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话题 > 人物描写作文 > 妈妈作文 > 我的母亲父亲作文(通用5篇)

我的母亲父亲作文(通用5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75W 次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母亲父亲作文(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母亲父亲作文(通用5篇)

我的母亲父亲作文 篇1

在荧屏前,我苦思冥想着,该用什么来形容你们呢?我的父亲母亲!时间如白驹过隙般,一转眼,青春不再。岁月的镰刀横在你们的额头上,无情地刻下深深浅浅。那镂刻的沟壑,浸满了多少世事沧桑。

我的父亲母亲,他们是纯朴、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多么高贵的血统,也没有多么富裕的家境。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耕耘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用倔强,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身在外地求学,我还是会时常想念,虽然只是安放心间,怕被发现。我的父母亲,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母亲念了初中,而父亲只读了个小学。没有多念一点书,是他们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在平日里,总能够听得他们的叹息。所以,父母亲把他们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我和弟弟的身上,希望我们能够实现他们没有完成的梦想,走出这个小山村,穷乡僻壤。

我的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老实憨厚,也不愿与别人计较太多。父亲个子挺高的,瘦瘦的,却显得很精神。父亲有着一手绝活,墙砌的非常好,在周边小有名气;最为可贵的是,有着一颗敬业的心。但是又不甘于现状,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在寻找新的出路,从事各行各业,为自己的人生添砖加瓦。我的父亲,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都扮演着严父的角色。平日里也很少坐下来和父亲真正的说上几句话,似乎是那样的平淡无奇。

当无意间看到父亲,那原本乌黑的头发已染上白霜,沧桑悄然印上脸庞。猛然间觉得,父亲,一下子老了。可能是由于工作的缘故,经常会看到父亲皲裂的手指,外面粗糙,里面血红。此情此景,心,在隐隐作痛。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对于父亲,我也经历了从小时候的无比崇拜。那个时期的父亲,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无所不能!随着岁月的更迭,自己的见识逐渐变得宽广了,对自己的父亲也就没有以前那么崇拜了。有时候甚至会瞧不起自己的父亲,没有像其他的父亲一样,那么有钱有势,有地位。然而,我的父亲,仅仅是一位普普通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但我知道,我的父亲,他也有一颗爱我的心!

记得小时候,那个时候我还是在读小学一年级。由于我表现比较好,父亲买了一支笔,价值一元,作为奖励送给我。那时候,我可开心了。要知道,我上小学那会,平时也就偶尔破天荒的买一根两毛钱的圆珠笔,大部分都是换支笔芯就行了。清晰的记得,那时候笔的上面一部分坏了,也就再找一根用完了的笔芯塞进去,这样塞紧就凑合着用了。至今回忆起来,记忆犹新,一切还是那么的熟悉,恍如昨日。

父亲总是很节俭,在我们的身上却显得很“挥霍”,这也买,那也买。父亲平时舍不得给自己买什么,记得母亲曾说,西瓜刚上市的时候,要好几块钱一斤呢。原先挑好的西瓜,用手掂量掂量也不是很重,没想到拿去一称,要好几十块钱呢。父亲还是摇了摇头,尴尬的把西瓜放回原来的地方。此时的父亲,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微微的低下了头。听到这话,我情不自禁的在脑海中勾勒,仿佛看见了父亲的背影。

以前父亲送我去上学的时候,进入校门,我会觉得有些尴尬。父亲的衣着,在菁菁校园里,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有段时间,一下父亲的摩托车,恨不得以光速迅速逃离,逃离同学们的视线。或许是长大的原因,也渐渐懂得了父亲,也体谅父亲的不易。当现在再次踏上他的“宝马”,会有一股暖流,淌进心底,有一种回家的温馨。感觉像是在外漂泊的船只,有了港口可以停泊。

