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 > 体裁作文 > 心得体会 > 唤醒医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

唤醒医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28W 次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唤醒医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唤醒医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

唤醒医疗读书心得体会1

读了《唤醒医疗》这本书使我感想颇多,张中南教授从当今医疗表象中剖析了我们这个医疗大环境的现状,现在的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如一张绷紧的弓箭,一触即发。其主要一个原因是因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不肯定,更有甚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了怀疑,觉得医生不是为了治病,而是变相的暴力收取患者的检查和化验费,从而在内心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不合理地提高了自己对疾病的疗效和康复程度的期望值,加大强化了医患的矛盾,从而出现一系列的打人和砍人事件。这无声的给我们每位医护人员敲响了警钟。

在“人本位医疗”这本书中体现了五部分内容,即依靠证据的诊断、身心伤害最小化的准确治疗、确保医疗安全的整体护理、实现安全和疗效最大化的康复、以病人的感受为主导的服务,并对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辅助、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在病人就诊时的心理中,张教授讲到“快点治好病、千万别出事、不花冤枉钱、把我当人待”。这就要求每位医护人员尊重病人隐私,带着感情(善良、医德、亲近为主导的感情)检查病人;在我们的整个行医过程中,绝对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同时我们要充分考虑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全过程中,切实实施“人本位医疗”理念;不让病人多花冤枉钱,哪怕是一分冤枉钱,我们都应该觉察到,并为此感到愧疚,从而去吸取教训;在我们的诊疗过程中,应有这样的一根弦,即时刻关注病人的心理感受和人格尊严,不能用看大上海(戴有色的眼镜)的眼睛去看待病人。须知,我们的每位患者都是平等的,其本质是都需要被一颗博爱的心济众博施。而在护理工作中,在重视每一位病患的前提下,更应高度重视危重症和围手术期病人,连续跟踪病情转归,让患者得到安全效果、最大化的康复。

不管从张教授的书中还是从我们实际情况来体验,我们都知道并且应该知道,采用“人本位医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甚至避免安全隐患,最大化地体现医生诊疗技术水平,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医疗的效果,从而达到促进医患和谐、提升医院形象、实现治疗价值最大化的目的。就拿我们骨科九楼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这一点来说吧,以前患者在手术以后都是痛得昏天黑地,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患者疼痛的剧烈程度和患者初始愿望之间的鸿沟般的差距,对于患者疼痛的解释,以前是:“疼痛就这样的,这个毛病肯定疼痛的。哪有这么大的手术做了不痛的呢。”虽然说得到了部分患者家属的理解,但是大部分患者及患者家属还是不理解的,因为,须知患者来医院是治病的,而不是来遭罪的;因为,须知绝大多数患者只能看到他们目前的苦难,不会去幻想、延想过了这段苦难日子过后的幸福生活。其实说句实话,那个时候我们自己也不敢肯定患者的这样的情况下的最终结果。而我们都知道,疼痛会导致一些列不良影响,比如患者情绪波动很大,比如长时间疼痛后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比如使其他患者产生恐惧心理,比如全身应激性反应,再比如患者不敢功能锻炼等等等等。这些都阻碍了我们诊治过程中的出事设想的实现,即患者康复后与正常人无异。而如今,我们科室对于全膝置换术的患者在疼痛管理方面采用了超前镇痛的理念,即在手术前2天即给予镇痛药(塞来昔布胶囊最大浓度的维持在48小时后开始),术中使用局封药局部注射,对痛域较低的患者,采用术后镇痛泵对症治疗。对于患者的疼痛主诉,去相信患者真的很痛,并尽力去缓解其疼痛症状。现在我们科室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疼痛较以前明显改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患者在疼痛不剧烈的情况下敢于按照我们的要求去训练膝关节,而且疼痛程度与患者心中的接受程度差不多甚至更低,对我们的医护人员也感到满意。且从近几年来看,很多患者都是出院患者介绍过来的。往事不堪回首,其实我们对于自己的改进到底是在哪里我们医院也有自己的一个观点,一个与张教授在术中倡导的观点非常相近:这就是陈院长随时挂在口头上的理念“以病人为中心”。

