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宋代诗人 > 苏轼 > 苏轼宝绘堂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宝绘堂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09W 次

宝绘堂记

苏轼宝绘堂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宋)苏 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

【注】 ①锻炼:打铁。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皆以儿戏害其国 几以捕系死

B.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

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

D.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赅,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5分)

(2)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5分)

(3)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4分)

(4)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6分)

参考答案

11.B B.“去”应解释为“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

12.C A.均为介词,解释为“因为”;B.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解释为“却”;C.均为介词,前者解释为“被”,后者解释为“替”;D.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D D.原文中是说老子认为这四者都是有害的,而圣人却并未废此四者,还暂且用来寄托心意。该项的阐述和原文不符。

14.【答案】

(1) 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即使事物珍奇也不会成为祸害。

(2)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3)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

(4)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爱好书画那样,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希望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二: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答案 B

解析 信息源在第三段:“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这两句的大意是用过眼云烟比喻喜爱的书画被人取走后也就不再想念了。因此,“去”解释为“归去”不当,应解释为“离开”,引申为“消失”。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皆以儿戏害其国 几以捕系死

B.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

C.然为人取去 君为我呼入

D.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

答案 C项第一个“为”作介词用,表被动关系,可译为“被”;第二个“为”作介词用,可译为“替”。

解析 A.介词,“因为”;B.连词,表转折关系;D.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答案 C

解析 C项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答案 D

解析 D项原文信息在第一段:“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可见,“也未‘发狂’”与原文不一致。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答案 (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解析 (1)句中的重要词语“释”(舍弃)、“胜”(尽)。(2)句中的重要词语“恐”(担心)、“予”(给),同时注意“不吾予”这一宾语前置句式的翻译。

【参考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沉溺在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即使事物珍奇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沉溺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让人感到快乐。老子说:“五色使人的眼睛看不清东西,五音使人的耳朵听不清声音,五味使人的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未曾因此而废除这四种东西,只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给鞋子涂蜡。这难道有什么美好的声音、颜色和气味吗?但他们以之为乐并且终身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这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自身。这就是沉溺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起初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书画,(我)都担心失去它们;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看轻生死而看重画,岂不是颠倒错乱,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书画)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当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飘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为什么不愉快地接受呢?然而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为我造成祸害。

驸马都尉王晋卿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信奉礼义,学习和问难诗书,经常与贫苦的读书人较量。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摒弃、远离歌舞和女色,而致力于书画。又在私宅的东边建了宝绘堂,用来收藏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爱好书画那样,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希望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