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文学库 > 实用文范文档 > 读《莲生与阿玉》的感想

读《莲生与阿玉》的感想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6.13K 次

读《莲生与阿玉》的感想

读《莲生与阿玉》的感想

人生的奇妙正在于此。在陈丹燕经历了整整二十年的长途旅行后,如果没有那位识路朋友的指引,就没有这次偶发的故乡之行;如果没有去平乐,她也不会将父亲称为“莲生”,将姑妈唤为“阿玉”。

这是一本记录成长的书。

回到陌生而遥远的平乐,陈丹燕开始真正认识和理解她的亲人:通过父亲回忆录中的文字,她开始找寻他年轻时候的足迹,以理解他从学习到革命一路的坚定;在“阿玉”住过的旧屋寻访,在医院里陪伴她最后生命的对话,都足以还原她苍凉却坚韧的一生。两位老人渐渐从陈丹燕原本概念中的中年人,变得立体、完整。

这也是一本书写亲情的书。

血脉永远是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缠,即使是唯物主义的忠实信徒“莲生”在女儿宣称要去为从未谋面的奶奶烧香上坟时,并不阻拦,只是似笑非笑地问了声:你有感情吗?因为他明白这对陈丹燕是何等的象征意义;在给“阿玉”买热馒头时,陈丹燕一路落泪,只为感激在姑姑生命最后一刻把做一件让她高兴的事的机会让给了她。

这更是一本讲述信仰的书。

信仰很奇怪,也很微妙,有些人一辈子等不到它,有些人却可以依赖它活一辈子。虽然“莲生”是彻头彻尾的革命信仰,绝对的唯物主义,而“阿玉”一直信菩萨,即使菩萨后来倒了,她也在菩萨留下的樊篱下生活,但他们同样纯粹与执着,这种略带洁癖、形而上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活得无私无畏,也让人理解了信仰的必要。

徐志摩曾说,描画自己心爱的对象是很难的,描夸张了怕恼了它,描谨慎了又怕辜负了它。

正因如此,陈丹燕干脆唤其“莲生与阿玉”,以一种平视的方式来记录所有,书中还大量运用陈丹燕本人的书写笔迹,在我以为,这是一种情感的书写,它们点点滴滴参差在各个篇章,看似局部,但却细腻,看似疏离,却又紧密,更令你不由自主地感到亲切。

突然翻到书中有“太阳”(陈丹燕的女儿)的照片,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她与“莲生”、“阿玉”眉宇间活脱脱的相似,不禁让人又一次感叹生命轮回的奇妙。

深夜十二点,我看完了图书馆借来的书《莲生和阿玉》,本书的作者是陈丹燕,我买过却没看过她的书,借这本书,冲的是广西师大这个出版社的名头。

本书记录的是作者的父亲莲生和姑妈阿玉的一生,书的副标题是“关于信仰的事”。

莲生是一个党性很纯的共产党员,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从广西平乐走向延安,其后几十年,一直把共产主义当做信仰,任凭经历整风运动,抢救运动,文化大革命而矢志不改,读后感《读莲生与阿玉有感》。

莲生的童年很贫苦,虽然也上过学,但因家道艰难,在给人做学徒时饱受剥削,他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自然与当时的进步思想产生共鸣,不断的学习拓宽了他的眼界,使他毅然投入共产党的阵营,融入革命的洪流。

莲生的经历与我从小受的教育和曾看过的革命书籍重合起来。在他的身边,也有这样一群人,穿着灰军装,吃着小米粥,在延安热火朝天地学习、生活,为理想奔赴前线。这样的形象曾经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师曾经教导我们:“鲜艳的红领巾都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后来,年龄大了,再后来,看书的渠道多了。《大江大海1949》和《巨流河》给出了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看法。自然地,对曾经深信不疑的历史会有怀疑,于是,再看,再想。这些书籍就像一块块的拼图,逐渐拼凑历史。

同样的一段历史,在不同立场的人来述说,就有了各种声音。国共内战,造成了一代人的颠沛流离,两代人的不能团聚,不管如何,和平总是后人所应该共同努力。

话说回来,莲生坚定的信仰,为国家“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还是给了我很多的激励,不动摇,不后悔,不惧怕,为理想而奋斗一生实在是件美好的事。

阿玉,总是让我想起我的阿娘。阅读的时候,眼眶湿润,心里酸痛。

阿玉,是作者的姑妈,九十七岁高龄,终身未嫁。

阿娘,九十三岁高龄,守寡六十三年。

阿玉,拉扯大弟弟和弟弟的儿女、孙儿、孙女,为三代人操持家务。

阿娘,拉扯大父亲与大伯、我与弟弟。

旧社会走向新社会的妇女总有这样那样的相似处。

我的阿娘小时裹过脚,后来又放,这裹了又放的脚使阿娘逐渐不良于行,记得小时候,阿娘洗脚时,我总是搬把小凳子,坐在旁边看阿娘变了形的脚,听阿娘对裹脚的描述和控诉。

我的阿娘和阿玉一样,干净、爽利。洗衣、做饭,带着我和弟弟为幼儿园做工。我和阿娘睡一床,从朝北的小间睡到朝南的大间,须臾不离。夏日长夜,阿娘为我打蒲扇,将将停歇,我便不停转侧,于是凉风再起。

我的阿娘是无神论者,不信阴阳,不敬鬼神,自我记事起,别人家做的斋饭我家从未做过,阿爷骸骨难找,清明时节,更从未祭拜。我的父母皆是共产党员,唯物论者。我虽从小看《聊斋》,故事中阅鬼神、狐仙,然而受长辈影响,也只将之认作故事。

阿玉临终前曾见过无数幻象,死灵、无常,在深夜的医院轮番到访。因为解放,因为破四旧时阿玉发现菩萨不过泥塑木雕,不能救现世的她于苦厄,因此信仰坍塌。垂死之时却无处安放自己的灵魂。我的阿娘,也曾在半夜大呼,述说种种异象。然而养老院的护工却不堪其扰,不愿安抚。也许有了信仰会不同吧?一生勤勉,纵不能上天,亦不怕堕入地狱,这一世的完结,许是下一世的开始,这样想来,面对死亡会否坦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