张教授在书中还提到人本位护理,即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高度观察和巡视病人,观察、判断处理病情,尽量满足病人在身心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而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照顾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日常生活外,还要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提供科学的护理;运用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在病情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告知医生并提醒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早期观察到病情变化,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疾病进展,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以及促进康复。比如,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护士观察病人引流液时,在观察切口皮肤的同时还要通过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判断病人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感染等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帮助医生了解和治疗疾病。在生活护理前,首先要评估病人的能力,告知病人贯穿生活护理的整个过程中他们才是主体,并积极鼓励病人、提高病人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参与我们的医疗活动。“人本位护理”理念的灌输,更有利于我们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给病人提供舒适安心的诊疗环境,还能帮助医务人员更早更全面的了解掌握病情变化,能细心的观察患者的病情,更好的服务患者。

在做好临床医护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考核体系,用它来框定自己。在自我约束的基础上,请旁人一起监督自己的行为,不断巩固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言行举止中规范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每位领导也加入其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每位医务人员在工作的道路上,都有一条指路的标志线。

《唤醒医疗》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在不断完善制度和工作的同时,相信一定可以改善医患矛盾的现状,促成一个和谐安全的医疗环境。

唤醒医疗读书心得体会2

《唤醒医疗》看了以后,感触太深了,对于本文的作者,我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作者更是有心,将他的管理理念,以出书的形式让大家受益。

作者张中南,在国内博士毕业后到美国工作多年,著名的骨科专家,回来管理中国的医院。不仅仅医术高明,医德出众,管理上更是技压群芳,虽说是个医生,但是,他在护士业务与管理方面的见识就让我足够敬重他。甚至水平远远已经超过了目前的护理管理者本身。

本书从中国现在的医疗现状的根源说起,说到现在的医疗现实,无一不是针针见血,但他不仅限于此,他还着手以他的“人本位”的管理理念管理了十几家医院了,现在都已起死回生,也根本不是吹牛而已,医院都是实名存在的。他的“人本位”中有一个例子说到他跟他的美国老师——一位世界一流的骨科专家查房,遇到一位膝关节术后的病人,因为关节活动不便,作了很大努力想把脚伸进拖鞋却无济于事,这位世界数一数二的专家竟然双膝跪地为病人穿鞋,这是怎样的以人为本?如果医务工作都以这样的精神对待病人,现在的医闹和医疗纠纷真的还会这样多吗?

想想病人都不能解决自己吃饭、翻身、下床、上厕所这样简单的事,如果我们能从这些事上开始帮助他们,我估计他们病人的满意度会直线上升,当然,还有医疗技术,收费贵等等的问题,但用他的管理方法,医生的收入与自己的病人数与质量挂勾,医生也只能设法提高自己的医术来吸引病人,如果病人能很快康复,同时在医院里受的痛苦又很少(以人为本,他设定制度:病人疼痛不能忍受时,医生十五分钟内要予以处理),受到的服务又好,恐怕收费成了次要问题了。

用他的方法我结合实际去关心病人,两人下来,感觉效果完全不一样,病人反响很好,有些病人信任我以后有让我说服她老公不要跟她吵架的;有听从我的建议去做体检的,而且是立马让我介绍医生开好单子的(医院也有获利);有连声说谢谢的(病人也获利:她们得到了疾病相关的知识,而且得到了医务人员的尊重),她们信任的眼神真让我感到一种价值感的存在(三方都有利),挺好的!

我想我会继续走下去!当然,希望中国的医疗也早些走这条道路!

唤醒医疗读书心得体会3

最近,在医院领导的推荐之下,我很有幸读到了张中南的经典著作《唤醒医疗》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患者和医生的各种难处。

现在的医患关系很紧张,其源于各方面因素。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看病本身就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在承受病痛折磨、焦急等候之下,更希望我们医务工作人员在就诊过程中多一些关怀与沟通,哪怕是多一句嘱咐也好。面对众多的患者,医务工作人员照顾不到有问必答、无微不至。从而又会被病患误解为我们没责任心。因此很多医生都小心谨慎,很多做完手术,能让他们不下床就不下床,竟连各种谈话,医生都小心翼翼,生怕术后产生什么并发症,是他谈话没谈到的。看到书中作者的那几句讲医患关系的字眼,他心中肯定很难受,现在的医疗环境真的太恐怖了,脑海中不由浮现了《心术》里的那几个画面,霍思淼谈话时把病情说的有多严重就有多严重,甚至还动用了摄像机,他对郑艾平说能经受住这些谈话的家属和病人才是真正信任医生的人。

