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文学库 > 实用文范文档 > 《跳水》教学设计范文

《跳水》教学设计范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7.14K 次

《跳水》教学设计范文

《跳水》教学设计范文

篇一:跳水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要在学生感悟文字所表达情感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所以本课时教学设计力求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思想,抓住课文重点词语、句段,通过朗读品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材与学情分析】

《跳水》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舟、船”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发生在一艘大船上的故事: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到海里,使孩子绝处逢生。构思新奇,险象环生,高潮部分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就在孩子得救,我们释怀放松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深的思考。

【教法】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张弛有力,学生爱读。事件的发展过程学生也能够读明白,但事件中情节间的内在联系,船长不同于其他人的沉着镇定、机智果断,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同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找想象点,抓重点词语、句段等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孩子当时所处的险境和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

3、学习本文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句段的意思,归纳出孩子处境的危险、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知道本文利用侧面描写来烘托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水手、船长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的不同表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船长品质,并能正确表达,谈所受到的启发。

教学流程:

整体把握,质疑探究,引入文本

直击高潮,品读感悟,体会险境

学习写法,训练表达,归纳品质

转危为安,风平浪静,续写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质疑探究,引入文本

1、跳水时一项优美的水上运功,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并非是一次激烈的跳水比赛,也不是美妙的跳水表演,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一件什么事情?

2、面对船长,也就是孩子父亲救孩子时的做法,您心中难道没有什么疑问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到甲板上来看看孩子当时时怎样一种处境。

二、直击高潮,品读感悟,体会险境

1、哪些段落直接写出了孩子已经陷入了即将失去生命的绝境,必须跳水?

2、读后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危险的处境吗?

(万分危急、生死攸关、身陷绝境)

那到底是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的呢?

3、交流:

1: 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

2: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

(结合这幅图引导学生直观形象的体会出孩子所处的险境,思考:为什么说就算孩子够到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

只要??就??;即使??也??)

3:孩子听见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追问:想象当时的情景。孩子在哪儿往下望,此时他有什么想法?

4: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如果此时你也在现场,你会怎样去营救孩子呢?

就在这万分紧急、命悬一线的时刻,水手们都不知所措了,这时,谁出现了?用什么方法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三、学习写法,训练表达,归纳品质

1、默读课文,船长当时是怎么做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抓重点的词句体会,把你的感受与理解写在旁边。

1)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本来”、“立刻”、“同时”、“赶快”让学生谈体会。

这些词语能体会到船长做出判断时间短、速度快,果断、机智、镇定。

2)在父亲的威逼下,你们听到了什么?

(喊)

想象假如你是孩子的父亲,你怎样向孩子喊话?

(短促、有力、不容置疑、命令式)

引导学生体会叹号的表达方法:读出当时的画面。

3)追问:跳水就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吗?他不怕风浪把孩子卷走吗?

(不会的。联系上文因为海面风平浪静,何况还有那么多熟悉水性的水手。)

体会“风平浪静”这一环境描写是为后文故事的发生发展做铺垫的作用。

(因为风平浪静,所以水手们不必忙于工作,在甲板上休息;孩子能顺利的'爬上桅杆;孩子在高高的桅杆上能听清楚父亲说的话。)

4)回顾课文中的水手和船长在面临孩子即将逝去生命的那一刻都是怎样的表现呢?

(通过对比,让学生们知道父亲之所以给我们这样果断机智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水手们都惊呆了、都束手无策、甚至吓得大叫起来。从而结合前面间接写孩子危险时的描写,现在又通过周围人的反应,表现出船长的镇定,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侧面描写。)

5)正是因为父亲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才使我们的孩子从最高处勇敢的像什么一样跳了下来? 理解作者为什么用“炮弹”作比喻。

6)体会破折号的作用:40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①借助生活体验40秒的时间很短。

②想象对谁来说40秒太长了,体会作为父亲当时的心态。

(这40秒钟船长的神经是一直紧紧地绷着的,儿子的安危紧紧地揪着父亲的心。)

但是他为什么又呜咽起来了呢?

