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 读《草船借箭》有感10篇

读《草船借箭》有感10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46W 次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草船借箭》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草船借箭》有感10篇

读《草船借箭》有感1

今年暑假,我看完了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本书,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很有才干,在一天商议军事的时候就叫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可以在三天之内造完,并且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周瑜听见了很高兴,就用酒席招待了诸葛亮。之后周瑜就派鲁肃去诸葛亮那里探听情况,诸葛亮就请求鲁肃帮他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有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而且这件事不能让周瑜知道。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就叫上鲁肃一起去取箭,他们向曹营驶去,诸葛亮命令军士们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曹操听到了,就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叫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则这些船都靠近曹营受箭。后来诸葛亮就叫这些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当了,下命令追已经来不及了,诸葛亮他们回到营地,鲁肃把整件事情的经过告诉告诉了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周瑜的狡诈、骄傲和妒忌他人的才华,他不希望有人比他强就设计陷害别人。诸葛亮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一下子就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并且还给了他一个满意的答复。通过这件事情,让我联想起,这个学期有一个同学她学习不如我,而且还非常瞧不起我,这让我非常讨厌她,到了学期末,她的成绩居然比我好,这让我十分吃惊,也十分懊悔,我就是因为太骄傲,所以才落后于她。下个学期我一定要超过她。

一个人只要克服了妒忌心理,心胸宽阔,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会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如果克服不了,就会像周瑜那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呀。

读《草船借箭》有感2

四大名著中,我们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在《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也是赫赫有名。

周瑜,字公瑾,是孙权的军师。因妒贤嫉才想除掉诸葛亮,所以故意刁难诸葛亮,让他做一件自己认为不可能的事——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欣然接受了,还说三天就行,且立下军令状。周瑜没想到这么容易就中计了,高兴得令人大摆酒席。

没想到诸葛亮算准有大雾,用草船模拟了战船,擂鼓呐喊,让曹操以为敌军来犯,向下射箭。这样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了十万多支箭,不禁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心服口服。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诸葛亮了。他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诸葛亮每次都知天时识地利懂人心,从而才华横溢,神机妙算。我最佩服他能看透人心,别人的习惯意向他都了如指掌,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瑜虽同样是饱学之士,但在故事中他心胸狭隘,妒才忌能,使人以为他是一位典型的品德不良的人物。但是,小说总有虚构成份,现实中的周公瑾是一位风度翩翩,深谋远虑,心胸宽广的军师呢!我们可别误会他呀!

读了《草船借箭》,我明白了要做宽容大度的人,人家有贤才就要欣赏,不要心怀嫉妒忌,招人谴责。还要像诸葛亮一样深谋远虑,考虑周全,并且要有十足的把握才能许下承诺,不能半途而废。在文章中,我读出了草船借箭的巧妙,读出了一句人生至宝——以理服人。

读《草船借箭》有感3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真精彩!讲的就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让诸葛亮在短期之内准备十万支箭,还吩咐工匠故意迟延。而诸葛亮凭借自已的聪明才智三天之内就从曹操处借到十万支箭,让周瑜的阴谋诡计落了空。

在生活中也有像周瑜一样的人,想用阴谋诡计把比他优秀的人给比下去,但最终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

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鲁肃,他生性善良、老实,还为诸葛亮因造箭立军令奖而担心。在这世上也有像鲁肃一样有善心的人,他们乐于助人,只要别人快乐,自已就开心。

诸葛亮向曹操借箭这件事很不可思议,哪有在打仗的时候向敌军借武器的?敌军会借吗?但他凭借自已的足智多谋和曹操的生性多疑,利用大雾作掩护,让士兵将草船一字排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逼迫曹军放箭。

等曹操发现上当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顺风顺水开了二十多里了,曹军想追也追不上了,硬生生借到了十万支箭。世上有很多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的人,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周瑜虽然用阴谋诡计想迫害诸葛亮,但后来认识到自已的错误知错悔改,也不算一个坏人。鲁肃虽然和周瑜一个团队,但因生性善良而帮助诸葛亮,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诸葛亮神机妙算,聪明伶俐,有胆有谋,最终流芳百世。