想改善这样畸形的医疗环境,我想我们护士要竟可能的帮助患者,从整体护理出发,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兴的工作模式,护士除了应加强对病人自身的关注外,还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病人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因素上。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行为的指导思想或称护理观念,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有时候一个病人做完手术后,医生就把他交给护士了,这时候护士的慎独是至关重要的,也许病人怕疼痛,他就不想动,可是如果这个时候护士说随便你,痛就算了,那就有可能导致各种术后并发症。但如果护士说不能这样,这对你的病情发展没好处,还有可能导致各种后果,并且鼓励和监督患者活动。还有些患者得了癌症,可能他的治疗是成功的,但是悲观心理就有可能影响生理的变化,这时护士如果把同样有这种病情,但是恢复的很好的患者放在同一个病房,那么病人之间的交流就有可能帮助那位患者重树信心。

当然我没有作者那样的深切的感悟,但是在未然的工作中,我将用毕生的精力和热情去对待每一位患者。

唤醒医疗读书心得体会4

最近,在医院领导的引荐之下,我很有幸读到了张中南的经典著作《唤醒医疗》这本书,这本书从各个方面描述了自己在医疗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人间真情和公平、正义的医疗风格都是现代医务人员的学校典范。

《唤醒医疗》的编者是当代著名的骨关节专家张中南,他擅长膝关节损伤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的关节置换和关节镜手术治疗。在该书中,他以独到的眼光遴选了这些貌似平凡却让人读来回肠荡气的医疗细节,它们来自于他的生活,饱含朴素率真之美。每一则故事都让人怦然心动,都激起我对这位老专家的崇敬。

早在很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诠释了医疗的内涵:挽救生命、治愈疾病、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从而使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医学服务或措施。逐字理解,该定义不仅蕴含“救死扶伤”,还强调医疗应该满足病人的其他需求,如寿命延长、社会功能最大化等。

但这个定义仍稍显抽象,我们不妨将之进一步具体化,形成人本位医疗的概念: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高度关注病人,减少不确定性,尽量满足和缓解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给病人在情感、心理、思想、功能等方面带来的个性化的需求和改变。事实上,人本位医疗的定义,并不是哪个理论家的创造发明,它反映的正是医疗的内在规律,所有内容均来自医疗本身的固有特性。

现在,我们借助一副医疗路线图,来地理解医疗的基本特性。一个感冒的病人到医院寻求治疗,感冒即为他的原发性伤病。可事实上,促使患者决定就医的动因,并不是他已经知道了原发性伤病的诊断,而是感受到感冒带来的痛苦和不适,经过自己试着处理没见任何效果,这时开始焦虑、害怕或紧张。同时伴有阅读、记忆、理解或饮食等身体功能减退。

也就是说,每当病人求医时,除了原发性伤病,其心理和身体功能均已有异样。

如果原发性伤病持续或恶化到一定程度,还会带来继发性伤病。比如重感冒时间过长,可能造成病人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骨折多、时间长可能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等。

由此医生治疗处置原发性伤病时,受“治疗的双向性”的影响,可能治愈原发性伤病的同时,带来风险和副作用,患者进而产生继发性伤病。这种由于原发性伤病或对原发性伤病的治疗而带来的继发性伤病,必然给患者制造额外的痛苦和功能减退——这一块病人往往始料不及,并且难以接受。

具体到我们现在的医疗路线,通常侧重诊断、治疗原发和继发性伤病本身,却忽略原发和继发伤病给患者带来的心理感受和功能障碍。之所以存在这种缺陷,源于医护人员普遍横亘一种观念:只要把病人的原发性和继发性伤病治愈,痛苦随之消失,心理自然趋于正常,各种功能渐渐恢复。

现在我们判断病情好转或恶化,主要依赖于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关键的问题是,当医护人员发现病人的生命体征出现变化,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实际上此时病情已经在不断恶化。

那么医疗误差究竟靠什么来解决?

