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唐代诗人 > 李白 > 李白的故事(集合15篇)

李白的故事(集合15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09W 次

李白的故事1

别有天地

李白的故事(集合15篇)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27岁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辗转来到安陆。在这里,他与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随后,居住于离许宅10华里的碧山中。

李白为何落脚安陆,不仅是现代,即使在当时,都有许多人不理解。至今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一天,安陆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阁老回到碧山脚下的老家,听到乡亲们介绍李白生得英俊潇洒,博览群书,一目十行,吟诗作赋,挥笔成章,十分欣赏。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名肴佳酿,请李白来家作客。

李白来后,阁老一见果然气象不凡。又谈诗书,李白都能对答如流,阁老更为佩服。于是忍不住发问:“李学士,天下名山那么多,缘何单单看中了我们的碧山呢?”李白听了,不假思索,随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阁老一听,大声称赞,立即让家人取出笔墨纸砚,请李白录下。李白当即再补两句,并取名《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山中问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别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语,意为一种新的境界。

轻财好施

李白“辞亲远游”,并不是直接来到安陆的,而是“南穹参梧,东涉溟海”,过了三年的游侠生活。在东游维杨(杨州)时,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然而,“黄金散尽交不成”,促使诗人结束了游侠生活,寓居安陆。

在与许氏结婚后的第三年,李白写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长史书》。诗人为了让裴长史了解并且重视自己,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陆之前的情况,其中关于杨州的一段是这样表述的:“曩昔东游维杨,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惠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轻财好施,由此而来。

声价十倍

李白在上书裴长史无果的第二年,前往长安寻找机会,仍是屡屡碰壁。于是发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长叹,颓丧地踏上归程。其间,听到韩朝宗出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消息后,又“心雄万夫”,希望“一登龙门”。因而,挥笔写下了《与韩荆州书》。

《与韩荆州书》开篇即是:“白闻天下侠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这就是成语“声价十倍”的出处。

然而,韩朝宗并没有重视李白,甚至连理也没有理他。李白在安陆期间,屡屡上偈不遇,政治上十分失意,只有无可奈何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这种境遇造就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骨气,使中国文坛多了一个伟大诗人。

李白的故事2

李白曾因醉酒误事,这不,又因醉酒泄漏国家机密,被皇帝赶出了首都长安,历史故事网带你了解下具体过程吧。

天宝元年(742年)八月,唐玄宗下令征召李白进京。虽然玄宗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但是,这个临时、候补的身份,却让李白有了接近玄宗、接近杨贵妃的机会。天宝三载(744年)春天,李白不得不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李白做翰林供奉,前后不过一年半时间。李白为什么被逐出长安?

有证据表明,李白进入宫廷之后,的确也是一位出色的“供奉翰林”。被任命为翰林供奉的当年十月,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温泉宫,李白奉命随侍并且写了《侍从游宿温泉宫》等诗。天宝二年(743年)初春,宫中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

暮春,玄宗跟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观赏牡丹,一时兴起,命李白创作新词,李白也是沉醉之中一口气就写了三首诗,专门歌咏杨贵妃的美貌。这组题为《清平调词》的三首诗歌,词藻华丽,名句琳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写出了杨贵妃的美艳神韵,每一首诗都堪称名作。

按理说,玄宗李隆基让谁卷铺盖,也不应该让李白走人。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唐书》本传说是李白自己恳求退出朝廷回到家乡的,“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这当然是有缘故的,即李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也就是说,皇帝身边的人已经很讨厌李白,不可能容忍他继续待在皇帝身边,待在朝廷了。换言之,李白得罪了玄宗李隆基身边的人,例如杨贵妃,例如高力士。

一般权贵排斥李白的说法,不太可信。李白担任翰林供奉期间,未见有任何政治上的企图和行动,他的地位根本不足以跟权贵叫板,不可能妨碍任何当政者的利益。天宝初年的李隆基,还是能够掌控朝政的。因此,李白的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玄宗不再喜欢李白。

玄宗为什么要将李白逐出朝廷、逐出长安呢?主要原因就是:李白误他的事。具体地说,就是喜欢饮酒的李白泄露了宫廷的秘密。范传正说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清人王琦怀疑李白“曾醉中泄漏禁中事机,明皇因是疏之”。本来,玄宗召李白进宫是为了点缀文采,孰料李白是一个贪杯嗜酒、口没遮拦的主儿,这当然使玄宗大失所望,大为不满。李白原本有意模仿汉朝的东方朔,但实际上他做不到东方朔那样超脱飘逸。

