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范文 > 实用范本 > 实习报告 > 关于婺源实习报告范文

关于婺源实习报告范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7.72K 次

篇一:婺源实习报告

关于婺源实习报告范文

实 习 报告

2010年4月19号,我们动画班和艺术设计四个班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江西婺源,开始了为期8天的风景写生。

当天下午六点我们一行人到达了婺源的思口镇,大家安排好住宿,吃过饭,就休息了。第二天我们和老师一起游览了思口的风光,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开始真正的任务——写生。每天早上我们带上画具去采风写生。婺源不愧是中国最美的乡村,在婺源,风景到处都在你的身旁最美的风景,就在你不经意的途中出现:徽派的房屋、绵延的山林,碧绿的湖水,朴实的居民……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婺源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这里有有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四色”(红、绿、黑、白)特产。名胜古迹有灵岩洞群、彩虹桥、龙天塔,李坑、思溪、理坑、延村等明清建筑群,等婺源有世界濒临绝迹鸟种——黄喉噪鹛,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鸳鸯湖,有华夏第一高瀑大鄣山瀑布。婺源的樟树也是出了名的,我们看见的樟树一般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高大雄伟,显示着历史的印记。

风景很美,但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如何把美景用我的双手表现出来。刚开始我画速写画的一塌糊涂,面对美景我惭愧不已。一天晚上我临了一幅画心里豁然开朗,知道该怎么表现马头墙,怎没表现树木

和草。通过慢慢学习和理解,我逐渐掌握钢笔画的速写表现。色彩方面我掌握的不太好,老师说我会组织画面但不会表现色彩。我也在努力但见效不大。有时老师会来检查作业和指导,大家都会认真的听,让老师给自己意见,在下次画画时改进。

我对徽派建筑最深的印象就是“凸”字形的“马头墙”。它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就是俗称“五岳朝天”了,总而言之,江西婺源的徽派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已经在我们脑海中深根了,我们也爱上了这块土地

这一次写生收获丰富,让我积累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为艺术创作收集了好的素材。同时加深了对徽派建筑的认识,积累了传统的建筑知识、地理知识和其它人文知识。这次婺源写生,拓展了我的视野,深化了我对自然、艺术深层了解,我真切的体会到了自然与人文之美,艺术的殿堂原来如此美妙!我相信这次难忘的经历,将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深的影响。

篇二:江西婺源实习报告

江西婺源采风实习报告

学 号:N111303319 姓 名:赵金玉 导 师:王晓华 实习地址:江西婺源

实习时间:2012年10月8日——13日

考察方式:1)对当地进行调查和对相关人员进行咨询;2)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3)拍摄有关图片、现场写生等。

目 的: 一、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二、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高选材取景构图和深入加工能力。三、深化对光和色彩的规律认识,锻炼掌握视觉色彩和运用色彩的能力,培养表现色彩的能力和对技法的掌握能力。四、理解因环境、气候、季节、时间等条件变化而产生自然景色变化的色彩调和。五、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习惯,增长文化底蕴修养。

婺源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处于黄山、庐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区域,已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盛赞婺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除了叠幢峰峦、幽谷溪涧、林木古树、奇峰异石、亭台廊桥、溶洞和鸟类奇多之外,就是古村落古民居建筑,这

里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被专家誉为“艺术宝库”,堪称九州大地之一绝。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几乎遍布全县各乡村。走进古村落,可以看到爬满青藤的粉墙,长着青苔的黛瓦,飞檐斗角的精巧雕刻,剥落的雕梁画栋和门楣。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群,依山而建,临水而居,鳞次栉比,黑白相间,布局紧凑而典雅。门前听水响,窗外闻鸟啼。值得一提的是,婺源城乡今天人们建造的公寓、酒楼和民舍,也按县政府要求,均为清一色的明清式建筑,与古代的建筑相辉映。名胜古迹有灵岩洞群、彩虹桥、李坑、思溪延村、理坑、江湾、汪口、晓起、百柱宗祠等。

此次采风实习我们落脚在婺源县的沱川乡。我们住的地方可以说是方圆百里相当霸气的宾馆——余地主美术写生基地。离我们的落脚点最近的景点就是理坑。

理坑与李坑是两个不同的地方。理坑

原名理源,

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

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论风景,两个地方有相似的地方——小河流经村落,李坑是小河贯穿村子,小山围绕,在山坡高地上可俯视全村,小桥流水的景色更美;理坑小河流经村旁,比起李坑要差一些,但是偏远,游人少,稍微纯朴一点。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至今仍保存余自怡的“官厅”,余懋衡“天官上卿”,余懋学的“尚书第”,余维枢的“司马第”,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