现有的最佳答案,莫过于“全面连续地关注病人”。此点恰恰属于人本位医疗的核心内涵。概言之,高度关注病人,是人本位医疗的灵魂;而人本位医疗,则是高度关注病人的表达形式。

需要强调的是,人本位医疗的内容全部来自医疗实践总结,而非源于理论推导或逻辑归纳。

来吧,让我们一起推开人本位医疗这扇大门,唤醒沉睡已久的医疗心结。

唤醒医疗读书心得体会5

医者治病,不忘医人,这是我读了唤醒医疗后最深的感受,患者就是生病的人,而在我们整个医疗过程中,我们最终治疗的是人本身,而不是单纯的疾病,倘若我们只关注疾病这个表象,而忽略了人这个本体,我们所有的治疗效果都将会大打折扣。

张中南教授在书中给我们剖析了当前我们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患者与医护之间的不信任,这可能与我们身处的社会大环境、舆论导向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不信任的产生出现在了我们自己平时工作中的言谈、做法中。跟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的时候吞吞吐吐、诺诺唯唯,双手都不知道放在哪个地方好,患者向你问一个化验指标,你说还要去看下病历。患者问你下一步怎么做,你说先观察看看。给病人换药的时候言语生硬、动作粗暴、反复刺激让患者多受痛苦等等,这些很细节的东西让患者觉得这个医生不称职、不负责任,不信任随即产生。患者不信任、不肯定医生,觉得自己花钱得到的不是最好的医疗服务,这种落差逐渐放大,患者就会产生更多的思想负担,“医生能把我的病治好吗?他是不是为了赚我的钱来的?这项检查是不是多开了?”于是就开始不配合治疗,或者不情愿的做治疗。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平时多多交流经验,多多练习换药手法,有了知识,有了底气,知道了患者病情变化了是怎样的原理,该怎么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与患者沟通交流时就不会那么紧张。注意我们的沟通技巧,说话的时候不要说“打打针看看,做这个观察观察”,犹豫不决的言辞会让患者觉得自己像是一个试验品,没有安全感。

记得实习的时候,医生办公室里突然来了一大群患者家属,个个飞扬跋扈,原来是一名刚做完手术的小患者术后吸收热,体温稍高一点,家属们到办公室来吵着要退烧药,我的带教老师看完小患者后,用一种很自信的口气说:“孩子没事,只是手术后一个正常的生理反应,先给他温水擦浴,如果没退烧也不用担心,我们再用药物治疗,但是毕竟药物对孩子有刺激,能不用就尽量不用,有什么变化及时来找我。”然后我发现那些家属都安静下来了。这几句话即向患者家属说明了病情,又告知了处理方法,充分的体现了我们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后续的治疗患者家属一个个都认真配合。当时这件事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另一件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事发生在去年,9岁的小孩烫伤了手臂,由他的爷爷带着来的医院,I-II度烫伤,面积约5%,须要住院治疗,我们开了住院单给他爷爷,需要交押金2000块钱,老人家一看生气地说:“要这么多钱,医院真黑,这里就是喝人血的地方!”虽然最后还是办理了住院,可这句话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在人们的眼中,医院这救死扶伤的圣洁之地已成了血海翻腾的地狱了吗?”入院后老人家每天都戴着老花镜跟护士一遍又一遍地查对住院清单,每天早、晚都来问一遍啥时候能出院,所有药品都要自己一一签字确认。好在小孩的病情一天天好转,老人家也对我们越来越信任……

以患者为中心,多一点微笑,多一个关怀的动作,多一点关注患者的在院生活,从心出发,从一点一滴小事出发,积累信任,让患者体验到最好的医疗服务。

书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还在脑中回想,既然选择了这份圣神的职业,那么我们就要为这个社会去努力,去奉献。《唤醒医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实践,相信一定可以改善医患矛盾的现状,促成一个和谐安定的医疗环境。

唤醒医疗读书心得体会6

有幸读到了张中南的经典著作《唤醒医疗》。这本书从各个方面描述了自己在医疗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人间真情和公平、正义的医疗风格都是现代医务人员学习的典范。"人本位"医疗的实质就是以高度关注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为核心,替代原来以"病"为中心,重病不重"人"的不合理医疗行为,彻底摒弃以"利"为中心只图赢利的"利本位"医疗模式。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任何医疗决策都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以病人的实际需要为基准。

二、实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治疗、个性化治疗相结合。杜绝不合理检查、治疗、用药。