《玉壶吟》一诗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四句,就透露了李白承认自己由于没有学到东方朔隐藏真实心迹、滑稽调笑周旋于帝王身边的本事因而弄巧成拙的意思。李白不是司马相如,也不是东方朔,他有较强的自尊心,言语之间难免有锋芒,他常常醉酒,难以做到守口如瓶,他不甘心于只扮演“俳优”角色。这些,应该就是李白被唐玄宗炒了鱿鱼的主要原因。

从李白醉酒的故事,深刻的学习到了醉酒误事的道理,因醉酒被赶出来还好,如果丢了性命可就不值得了,所以说酒虽好,可不要贪杯。

李白的故事3

李白一生好道,玉真公主怎么说也是修道之人,和道家方面的人颇有些来往。于是经人推荐,在开元十七年时,李白就和玉真公主见了面。此时,李白写下了这首诗。太白就是太白,虽然是写给公主的,还是不失飘逸狂放的本色。什么“鸣天鼓”、“腾双龙”、“弄电行云”之类的,把玉真公主写得像九天玄女一般浪漫,比起我们前面看的王维那篇拘谨呆板的诗要好得多。太白本性也不像王维那样腼腆。《全唐诗》中有李白这样一首诗,题目比诗句还长:“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白亟以诗谢云: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意思说,当时李白年纪还小,在某个县城里当个小吏,但他天性就是好玩好动,居然牵着牛跑到县令的后堂卧室中搅闹,县令夫人连衣服还没有穿齐整哪,就在帐后探出头来要斥责李白,小李白不但不怕,还嘻皮笑脸地吟了这样一首诗,诗中也充满调笑之意,自喻为“牛郎”,把县令夫人比喻成织女。县令夫人有何反映,江湖夜雨未见有载。是当场柳眉倒竖将小李白骂出去,还是欲心忽起,就此将小李白拉进红绡帐中教他“云雨之事”,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由此可见,太白生来就是个飞扬跳脱、*多情的人物。

所以嘛,当太白遇上玉真公主后,是像花朵遇上雨水,还是像风筝遇上风,我们也很难说得清。不过太白和玉真肯定会有一些故事的。可是太白来的时机却也太不巧了,我们在王维那篇中说过,开元十七年时,王维正好也回到了长安,而且很可能就正是他回心转意,和玉真公主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有不少人疑惑,为什么李白和王维是同时代的两大诗人,他们又都和孟浩然是好友,但文献中却找不到一星半点关于他们之间友谊的记载?其实答案正在这里,王维和李白都是玉真公主的情人,既有这种关系,他们当然都不愿意答理对方。

李白和王维同岁,文才也不下于王维,不过这李白有个毛病,好酒如命。李白曾有诗心怀歉疚地对自己的妻子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赠内诗》)”所谓太常妻,是说东汉有个叫周泽的官封太常,估计性功能不行,经常借口要洁身敬祖睡在斋宫里。天天这样,他老婆可受不了啦,就自已跑去看望他。他大怒,说妻子冒犯斋禁,竟把妻子送到牢里监禁起来。时人讥曰:“生世不谐,为太常妻”。李白好酒如命,也经常烂醉如泥,未免就没有能尽到做丈夫的义务,故而赋诗向老婆道歉。玉真公主那里的美酒肯定很多,李白混熟了以后,肯定要大喝特喝,晚上不免要烂醉如泥,说不定还会吐玉真公主一身。所以,玉真公主把这位青莲居士尝了几口后,就还是觉得能和她花间弹曲、镜前*、黄昏联句、清晨画眉的王维更好

于是,玉真公主就把太白这位自我感觉超好的“芙蓉哥哥”晾在终南山下的“玉真公主别馆”里不管不问了。玉真公主的住处有好多,像什么玉真观、安国观、山居、别馆之类的。太白虽然心理素质很过硬,但时间一长也有点架不住劲了,当碰到张说的儿子张垍时,李白就大倒苦水,和张垍说什么:“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发了一肚子牢骚。太白是爽利人,倒苦水也不看个对象,这个张垍虽是宫中驸马,但恐怕和玉真公主之间也有说不清的关系。这个也不稀奇,郭淑妃是同昌公主的亲娘,却连自己女儿的驸马都偷。