筑“花厅”。这些古建筑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工艺精湛,布局科学合理、冬暖夏凉,是建筑艺术的览园。

由于我们的实习时间是国庆假期之后,没有观赏到婺源最美的景色——油菜花。听当地人说每年的三月下旬是婺源最美的时候,漫山的红杜鹃,满坡的绿茶,金黄的油菜花,加上白墙黛瓦,五种颜色,和谐搭配,胜过世上一切的图画。没有观赏到遍地黄花的美景,真的是我江西婺源实习的一大遗憾,但愿有缘再游圣境。

晓起是典型的徽派古生态民俗文化村,既有周庄的小桥流水,又有香格里拉的宁

静悠远,更有古朴纯实的民风民情。晓起始建于公元787年。如今的晓起,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村。晓起有上、下晓起之分。我们游览的下晓起主要景点有继序堂、礼耕堂、千年红豆杉等,村屋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

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婺源四大著名古建,江湾独有其二。萧江宗祠便是其一,砖雕、木雕、石雕形态逼真,富于清丽高雅的建筑艺术。2003年,镇政府根据《规划》按照原貌重修萧江宗祠。据《兰陵萧氏二书》记载,江湾的萧江氏乃西汉初期宰相肃何后裔。我们见到的是红墙灰瓦,画栋雕梁,飞檐翘角,气宇轩昂的大祠堂,门前还有两个威武的雄狮把守“阵地”,皇宫式的“五凤楼”,非常庄重的八字门墙,展现给游客的是庄严和神圣,不仅人文丰富、历史悠久,而且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足有两千四百多平方米,建筑材料考究,

建筑宏伟,里面的雕刻精细均为国内罕见……真不愧为“江南第一祠”。

其二便是汪口,我们漫步进入古村,民居都保持着徽派建筑特点--马头墙,粉白的墙身,青黑色的瓦,飞檐翘角的屋顶,还雕刻着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直指苍穹,我们每到一家,就可以看到门上的砖雕,许多象征吉祥的动物仍栩栩如生,惟妙惟

肖,屋里墙壁上挂着古老的蓑衣和斗笠,大厅里摆放着一张半圆形的桌子,桌子上摆放着两个瓶子,象征着“平平安安”。当我们游览完时大家都建议由水路回去,坐在竹筏上顺流而下,感受这不一样的水上风景——夕阳倒映、流水潺潺,透过清澈的河水,河底的沙石清晰可见。我们每到一处虽然是蜻蜓点水似的游览,但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青砖、灰瓦、翘檐的明清时期徽派特征建筑,青山碧水蓝天,古朴古色古韵是江湾汪口古村的真实写照。 卧龙谷静卧在大鄣山,这里飞泉瀑流泄银吐玉、彩池幽潭碧绿清新、山峰岩石挺拔奇巧。紫色的山,绿色的树,白色的瀑布,

彩色的深潭构成一幅天然泼墨山水画,一处都市人魂牵梦萦的世外桃源。高山峡谷里更是瀑布成群,彩池连环、相映交辉。清晨

游走在卧龙谷,清纯的氧气、潺潺的泉水、宁静的山野,这才是大自然的美,此处修身养性的绝佳地带。加之开发者凭对大自然的设计修建了数千米合理科学而又变化多端的游步栈道、护栏,点缀旅途中的朴拙茅舍、古雅茶亭、精巧石屋显得那么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能够游览此地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让我们这些久居城市的人体会到自然的美。

山谷有如此美景,溶洞更是别有洞天。涵虚洞因流水对石灰岩溶蚀,并伴随地质变迁而形成。水从水平方向流动,岩石溶解成洞穴、地下河;水从垂直方向溶蚀,岩石溶解成石芽、

石林。我们随着导游沿着石板路在山脚、山腰上绕转。进入涵虚洞,阵阵湿漉漉的暖风裹挟着一种特殊的气味扑面而来。展翅仙鹤、关公护嫂、三清印象、天庭瀑布、西厢待月、菩提树、龙涎泉、水中牡丹……惟妙惟肖的怪石在五光十色的灯光中瑰丽奇特,让人有种虚幻若梦的感觉。在这鬼斧神工的岩洞中,抬首四壁,还不时可见明清时期的名家题墨。真可谓“五岳归来