现在回想,曾经的一切,对父亲,是多么的不公平。

父亲是伟大的。佩服他的不仅是为人处世方面,在生活上,也有我学习的地方。父亲也有一手好的厨艺,由于工作忙,偶尔会亲自下厨,炒几个小菜,给家庭带来无限的温馨和甜蜜。父亲的嘴巴可挑了,他讲究的是要吃点“味道”,求质不求量。抱怨母亲这里那里的,不是菜放咸了,就是抱怨菜的水放多了。有时候母亲被抱怨的不高兴了,就直接回了句,要吃就自己做去。父亲打量了母亲一眼,呵呵的笑了赶紧道歉。父亲,母亲,两人相视一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父亲还会捉黄鳝。这可是一门绝活,村里人会的那是寥寥无几。小时候我也经常跟去,希望能学到那么一招两式,没想到这也太难学了。最基本的,也就是要找到黄鳝的洞在哪,还要正确判断这洞是不是黄鳝的;有时候看着这洞,像是黄鳝的,其实这是蛇的。每每想到这些,都有点后怕,那要是万一哪天我找了个蛇洞,然后还真出来一条蛇,那还不吓死我了。父亲哈哈大笑,他说,不会的。蛇洞和黄鳝洞是有区别的。黄鳝居住的洞穴,是光滑的;而蛇的则是粗糙的。还有就是,捉黄鳝的时间有两季,第一季是早稻种下去一段时间,禾苗之间清晰可见,黄鳝在稻田里游可以看见。这个时候,黄鳝的洞口会有小泡泡聚集。用父亲通俗、开玩笑的话讲就是,黄鳝闲的没事干,在洞里吹泡泡玩。另外一季就是第一季晚稻栽下去那么久,这时候黄鳝的洞口的水,是呈现微微浑浊状。这是因为黄鳝在里面活动,把水弄浑浊了。听着这番高深的理论,那个时候的我,点了点头,似懂非懂。

这个捉黄鳝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可那段美好的光阴,却值得一生惦念。也是这个时候,荷花盛开,早上早早的和父亲出了门,我在父亲的身后拿着个袋子,准备打包战果,屁颠屁颠的。那次收获还算不小吧,足足有几斤呢。不过那个时候,价格不是很高,也就七八块一斤的样子,就换了卖肉吃。这个时候,还不忘个我们带点枣子,又大又甜。那个时候,凝聚着我和弟弟的企盼,单纯的很,只为满足自己的那张嘴。透过时光的帷幔,看见这些,觉得温馨,依旧。

平日里很少和父亲交谈,有点也只是只言片语。或许是由于某种微妙的关系吧,有什么事情总是喜欢和母亲说。就连小学时候,要钱买学习用品的时候,也是喜欢伸手管母亲要。回家相对而言,也比较喜欢和母亲聊。

我的母亲,是个小女人,穿着总是那么朴素。悄悄地告诉你,自记事以来,基本上看不到母亲在家穿裙子,更别说是穿出去。有时候我会觉得悲哀。母亲是可怜的,在当今这个时代,穿一次裙子是每个女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假如没有了这一部分,我觉得那样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很多。小时候,由于生计所迫,父亲外出打工,留下母亲、我和弟弟。偌大的一个家,一下子压到了母亲的肩上,留下一份份牵挂。夏天的时候,我们搬了桌子出去吃,在竹子底下好乘凉。吃完了饭,母亲收拾东西去了,我也淘气,乱蹦跶,一不小心从桌子上摔了下来,还好不是很严重,就是手腕脱臼了。那时候可把母亲给吓坏了,要是把手摔断了,那该如何是好?

母亲二话没说,背着我就往村里的卫生所跑,村里的赤脚医生一看,还好不严重,告诉母亲我是手腕脱臼了。母亲一直悬着的心可算是放下来了。我无限懊悔。母亲黑色的眸子里,闪过不易察觉的晶莹。

母亲比父亲读的书要多,在母亲的熏陶下,我爱上了文学。学着用蘸着墨香的文字,记录心情,鉴刻岁月的痕迹,写下成长路上的或悲或喜。在文字里徜徉,找寻一份睿智与安定,修身养性。

那时候,母亲还是村子里的幼儿园老师,每天放学回去,总要去那里溜达溜达。然而,此刻的母亲,异常的美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在小孩子的面前显得非常的有耐心。由于还是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太小,母亲还的一个一个的给他们削铅笔,神情是那么专注。