《松窗杂录》中说,玄宗年间,姚崇搜罗了证据想办张说,情况很危险。结果还是靠玉真公主向皇帝美言后才免于灾祸。可见玉真公主和张家还是大有渊源的。不然张垍为什么到玉真别馆来串门儿?李白好容易见到个人,拉住人家的手就诉苦,不免找错了对象。张垍既然和玉真公主也有一腿,肯定见了太白后心里醋意盎然,哪里还会说李白的好话。结果,张垍到了玄宗面前添油加醋,说了很多对李白不利的话,李白这次的求官行动再次泡汤。说来张垍这人,也不是好人,他身为驸马,老丈人玄宗待他恩德极厚,破格让他在宫中辟一小院居住,并赏赐很多东西给他。但他却在后来的安史之乱中,留在京城投降安禄山,任叛贼的伪职,可见并非正直忠义之人。

但是,玉真公主对李白毕竟还有着一丝情意。到了天宝年间,玉真公主对王维渐渐疏远。王维开始躲到蓝田辋川别墅去和裴迪吟诗钓鱼去了,后来又被打发到榆林等边塞之地作侍御史,这才有了我们所吟诵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诗。而此时,玉真公主却鼓动皇帝哥哥宣诏李白入京。李白乐得直蹦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入京后,李白很受玄宗优待,封他为翰林学士,并曾有“御手调羹,龙巾拭吐”之宠。但李白老毛病不改,还是整天醉得昏天黑地--“天子呼来不上船”,天子都叫不醒,公主叫他,肯定也是十次有八次叫不动。

李白这人还超级自恋,整天得罪人,到处泡美眉。《天元天宝遗事》一书中说,宁王府中有家妓名宠姐,貌美歌甜,很受宁王宠爱,一般的外客不让见。李白喝得半醉,就“恃醉戏曰”:“白久闻王有宠姐善歌,今酒肴醉饱,群公宴倦,王何吝此女示于众!”宁王没有好意思当场回绝,但是依旧是设了七宝花障,让宠姐在花障后歌唱。太白只恨自己不长一双X光眼,能透过花障瞧一瞧人家宠姐的模样儿。但李白还有个特点,挺会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的,他说:“虽不许见面,闻其声亦幸矣。”太白那色迷迷的样子,可想而知。

于是,天宝三年,唐玄宗只好将他“赐金放还”。但此时玉真公主恐怕还并不是太同意,于是玉真公主赌气对玄宗说:“我的公主名号也不要了,把我那些级别和待遇都取消了吧。”玄宗开始不许。但玉真公主坚决要散去财产,辞掉公主的名号。这时候,玄宗有了杨贵妃在侧,不是说凡事都依着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了;所以,虽然知道公主是在赌气,也没有顺着她的意再重用李白,听任她去除名号,散财修道。

不过,李白对玉真公主并不怨恨;相反,李白一生爱慕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晚年在安徽敬亭山修炼,李白也眼巴巴地赶到敬亭山上,赋诗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江湖夜雨原来不知道这档子事,以为太白真觉得敬亭山美不可言,哪知道太白之意不在山,在乎玉真公主也。后来,玉真公主于七十多岁时去世,葬于敬亭山。太白也于同一年死于敬亭山的当涂县。太白和玉真公主的情缘,可谓不浅。太白曾有诗:“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太白和玉真应该是彼此之间互有情意的,不过太白性子太过不羁,做情人可以,做老公实在有点不放心。玉真公主想必也是不喜欢受拘束的人,要不然她也不会自愿当女道士了。所以,太白和玉真公主是不会走到一起的。正像一首歌中唱得那样:“缘份,缘份,就怕有缘没有份”。不过就这样也许最好,在岁月深渊,望明月远远,挺好。

李白的故事4

在唐宋时期,众多的笔记小说、杂著中都保存有李白故事,如唐五代时期的《松窗杂录》《酉阳杂俎》《唐遮言》,宋代的《太平广记》《青琐高议》《侯鲭录》等①,一些文言小说也开始铺写李白故事,这说明唐宋时期李白故事已有多种多样的流传。进入元代后,李白故事进入了“戏曲化时期”。

元代有6 部关于李白题材的杂剧,其中3部亡佚,保存下来的3 部为:马致远《孟浩然踏雪寻梅》,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友;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其中李白只是配角,形象并不鲜明;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堪称最早的李白戏,已基本具备李白故事的主要情节。亡佚的杂剧作品有石君宝《柳眉儿金钱记》、无名氏《采石矶李白捉月》、郑光祖《李太白醉写秦月楼》。

到明代,李白题材的作品呈现高度繁荣的态势,明代李白题材的作品有杂剧3 种、传奇7 种、白话小说1 种(杂剧今存1 部,传奇今存3 部)。其中杂剧《李太白醉写平夷书》《捶碎黄鹤楼》已佚,只有朱有燉《孟浩然踏雪寻梅》今存,7 部传奇中保存至今:无名氏《沉香亭》,吴世美《惊鸿记》、屠隆《彩毫记》,佚失的作品有戴子晋《青莲记》传奇、李岳《采石矶》、许次纾《合壁记》和佚名《李白宫锦袍记》。值得注意的是小说方面,明代有冯梦龙改编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保存在《警世通言》中。这一作品最为大众所熟知,算是李白故事中最知名的作品。