不看山,灵岩归来不观洞”,婺源灵秀,涵虚也可见。婺源有一种颇有特色的桥——廊桥,所谓廊桥就是一种带顶的桥,这种桥不仅造型优美,最关键的是,它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脚。宋代建造的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座桥取意于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桥长140米,桥面宽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彩虹桥周围景色优美,青山如黛,碧

水澄清,坐在这里稍作休憩,浏览四周风光,会让人深深体验到婺源之美。

我对徽派建筑最深的印象就是“凸”字形的“马头墙”,它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徽州“四雕”也是相当有特色。总而言之,江西婺源的徽派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已经在我们脑海中深根了,我们也爱上了这块土地,这一次采风收获丰富,让我积累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为艺术创作收集了很好的素材。同时加深了对徽派建筑的认识,积累了传统的建筑知识、地理知识和其它人文知识。这次婺源实习,拓展了我的视野,深化了我对自然艺术的深层了解,我真切的体会到了自然与人文之美, 艺术的殿堂原来如此美妙!我相信这次难忘的经历,将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深的影响。

篇三:婺源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赴婺源旅游管理实习专业报告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赴婺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报告

一、前言

通过对旅游业务、旅游基础知识、旅行社管理等的学习,学习旅游专业的野外调研方法,认识旅游资源类型与特征,完成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认知和评价,考察实习地的旅游开发和景区管理现状及问题,调研实习地的游客行为模式和旅游行业的经营状况,为促进江西省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管理提供重要的借鉴。在为期四天的实习结束后,通过自身的思考以及借鉴网络资源写下本次实习报告。在本文中将介绍到实习地点的景区资源,旅游人数,景区开发现状等,并对此做一番分析,提出问题、对策和建议。

二、 实践目的

本次旅游综合实习,是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所开设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规划开发、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专业 及经济学、管理学等核心课程基础上开展的一次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对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综合旅游资源,以及区域资源、国家旅游资源、世界旅游资源等旅游资源组合的实习,整合和延伸课堂课堂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实践地点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景区、李坑景区、卧龙谷景区、灵岩洞景区、晓起景区、文公山景区、百柱宗祠、思溪延村

四、 实践时间

2010年12月21日—12月24日

五、 实践内容

(一)景区概况

1、江湾景区概况

江湾位于江西婺源县城东二十公里,地处三山环抱的河谷地带,东有灵山,南有攸山,北有后龙山,一条梨园河由东而西,呈S形从三山谷地中穿行,山水交融,给江湾平添了许多灵气。

江湾的建筑布局卓具特色,一街六巷,纵横交错,新旧有序,千年延展,不乱方阵。且每条巷道各有个性,不见雷同,古朴优雅,自成一景。从后龙山俯瞰,正中部位的巷道,竟构成一个硕大的“安”字。江湾的老街还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韵,街面还是那么窄,几幢老店铺,如培心堂、饮苏堂、日生堂,店门还是那一块块拼起的木板排门,店堂里还是那老柜台、老货架,外墙还是那古老的封火墙,徜徉其中,我们仿佛穿行于时间隧道,仍可感受到一些古江湾明清时期的商业气息。

江湾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清同治年间户部主事江桂高的敦崇堂,清末明初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的三省堂,古私塾德庆堂,富商江仁庆古宅,“一府六院”遗址等。

2、李坑景区概况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县城12公里。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南宋年间出了一位武状元,名叫李知诚。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更有两涧清流、柳碣飞琼、双桥叠锁、焦泉浸月、

道院钟鸣、仙桥毓秀等景点在其中,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是婺源精品线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小桥流水人家”李坑作者叶光明“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江西婺源的诗句。婺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李坑是婺源景点一颗闪亮明珠,昔日的商贾和缙绅们留下的宅院以那些精美的木刻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而更重要的是,那些古老的建筑成为时间的一个纪念,它们是活着的,它们主人的后代在里面生活作息,绵延着人与自然的对视。走进李坑,犹如来到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李坑之美,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在文化与生态珠联璧合。走进李坑,但见蓝天、青山、碧水,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天人合一,相映成趣。