那时候的母亲,是完美的。在家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在外是合格的启蒙者。母亲那会,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算一加一等于二,还在乎他们的兴趣发展。在课堂会组织小朋友玩有益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团结互助,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或许那个时候,他们并不懂。母亲是敬业的,还会教他们唱歌、画画,完善自我,丰富人格魅力。

在家的时候,母亲也会做点小吃给我们解馋。夏天的时候,温度高,母亲就会制作米酒。制作工艺很简单,为了保证每次都能成功,母亲喜欢选择在夏天做。这个时候比较容易成功。制作的时候,早上就要淘好糯米,浸泡几个小时,差不多下午四五点钟就开始蒸了。刚刚蒸熟,还没来得及把蒸熟的糯米饭弄下来,我的小手便禁不住去抓,饭抓在手上,两边来回换,太烫了。母亲见此又给我普及了点知识,抓饭团的时候,首先把手蘸点水,这样一来不会烫到手;二来,也能弄成一个饭团,吃起来也方便。

等稍微冷却一下,便要开始制作了。温度要把握好,不宜太高,这样制作的时候烫手。也不宜过低,低的话可能会导致制作失败,即使不失败,等的时间也会相应加长。温度最好是控制在30~40度之间,这样比较合适。把酒曲放在温水里,搅拌均匀,选好容器,把弄好的糯米饭放进去,在中间做一个洞,俗称为“井”。等“井”里来了“水”,这时候就可以打开吃了。不过通常情况下,我们还等不到那个时候,经常会跑去看看能不能开吃了。时间差不多的时候,米酒会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酒香,现在闻到,仿佛那是母亲的味道,家的味道!

每年到了秋天,忙完农事,母亲就开始制作一些点心果子之类的。这时候,母亲会腌制一种叫“洋生姜”的制品。把“洋生姜”从土里挖出来,清洗干净,稍微晾干,控去水分。然后撒上盐,揉搓一会儿,放进坛子里,用稻草编织成的绳子封口,倒扣在装有少许水的盘子里。窖藏一段时间即可食用。到时候从坛子里拿出来,又脆又甜,永远吃不腻。这种的可以拿来下粥,喝酒也是一个不错的小菜。吃着吃着,就开始变着法吃了,把“洋生姜”用油稍微炒一下,那个味道仍记忆犹新。

我的父亲母亲,他们教会我很多。这二十年来,为了给我们一个完整的童年生活,放弃了外出打工更高的收入,一直陪伴在我和弟弟的身边。记忆中,那个时候很小很小,父母外出打工的时候,我也不知道牵挂他们。有时候打来电话,也只是只言片语,那个时候,对父母亲的记忆,是很少很少的,很浅很浅的。那个懵懂的时代,对父母的记忆,宛若碎片一样,拼不出一张完整的图画。甚至父母在外漂泊一年,尝尽心酸,饱受相思牵念之苦,过年回来我也不会多么的高兴。直到现在长大,也懂得了父母的不容易,才明白那一份深沉的爱!

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

二十年的光阴,二十年的哺育恩情!

现在看着劳累的父母亲,托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我的眼睛里总是闪烁一片晶莹。在岁月的洪流中,父母一天天老去,而我却显得那么无能为力。父爱、母爱,宛若一场春雨,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那一点一滴,在大地万物间响起,没有任何的杂质,清澈而纯粹,洋溢着爱的旋律!

(寄语:一片冰心,悠悠父母情!父母是爱我们的,不论贫穷或富有,他们都在为我们默默牺牲着。作为儿女,应多体谅父母的不易,回家的时候,不要忘记给父母一个微笑、一个拥抱!)

我的母亲父亲作文 篇2

那年,母亲25岁,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依旧年轻漂亮。姐姐们的父亲,和母亲同岁,帅气英俊。两个姐姐,就像两个小天使,人见人爱。我的爷爷,其实,按血缘,是姐姐们的爷爷,刚刚花甲。一家五口,虽然清贫,却也和乐。

谁料想,老天不公,一场玩闹,姐姐们的父亲一命归西!家里的顶梁柱走了,天,瞬时塌了!善良的爷爷,不忍看着母亲受苦,一次次劝说:你带着两个孩子,走吧!改嫁吧!母亲哭了!看着自己早已经视为亲生父亲的公爹,怎么也不舍:爹!我不能走!我带着孩子走了,剩下你一个人,咋过?!

