索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能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引导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学一学、想一想,在实践反思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幼儿教师《拔萝卜》教育随笔 篇7

幼儿对于《拔萝卜》这个故事一点也不陌生,在活动中幼儿也能稍微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内容,因此对于本次的音乐活动《拔萝卜》小朋友再熟悉不过了。而且在今天的音乐活动之前,我们的语言活动就是讲《拔萝卜》的故事,通过语言活动的学习小朋友已经对故事情境十分了解,在音乐活动中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孩子了解人物出场的顺序,那么通过第一个语言活动就已经帮助我们了解了,同时幼儿也巩固了情境。

音乐活动开始之前,我先请孩子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但是在孩子们欣赏的过程中我却发现孩子们都能跟着音乐一起轻轻唱,我想这可能是孩子们在家里的时候就已经听过这首歌曲了,对于歌曲的旋律掌握较好,但是对于歌词孩子们都记不清,大部分孩子就只会唱歌曲中的“哎哟哎哟拔不动”,每当唱到这里时都十分感兴趣,都可以高声的唱起来。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这首歌曲,我在活动中便宜出示了图片,利用图片来让孩子学习,掌握歌曲。当孩子们学唱的时候我却发现,孩子们学会的《拔萝卜》歌曲与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有点不一样。他们就先入为主的就唱起了自己会的,与我的教学内容不符合,而且无论怎么帮他们改正就是改不过来。针对孩子的这一个情况,我想在活动中我们就可以出示图谱,利用图片帮助幼儿了解歌曲的节奏,同时出示小图片来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在本次的音乐活动中,在活动中我主要是在让幼儿学习歌曲的节奏,学唱拔萝卜这首歌曲。刚开始的时候,幼儿兴趣很浓厚都可以跟着教师唱一唱,做一做动作,但是到最后他们一直唱错,一直唱就渐渐失去了兴趣,就不愿意跟唱学习了。我想在这个活动中,我就缺少了让幼儿根据歌曲来表演这个环节,小班的幼儿最喜欢模仿,而且在上个语言活动中,幼儿十分愿意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对话,所以我想在音乐活动中加入一个表演的环节这样幼儿会更加有兴趣,而且对于歌曲也会掌握的更好的。

幼儿教师《拔萝卜》教育随笔 篇8

《拔萝卜》是一个趣味性与表演性相结合故事,它是将人物和动物串连起来以此来引发幼儿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发现小班孩子最喜欢不仅能表演又很具有趣味性的故事。

课的一开始我便先出示一个大萝卜,我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呀?他们一看就说是个萝卜,我接着又问是这个萝卜是什么样的啊,小朋友便开始说,红红的、大大的……。接着我便带上老公公的头饰。装成老公公的样子,一边拔一边说:“这个萝卜这么大,怎么也拔不动?谁来帮帮我呀!”许多小朋友说:“我来帮助您吧!”我便开始引出故事的开头。“其实这个大萝卜,是老公公种在自己家菜园子里的。可是他年纪大了,怎么也拔不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帮助他的,好吗?”小朋友都兴奋极了!好奇的边听故事边看教师演示教具,一动也不动。

每幅图片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那丰富多彩的画面,生动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我先出现大萝卜和老爷爷,接着便出现了老婆婆、小狗儿、小花猫、小耗子的形象。看完后,我便以问题的形式开始问幼儿,“故事中你看到了哪些人去帮老爷爷的啊?”幼儿能把大部分的人物给说出来,“那谁先去的呢?接着又去了谁?还有谁啊?”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来激发幼儿的回忆,并再次完整的欣赏故事,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来听故事,以此来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在第二遍的倾听中,幼儿对我提出的问题基本能回答出来了,而且兴趣依然很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