清代的李白题材作品有10 部,其中6 部是传奇,分别为薛旦《九龙池》(亡佚)、李玉《清平调》(亡佚)、洪升《沉香亭》(亡佚),孙郁《天宝曲史》、蒋士铨《采石矶》、谢堃《十二金钱》。另外4 部短小的杂剧是尤侗《清平调》(又名《李白登科记》)、张韬《李翰林醉草清平调》、杨潮观《贺兰山谪仙赠带》、黄之隽《饮中仙》。这其中,蒋士铨的《采石矶》影响最大②。

李白故事在流传中,早期多以文人笔记、笔记小说的形式流传,但从元代以后,戏曲成了李白故事流传的主力,且往往同一个题材,会有多部戏曲。古代文人不厌其烦地敷演李白故事,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现象或文化现象,可能还带有更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

李白的故事5

宋代,李白故事迎来了全面发展期。宋人对李白的诗歌非常欣赏,先后有乐史、曾巩等人整理李白的诗文集,收入了大量关于李白的文献材料。在宋人的努力下,李白的事迹得以整理清楚,此前模糊之处也进行了辨证。北宋欧阳修、宋祁所撰《新唐书》也有一篇“李白传”,篇幅有700字,吸收了《旧唐书· 李白传》的内容而进行了扩充,增加了李白救郭子仪的情节:“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1]5763 这段救郭子仪的情节,最初见于唐武宗会昌三年

(843 年)裴敬所撰《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文》。此后宋人乐史在整理李白文集时,于《李翰林别集序》中亦持此观点。这一观点最终被欧阳修、宋祁载入正史,成为后世李白故事的重要情节。

在正史之外,李白故事也在流传改写,出现了一些变形。如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记载了世俗传说李白是在采石矶捉月溺死的,对此洪迈进行了驳斥:“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 知俗传良不足信。”[2]34 李白捉月溺亡的故事虽不足采信,但因为仙道文化的影响,后世作家也将之作为一个重点题材进行叙写。

宋代是李白故事的全面发展期,史传文化对李白故事流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体现在李白故事无论怎么发展演变,都有着“以史为纲,紧贴历史”的特点。具体说就是《新唐书· 李白传》对李白故事的发展有着根本性影响,符合史传记载的李白故事会被强化,相关作品的传播能力会增强。而于史无征的李白故事会逐渐失去传播能力,相关作品最终会亡佚。以后来的元杂剧而论,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能够保存下来,而无名氏《采石矶李白捉月》却会亡佚,恐怕并非偶然。这里面有着深层次的价值导向,是人们受史传文化影响,对“信史”的热衷,对“伪史”的反感。这种史传文化影响的另一面在于,明清时期李白

诗文集流传比较广,但有意思的是,戏曲作家都很少直接去从李白诗文集中寻找素材。如果仔细阅读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其中有对李白诗歌的注释,有对李白作品的编年,有对李白事迹的钩沉。我们可以从中还原出诸如李白炼丹、李白游名山大川、李白与人清谈、李白好剑、李白喜好养鸟等种种写作素材。其中有些并非冷门题材,如炼丹题材,该题材在文言小说中有大量相关故事,因此李白炼丹完全有可能发展为独立题材。然而事实上包括炼丹在内的这些素材很少被戏曲家采纳,戏曲家基本上把重要的关目都设定在《新

唐书· 李白传》所提到的诸如带醉为玄宗作诗、令高力士脱靴、救郭子仪、流放夜郎等。这显示了古代作家不愿脱离正史来塑造李白形象。仅以《新唐书· 李白传》所提到的救郭子仪情节而论,在整个《李太白全集》中没有任何作品谈及李白与郭子仪交往,据今人考证此事根本不可能发生。詹锳认为:“太白救汾阳之说,纯属伪托。”[3]17而后世作者对此大书特书,是受史传文化影响的结果,说明《新唐书· 李白传》在后世戏曲家眼中的权威性。

李白的故事6

今天上古诗课的时候,老师教了一首李白的诗,读着读着,我就来到了唐朝,看见了中年时期的李白。他长发飘逸,一身布衣,高高的个子。

那时我有三十多岁,个子和李白差不多高。在这个年代里,李白领着我走了许多地方,我们看到了许多的名山大川。刚出来时,我和李白来到了峨眉山,我就在那里看那些看不够的风景,可是李白看着看着就作了一首诗,是《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当时我觉得很怪,看着峨眉山,李白就想到了三峡,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又过了四个月,我和李白来到了武当山。到了武当山我的收获很大,李白教会了我很多知识。从此,我和李白成了好朋友。