母亲知道,爷爷一生命运多舛。三十多岁,奶奶走了,爷爷自己,带着两儿两女,艰苦度日。两个姑姑出嫁了,好不容易,两个儿子大了,爷爷的小儿子,却在十八岁那年,一场病走了!现在,好不容易大儿子成家,有了两个女儿,好日子刚刚开头,他又西去!中年丧妻,老年两度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锥心之痛,可想而知!母亲哭,爷爷哭,两个姐姐哭!

几次劝说无果,爷爷不再坚持,可是,每每看到母亲为了一家生计辛苦劳作,每每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喊爸爸,再看看自己两个年幼的可怜的孙女,爷爷的心,都如刀割一般!爷爷暗下决心,一定要帮母亲,一定要让两个孙女有父亲!于是,契机来了。

父亲,是木匠,常年和大伯走街串巷,给人做烧火的风箱。由于家贫,三十多岁,尚未成家。那年,父亲和大伯来到了村里,因为活儿多,一住就是几个月。爷爷没事的时候,就去看父亲和大伯干活,唠家常。这一唠,爷爷看到了希望:父亲独身一人,而且,父亲一手好木匠活,足以养活一家老小!于是,爷爷不断的告诉父亲:自己的儿媳是如何的孝顺,人品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希望父亲能够做上门儿子。父亲说:我脾气不好,恐怕以后不好相处。爷爷说:我脾气也不好,有事我们都退一步不就行了?父亲自从爷爷提过这个话题之后,也暗暗观察母亲,的确如爷爷所说,母亲是十里八村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人,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虽然命运多舛,但母亲的温和善良和坚韧,让母亲周身散发出着一种母性的光辉,一种别样的美!

父亲,动心了,答应了爷爷!爷爷开心的告诉母亲:他给两个孩子找到了一个不错的父亲,从此这个家不再残缺不全了!没想到,母亲坚决反对:爹,您没往长远打算,他毕竟不是您的亲生儿子,毕竟不是孩子的亲生父亲,以后只怕很难相处,这件事,我不答应!

爷爷见母亲不答应,不停的劝说,无奈母亲就是不松口,态度坚决!父亲呢,却在不断的了解中,越发喜欢母亲,于是,爷爷和父亲形成了统一战线,建立了攻守同盟。

那天,母亲要去看大舅,大舅家离我家三十多里路。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母亲只能徒步行走。这下爷爷看到了希望,告诉父亲:我儿媳妇要去看她哥嫂,你有自行车,送她去吧。她哥是个老抗联的退伍军人,为人豪爽仗义,最重要的,她听她哥的。你要是能让她哥点头,这事就十有八九了。

父亲一看有了希望,高兴的不得了!放下手里的伙计,追上母亲,想载着母亲去大舅家。谁知母亲坚决不坐父亲的自行车,依然徒步前行!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场景:母亲低头徒步前行,父亲推车锲而不舍相伴......母亲那个气呀:我不用你送我,你回去吧!就算一直走下去,我也不答应你!父亲,不急不恼,任凭母亲怎么说,就是不离开!

就这样走了好久,眼看快到大舅住的村子,眼前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虽然水流不深,但这个春寒料峭的季节,足以让人湿透衣裤!父亲说:你坐在车上,我推你过去吧!母亲依然不理,伸脚就往河里迈。这下父亲不依了!扔下车子,抱起母亲,大踏步走到了河对面!母亲的脸啊,红红的,又羞又气!但看到父亲湿到小腿的衣裤,心里又多了一分感动:要不是为了我,他的衣服就不会湿了!父亲看到母亲娇羞的样子,却越发的喜爱,暗下决心:今生,我非此女人不娶!