(哭发泄了他内心的紧张、恐惧、焦急、反应了他对儿子深深的爱。)

7)孩子从这样危险的处境中得救了,此时你又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8)教师总结:从船长的表现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遇到突发状况不要慌,要冷静的想办法等。)

四、转危为安,风平浪静,续写故事

学习了故事最惊险的高潮部分,你对于这件事肯定有自己的看法。老师也很想知道孩子被救起来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你展开你想象 的翅膀,把剩下的故事补充完整。

1)利用课堂的剩余时间,让孩子们想想,再站起来给大家说一说。

2)布置“小练笔”:续写故事

篇二:《跳水》校公开课教案

一、 导入

同学们在奥运会上,我国的跳水运动员为国家夺得了金牌,他们在空中翻滚、身轻如燕,最终潜入水中,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今天我们也要学习跳水,但这一次的跳水,却不能带给我们轻松的享受,它以惊心动魄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想学吗?齐读课题。

二、 初读

自由读,想:这篇文章里面都有哪些角色?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检查生字。

指名读课文。

三、 精读

1、第一自然段

自己读,想:哪些情况和后面将要发生的危险故事有联系?把这些内容划出来。板书:放肆

过渡:水手消闲自在很轻松,人没事了,无事就容易生非。板书:无事生非是非悄悄降临,放肆的猴子开始戏弄起了孩子。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想:猴子气孩子的时候,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

3、三四自然段

孩子居然被猴子戏弄了,孩子一定要争回这口气,他一步步去追猴子,也一步步走向危险。自己读三四段,想:孩子的情绪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孩子的处境是怎么一步一步越来越危险的?

屏幕出示段落,分析怎么从每一句话中体会出孩子处境的危险的。

看图进一步体会。

情况如此危急,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爬到了桅杆的顶端,那么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呢?板书:冲动

4、五六段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如果你在场,你怎样做?

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自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的?

船长为什么用枪逼着孩子跳水?评价一下船长。板书:机智果断

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谁想做一回船长,读读第五自然段,注意体会船长当时的心情和口气。

孩子从高处跳下,速度很快,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40秒钟后水手把他救了上来。这短短的40秒,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很长了,为什么?

船长救了自己的儿子,如果当时孩子不敢跳水,他真会向自己的儿子开枪吗?他为什么有信心儿子会跳水?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了不起的船长吧。齐读第五段。

四、 总结

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家三口去爬山游玩,坐索道时,绳索突然断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父母同时想到要救自己的孩子。在绳索快要落地的一瞬间,父母双双用手把孩子举了起来,孩子幸存活了下来,而她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她。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内心一定受到很大的震撼吧!当孩子在最危险的时候,父母都会想方设法救他们,能够使本无希望的事情发生转机,出现奇迹。同学们,孩子得救了。那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说一说,也可以分小组演一演。

教学反思

本课思路清晰,过渡连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比较自然。现总结一下不足的地方。在指导孩子处境危险的那一段时,应该让孩子多读,反复体会当时的紧迫。在交流有没有别的方法救孩子的时候,应该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发挥集体的智慧,那样会想出更多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来出现船长的方法,更显得可贵。最后安排让学生演一演,结果学生用了很长的时间排练,有的组为了谁演什么而浪费了很长时间。这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不要无事生非,不要冲动,而要机智果断。所以不必排演,流于形式了,直接让学生谈谈孩子得救后他们分别会怎样说即可。

篇三: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这是一项体育项目,在各种赛事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出示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四)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这些生字词你掌握了吗?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二)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一)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3)在班上汇报交流。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一)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1、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水手们都笑了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他好像故意让这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咬。)(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2、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引导: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3、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气急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

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二)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1、出示句子理解

(1)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2)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学习方法引导: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三)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四)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五)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自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

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船长当时会怎样想?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示:你可以这样说: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想?

感情朗读: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八)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九)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六、总结全文。

(一)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二)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三)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七、拓展延伸。

(一)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