后来我们到了唐朝的首都长安,住在客栈里。住到客栈里的第二年,八月十五到了,我看出来李白很想家,于是我就出去买回来两坛子酒,让他多喝些酒,安慰他别想家。可是谁知道李白他借酒浇愁愁更愁,更想家了,喝着喝着就诗兴大发,吟起诗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哈哈,真没想到啊,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有我的功劳啊。此后,我和李白的感情更深了。

李白的性格很开朗,也很平易近人,他平时总和我开玩笑。但是有时心事也很重,每当这时,就跟我谈他小时候在家乡的那些事,他的家乡情很深啊,有时李白都流泪了。他对我很信任,就像对待亲弟弟一样亲热。

想着想着,老师来到我面前,惊飞了我的白日梦。我多么想见到李白,跟他走一回呀!

李白的故事7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七人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作诗仙。唐朝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非常贪玩,上学时经常逃学出去玩。

一天,老师正在上面讲课,他趁老师不注意偷偷从私塾里溜了出来,李白在外面闲逛着别说有多开心了。“啊,私塾里太闷了,外面的空气真新鲜,我可以好好的玩一玩了。”李白在外面闲逛了半天,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一条小溪边。他顺着小溪走啊走啊,没走多远,他看见一位老婆婆蹲在小河边正在石头上不停的磨着一根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就走向前去问:“老婆婆,你为什么要在石头上磨这么粗的铁棒呢?”“我要把这个铁棒磨成绣花针那。”

“铁棒磨成绣花针?这么粗的铁棒要什么时候才能磨成一根绣花针哪?”“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

李白从老婆婆的话受到启发,心想:老婆婆这么大年纪了,还充满信心要把铁棒磨成绣花针,我年纪轻轻的为什么就不能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呢?李白想到这里,便跑回学校诚恳的向老师道了歉,从此以后,李白发奋读书,最终成为唐朝有名的大诗人。

李白的故事8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卑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人名山游”,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李白的故事9

我漫无边际的走在大街上,一个诗人也没有碰到,手中的采访本一片空白,半个大字也没有。

前几天我莫名其妙的穿越到唐朝,唐朝可是我国诗歌创造的黄金时代,何不趁着这个老天爷送给我的好机会采访采访一些古代的名人呢?

正想着,突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定睛一看,原来我来到了江南最豪华的酒楼——黄鹤楼。

忽然我的耳边传来了一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咦?这不是李白的《宋孟浩然之广陵》吗?我眼睛一亮,三步并作两步,一口气跑了上去。

来到楼上,果然看见了李白和孟浩然在哪里吟诗作对。

只见李白一手拿着酒杯,口中还念念有词:“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好,好。”只见孟浩然大声的称赞起来。没过多久,孟浩然起身告辞,我趁着这个空当跑到李白的身边,恭恭敬敬地说道:“小生素闻李白诗仙的'盛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李白看了看我说道:“我今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定然和少时的努力分不开。”说着想回忆起了往事:“小时候我虽然聪慧,但难免调皮,一日上课我出神发呆被老师责难,心里难受,回家的时候路过河边看见一位老人在河边手中拿着一把铁杵在河边打磨,我一好奇便走过去询问:“老大娘你在干什么啊?”老大娘抬起了头,摸了摸头上豆粒大的汗珠微笑的说道:“我在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呢。”我立即瞪大了双眼说道:“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啊?“老人慈祥的笑了笑说道:“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说完便继续埋头工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肯努力,不管什么事都可以完成!”

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李白笑了笑,便拂袖而去。

我坐在那里反思了良久,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是啊,只要肯努力,无论什么事都可以完成。

为了我们的美好明天,奋斗吧!

李白的故事10

李白先后游历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结识了不少知名人物,写下很多动人的诗篇。三十岁的时候,他到了京城长安。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十分繁华。李白在长安拜访了一些大官和名人,希望通过他们的推荐,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他受到了冷遇,没有得到任用。李白的才能无法施展,心里很苦闷。

有一天,李白同一位朋友到紫极宫去游玩。刚进门,迎面碰到一位白胡子老人。朋友连忙给李白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贺知章,当今太子的老师。

“后生李白,久闻大名,景仰得很!”李白兴奋地说。

贺知章也听说过李白的诗名,现在见这位年轻人仪表不凡,也十分欢喜,忙把李白带到一座酒楼上,打算和他饮酒畅谈,可当掏钱买酒的时候,才发现身上一文钱也没带。

于是,贺知章把衣带上的金龟解下来,交给侍者说:“就用它换酒吧。”

“贺老,这是皇家按官级大小给的装饰品,怎么好去换酒呢?”李白劝阻说。

贺知章爽朗地大笑起来,说:“这有何妨!老夫今天忘了带钱,没酒喝,哪能谈个痛快呢?”

