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 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范文

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范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7.92K 次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范文

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1

看了方柏林着的《知识不是力量》,书中从学习美国教育优点,观察中国教育的一些不足,反思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看了这本书之后,给了我们教师很大的启发和感想。下面我就谈谈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想。

作者因为自己本身就在美国生活,自己的子女也在美国留学,所以对美国一些教育有着较为真实的想法。正是因为作者本身亲身经历,所以所写的文章都较有说服力。而我自己的孩子也在国外读书,所以感同身受从而更觉得许多内容都值得我们中国人深思。

他提出中国教育要进行反思,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反思能使人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改进自己的缺点。必要的反思是有益的。当然,中国教育有自己的特点,美国也有美国的国情,书中也并不是完全否定中国教育,也不主张完全西化。我本人也是非常赞同学习别人的优点来充实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教育问题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确实如此,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减负和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也无济于事。指挥棒没有改变,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魔咒。但是又反过来说,中国人口众多,目前为止,也只有这种应试的方式,才能更客观和公平的评价一个人。这也算是中国的国情吧,改变并不容易,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吸收了外面的经验,尽量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仅仅凭借成绩这个唯一的指标,还参照了学生平时的表现,体育成绩,以及道德方面的表现。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章提到许多老师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教学还是一成不变,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这种教学模式,现在已经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也越来越多的老师正在尝试改变,比如我们七中正在改革的“五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这就是对填鸭式教学的一种改革尝试。

书中谈到,现在学生获取知识很方便,网络的应用极大改变了知识的获取方式,教师并不需要把知识讲解的如何精确,其实学生自己通过一根网线就很方便的能够获得足够的知识量,知识的获取容易,而见识的增长不易,要长见识就要学习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而不应该忽视道德的培育。这也就是这本书“知识不是力量”的由来。我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知识不难获取,见识和做人的道理才是学生第一需要关注的!

作者从美国口语教育反思中国的英语教育,觉得需要改变当前的英语教学模式,因为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是先口语,后文字,然后才是语法;本着先易后难的规律进行。确实中国的英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是写,就是语法的灌输,还不会说怎么才能会写呢?就好比一个人还不会走路就先让其跑步了,结果只能是摔得嘴啃泥,加深了对英语的厌恶和恐惧,我觉得英语教学确实存在这样的毛病,中国人太强调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了,所以从幼儿园开始就教孩子学习英语,一个连母语都还说不清楚的孩子,你还能指望他学好英语,真是舍本逐末。

我觉得从初中开始学习简单的英语对话就可以了,高中可以适当学习写作和语法。完全不必把英语提高到和语文数学同等的高度,必须非过四六级,否者不能拿毕业证书,不能考研这样的高度。学生花了大量的精力,家长也付出了大量的金钱,换来的是中国孩子对英语的厌恶,和只会简单书写,完全不会说的'英语水平!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的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在学校多学习,少玩,甚至基本不要花时间在玩耍上面。其实这点人家美国家长就做得更好,我们可以借鉴。在美国完全没有“输在起跑线”之类的论调,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童年就是“努力玩耍的过程”,学习也是在玩耍中开始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课堂轻松而中国的课堂严肃,中国学生负担重,而美国学生上学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人家重视能力的培养,而我们重视知识的灌输,所以我们的孩子缺乏创造力。当然,因为我们国家的特殊“国情”,这种学生高负担,学习比较痛苦的状态一时还很难改变。我们都应该多思考一下,特别是教师,怎么样才能快乐学习。

当然“知识不是力量”这本书还提到许许多多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思考,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有缺点,自己能够改变的尽量改变,找出自己教学的不足,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改革旧的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的课堂轻松活跃一些,让学生不害怕上课。其实,我们可以做的很多……

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2

知识是过去,创新才是未来。知识不是力量,创新才是力量。知识只是创新力量的基础设施。知识只是因,创新才是果,如果把原因当成结果,不仅仅是个逻辑上的错误,而且不会有未来。

启发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原料,创新在一定意义上是知识的重新组合,一定数量和结构合理的知识是创新过程所必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能够灵活地创新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须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学生的元认知结构,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认知过程,具有将原来认知结构和当前情境的成份进行重新组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二是促进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一般是隐含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掘、总结和提炼,促使知识条件化。三是教会解题策略,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启发式解决问题,是根据规律或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选择性搜索,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策略。须教会简化学生提炼策略,逆向思考策略、演泽推理策略等。

创新能力以创造性思维形式存在于问题的解决之中,既然创新源于问题解决,不是教而得之的,那么教师就应该注意给学生设置模拟问题情境,让学生从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学习,并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创新能力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附于一定内容,存在于一定情景的,知识作为创新的原料,给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占有,尤其是多方面知识的具备和掌握,这些科学的、具有逻辑上必然联系的和结构性的知识,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跳跃性,提高了对创新思维灵感的诱发作用,思维的跳跃性越强,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从知识的形态上看,创新不是别的,而是知识的重新组合,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在内容上总是受制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的。

“网络时代,知识容易得到,见识却未必产生。学历教育将越来越普及,但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我国已经进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时期,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新理念、新型专业、新知识、新方法相继出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要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同年龄和知识梯度的新老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师生观。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学术精神,造就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