到了大舅家,没想到,两个都曾当过兵的男人,却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从大舅的言谈,父亲知道,这门亲事,有门儿。果不其然,饭后,大舅做起了母亲的工作,从孩子,到母亲,到老人,大舅可谓用心良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得母亲从坚决反对到一言不发,到最后,答应考虑,大舅才终于答应让父亲陪同母亲回家。

一路上,母亲不再对父亲冷脸相对,偶尔抬头,看看这个年长自己八岁的男人,看到他那棱角分明的脸,看到他那坚毅的眼神,母亲的心里防线,慢慢放松了。母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姥爷,在母亲七岁时,病逝。十五岁,母亲嫁给了父亲,十八岁,做了母亲。这才二十五岁,遭遇此劫难,母亲的命,比那黄连,还要苦上几分!命运,一次次,和母亲开着不公平的`玩笑!现在,眼前的这个男人,会给这个家带来希望么?一路上,母亲心里,如翻江倒海,心绪难平。

回到家里,父亲将大舅的意见告诉了爷爷,爷爷一听,有戏!于是,趁热打铁,再次做母亲的工作。终于,母亲答应了。终于在那年,父亲嫁给了母亲,这个家,从此又翻开了新的一页,父亲和母亲,开始了他们四十多年夫妻生涯的开端。

母亲,是苦命的,但是,老天没有抛弃她,把父亲送到了她身边,让她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那句话说的没错,当上帝给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或许,人生就是一次次绝望后,重生。

我的母亲父亲作文 篇3

父母虽然都已不在了,家却依然在心中,家永远在遥远的河西走廊山丹胭脂山下,回家的念头随时随地都会萦绕在心间。

15年前,我回家永远送走了我的母亲。

9年前,我回家永远送走了我的父亲。

提起父母,心里总是酸楚难抑。“父母在,不远游”,“子欲孝而亲不在”,“父母最后的幸福是躺在子女的怀里闭上眼睛”,父母走的时候,我都不在身边,这些词句总是或深或浅地折磨着我。

父母一生真不容易,走得又早,母亲走的时候才六十几岁,父亲虽比母亲多活了几年,走的时候也才七十四岁。父母共生了我们兄弟六个。把所有形容辛苦的词语用在父母身上也不为之过。

总记得,我们小时候,母亲在青苗地里薅草(除草)的情景:坐在一块狗皮垫子上,随着手中的铲子不停地上下翻飞,坐下的垫子不断的向前拖动,齐刷刷的青苗随之匍匐下去。母亲的脑海里,似乎没有急的感念,总是折过去再折回来,一趟一趟的,我们在母亲的后面蹦来蹦去,将薅下的草拾起来,将小堆变成大堆,再抱到远处的地埂上去。夕阳西下,回家做饭的时候,薅过的趟子青苗倒伏着,有点灰,乌亮乌亮地,与没有薅过的地方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时候我们问母亲,你把苗拖倒了,不长了咋办呢?母亲总是笑着说,不会的,不会的。等第二天我们再看的时候,那些薅草过的地方,拖倒的苗又齐刷刷地立了起来,显得更整齐了更精神了,行与行之间的杂草全无,土地与青苗颜色比其它地方更深一些。

我们工作了,从县城回家,母亲总是拿着小铲子,在门前那块地里挖最新的土豆。碧绿的秧子下面,鲜亮的小土豆蛋随着铲子的翻飞,一颗一颗地跳出来,我们惊喜不断,母亲脸上也洋溢着微微的笑。土豆片汤面片,炒土豆条条,比山珍还好吃。临走了,还要把余下的洗了装给我们带走。直到现在,无锡的同事们都知道我喜欢吃青椒土豆丝,也总喜欢帮我点这道菜。

母亲逝于高血压中风,母亲身前心脏不好,但究竟怎么不好,我们没有一个知道。母亲晚年常常会在突然间晕倒在地,说是低血糖,每次总是父亲陪着到大队医疗室打点葡萄糖。有次母亲生病,大队里的医生来家里打针,在做青霉素皮试的时候过敏晕了过去,手忙脚乱中,医生给母亲喂点食醋,母亲才慢慢地醒来。

母亲操劳一世,辛苦一生,生养多负担重,但在她的身上从没有看到“发愁”的影子,始终是微笑着的样子。生产队的时候母亲上工难免迟到,常常是钟声响了赶去上工。迟到落后要受罚,其一是手举小黄旗绕场一周。在红旗飘飘的时代,这是很丢人的事,是耻辱,羞辱。可是母亲无奈被“游街示众”却不怨、不怒,所有的一切都压不跨,仿佛一座大山。