3、卧龙谷景区概况

位于江西省上饶地区婺源县,大鄣山,亦称“三天子鄣”,地处皖赣边界,婺源的北部屏障,属黄山余脉 。清代诗人汪循《登大鄣山》诗云:“清风岭上豁双眸,擂鼓峰前数九州,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这里也是“吴楚分源”的屋脊,是鄱阳湖水系乐安江与钱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岭。这里群山环抱,山峰林立,森林覆盖率高达 90.7% ,山峰标高 800―1600 米,主峰擂鼓尖海拔 1629.8 米,巍峨雄伟,俯瞰平川,是县内最高的山峰。现已开放的鄣山大峡谷――卧龙谷,是一处景观价值独特,完全原始风貌的高山峡谷景区,是一处金庸笔下的人间美景世外桃源...... 卧龙谷里春季山花烂漫,夏季郁郁葱葱,秋季红枫尽染,冬季冰雕玉砌,景区四季变换不同的色彩,而高山峡谷里更是瀑布成群,飞龙吐玉;彩池连环、相映交辉,整个景区类似九寨沟海子的彩池何止成千上万,就这样,紫色的山、绿色的树、白色的瀑布、彩色的深潭构成一幅天 然泼墨山水画...... 大鄣山保存着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景区内气候凉爽湿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这里由于地质年代悠久,水资源丰富,加之地貌独特饿,纯然超尘净地。首期开发卧龙谷设计了轻松休闲的游步栈道,朴拙的茅舍、古雅的茶亭、精巧的石屋点缀其间,那么贴近生活、贴近人文。深度开发大鄣山自然风景区将是一个集观光旅游,寻古访幽避暑休闲,攀岩溜索,康体竞技为一体充满山野情趣的生态乐园。勘称都市人魂牵梦萦的乐土圣境......

4、灵岩洞景区概况

西省婺源县灵岩洞森林公园是1993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的“国家森林公园”,又是1995年经省政府批建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一个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内分“灵岩洞群”、“石城古树群”、“石林奇观”三个景区。 灵岩洞群由卿云、莲华、涵虚、凌虚、琼芝、萃灵等36个溶洞组成。《方舆胜览》有记。洞体大者雄浑奇伟,小者玲珑秀丽。洞内泉流澄清皎洁,水石相映成趣,石笋 花、石柱、石幔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有蓬来仙阁、金阙瑶池、云谷游龙、天池荷香、龙门泻玉等景观数百处。更为称绝的是洞群间保留有“岳飞游此”、“吴徽朱熹”、唐代大中十一年兼御史中丞卢潘和明代戴铣的摩崖石刻等唐代以来的游人题墨2000多处。 石林奇景蔚为壮观。千亩石林从小盆地中拔地而起,有的伟岸独立、有的相抱偎倚、有的堆叠成群??。南宋绍兴元年,岳飞领兵征讨李成经此过浮梁时,曾立于山岭上俯眺晨雾中的石林,观后连声叫绝,并生情用长矛在高壁刻下,“观止“二个大字。灵岩洞森林公园距景德镇60公里,距黄山125公里,距庐山196公里,距三清山90公里,交通较为便利。

5、晓起景区概况

晓起有“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与“国家级生态示范村”之美誉。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段莘水和晓起水交合处,有上、下晓起之分。村屋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主要景观有双亭耸峙、枫樟流荫、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江氏祠堂、砖雕门罩、养生河与古濯台等。“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首古诗极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晓起村落的美丽山光水色,竟有“绝妙何图诚若是”之感

6、文公山景区概况

婺源是朱熹的故里,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位于婺源县南部,东距县城29公里,西距景德镇80公里。

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15米。因山腰葬有朱熹(文公)祖墓,故名文公山。山上林木葱翠,周边是十万亩阔叶林海,森林覆盖率达95%,林内有野生动物金猫、鹿、锦鸡等。朱熹的祖墓坐西北朝东南,以石块垒砌墓周有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春,朱熹首次回故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24棵杉树,寓意“二十四孝”,历经八百多年风雨 ,现存16棵。其中最高的38.7米,有“江南南杉王群”之誉。其他景观有积庆亭、古驿道、义积桥、仿竹亭等。1985年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角。它的东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西面与瓷都景德镇相连,北部靠着皖南旅游胜地黄山,南接国家风景名胜地三清山,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全县总面积2947平方公里。辖11个建制镇和15个乡,有33万人口。这里属于中亚热带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7℃,年降水量为1821毫米。境内山多地少,森林覆盖率达81.5%,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并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中国最美的乡村”。而且婺源的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江南曲阜”和“书乡”。在婺源这块古称之“吴楚分源”的钟灵毓秀之地,田园风光旖旎幽雅,名木古树遍布乡野,灵岩洞府奇绝尘寰,明清建筑古朴典雅,闻人遗迹星罗棋布,民情风俗独具特色。

