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体裁作文 > 读书笔记 >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精选5篇)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精选5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7.63K 次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精选5篇)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1

《目送》这本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重来一次也决然不会一模一样,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们都曾扮演过一样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种怎样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些东西像注定般轮回,某个场景排山倒海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只是我们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

从文字的描述上,龙应台的母亲曾经是一个爱美、非常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时候也是如此,然而岁月还是没有任何的优待,她像无数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情,丢掉了很多过去,包括女儿。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龙应台有过,她的父亲也有过,你有过,你父母有过,你将来的孩子也会有。人生是连续的,变化是逐渐的,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张士豪变成了体育老师,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孟克柔变成了她妈妈,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变化。

“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爸爸妈妈,我们会变成别人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呢?

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时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忆与思考。其实,没有一个内容或者观点是全新的,但这丝毫无损它的价值。除了那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学家,大多数的你我都在经历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东西,然而有些东西我们却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来,我们任由它在脑海里浮现消失,然后忘记我们曾想过什么。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才能体会。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龙应台女士的视野和文笔。文笔不是一种可以轻易模仿的东西,它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

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过去的一个多月,当我被忙碌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无暇看我喜欢的书时,我很明显地发现自己的厌恶,我厌恶自己写出东西的不凝练和索然无味,我厌恶自己困于生活却在离生活越来越远。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这本书思考的东西很多也很散。

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如果说这个世界太大,我们无力去全心疼爱,那么在这么的一霎那,当我们想起那些,那尸体上的干净雪白的布,那随时都可能爆开的炸弹,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们是否会有那样地一丝颤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我只知道,“全球有两万六千人因为误触地雷而死亡,大地里还有一亿一千万枚地雷等着被‘误触’。”领袖们多么伟大也好,歌颂民主强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们能如本书里《幸福》所描绘的那样。当人们内心安定生活过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谓的主权所谓的侵占,世界本就一家,谁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谓的梦想。

这片绿浓得化不开,诚愿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开这个世界的绑起的结。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摘自《目送》

每次看到扉页上的这段文字,心中总会感慨一番,觉得作者有种悲凉的味道,也许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离别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

目送孩子,华安,华飞。十七岁,正值最叛逆的时刻。

他只是勉强地接受着母亲的温情,厌恶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脸上,勉强让离他很远的母亲抱住他的影子,空荡荡的影子。或是有时在用餐鄙视着母亲引以为傲的学识:“你怎么才知道?”以自己相对前卫的思想,抨击着母亲那“过时”的观念,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着母亲发自内心的感慨,施行着自我的风格,不可理喻着关于母亲对于人生的见解。也许这就是代沟吧,可怕的代沟。听着母亲电话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话语,不禁心生恼怒,以同样的方式“赠送”给母亲,使母亲的心,变得伤痕累累,也变得落寞了。

目送。

目送母亲,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只记得从前的点点滴滴,忘了身后的繁华世界。

她总是在做同样的事,在问同样的问题,期盼着女儿的回归,疑惑着“你是我女儿吗”的问题,有时虽然面对着自己的真正的女儿,却依旧不认识,还一直在喊“女儿女儿,我的女儿呢”。无奈,她永远都不知道了。也许她刚刚问过的问题会再问一遍,刚刚吃过的零食会希望你再给她一份,她认为自己没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顾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但,她什么都不知道了,让做作者感到无可奈何,花儿总是要落去的,小草总是要枯萎的,再参天的大树总有一天也会轰然倒下。使一个作为女儿的心,伤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

目送父亲。一个军人,年迈的老人。记着故乡,有着尊严,意志坚定的老军人。

他送作者去大学,曾经,却只是送到一个无人、静静的地方,不想让女儿在大学里出丑——他开的车子不够好。虽然他很想继续把女儿送到校门口,可是这样的车子实在不适合送一个大学教授。在他看来,女儿的面子比自己的愿望更重要。他的尊严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曾经,他会念着《陈情表》,而音,变得婉转凄楚,会聆听着《四郎探母》,而潸然泪下。如今,他却魂归了,故里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可满足了他,却使女儿心中无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在小路这边呆呆地望着远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发出强劲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来,然而,又倏尔布满了坚定、担忧、不舍的坚定目光。只得看着背影渐渐远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后头,不能做什么,只能用目光将所有的情感挥霍在这茫茫的空气中,看着它们像一粒粒微尘,落到各地,消散。这是不可改变的结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别,属于自己的亲情。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3

有没有一本书,它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语修饰,却从它朴实的字里行间,流露着甜中的苦,悲中的喜?有没有一本书,跨越三代之久,写尽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有没有一本书,没有渲染悲伤的词藻,可整部书在力透纸背的描述生活现实深深的无奈中却又漾溢着不舍的真情?有!这就是龙应台的《目送》。如果你正值年少,请放下浮躁的心情,用心阅读这部饱含人间真情的时代大作吧。

《目送》一共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龙应台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你体验过一手抚育成长的孩子开始嫌弃你时作为父母的伤感吗?你能否忍受父母离你而去的孤单和困苦?翻开《目送》,随着作者那支犀利的笔,去感受一言难尽的辛酸。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七十多篇散文之中的主题大作《目送》。也许,所有将儿女养大成人的父亲和母亲,对目送的感受颇为深刻。也许在幼稚园,也许在学校门口,也许在飞机场……望着儿女渐行渐远的身影,心中很是不舍。也许有很多的父母格外怀念儿女小时候吧,那小小的身子依靠着、小小的手指紧紧抓着……听话又乖巧!可是,转眼之间,儿女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心思,不再小鸟依人,变得叛逆、变得浮躁,开始嫌弃父母的唠叨,甚至离家出走,想远远地逃开。《目送》,让你的头脑渐渐清醒起来。

作者送十六岁的儿子去机场,到外地当一年的交换生。她的儿子一路经过安检、到海关窗口拿回护照、进入候机室的转角……全程都没有转过身来看一眼正在目送他的母亲。而他的母亲,像一尊雕塑,一动不动地站在道口,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离开。也许,她在等待着她的儿子离别前的回眸一瞥,可终不能得。这一幕,是多么让人心凉!

