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范文 > 实用范本 > 论文 > 营利性组织促进公民意识构建的路径选择论文

营利性组织促进公民意识构建的路径选择论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33W 次

公民意识简而言之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长久以来,公民意识的推广主体是民主国家,其借助公民教育、公民实践模范等方式培育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非营利组织的产生,成为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转折点。如今,公民社会的建立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如何吸引营利组织的力量,从而构建全面发展的公民社会,已成为时代的命题。

营利性组织促进公民意识构建的路径选择论文

中国和法国在文化历史渊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化决定制度,制度决定行为,行为组成和影响着社会。相近的文化认同,使中法两国在民主路径选择方面有相互参考的意义。法国作为有着悠久民主历史传统的国家,在大革命中就开始了政治民主的实践,期间通过不断的斗争与反复最终在国民心中种下了民主和自由的种子。在公民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法国选择了政府、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共同参与的构建形式,其影响之深远成为人类民主进程的里程碑。尤其,营利组织与公民意识培育的结合,一方面推动了民主进程演变,另一方面,优化营利性组织的公众形象,促进其利润目标的达成;公民意识促进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二者形成良性互动。

法国传媒业与公民意识建设

法国早在15世纪就开始了传媒与公民意识的结合,一方面,传媒成为公民意识传播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公民意识的文化内涵为传媒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研究法国的传媒行业,报刊业最具有代表性。在法国国内,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从影响广度来看,报纸都具有较其它传媒载体更丰富的研究内涵。在国际方面,法国的`印刷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报刊的艺术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其思想新闻、调查新闻以及革命时期的战斗新闻,都曾使法国在世界传媒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法国的报刊业诞生于17世纪,在18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750年左右,全法国已有80多种期刊,而在全欧洲发行的170余种期刊中,多数也是在法国编辑的。法国的报刊在向人们提供政治、科技、时事新闻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本民族新知识、新文学的传播。新知识、新文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1672年创办于里昂的《文雅信使》,以刊载文艺作品而著称,1724年改名《法国信使》,由外交部赞助,作为通过文学载体传播公民精神的刊物。再如,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等文学家都直接参与到报刊的创建与运营中,雨果1819年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大仲马曾独立主编过文学性质的报纸《火枪手》等,这更是为法国报刊的文学传统奠定基石,文学艺术的繁荣,为公民意识的萌发创造条件。发展至今,法国报刊业表现为以评论取向的特点,在陈述时事的同时增添法国式思考的评论,评论政治与社会正反映了公民参与的愿望。

再者,法国报刊业非常注重对新思想的直接推动。18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岌岌可危,自由主义的新思想也渐渐孕育,涌现出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民主思想的传播极大地启发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和革命热,同时为法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营造好了一个广泛认同的社会舆论氛围,奠定了政论性报刊在法国的悠久传统,提高新闻传播事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地位。

由此可见,实现营利性组织与公民意识建设的良性互动,一方面,需要营利性组织对公民意识建设的理解与尊重,主动成为其推动者。另一方面,需要公民意识通过影响制度法规切实改变营利组织发展环境,使社会环境更加开放,从而满足营利性组织自身发展的达成。

中国营利性组织构建公民意识路径选择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不断强调“公民的有序参与”,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进程演变的重要环节。尤其,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并大规模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建立。这些非营利组织,在鼓励公民政治参与、公民自治,促进政府决策民主、政务公开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如今,全球化浪潮汹涌,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演变,如何搭建营利性组织与公民社会的链接,从而加快中国公民社会建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时代命题。依然以传媒业为研究对象。

当今最主要的问题是内容低俗倾向。比如,一些媒体专注于如何取悦和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满足人性好奇、求异等“原始兴趣”,以为如此能够赢得受众和经济效益。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已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

治理低俗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文化的端庄和思想的高尚。这就要求传媒行业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要着力传播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营造发达的公民意识环境,立足中国国情,将新闻做深、做透,真正提高新闻的信息含量,从而建设一个“有价值、有进取心、有公益精神”的新闻传播事业。

首先,建立严格的法律监督体系,切实加强对传媒行业的管理,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传媒发展规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有利于推进传媒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推动产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第二,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努力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选人用人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等相关制度。

第三,逐步提高公众的公民意识和文化审美水平。传媒行业归根结底是要为大众服务。由于我国现阶段许多读者对于带有刺激性的新闻内容饶有兴趣,这就为低俗倾向的产生提供客观的动力。因此,为了杜绝该现象,应该鼓励读者关心关注公共新闻,将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加强公民意识,以此促进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2007。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人民出版社。

2 利波维茨基(法),2007。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秦树理,2008。西方公民学。郑州大学出版社。

4 吴国庆,2003。列国志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