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范文 > 实用范本 > 论文 > 活动单教学模式下尖子生的培养的论文

活动单教学模式下尖子生的培养的论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73W 次

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很多老师反映现在的课堂是学生做主,教师无法主宰,更不用说辅导后进生,培养尖子生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更加能培养出学习上自主,独立的尖子生。以下是我在活动单模式下对尖子生培养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享:

活动单教学模式下尖子生的培养的论文

一、组长即是尖子生。

成功的学习小组的建立,不仅使组内的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又能在组间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因此一般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内不仅以学习的好坏来搭配,同时还要注意到学生性格上的互补,活泼开朗的学生用一定数量的内向性格来中和,细致的学生能够改变某些同学的粗心大意,集体荣誉感强的孩子总适时地提醒调皮蛋,学习主动积极的学生能给后进生以帮助。这样组内互补,有利于团结协作。小组间尽可能总体水平大体一致,有利于保持组际间竞争的公平性,促进班级内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组长的选择是各组的关键,学习小组长首先要思想好,集体荣誉感强,对同学热心,善于帮助别人。其次,小组长必须学习好,能为本小组其他成员学习提供服务,善于去辅导组内落后同学。能成为小组成员学习的榜样。三是小组长必须善于组织,能经常性的带领本组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习小组长的带动作用,组织好本小组的合作互助学习。使小组长能较好的履行职责,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并让全班同学知道小组长不是终身的,每过一段时间就会重新选择一次,每一个同学都是有机会的。

二、课堂中的生成培养了尖子生。

何谓生成?课堂没有预约的精彩。精彩出自教学细节,细节是一种资源。捕捉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略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个精彩的课堂。精彩生成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碰撞、共鸣激起和创生的浪花,课堂呈现的是原生态的事实和景观。

“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首要的就是“预设”,我们把这些问题叫做“预设性问题”。学生是沿循着我们的“预设”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的,这无形之中似乎限制了“生成”。这就要求,“活动单导学”的课堂学习中,教师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而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的一两句精典的点拨让聪明的学生茅塞顿开。及时捕捉那那精彩之处,再通过学生交流的形式,来让全班同学共享,更让生成这一结论的学生有一种无上的成功感。我们注重“预设”,但更要把握“生成”,“生成”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学生也会在生成中的到提高。

三、解法的多样化锻炼了尖子生的思维。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更注重在解题过程中方法的多样化,在课堂中,要想得到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尖子生的想法很重要。只要我们在课堂中放时间让孩子们去思考,去讨论,那么就一定会有多种多样的解法,有的时候也许课上想不出,但课后也许就能想到,也许他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些许提醒。

当然,课堂中的思维还要靠课前设计的导学案。导学方案的启发性,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结论,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方位落实科学的.三维目标?……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知识的海洋,靠知识的学习解决更多的疑虑,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更多的方法技巧,培植自己的智慧;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无限发展的空间,形成善于捕捉发展中的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案中问题的设计要灵活多样、结构新颖、简明扼要,防止机械重复、枯燥乏味,问题还要能够引发学生讨论,探寻更多的答案,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课后的拓展提升让尖子生“吃得饱”。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是“拓展延伸”,意在充分发挥学生潜在资源,引领学生自主、充分发展让。这个环节的流程一般是自主出题、交叉测试、小组交流、点拔提高。自主出题时,我要求学生充分运用新学知识,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根据自己伙伴的实际状况出题;小组交流阶段要求学生认真倾听,适时质疑;点拔提高阶段一般由组长主持,主要针对小组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另外,在很多课活动单的最后我都会设计一两题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让少部分的尖子生跳一跳能够得着,这样既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让一些尖子生感觉“吃得饱”。

总之,在时代快速发展、课程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作为教师不能再一味地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转变观念,积极践行“活动单导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才智与潜能,竭尽全力为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而努力,勇敢地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局面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