到底是什么,让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像他们小时候那样敬爱父母了呢?是被父母过度宠爱而觉得理所当然了呢?是被父母频繁的关爱惹得不耐烦了吧?是长大了吧,还是父母老了,跟他们有代沟了呢?你体验过吗,当你的孩子长大后对你吼“你好烦啊!”你能承受得住吗?可是,同样作为女儿的龙应台却是那么地爱她的父母呢?她的父亲逝去,她是何等的悲恸!母亲患了阿兹海默综合症,她像带小孩子那样精心地呵护母亲,何曾有过不耐烦?又何曾嫌弃过她?嫌弃父母难道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吗?如果是,那又该如何根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便是一位母亲的真实感受。多么普通的字眼,看了却让人觉得透心的冰凉。对父母多一些关怀与爱吧!他们毕竟给予了你生命,抚育了你,让你认知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长大了,父母却变老了。毕竟,他们用尽了一生的光阴来养育、教导我们啊!

我轻轻翻到书本的最后,上面写着: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4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用追。”

当我用笔在本子上记下这句话时,无言,似乎懂得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不懂,或许,我还太年轻吧。

《目送》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多,对人生的感悟、对母亲的爱、对父亲死的不舍……种种的种种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一个个巨大的感叹号,又似乎是一个个巨大的问号。

作为儿子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者龙应台的关于母亲与父亲。

“像海上突来的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对于父亲的死,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而对于痴呆后的母亲,作者是这样写道:“妈妈是那个搭上‘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我也曾想过,当熟悉的父母离开自己时,自己会是怎样,是哭得撕心裂肺,还是淡然地接受呢?

说说我的父母吧。我的母亲是一个虽然有时候脾气不是太好,不过她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很容易被我的一些小小的表示而感到,也非常喜欢做蛋糕。

而我的父亲呢,虽然反应好像有点迟钝,不过他却无条件的爱我,不论我想要什么看似合理的东西,他都会尽量地满足我,在我喜欢篮球足球之前,他对这些并不太感冒,之后却为了我经常了解关于这些的事。

到这里我才发现,我对他们的了解是少之又少,我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生日。

惭愧,还能说什么呢。时间就好像一个巨大的钟,有规律地运转着,不管你开心与否难过与否,它还是会离去。时间又仿佛一个无情巨人,不论你怎么不舍得,你也停不下他前进的脚步。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一丝不苟的去对待时间,把时间装饰成自己喜爱的样子,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对自己的父母好。

风轻轻地吹过,像梦一样温柔,抬头仰望才发现,窗外的夜空是那么的黑,仿佛深不见底的深潭。眼前滴答响的钟,仿佛是时间运行的脚步,不带走一丝灰尘。

这是一本不愿看完的书,当你似懂非懂地看完,好像什么都懂了,到后来才发现,又好像什么都不懂。

或许,这就是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吧。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5

《目送》这本书的内容挺吸引人的眼球,大部分人都可以看到片面的意思。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言语来形容有一部分的内容,似懂非懂。时光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过的很快,不知不觉我们的父母都开始变老了。我们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单纯的孩子了,也在慢慢的不断的承受着压力。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生离死别,这个过程固然很痛苦。但是也是我们无法决定的。

也许就像他说的那样吧: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看这本书,有很多感受都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就是心里莫名的又觉得好像学到了一些什么东西明白了一些道理,或者说是人之常情。在这似懂非懂的感觉下,我还是有所收获的。

一个国家有大笔的经费用于战争,而领袖们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打着的旗号是“国家统一,让人民回到自己的国土上面”。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一场战争会带来多么大的影响,会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你想收复领土的原因是为了让同胞回归祖国,如果我们双方友好合作,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他们一样可以随时回家。那么领土是不是需要收复还有那么重要吗?

国家为什么要富强,那是因为国家只有富强了别人才不会欺负我们,我们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那么人民幸福了,其他的还重要吗?

历史上总是一笔概括人们所承受的苦难,将作为一名军人应该做的事情无限的夸大。将战争的胜利反复的渲染,将国家以及人民的耻辱一笔概括。

难道我们没有权利去了解真实的历史和历史发生的经过吗?也许只有我们在了解经过的同时会更加的感恩国家给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呢?

越向后看就越觉得有很多方面,国家、亲人、朋友等,我们会因为生活无法陪伴父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兄弟姐妹们都有了各自的生活,会不断的结交新的朋友。

随着时间我们会慢慢的改变,我们无法想一些人解释我们的处境和生活,我们也无法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生活。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生活的这样安逸,而他们却无法得到基本都生活。突然间有了想去支教的念头,我没有高薪可以去捐献,在还依靠父母的年纪我也无法做更多。

也许这些都是我的借口如果愿意你可以很节约将这些钱拿去捐赠但是你没有,我因为有牵挂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很束缚。

我有太多想做的,因为生活、因为我不能自私放下父母不敢去过自己的人生。毕竟我们的父母是很传统的,我还有点害怕的,他们无法理解我们的想法。有的时候很想问他们是我的幸福重要还是你们所谓的安逸重要,为什么我就应该承担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