李白一摸身上,也没带钱,只好听从。酒过三杯。贺知章问:“太白君,近来不知有何诗作,可以让我看看吗?”

李白从怀里掏出一卷诗稿,说:“这是我最近写的诗,请多指教。”

贺知章打开诗稿,抑扬顿挫地念道:《蜀道难》。他边念,边不住点头称好。等到念完全篇,他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夸奖说:“这诗气魄雄伟,真能惊天动地了。”

这时候,那位朋友对李白说:“把你的那一首《乌栖曲》也念给贺老听听吧。”“快念给我听听。”贺知章忙催促说。李白站起身,从容地吟诵起来。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等到李白念完了全诗,贺知章老泪纵横地说:“这诗太凄惨了,鬼神听了也会哭啊!”

他仔细端详着李白,突然说道:“你莫不是天上下凡的谪仙人(意思是受到责罚降到人间来的仙人)吧,不然怎么能写出这么感人的诗呢?”

“谪仙人”是贺知章对李白的极高评价。人们读了李白的诗篇以后,都感到这个称赞非常确切,不少人也就把李白称做“李谪仙”了。

李白的故事11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於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著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李白的故事12

首次入赘望族

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或者说有过四段婚姻生活。第一、四段婚姻是较为正式的,中间两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两段婚姻对象都是有来历的,她们的祖先都曾经做过宰相,而且都是权重一时的宰相,中间两段婚姻,前者只知其姓刘,后者只知道是一个山东女子,姓氏都没有留下来;李白第一、四段婚姻,不是常见的男婚女嫁形式,而是“倒插门”。他的朋友及崇拜者魏颢,在其所撰写的《李翰林集序》中对此曾有记录:“(李)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决;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宗。”

李白第一次结婚,是在27岁,婚姻的对象是安陆(在今湖北省)的许氏。许氏出身名门望族,其祖父许圉师曾经做过左丞相。许圉师的父亲许绍更是了得,跟唐高祖李渊同过窗,后来被封为安陆郡公。许圉师因为小儿子许自然打猎时杀了人遭贬谪。但是,百年之间,许家一直是相当兴旺的。

李白何以能够高攀上这一门亲事呢?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猜测起来,有多种可能。从许家角度讲,一是可能许氏形貌不佳,年岁不小,再不结婚将有老死闺中的危险;二是李白条件不错,会剑术,会做诗写文章,相貌堂堂。从李白方面讲,可能主要是为了方便进入上流社会,谋取仕途晋身的机会。

李白生于西域,长于西蜀,身世不详,来历不明,甚至有可能是胡人(陈寅恪先生有此说)。用今天的话说,他几乎是外星人(贺知章说他是“谪仙人”,也许就包含这个意思)。要想跻身唐王朝的统治集团,这样的身份显然是不行的。因此,他要通过婚姻改变身份,取得通行证,同时也能拥有一份像样的入仕人际关系资源——从后来的情况看,李白的这一动机基本上是落了空的。

李白跟这位许氏夫人大约生活了十年,生有一女一儿。女儿名平阳,儿子小名明月奴,后改名为伯禽。唐开元年间(约736年),许氏夫人不幸病逝,这可是对李白家庭上的重大打击。时年36岁的李白,骤然间感到了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他是很难再呆在安陆许家了,匆忙间携儿带女,移居到东鲁(山东)之地。后来李白跟友人提及这段艰难的岁月,诗中言: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李白在第一段婚姻期间,大部分时间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住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造了石头房子,开垦出山田。耕种之余,每天读读书,时常呼朋唤友一起赋诗、饮酒。应该说,日子过得挺滋润。估计前半段时间,夫妻的关系还是可以的。后半段时间,李白忽然频繁离家外出,有时候是为了寻找做官机会,有时候是为了寻访名胜古迹。合理想象一下,李白夫妻的关系可能有了变化。