婺源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当时,这里的土著山民属三苗部族。尧、舜、禹时代,三苗族受到华夏族的多次征伐,逐渐衰落。夏王朝后期,三苗族中一支号称"越"的部族开始兴盛起来,这一带属古越族。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云善山、镇头王封发现两座商周遗址,从出土的印纹陶片、青铜鼎、陶纺轮、原始青花瓷及石斧、石凿等可以看出,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商周时期,这一带的经济文化已达到相当水平。春秋战国时这里属吴,吴亡属越,越灭属楚,高峻的浙岭上至今仍竖着"吴楚分源"的划疆碑刻。秦始皇统一后,这里归秦王朝,属鄣郡。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设立县治,这里才以"婺州水之源"而始称婺源县。

婺源设县后,唐至五代隶属歙州,宋属徽州新安郡,元属徽州路,明清皆隶徽州府,直至1934年9月属安徽省管辖,此后一度划属江西省,1947年8月又划回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划归江西省。隶属关系虽然变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百柱宗祠景区概况

一九八二年,在法国巴黎庞毕度文化中心举行的“中国民俗展览”上,江西婺源黄村的百柱宗祠作为宗祠的代表而参展,并引起专家的关注。百柱宗祠,实为九十九根主柱,是

设计者想造个深藏民间的“金銮殿”,还是构造艺术上的巧合不得而知,总之为了避讳,建筑者干脆称之为“百柱宗祠”了。建造于康熙年间的百柱宗祠,座落在婺源古坦乡黄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国保”。当初,清华大学的学者们参观时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开了锁进了百柱厅,出乎我们意外的是这祠堂竟是五开间的,规模宏大,构架壮丽。??享堂太师壁上方悬挂着横匾,题“经义堂”三个浑厚的大字??我们打开大门中央门廊,忽然发现,祠堂的轴线不偏不倚正对着一座干净利索的圆锥形小山,叫“金字面”,这正是风水上的文笔峰,以它作为宗祠的朝山,有利于宗族在科第上的发皇成功。??大门处理很精致,它的结构很复杂,为了正面和背面都有适当的形式、和谐的比例和正确的尺度,它以门阀为界,内外两半分别处理,外半是华丽的三间“五凤楼”,内半是简单的一三开间单檐歇山顶,这做法和古希蜡的雅典卫城异曲同工。

8、思溪延村景区概况

思溪延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境内,距县城紫阳镇13公里左右。始建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至今已有800余年。当时建村者俞氏以(鱼)思念清溪水而名。几百年代在 江西、浙江、上海乃至湖南广西等地经商,主要从事木材、茶叶 、盐业等商业活动。经商致富的 人多携资归故里买田置房、兴建 书院,创建了大批府第楼阁、祠堂碑坊等。

整个村落以明清古建筑为主,村落内以青石板铺地,古建群 背靠青山,面临清溪和稻田,四周都是绿地,村庄与秀水青山的 优雅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现有172户,667人,占地约8.6公顷。有古民居156幢,其中明代 建筑5幢,清代建筑80余幢,现存古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6000平方 米。古民居大多粉墙黛瓦。

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朴素 淡雅的美感。从远处看这些古民居,在外观上是大面积空白的一片粉墙,粉墙上嵌有几个高低有序的小小洞窗,形成整体与局部 、面与点的对比效果,体现“道法自然”的意蕴,里外墙着重采 用了马头墙、山墙的建筑造型,尤其是马头墙屋檐角飞翘,在蔚 蓝的天际勾画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韵 律美。思溪民居建筑的显著特点是屋里都有天井,商业文化在天井 建筑中得到完美体现。

在婺源,官宅与商宅的建筑有所不同,官宅讲究气魄,商宅注重财运。延村的古建筑处处体 现着商人的这种祈祷。 根据《婺源县地名志》和宗谱等史料记载,据相关史料记载,延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 1085),最早在这里聚居的是查、吴、程、吕四姓居民,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 现在大约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才从婺源北乡的沱川迁入。

村名原称“延川”,是因为村落面 临川流不息的清溪,乡民以期后代子孙绵延百世,故名。后来,延川才慢慢地被人们俗称为“延村”。村内至今较为完整地保存着56幢清代商人建造的古民居。被誉为“清代商宅群”。当时, 婺源属徽洲管辖,作为古徽商队伍中一支劲旅的婺源人(主要是茶商和木商),纷纷把当地盛产的茶叶和木材运销到外地经营。 他们经商致富后,又纷纷把白花花的银子寄回来买田造屋,以此来光耀祖宗。

延村现有100余户,600余人,现有名居103幢,其中清代建筑56幢,重点保护建 筑18幢。2003年7月,延村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延村的古民居大多粉墙黛瓦。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朴素淡雅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