读《草船借箭》有感4

今天,我读到了第四十六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向曹操“借”箭,使周瑜甘拜下风的故事。全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计谋,让人读了不禁对诸葛亮的才智赞叹不已,对周瑜的嫉妒,小肚鸡肠充满了厌恶。周瑜计划让诸葛亮为难,准备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但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三天内就可以造好十万支箭,如果没有造好,就用军法处置。

这时,周瑜心想诸葛亮完蛋了,等待三天期满,好让诸葛亮难堪。诸葛亮说到做到,当然能“造”十万支箭。他向周瑜的手下鲁肃借了二十条船和稻草,并告诉鲁肃,他借的东西不能告诉周瑜,鲁肃心想,只借船和稻草,没有必要告诉周瑜,所以,和诸葛亮瞒住了这个秘密。鲁肃向周瑜禀告,说诸葛亮没有用造箭的工具,就可以造出十万支箭。周瑜心想,这诸葛亮葫芦里卖了什么药,不用造箭的工具,怎能造出十万支箭来呢?第一天,诸葛亮没有什么动静,第二天,诸葛亮还是没有动静,第三天傍晚,诸葛亮邀请鲁肃和他一起去取箭,鲁肃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问诸葛亮去哪?诸葛亮笑而不语,说等会你就知道了。

他们坐在船里,一直行驶到曹军不远的地方,这时,曹军的手下向曹操禀告,说周瑜派人来攻打曹营,曹操顿时火冒三丈,调弓箭手去应战,这时箭如雨下,射在诸葛亮船上的稻草人,诸葛亮赶紧命令船调头,这时无数支箭击打在稻草人身上,诸葛亮想,十万支箭应该够了,他大喊一声:“谢谢曹丞相的箭!”说完,他长扬而去,这时的曹操,已是咬牙切齿,恨不得把诸葛亮给杀了,他急忙派人去追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早就顺风顺水,满载而归了。当诸葛亮把箭交给周瑜后,周瑜的脸色由青变白,不禁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呀!”

我非常敬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思维敏捷,但愿,我也会有那一天,成为一个象诸葛亮的“神人”。为祖国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读《草船借箭》有感5

自从读了《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我知道了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只要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己有才干,就会十分生气,不是去奋发图强,而是去嫉妒别人,想方设去害比自己强的人。

三国时候的周瑜就是一个爱妒忌别人的人,他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便起了嫉妒之心,他让诸葛亮三天造出十万支箭,否则,就要处罚诸葛亮,诸葛亮用计谋借了曹营十万支箭,让周瑜的计谋落了空。

有些人因为怕别人超过自己,才产生嫉妒心理。当别人有了成绩,做出了贡献,受到了众人的尊重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而是讥讽,造遥多么愚蠢的表现。

读了《草船借箭》我不由想到了自己,有时我也有嫉妒心理。比如自己考试没考好,不总自身找原因,却希望别人下次考不好,这就是我的嫉妒心理,嫉妒这个东西害处太大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杜绝它。

读《草船借箭》有感6

经过思考我总结出诸葛亮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他知天、知地、知人善于谋划。他熟知气象知道三天内必有大雾熟悉地理把船停在受箭最佳的地方回来的时候还能顺风顺水。他知己知彼深知鲁肃为人忠厚所以敢请他帮忙。他知道曹操多疑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压阵。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谋划周密巧妙安排充分利用了有利条件才完成了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诸葛亮的成功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现代的小学生应努力增强各方面的素质只有博学多问责任全面才能在各种复杂的情况面前从容应对。倘若仅有丰富的知识而心理素质不好也难于胜任各种工作。

二、先做准备。你想如果诸葛亮没有事先想好怎样对付曹操的对策他会这么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吗?会匠心独运用计从曹营借得十万支箭顺利完成任务吗?由此我想到成绩好的同学他们除了个别是反应快以外多数是做了预习做了准备的缘故。

三、做人应该宽宏大量我们不要因小事和同学闹矛盾更不要看到别人才干比自己强就产生妒忌之心。要向他们虚心学习探究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像周瑜那样采取卑鄙手段来达到超过别人的目的是愚蠢而无能的表现。