三、以安全的医疗过程与术后的高度关注,让患者得到安全疗效最大化的康复。

四、推广无陪护管理,让专业人员来做专业的事。提供一切以病人的感受为主导的服务,给病人充分的尊重;解放家属。

五、早期专业康复,有效杜绝并发症,缩短出院后的康复时间,降低费用。

从而实现零纠纷、零差错、零事故、零并发症、零感染;达到最佳的综合效果。能够从根本上满足患者"快点治好病、千万别出事、少花冤枉钱、把我当人待"四项最基本的要求。

《唤醒医疗》这一本书是张中南教授基于自己多年从医经历而编写的,作为一个医生,他面对愈演愈烈的医患冲突,不禁疑惑,中国的医疗究竟怎么了?在书中,张教授没有简单地探讨如何化解恶化到动辄拔刀相向的医患矛盾,而更深层次地探索中国现行医疗的病根,同时因病施治,寻找能改善疗效、安全、效益和医患关系的根本路径。

张教授非常细致地从客观角度分析了现在的医疗问题,但我认为,医疗问题的出现还离不开人文道德。曾看到过一篇文章,题为"宁为良医,不为名医",什么是良医?古人有此解释: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地神祗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逆顺之节,原疾疹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贯幽达微,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

因此,简而言之,良医是能够详细、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用其爱心为病人选择合适的药物,谨慎治疗的好医生。什么是名医?顾名思义,可以解释为有名的医生。古代有不少的名医为世人传诵,像李时珍、华佗、扁鹊等先人给我们树立了做医生的典范,现有华益慰教授的光荣事迹,更树立了从医者想成为一个名医的理想。

世上多一个名医,人间就少一分苦难。不过今天的人们似乎很幸运,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名医辈出的时代,只要略为留心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便可发现名医的神踪仙迹。古诗有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来形容当今名医辈出现象是再恰当不过了。如今不仅遍地名医,而且名医的手段也日益高明。个个都身怀绝技,个个都专治顽症痼疾。任何难治之病,乃至各种癌症,都有了相应的"克星"."克星"们的水平和疗效更是春潮逐浪高,如果某"克星"宣布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不过几天,另一"克星"的疗效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照此趋势,国人不会再得不治之症,世界医学难题也指日可以攻破。人们不能不感叹,时下的名医太多了,多得离奇了,甚至多得成灾了。求名医诊治,钱财被骗事小,个别病家还要冒生命危险。何以如此呢?原因就在于名医们真才实学者少,假冒伪劣者多。有病乱投医,病家一时哪能明辨真假。既然名满天下,便不愁愿者上钩。古之名医,出于自然,成名也缓;今之名医,出于人造,成名则速。名出自然者,赖于民众口碑,病家可以依恃。而时下众多人造名医,则名出不合道理,令人不能不疑。当医生也和艺人一样,要靠炒作的时候,是幸还是不幸?

古语云:名医达脉者,求之寸口三候之间,则得之矣。度节气而候温冷,参脉理而合重轻,量药石皆相应,此可谓名医。有有名而不良者,有无名而良者。名医固然很好,但纵观社会现状,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那一定是良医。良医也有名医的医术,更重要的是,良医具有高尚的心,良医不会叫你无缘无故的检查全身,不会只选贵的不选对的,不会居高临下视患者为草芥。有了良医,我们才能体会到被尊重,体会到生活的意义。

张教授还曾呼吁与国际人性化的医疗理念接轨,他说这不是舶来品,这其实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一种回归,为此,他才放弃国外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积极到国内寻求合作办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直是我们古人倡导的传统美德,但随着西方医疗技术的传入,中国的传统美德反而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找回从医之初的自己,应立志成为一个良医,而不着眼于成为"名医".

在此,我呼吁全院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协作,牢固树立"以高超的医术救人,患者至上;以高尚的医德感人,医德至上"的服务理念,并以学科建设、急救体系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绿色通道建设、管理机制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护理水平,不断改善就医环境,不断加强公立医院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医院发展力。学科、项目、技术发展框架布局调整基本到位;人才队伍梯队、学历层次结构更加合理,多学科新技术项目广泛开展技术水平更加成熟;管理制度机制更趋完善;"五化"(就医环境美观化、重点环节标准化、就医流程人性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医院管理信息化)再造基本完成,实现医院外部形象得到提升、内部环境得到改善;医疗设备补充完善、升级换代基本完成;职工福利待遇得到改善;医院凝聚力、团队文化得到提升;业务指标、社会效益成效显著,基本实现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满意、医院职工满意。

自此,我想以一首我自创的打油诗结尾"当今社会多浮夸,唤醒医疗点缀它,医护工作同舟济,和谐发展靠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