家里人口多,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我们兄弟六个,全家至少有10口人,仅靠父亲那微薄的工资。我们兄弟六个先后上学,家里也只有母亲一个劳力,按劳(工分)分配,口粮自然不足,父亲的工资基本出了口粮款。我家也就成了有名的超支户。父母在我们印象中年年、日日都是天不亮就开始躺着讲话,不紧不慢。他们这时候是交流的时间,温和,舒缓,从无争吵,一世平和。睡意朦胧中,也听到叹息声,是父亲。

我们家里烧饭总用那锅口直径有四五十公分的大铁锅。父亲总是坐在炉子旁添火,帮着母亲剥葱捣蒜。那时吃的东西少,能吃饱就不错了,吃着手擀汤面条,平时啃点馒头就知足了,反正我的记忆中没有挨过饿。生产队分配的国家救济粮是青稞,我们拉了到马营河的水磨上磨成粉,母亲总是变着花样让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在蒸青稞面条前,先在切好的面条上撒些干面粉,出笼后,轻轻地用手一搓,散散的,不粘不黏。青稞面条吃正餐,拌上平时舍不得的油泼辣椒和大蒜泥,搭上几口酸菜。如是夏天,再拌上一种当调料的菜叶子泥,香飘邻家,那种贪吃享受的滋味,现在任何大餐都无法比的。上学了,顺手抓一把在口袋里,下课了吃一条,甜中带香,引得同学都在羡慕。

1994年母亲中风一病不起,在父亲的体贴照顾下,两年后,走完了一生。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母亲没有走,总觉得母亲会在我们回家时站在院门口等我们,“回来了。住几天?”话及其简单,却涵盖了及其深厚的念想。那高大的身影又久久伫立院门前,目送我们离去。

父亲曾两度来过宜兴,第一次是母亲病逝后的第二年。来就来了,还带来了好几瓶酒,说是家乡的特产。还说,我没有给你带的东西。父亲那次来的时候是三月份,正遇倒春寒,因雪阻车徐州蚌埠,火车晚点6个小时,我在常州站台上冻了6个小时,第二天也感冒了。清楚地记得父亲下了火车,出常州站时,说在北方生活了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南方有这么大的雪,“我怎么又到了戈壁滩。”那天常州火车站广场,大雪足有半尺厚。

北方不仅是冬天,春天和晚秋,家里都会生火取暖,楼房里则通暖气,任何时候,家里暖洋洋的。南方不取暖,北方来的人特受不了南方湿冷的气候,父亲只好坐在被窝里,开着电热毯。那时我还在开发区工作,又刚刚装修了新家,父亲挺着笨重的胖肚子,一一地拉开衣橱的门察看,看到儿子的新家和开发区豪华的办公室,父亲满意地走了。

2002年,父亲感觉身体还硬朗,决定再上江苏。也是四月份,突然发动我的小姑夫小姑母三人一同前来。那次来,我们已感父亲饭量大不如从前,吃起东西来没那么香了,脸色很不好,肚子瘪下去了,人“苗条”了。他自己也有累的感觉,但是兴致很高,听到自己的妹妹赞誉侄儿工作、生活在风景这么好的“公园”里,父亲很有自豪的感觉。

父亲率领着妹妹、妹夫,在走完南京、杭州、无锡、宜兴之后,北上北京,于五一节前返回了家乡。到下半年,就住了医院,说是肝腹水。在忍受了不能忍受腹胀腹痛的磨难,坚持了一年之后,父亲也走了。

父母走时,我都不在身边,成为永远的遗憾和痛!