四、做事要有巧妙的安排。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遇事不三思而后行做事没有条理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办好那种幻想扬名天下又不采取周密行动的人永远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从小就要脚踏实地千万不要幻想别人出个大差错好让自己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

总之我们要从诸葛亮的身上吸取有益的东西努力把自己造就成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读《草船借箭》有感7

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扇。他,身在隆中便晓天下三分,神机妙算,堪称旷世奇才。品了《三国演义》,我对诸葛亮的印象最为深刻。

诸葛亮足智多谋,舌战群儒、借东风、空城计等无不是他智慧的表现。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草船借箭》讲述了周瑜请诸葛亮在十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认为三天即可完成。读到这里,我不觉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凭当时的技术,就算十天也不可能造成,更别说三天了。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偏偏想出了办法:他没有苦造弓箭,而是在第三天带着二十只扎满稻草人的船,于半夜三更呐鼓假装偷袭曹操的水营,曹操让弓箭手射箭,无数的箭纷纷射向稻草人——这正好中了诸葛亮的计。不费吹灰之力,诸葛亮就获得了十万余支曹操"送"的箭。通篇读完,我不仅佩服诸葛亮的聪明,还更深地感受到"苦干不如巧干"的道理,好方法常常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在学习中,我就深刻地感受到好方法的重要。以前,我学习英语没有掌握方法,背单词总是死记硬背。由于没有好方法,效果常常是"事倍功半",而且好不容易背下的单词转身就忘,碰到"拦路虎"——长单词时更是如此。记得以前我背"watermelon(西瓜)"时,死记硬背每一个字母"W—A—T—E—R—M—E—L—O—N。"读了N遍之后,我还是记不住,我望着天花板,可天花板上没印答案。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了它,第二天妈妈检查时,这个单词早已从我的脑海里溜得无影无踪了。

看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后,我从中受到了启发,借助好的学习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自从我学会了用拆词法和音标法背单词后,再碰到"watermelon(西瓜)"这样的长单词时,已不会像当初那样皱眉叹气了,而是仔细研究这个单词,把它拆成两个简短的单词:water和melon。water的意思是水,melon则代表瓜。有很多水分的瓜,不就是西瓜吗?通过一拆一拼,同时运用音标的发音和拼写规律,我学会把复杂的单词简单化,背单词变得得心应手,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真是"苦学不如巧学"呀。

可见,如果我们仅仅靠埋头苦学的话,可能会导致付出多、收获少的后果;而如果我们像诸葛亮那样,多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草船借箭》有感8

《草船借箭》是出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一篇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祥的故事。可对于这个故事,还在读小学的我也只能浅薄地从中悟出这样道理:诸葛亮好厉害,能想出如此妙的计策;周瑜好不厚道,竟这样陷害诸葛亮。自从这个故事选入了这学期语文课本,我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

《草船借箭》,只要是有一点文化的中国人应该都听过这个故事: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将计就计,说只用三天。诸葛亮巧用东风和大雾,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和鲁肃的憨厚老实,拨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立下奇功。可要是没有点深层文化的人,也只是浅显地了解了解罢了,并不能悟出真正的道理。

《三国演义》中周瑜和诸葛亮都是颇有才干的能人,可为什么诸葛亮就能名垂千古,被后人称赞,周瑜只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令人唏嘘的惨死呢?

周瑜对于诸葛亮的情感就是“羡慕嫉妒恨”。周瑜乃是孙权派去和蜀国联盟一起攻打魏国的大都督,而诸葛亮是纯纯正正刘备麾下的宰相。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二虎又同时在一个山里,那小肚鸡肠的一方,必定惹起事端。而另外一方,明明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干除掉他,可是他选择的是宽宏大量,将计就计。这一点,就能看出周瑜和诸葛亮的区别:周瑜是小气的一方;诸葛亮是大气的一方。周瑜遇到比他自己能力强的人,就处心积虑地想将他除掉;诸葛亮则愿意与任何人平起平坐,同舟共济,共商大计。一个小肚鸡肠,一个宽宏大量,谁会笑到最后呢?果然,他俩后来的命运也截然不同——诸葛亮成为刘备麾下权力最大的丞相,而周瑜则被他气得直吐鲜血,带着满腔的愤怒和遗憾离开人世。

现实生活中虽没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一样聪明机智,但宽宏大量、心胸宽广的人士大有人在。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能够与任何人,无论是比自己身份卑贱的下人,还是比自己能力强、位置高的领导,你都愿意与他共同进步,一起学习、工作,原谅他曾犯的过错,坚守你自己的职责,你才能笑到最后。而小肚鸡肠的人,只能默默地出生,不愉快地学习,满腔怨言地上班,后悔地老去,最后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宽宏大量和小肚鸡肠,我们选择哪一个?

