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范文 > 实用范本 > 论文 > 桂北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系探讨论文

桂北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系探讨论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6.28K 次

地质遗迹是地球46亿年演化过程的遗存,是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具有独特性和典型价值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中国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所附“地质遗迹类型划分表”将地质遗迹分为地质(体、层)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矿物与矿床、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景观7大类,可见,地质遗迹涵盖了除气候和生物(不含古生物)之外的绝大多数地理环境。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与认识由来已久,可追溯到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并由此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以及萌芽于古希腊盛行于18世纪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现今,在人类影响下的自然环境变化,以及在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人类适应性,得到国内外科学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己经成为一系列自然和人文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桂北地区(桂林、柳州、来宾3市)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极为突出的区域。该区地质遗迹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等级优越,以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砂岩峰林地貌、花岗岩地貌为代表的地质遗迹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桂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居住着壮、苗、瑶、侗、回等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多处(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本文以桂北地区为典型研究区域,提出作为民族地区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核心内容的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系定量研究的普适方法,并在翔实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关系,为揭示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及成因机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民族地区以地质公园为载体的这2种最具优势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奠定基础。

桂北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系探讨论文

1 桂北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分布与等级在该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按桂北地区各县级行政区划单元统计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数量分布,并分别采用国土资源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规范》中的“地质遗迹景观综合评价标准”和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对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和等级划分,为两者空间关系的定量研究奠定基础。

1.1 桂北地区地质遗迹的分布与等级

1.1.1 资源分布

桂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共231处,在各行政区划单元中,桂林市以119处地质遗迹位居第一,所辖区县中桂林市辖区最多,阳朔县次之;柳州市以67处地质遗迹位居第二,所辖区县中柳州市辖区和鹿寨县最多,柳江县次之;来宾市以45处地质遗迹位列第三,所辖区县中象州县最多,金秀瑶族自治县次之

1.1.2 等级划分

桂北地区地质遗迹等级划分结果表明(表2):该区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43个,所占比例为18.6%,是广西高等级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富集区;该区世界级地质遗迹的类型丰富程度较高,既有兼具科学和美学价值的喀斯特地貌(象鼻山、芦笛岩、九马画山、黄布滩与“仙女”群峰)、丹霞地貌(八角寨)、风景河段(大圩至福利漓江河段),又有以科学价值见长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碰冲石炭系“金钉子”、蓬莱滩“金钉子”),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地质公园建设和特色旅游开发;该区呈现出一条近南北向贯穿的世界级地质遗迹发育带,即自北部桂林市资源县的八角寨→中北部桂林市区的象鼻山、芦笛岩和桂林市阳朔县的九马画山、黄布滩与“仙女”群峰→中南部柳州市区的碰冲石炭系“金钉子”→南部来宾市兴宾区的蓬莱滩“金钉子”,世界级地质遗迹纵贯南北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利于该区地质公园建设和特色旅游开发的空间组织。

1.2 桂北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分布与等级

1.2.1 资源分布

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资料收集,桂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资源共273处(表3),在各行政区划单元中,桂林市以162处民族文化资源位居第一,所辖区县中桂林市辖区遥遥领先;柳州市以68处民族文化资源位居第二,所辖区县中三江侗族自治县最多,柳州市辖区次之;来宾市以43处民族文化资源位列第三,所辖区县中象州县最多,忻城县和金秀瑶族自治县次之。

1.2.2 等级划分

依据“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对桂北地区273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定量评价与等级划分(表4),分级标准为:≥90分、75~89分、60~74分、45~59分,分别对应世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县市级民族文化资源,结果表明,桂北地区拥有6处世界级民族文化资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以上民族文化资源数量分别占该区总数的17.92%、53.85%,民族文化资源品质优越。

2 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系定量研究方案

在桂北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详细调查(表3、表4)的基础上,尝试从两者的数量空间关系、质量空间关系和空间耦合关系3个方面,提出具有普适性的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系定量研究方案。

2.1 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数量空间关系研究

2.1.1 研究思路

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在宏观空间上呈点状分布,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正关联、负关联或无显著关联,其关联性的测量是反映地质遗

2.2 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质量空间关系研究

2.2.1 研究思路

数量空间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系,但尚难以反映不同等级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间的空间关系,而高等级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联是影响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及以地质公园为载体的2种优势资源整合开发的核心要素。因此,进一步揭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联,需对两者的质量空间关系进行研究。采用耦合协调度分析进行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质量空间关联研究。协调度分析一般采用静态要素间的距离协调度来判断其协调性。将反映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质量空间关系的距离协调度称为耦合协调度,先分别累加得到研究区域各区划单元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的质量评价总分值,再测定两者评价总分值的耦合协调度,其数值高低反映两者质量空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系的重要手段。运用GIS图形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工具,借鉴生态学景观(资源)要素空间关联分析方法,设计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数量空间关系首先,在GIS软件支持下生成正方形统一网格样方图层。样方大小的确定对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数量空间关系的计算有重要影响,过多或过少都会使计算结果产生明显偏差,须根据景观(资源)取点直径确定网格间距。其次,将统一网格图层与景观(资源)图层叠加,进行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取样,获得复合图层。再次,由复合图层相应的拓扑数据库统计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在各样方中的二元数据。最后,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列出二元列联表,计算出两者之间的数量空间关联指数。