这一段婚姻,最让李白烦恼的是入赘一事。入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

《汉书·贾谊传》有“家贫子壮则出赘”的话,可知是穷人家孩子的一种不得已的出路。即使他是胡人,传统观念相对淡薄一些,但是,从李白内心讲,显然是不情愿的。

这种烦恼心思,他的一些诗文中有所流露。例如,《少年行》一诗的“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邺中赠王大人》一诗中的“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英豪”、“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等诗句,都不难品味出李白的苦恼心情。

刘姓妇人不浪漫

许氏病故之后,李白带着儿女移居东鲁。李白自己说移居东鲁的原因是“学剑”。这当然是诗人在吹牛,实际情况应该是为了生计,投靠亲友。李白的家族,大部分定居在山东。到了山东不久,李白一位名叫李冽的堂弟(当时做着兖州长官佐副的官职),帮李白续娶了一位刘姓妇人。

这位刘姓妇人,不是个浪漫之人,她对李白的诗歌完全不感兴趣,对李白整天只知道饮酒做诗、高谈阔论而不懂得挣钱养家,让她过上吃香喝辣的生活,很快就感到了不满乃至厌恶,二人关系,终于以离婚了结。

跟刘氏的这一段婚姻生活,李白无疑是很郁闷的。他的远大理想,他的诗酒山水之乐,一定都曾经遭受刘氏无数次的数落、嘲笑和痛骂——后来他在诗中把刘氏比做汉人朱买臣妻子,足以证明。这一时期,李白的痛苦也曾多次在诗篇中流露出来。从《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的“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等诗句可以看到,李白不切实际的言行举止,遭到了鲁人的讥笑。《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最后四句:“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显然是跟刘氏离婚之后,李白郁闷心情的一次大释放。这是天宝元年(742年)的事,当时唐玄宗李隆基征召李白入京,李白以为从此一去,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于是,借着这一首诗,发泄了胸中积蓄的恶气。

自由恋爱纳一妾

李白的第三段婚姻,妇人只是妾,并未扶正。这位妇人原来是李白的一个邻家女子,可能是李白看上她的姿色之后,再想办法纳为妾的。李白有一首《咏邻女东窗下海石榴》诗,表现了诗人对这女子的爱慕之情。诗如下: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从这首诗看,李白很可能经历了一个暗恋、苦恋、追求的恋爱过程。如果把这一段婚姻理解为李白的自由恋爱,未尝不可。之所以是纳妾,而不是娶为正室,原因可能是这位邻家女子只是普通民女,按照唐律,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李白不得将其娶为妻子。

这位连姓氏都没有留下来的妾,下落如何,是一直跟着李白生活,还是离婚了,都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她给李白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颇黎。

终得偕老之人

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他们结婚的地点在宋州(河南商丘一带),时间应是天宝十二载(753年)之前,李白50岁左右。

今天可以看到不少李白写给这位宗氏妻子的诗歌体书信和他代替妻子写给自己的诗歌,仅天宝十四载就有《秋浦寄内》、《自代内赠》、《秋浦感主人寄内》等,诗中饱含着思念之情。由此不难想象,宗氏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妇人,李白对她是相当有感情的。

宗氏妇人基本上是跟李白偕老了的。安史之乱期间,两人离多聚少。李白因为曾从永王李璘,被关进监狱,定为叛逆罪,长流夜郎。其间,宗氏夫人利用其家族关系,设法搭救。李白被赦免返回之后,两人曾经重逢聚首。

李白61岁那年,曾亲自送宗氏去庐山拜访尼姑。宗氏跟李白一样,都是狂热的道教信徒,两人都向往得道成仙,可谓志同道合。比较而言,李白跟宗氏夫人在一起的十来年时间,应该是比较和谐的。

李白的故事13

1、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2、少年李白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的故事14

李白是一个非常奇特的诗人,他的身上不止有文人的灵秀还有侠客的不羁,这不但让李白的诗风在诗坛中独树一帜,还让李白浑身上下充满侠义。李白有一首诗叫做《侠客行》,歌颂的就是一位侠义之士的故事,这人的名字叫朱亥。

提起朱亥,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与他有关的信陵君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一,以其良好的口碑赢得了世人的称赞。

知道信陵君的人都知道,信陵君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礼贤下士,所以他的门客也特别多,其中不乏能人之辈。信陵君这人求才若渴,他从来不嫌人才多,而是不断的发掘人才。有一天信陵君知道从哪儿听说了,那个守城门的侯嬴是人才,就去请去了。

信陵君相信侯嬴是人才,但是侯嬴却不知道信陵君是不是个好主上,于是侯嬴就开始了对信陵君的一系列考察。让信陵君给他当马夫,故意的在大庭广众下与朋友唠嗑把信陵君晾在一边,反正从头作到尾。信陵君对人才的容忍程度世所罕见,无论侯嬴怎么对待他,他都报以微笑和礼貌并且丝毫不觉得侯嬴做的不对。信陵君诚恳的态度最后还是打动了侯嬴的心,侯嬴成了信陵君的门客。

