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4W 次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1

利用课余时间,我有幸阅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这本书给我很深的印象,也将指引着我的教育发展。

《教育的姿态》一书是于漪老师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一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让教育熠熠闪光,让我对投身教育的脚步更为执着而坚定。于漪老师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发展。这不正是我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吗?带着兴奋,我走进书中,探寻着于漪老师心中的“爱”与“人”的真谛。

为人师者,我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教师应有的另一个姿态便是敬畏生命。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位学生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教师敬畏每们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尊重;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呵护;就因为敬畏,他们会研究。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2

近几天,我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所著的《教育的姿态》一书,文中阐述了于漪老师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在于漪老师看来,教育应有自己的样子,中国教育应有中国自己的样子。正因为如此,于漪老师在《教育的姿态》一书中多次强调“中国人一定要说中国话”、“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话语权”等。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于漪老师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去爱每一位学生,只有我们爱他们,他们才会爱我们。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送出你的真心,用爱与学生去交流,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当我们做到了这些,就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今后,我会把书中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3

她已是8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她是师之典范于漪。

对于我,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最早接触于漪先生,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教文育人文道统一于漪先生的经历让我知道所谓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教语文不过是一句戏言,做语文教师也可以如此的崇高与伟大。

走上语文教学工作的岗位不过短短几年的时光,初为人师的忙碌、挫败与无奈,让我一时忘却了这位当年坚定我从教理想的领路人。这个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态》,细细读来不免感慨,时过境迁,对先生思想的领悟不觉也有了变化,唯一不变的,却是那为人师者,先生那伟岸的典范之态。

在当今时代下,教育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几十年来的发展成绩巨大却也乱象丛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于迷茫中指点迷津,于喧嚣中展现浩然正气,于乱象中坚定教育之魂。她几十年来亲历中国教育的第一线,她屹立于层层改革之外,直指社会价值观的功力取向、大众媒体的娱乐宣传,她对选秀比赛的主办者、各种媒体发出了拷问:除了赚取金钱,这些比赛还赚取了青少年的时间和青春,赚走了他们的是非判断,让他们执着于一夜成名的幻想,他们赚走了学生的未来,心何以安?不仅如此,先生还直指学校办学的泛技术化问题、校外教育问题、教育话语权问题等等,锥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先生满怀热情的构建学校的价值取向,为学校教育明确价值定位培育有中国心得现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先生的典范之姿更体现在她站在人性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的生命,生硬的灌输走不进孩子的内心,空洞的说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机械的操练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孩子心灵的'发育和成长由情而理,由直觉反应而本质探究,由低级而高级,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让观点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让阅读成为暖心之旅,唯此,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走进他们的心灵,滴灌学生的德行与智性生命成长。

做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犹在,就让我循着典范脚步,更坚实地迈向教师之路。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4

《教育的美好姿态》不仅仅是一个语文人在谈语文谈教育,它更是美好的心灵絮语。散落散见于书中的是一个个美好的自然意象:秋天的落叶,悠悠的流水,夏日的鸣蝉,铺满大地的野草,洁白的雪,悠长的巷……从文章的题目便可见一斑:《请给春天一点时间》《喊向月亮的声音》《杂草的语文之旅》《每一片雪,都是一片灵动的思绪》《穿越群体,你却不是孤岛》……

颗颗珍珠串成了美丽的项链,道道河水流成了诗意的生活:我看着小鸟在空中轻捷的划过痕迹,我看着小草在土地的呓语声中悄悄萌芽,所有小虫子都和我一起轻舞飞扬,我就把春天留在我的眼睛里。雪花倏忽钻进我的衣领,我会伸出手,接过下一朵花瓣一样的晶莹,等待空中下一个柔软的飘落,把足迹留在雪白的大地上。

诗意的生活不是空中楼阁,有哲思,更有语文:走进山水,山水给你语文的灵感;融入森林,花树给你教学的指引;看落叶,金黄的脉络里有语文的气息;读天空,广阔无垠中自有一个课堂。你把父亲的脊梁看成诗歌,你把母亲的白发写成散文,你用爱向大地致敬,你用敬畏向蚂蚁叩首。语文教学的感觉,不是每天匍匐在大部头书籍里就能找到的。

一个行走于滚滚红尘却不染世俗之气,汪洋恣肆地将自然融入生活融入工作的人,怎能不是拥有一颗童心的大爱之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刻,我想起了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切。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5

翻阅当代教育大师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等等的书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他们仰望星空,勾画美好的教育愿景,同时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努力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并竭力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翻阅着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着八十多岁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合上书本,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专辑的标题,实在就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

一页页读过,合上《姿态》,嗅一嗅书香,大爱无疆这四个字悄然浮现于脑际。

本书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

为人师者,我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于漪老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放弃陪伴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老师的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虽然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是责任,更是她的快乐。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于老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