2.1.2 计算公式

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之间的'数量空间关联指数R 由式(1)计算:R= ad-bc槡(a+b)(c+d)(a+c)(b+d), (1)式中:a为全部样方中同时包含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的样方数;b为全部样方中仅包含地质遗迹点的样方数;c为全部样方中仅包含民族文化资源点的样方数;d 为全部样方中同时不包含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的样方数(下同);R 的取值介于-1到+1之间,R>0为正关联,R<0为负关联。并用式(2)对R 值进行显著性检验。

3 桂北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系

3.1 数量空间关系

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在宏观上呈点状分布,可认为桂北地区每个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都是可以确定具体位置的点,并将其在地图上表现出来,形成了桂北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图层。由于桂北地区地质遗迹多为山体、洞穴和河流,民族文化资源多集中在民族村寨,以一般山体或村落覆盖面及其缓冲区为参考确定取点直径为2.5km,网格间距按一般旅游景区范围取点直径的4倍为10km(经度约0.08°)。本文在桂北地区行政区划图上沿经线和纬线方向间隔0.08°画等距直线,将桂北地区划分为832个样方。利用MapInfo软件制作桂北地区网络样方图层,将之与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图层叠加,得到桂北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系及样方分解图。经计算,同时包含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样方数为88个,仅包含地质遗迹的样方数为67个,仅包含民族文化资源的样方数为117个,同时不包含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样方数为560个,即a=88、b=67、c=117、d=560。

3.2 质量空间关系

桂北地区各县(区)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的赋存状况应由该地区所拥有的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数量及其质量等级综合体现。将桂北地区各县(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逐项汇总,得到各县(区)地质遗迹评价总得分(Xi)和民族文化资源总得分(Yj)(表6)。由于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评价标准不同,评价得分的总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为减小量纲选择所带来的误差,提高距离协调度计算的精确度,本文将桂北地区各县(区)地质遗迹评价总得分(Xi)和民族文化资源总得分(Yj)分别除以桂北地区地质遗迹评价平均值(珡X)和民族文化资源评价平均值(珚Y),对Xi和Yj进行去量纲化处理,得到X′i和Y′j。将X′i和Y′j分别代入式(5)计算得到桂北地区各县(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耦合协调度(表7)。桂北地区33个县(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协调等级中,有22个为优质协调、5个为良好协调、4个为中等协调、2个为勉强协调,平均耦合协调度达0.95,说明桂北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在质量上具有很高的耦合协调度。

3.3 空间耦合关系

将桂北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评价得分去量纲化处理,取P=X′i、Q=Y′j。桂北地区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品级较高,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竞争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绚丽多彩,特色鲜明。究其在桂西地区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取α=0.6、β=0.4。将P、Q、α、β、θ代入式(8)和式(9),得桂西地区各县(市、区)耦合型资源综合评价值(表8)。结果表明:尽管桂北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和极高的耦合协调度,但33个县(区)耦合型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存在质和量的差异;耦合型资源评价值最高的区县在桂北地区的3个地级市中均有分布,分别为桂林市的阳朔县(1.37),柳州市的鹿寨县(1.25)和来宾市的象州县(1.23),此3县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总体质量位列桂北地区前列,说明在桂北地区资源耦合协调度水平极高且差距很小的情况下,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总体质量决定了耦合型资源综合评价水平;耦合型资源评价值高于平均值的区县桂林市最多,分别为七星区、叠彩区、秀峰区、灌阳县、临桂县、灵川县、兴安县、永福县、资源县、龙胜县、荔浦县;柳州市次之,分别为鹿寨县、鱼峰区、柳江县、融安县、融水县;来宾市最少,为象州县、金秀县。上述研究以及笔者在民族地区开展的大量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调研均表明:首先,民族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密切的空间关联是明显存在的普遍规律;其次,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地质遗迹及其自然环境构成影响和制约民族文化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地学基因”,而民族文化资源则是体现各民族对地质遗迹及其自然环境的选择与适应能力的创造物(如梯田、干栏式建筑等)。这种通过地质遗迹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民族文化对地质遗迹的影响所反映出的民族地区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两者密切空间关系的成因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