周天子被架空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国家,整日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有一天秦国派兵去攻打赵国,赵国就找好友魏国求援,魏国一听兄弟被打,立刻就带上一群手下准备去帮助赵国。哪知魏国看似来势汹汹其实就是一只纸老虎,被秦国一吓就不敢去了。

信陵君觉得秦国不安好心,赵魏两国本来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赵国被灭,下一个倒霉的就是魏国,于是极力主张救援赵国。魏王不听,信陵君只好自己带上门客去救赵国。这时候侯嬴给信陵君出了个主意,让信陵君叫人把魏王的虎符偷出来,然后控制军队去救赵国。但是这个计谋也有个明显的漏洞,要是领军大将不认虎符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侯嬴又让信陵君带上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亥。

朱亥信陵君也不陌生,这就是当初与侯嬴在闹市中唠嗑把信陵君晾一边的那位,朱亥的职业虽然是屠夫,但也是一个人才。信陵君拿着虎符去找部队,部队首领果真不听从他的命令,这时候朱亥出来了,一锤子就砸死了部队首领,让信陵君获得了军队领导权。

李白的故事15

少年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续诗的故事

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 717 年)五月,涪江暴涨,淹没了大片良田,冲毁了许多民房。可昏庸的彰明县令不但不设法救灾,反而硬拉着衙门里的人去观赏水景。

他们来到江边,只见黄水滔滔,急流似箭,浊浪中,卷杂着破板烂席、残枝败叶。忽然,有人惊叫起来:“死人!”众人随他手指方向仔细一瞧,果然有一具女尸从上游漂下,猛地一个大浪,尸体被冲到岸边,在芦苇丛中转了几转,一会儿又不见了。

面对被溺死的女子,脑满肠肥的县令却诗兴大发,摇头晃脑地吟唱起来:“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珠。”只作出这几句,他就吭吭吃吃接不下去了。

被迫随行的李白早就心中有气,眼下看到昏庸的县令竟以死尸寻欢作乐,更是火顶脑门,于是满怀疾愤之情,续了四句:“绿发随波改,红颜逐浪无。因何逢伍相?应是怨秋胡。”诗中,李白辛辣地讽刺县令就象春秋时代行为不轨、玩弄妇女的秋胡,应该让被吴王夫差冤杀的伍子胥化作怒潮淹死。

县令一听,脸色顿变,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李白料定县令必将寻机报复,便收拾行装,弃职回家了。

李白非常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他多次漫游长江南北,黄河上下。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上,几乎印满了李白的足迹。那些烂漫的山花发出一阵阵芳香,那些快乐的小鸟啾啾的叫着,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所以,他常常到各地去游玩。

李白跳月的故事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

李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白赏月的地方。

李白泪别汪伦的故事

一天,他收到一个叫汪伦的人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写着:先生喜欢游玩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请您来我们皖南泾县玩吧。李白看了这封邀请信十分高兴,马上收拾行李就向泾县出发。

可是到了泾县以后,李白朝四周张望了半天也没见到什么十里桃花,更别提万家酒店了。正在纳闷,一个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来说:李白先生,见到你真是太荣幸了。我就是汪伦。汪伦接着便解释说:我信里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个桃花潭,而万家酒店呢,是说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好朋友。

汪伦邀请李白在他家住一段时间,叫妻子做了好多乡喷喷的饭菜,还拿出了酿造多年的好酒热情地招待李白。他们边吃边聊,真是愉快极了。后来李白又到附近的几个朋友家住了几天。可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李白去办呢。

所以待了几天后,李白决定要离开了。但为了不给汪伦添麻烦,李白并没有专门向汪伦告别,他准备悄悄地坐船回家了。谁知就在李白已经上了船而船正要开动的时候,汪伦赶到了。

要知道如果再慢一步,就来不及了。李白听到汪伦和村里的乡亲们手拉着手一边唱着为他送行的歌,一边用脚踏出节奏。李白又惊又喜,他没想到汪伦会和这么多村民一起来河边送他,这些老百姓对他实在太好了。

他只觉得心头一热,眼泪差点掉了下来。就这样,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诗名叫《赠汪伦》。诗的后两句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来送我的情谊深呀。

这首送给汪伦的诗为什么会这么美好动人,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呢?因为它抒写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普通人之间纯真质朴的友情。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李白能得到老百姓特殊喜爱的很重要的原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