我的母亲父亲作文 篇4

南方夏初的一个上午。

福弟和才弟都上学去了。母亲和往常一样,用碾碎的米专门给父亲熬了粥,还有一小碗剁成细末的瘦肉汤。父亲躺在床上,已不能自理。昌弟扶起父亲,吃了几口他说不想吃了。但看上去神志还算可以。

父亲已经病了3年,在县医院做过手术,1973年夏天还由三叔护送到武汉进行过检查。我带父亲到当时的武汉军区总医院,那是全武汉市一个水平很高、很有名的大医院。拍了片子,几位有经验的医生说,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我和三叔只好又护送父亲回良才村。

父亲知道自己患了不好治的病,他内心一定是很痛苦的,但言谈中丝毫没有流露出来。他很乐观,凡是医生说的办法,凡是民间流传的偏方,他都试过。但一年来病情未见好转,而且更加严重了。

我从小就没听父亲说过自己经历过的的苦和难,父亲历来给我们讲的,都是一些快乐的事情。至于他的苦和难,父亲只埋在心里。这几年,父亲就一直把痛苦埋在心里了。

大约8点,父亲说,该打针了。刚好赤脚医生小廖来了。她与往日一样,给父亲静脉注射葡萄糖。连父亲都知道,就是补充一些能量而已,不是治病的药。忙乎了一阵,小廖说葡萄糖推不进去。过一会她又对昌弟说今天算了,就走了。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不祥的征兆。

从小我就知道父亲是一个硬汉子。平时种田是一把好手,耕、耙、栽、割样样在行,风风雨雨从来没歇过。家乡盛产竹子,家里用的筐子、篮子、竹箕,还有鸡笼、鱼篓等等,都是父亲编的。父亲削篾片很有功夫,一次可以同时削两片甚至三片。他操着锋利的篾刀,灵巧得近乎神奇。有时一边削还一边唱当时流行的“洋歌”——“嘿啦啦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地上开红花/全国人民大团结/打倒了蒋匪帮……”

有时候又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后来父亲买来一套木工工具,无师自通,又干起了木工活。从此,家里的桌椅板凳,以及窗户门板,都是父亲自己做。房屋和农具的小修小补,也都是父亲自己包揽了。后来我考上大学,用一个小木箱装衣服到学校,那是父亲在水利工地上利用休息时间,弄几块木板敲敲打打做成的。这个小木箱跟随我从良才村到大城市武汉,从武汉到农村搞斗批改,到部队农场劳动锻炼,又回到武汉。经过几十年,多次搬家,多次折腾,我始终把它保留着,那是父亲留在我身边的唯一的纪念了。

在农闲的时候,父亲有时还要到柳州等地跑肩挑的活儿。他到柳州买了旧废钢铁,挑回良才村,卖给打铁铺打农具,攒一点血汗钱。一百多斤的担子,近二百里山路,一般是五天一个往返。去来路上花四天,在柳州进货一天。

每次父亲从柳州回来,除了满担的货物,还有一包糖和满肚子的新鲜故事,这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了。父亲给我们讲在柳州见到汽车、火车,讲城里有很多高楼等等。有一次还带回了一张相片,相片里父亲坐在飞机上。那张相片装在镜框里,挂在厅堂的墙上。这可能是良才村最早的一张相片了,远近的人看了都知道父亲坐了飞机。后来才知道,其实父亲是站在飞机模型后面照的相片,并没有真正坐过飞机。

从小我们就从父亲那里知道,走出良才村,外面还有一个很精彩的世界哩。在我们的童年,这可是最好的启蒙教育。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期望,无形中是好好学习的一种原始而相当凑效的动力。

算起来那时父亲三十多岁吧,身上总有一种豪气。父亲喝酒不多,但可以大碗吃饭,大块吃肉。说话高音调,笑声高分贝,极富感染力的。父亲解放初期当过乡长,后来成立人民公社,又当过大队长,在那个年代,也算是农村里有过脸面的人了。

