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唐代诗人 > 刘禹锡 > 刘禹锡巴渝文学

刘禹锡巴渝文学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63W 次

唐代有不少文人都途径过巴渝地区,并写出不少杰作,刘禹锡就是其中之一。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穆宗长庆二年(822),他迁谪夔州正月,直至长庆四年(824)夏天,被奉调为和州刺史。刘禹锡在巴渝地区待了近三年时间,就在夔州任职期间,他关心民瘼,重视民歌,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共创作诗作约五十六首,文十几篇。其诗歌上的成就最为明显,不仅内容多,而且都很有特色。

一、刘禹锡巴渝诗歌的主要内容

刘禹锡被贬夔州,这使他有机会领略巴山的自然风光,同时通过和底层的劳动人民接触,了解了巴山的民情与风俗,为其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他在夔州生活期间,所写下的诗歌主要有竹枝词和赠别诗、咏史诗、咏物诗等。根据所写夔州诗歌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类:

(一)反映巴渝地区的民情风俗的诗歌

巴渝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如种地皆畲田刀耕火种,民间娱乐活动皆流行演唱竹枝歌。刘禹锡被贬夔州,对当地的风俗民情都深有体会,且写进了自己的诗歌。刘禹锡的《畲田作》和11首《竹枝词》最为著名。《畲田作》云:“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由来得地势,径寸有馀阴。”畲田是采用火种刀耕的方法来耕种田地,三峡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采用这种耕作方式。《畲田作》这首诗歌是巴人烧荒播种过程的生动写照,真实再现了巴渝地区老百姓辛苦劳动的场面,犹如一副形象风俗画。

刘禹锡漂泊三峡期间,认真学习巴渝民间歌谣,并能“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新唐书・刘禹锡传》),从而拓展了唐诗发展的新境界。竹枝词又名巴渝词,是流行于三峡地区的民间歌谣,它以歌唱男女爱情和民间生活为主要内容。刘禹锡、白居易配合歌曲,以七绝声诗摹写土风民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歌风格的“竹枝词”体。刘禹锡写的《竹枝词》共十一首,全以巴山蜀水为背景,摹写当地的风土人情。如其中的“楚水巴山江水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二)反映巴渝地区风景名胜的咏物和咏史诗

刘禹锡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诗人,他生性刚毅,心胸开阔,有豪放之气。虽谪居夔州偏僻之地,也难免有苦闷和哀怨。但他始终没对生活绝望,而且总是保持着顽强的`斗志,用乐观的态度去感受周围的环境,并写下反映巴渝地区风景名胜的优秀诗篇。最具代表的诗歌有《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巫山神女庙》、《蜀先主庙》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大多高屋建瓴,思想深刻,精炼留策,历来为后人所称道。他在夔州时创作的咏史诗代表作是《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诛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官前。”。

夔卅I在三国时期是蜀国的地方,蜀先生庙即蜀汉开过先主刘备庙,故址在夔州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全诗通过巴渝地区的古迹,运用盛衰对比的手法形象总结了千古胜败兴亡的历史规律,以及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教训,为唐王朝巩固政权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三)朋友间的酬唱赠答诗

刘禹锡被贬期间,与朋友间互相酬唱赠答诗歌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这类诗歌数量不少,主要有《和乐天题真娘墓》、《和乐天拓枝》、《和东川王相公新涨骚池八韵》、《宣上人远寄贺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等。这些诗歌中,刘禹锡喜欢围绕某一个主题和另一个诗人唱和,前两首诗是同好友白居易的酬唱诗,其中的《和乐天题真娘墓》一诗是他们就虎丘山寺侧的贞娘墓为主题互作的诗歌。其诗云:“蘑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黛己成灰。芳魂虽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开。幡盖向风疑舞袖,镜灯临晓似妆台。吴王娇女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三全诗都是围绕“真娘”这一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而展开笔墨,由真娘墓的现状,发挥想象,想到真娘的舞袖,想到曾经的梳妆台,最后又用巫山神女事暗示吴王和真娘。

二、刘禹锡巴渝诗的艺术成就

(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刘禹锡长期流贬巴渝等少数民族丛居的边远地带,他每到一地都能放下士大夫的架子,与当地人民密切交往,主动深入民间采风,有意识地去“俯于逵,惟行旅讴吟是采;瞰于野,惟稼穑艰难是知。云山多状,昏旦异候。百壶先韦之饯迎,退食私辰之宴嬉。观民风于吟啸之际,展宸恋于天云之末。”所以,他写下了大量的反映巴渝人民劳作婚嫁、语言物产、风情民俗的诗歌。这些诗歌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在中唐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柳宗元、李贺等著名诗人之外独树一帜,特具风格。

(二)善于学习民歌,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歌体诗

夔人好歌舞,也善歌舞。在唐朝时,民间有赛歌、对歌之风。每逢节日及祭祀大典等比较盛大的集会场面,人们都载歌载舞以表达内心欢愉之情或祈求神灵护佑风调雨顺家人安泰。《竹枝词》为巴渝民歌,也是当时在巴、楚地区民间流传很广一种民歌。刘禹锡到夔州,便很快被当地的这种民歌所吸引,并且自己也参与其间,创诗作词,踏歌起舞。正如诗人在《竹枝词引》中所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后之聆巴渝,知变风之自焉。”刘禹锡正是继承了《诗经》《楚辞》以及汉《乐府》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改造和提高了民歌,写下了《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等大量民歌体诗的优秀诗歌。同时,这篇序言还向我们介绍了民间《竹枝歌》的音律及伴奏乐器、内容、格调,描绘了“扬袂睢舞”,即手挥衣袖,目光随衣袖飘飞而转动的栩栩如生的歌舞场面,赞赏其“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音”。后人在评论刘禹锡的《竹枝词》时,亦认为其主要特色便是“含思宛转”。

总之,刘禹锡在巴渝期间的诗歌创作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诗歌带有一定的特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