我相信,我也坚信,我们选择前者。

读《草船借箭》有感9

今天老师把新课本发给了我们,我贪婪的读着书上的每一篇课文,其中我最喜欢《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发现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于自己,于是他一心想把诸葛亮置于死地,周瑜就想出一计,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但是,独具慧眼的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阴谋,不但满口答应了他,还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保证就能造出十万支箭。果然,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借”了十万支箭,当周瑜知道了诸葛亮的借箭详情后,对他称赞不已、自叹不如。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今天读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我发现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多谋善断、长于巧思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他顺利地完成了周瑜交给他的任务,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推测第三天有大雾,实操君不知虚实,还不停地把船头、船尾来回地调换,使两边的草人都插满箭,他还知道第三天刮的是什么风,使船顺风顺水,像飞一样地行驶20多里,让曹军追也来不及了……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鲁肃和曹操的性格,读后感《读《草船借箭》有感作文700字》。他了解曹操做事有分寸,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射些箭;他也了解鲁肃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所以只把妙计跟鲁肃说,不让他告诉周瑜,要不然就借不到箭了……我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想: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聪明呢?于是,我查了资料才得知:原来诸葛亮读书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他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通过专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我们要向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向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读《草船借箭》有感10

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有才干,比自己强,不是奋发努力赶超人家,而怀着妒忌之心,不择手段地去陷害人家,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嫉意,总想害死诸葛亮。他以军中缺箭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否则,军法论处。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妒忌心强,而且还十分狡猾阴险。然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答应下来,趁着漫天大雾,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支箭,使周瑜的诡计落了空。

有些人为什么会有妒忌之心呢?那就是因为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有了成绩,做出了贡献,收到众人尊重和戴爱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究别人取得的成绩的原因,不是虚心学习,顽强拼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讥讽、造谣,甚至中伤陷害,这是多么愚昧无能的表现啊!

上星期,我认真阅读了从新华书店送书下乡时买的《三国演义》,反复看了其中的《草船借箭》,我不由自主发出这样的感叹,同时也想起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华爷爷可以说是知识渊博,名扬天下了。可是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算数考试常常不及格。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灰心,更没有妒忌学习好的人。他自信“名人”是人,自己也是人,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经过刻苦努力,华爷爷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此后,华爷爷并没有停止脚步,他又发现并推荐了陈景润叔叔,去摘取数学“王冠”上的“宝石”。华爷爷的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学习啊!

读《草船借箭》,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妒忌的心理我不是也有吗?

那次,我我过生日,我的同学陆羽童也来我家里玩,打一进门槛,妈妈就在一旁直夸她漂亮:脸蛋长得红萍果似的,眼睛又水灵灵的,一定是个乖孩子,我可喜欢极了,我们家美玲可就没你长的标致哟……在一边的我脸长得通红通红的,真想挖个地洞钻进去,妈妈也真是的,为什么不想想我的感受呢?在那么多同学面前这样说,我到学校以后会怎么样呢?难道我真的长得那么丑吗?这一连串问号不禁让我嫉妒起她——陆羽童。

陆羽童的成绩还不如我,为什么我就没人夸,我真的比她丑吗?我怎么没发现呢,从此,我就天天照镜子,想办法让自己漂亮一点,而我,也渐渐嫉妒起陆羽童的美貌了。

不仅是美貌,我对成绩比我更突出的同学也存在嫉妒。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是去分析原因,找错在什么地方,以便脚踏实地地学习,相反,却希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在下次考试中也出个大差错,好和自己的成绩扯平……

我读《草船借箭》明白了妒忌这个东西,害处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