我的母亲父亲作文 篇5

不知道母亲像什么,大树?小船?清水?或者什么呢……印象中的母亲一直像太阳边瑰丽的光芒,久久的辉煌着,至于像辉煌的

什么,冥想了许久也不曾知晓。而父亲更像是一根擎天的柱子,苦撑着一个叫做“家”的天地。

抬眼望向窗外,暮色暗淡,残阳如血,如镶金边的落日,此时正圆,光芒四射,刺人眼膜如梦似幻,好不真实。最后一丝残阳打在地上与昏暗淡黄的田地融为一体,金光璀璨,白日里瑰丽的娇艳却丝毫不减。母亲就像那抹余辉般娇艳,只是比那余晖多了些朴实,多了些萧瑟。记忆中,母亲如同天下所有的母亲伟大,忙忙碌碌,唠唠叨叨都是为了子女。记得很清楚,在那个拮据的年代我上了小学,家里农忙,父亲母亲没有很多时间教育我,送我上学。于是六岁的我,颤颤巍巍骑着自行车在学校与家直线穿行着。但冬天里中午仅有的休息时间不足以回家吃过饭再去学校,母亲便不辞辛苦,寒冷的冬日每天坚持将午饭送到学校,看着我吃完。刮风下雪亦是如此。只是那时的我幼稚的以为母亲的分内事里包括这些,都是该做的。所以我坚持着我的执拗,桀骜。那些年,我不懂拮据,不懂生活。总以为母亲是吝啬的,总也要抠那么几块几毛钱。或者那个年纪的我们都是幼稚的。幼稚到认为学习是给老师,父母学的。幼稚到认为父母付出的爱都是分内事。幼稚到认为父母总是给不了我想要的。初中时,班主任总会说母亲是个有气质的女人。

那时起,我才学会审视自己的内心,仔细发现这个有气质的女人。没有精致的面孔,没有苗条的身姿。有的只是中年妇女的庸态,以及略显微胖的身躯,哦,还有一米六五的个头。生活中,母亲是个诙谐风趣的大朋友,亲朋好友家的孩子总是喜欢与母亲谈笑。我也开始以这样的母亲引以为傲,只是有些时候,对于她的做法我都表示蹙眉。也许只是因为观点不同,性格不同吧。总的来讲,母亲爱我我也爱她。爱她晚霞般的辉煌,余晖般的执着,阳光般的自信……

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迁就我的人,而他却总是不懂如何表达爱。我是女孩子,很多时候我知道父亲的关爱很难说出口。总会晚上悄悄的问母亲我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二天母亲会偷偷的告诉我昨晚父亲都说了些什么。然后告诉我:其实你爸还是很关心你的。这些我都懂,父亲和全天下的父亲一样,如勤耕的黄牛,踏实,默默无闻,付出的却比谁都多。初二那年,只记得那天晚上风很大很大,像一把锋利的剑在夜空里飞舞,吹打着树叶,发出尖厉的叫声。那一晚我没有回家,忘记告诉父母。第二天回家时,母亲红肿的双眼告诉我她一夜没有合眼,哭了又哭,姨妈悄悄的告诉我父亲骑车找了我一个晚上。我能想象得到,路旁的大树被风刮得左摇右摆,发出呜呜的声音,大街上尘土飞扬,撒落在地上的碎纸,被风卷上了天,在灰暗的天空的高处飘舞着。别人都在家里锁好门窗做着美梦,只有父亲萧瑟孤寂的背影匆匆在树影下闪过……想到这我不禁潸然泪下……那一刻,我恨透了自己,恨自己的不懂事,恨自己的幼稚。那时我才真正认识到那个个不高,背还有些微驼的男人很爱我这个女儿。平时与父亲说话是不多的,只有家里要买什么东西,或者什么别的重要些的事情父亲才会与我商量。所以,记事起,总觉得父亲离我那么远。看着别人家儿女与自己的父母挽着胳膊谈笑,总觉得我的父亲有些老古董了。父亲嗜烟酒,而我和母亲对他的总结是:两天一小醉三天一大醉。不过父亲的幽默也展现在酒后,有时兴致来了唱个小曲,还会跳个舞什么的,于是就有了他第一个网名:酒舞至尊。父亲的时儿一本正经,时儿小幽默总是他与母亲之间的调和剂。我也清楚很多时候父亲独自顶着一片天,压力大了会喝喝酒,放松放松。而我和母亲更多的时候是在担心着他的身体,也希望父亲能够一切安好,这个家总也是不能少了他。

我的母亲就是生活在拮据年代的普通妇女,我不想用过多华丽的词藻遮盖了母亲的勤劳朴实,不想用过多修饰的词汇装束母亲的伟大。我的父亲也只是这样普通家庭里的顶梁柱,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只是这片天地里少不了他的支撑。我效仿着父亲母亲,学会生活,学会面对。

我的父亲母亲,给予我的爱,平凡却也伟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