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文学库 > 实用文范文档 > 概率学教学反思范本

概率学教学反思范本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W 次

概率学教学反思范本

概率学教学反思范本

篇一:概率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四章内容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经历“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了解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对事件发生的概率的认识也是从先猜测,再试验,最后进行分析计算的一个过程。本章共三节内容,提供了古典概型(摸到红球的概率)和几何概型(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简单计算。现就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点个人的看法,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随机观念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概率理论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只是一个初步的认识阶段,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积极参与试验,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逐步向理性计算过渡,以消除学生的一些错误的生活经验。抱着这样一种思路,对本章的教学我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密切联系日常生活中许多有关概率知识的事件,在教学中,将这些事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不再单一、枯燥。比如在掷硬币和掷色子的游戏时,我就是让学生两三个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实实在在的按要求去掷,并同时用表格统计出结果来,再在全班统计出总的游戏次数和出现结果次数,也就是由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在大量做实验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概率的意义。

二、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力争使学生对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有一个形象而深刻的认识。比如在摸球实验、统计正面朝上频率的试验、 连续抛两枚硬币的试验中由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来做很多次数的实验,我就准备了这样的几个超级画板,通过超级画板的演示,一是学生的兴趣更浓了,二是更加深了学生对概率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做好实践准备。

三、对学生错误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强化处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计算。典型的就是操老师曾提到过掷两枚硬币的问题,我在上

这章内容时也有意识让学生联系本地类似的一种赌博方式来探讨过这个问题,对于出现两正、两反、一正一反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一开始确实有学生就是不假思索的回答说各是三分之一,于是我就提出那赌双(即两正或两反)不是赢的可能性大些了吗?那谁还会去赌单(即一正一反)呢?在学生正感到困惑的时候,及时地把连续抛两枚硬币的超级画板演示一遍,让学生看到出现0个正面(两反)和出现两个正面的次数之和非常接近出现一正一反的次数,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就应引导学生利用树状法或列表法进行分析计算。分析如下:

1、树状法: 2、列表法:

硬币1 硬币2 结果

正 (正

正) 正 反 (正

反) 正 (反正)

反 (反反)

这样就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很多时候经验是靠不住的,必须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更浓厚的兴趣。 这就是我在本章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还望各位老师给于指正。

篇二:概率的意义 教案及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用了EEPO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体会概率的意义,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本着这一目标设计教案,启发、引导、点拨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中进行本节课的学习,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在活动中理解概率的意义,并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得到了求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的方法,这是我这节课最满意之处。

让学生分组讨论,能让他们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这可以使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数学学习。本节课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进而想去解决问题,再让他们个个小组自己讨论研究,进行小组之间的小竞赛,大大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上节课中有意识的留了个问题没有解决,在这节课中又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在学生了解并能简单计算事件的概率情况下,学生能又快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各个小组内部和小组间讨论交流得出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中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但是一节课不能只是小组交流学习,还要有自己独立学习的时间。在大部分学生基本都能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解决课后的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小组讨论本节课学了那些知识,派代表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一一列举出来。

在本节课中将EEPO的五要素——听、看、想、讲、做、动静有效的结合到本节课的学习中,的确通过分组讨论和让各个小组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不仅形成和构建了学生自己的知

识系统,而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其次,利用问题串构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线,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构筑探究思路、追求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正是EEPO所大力倡导的。

当然,这节课中也有做得不好的方面:由于EEPO的教学方式不是很熟悉,所以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浑水摸鱼,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还有当分组讨论时学生情绪激动,场面差点控制不下来,耽误了不少时间。所以这节课学生练习的时间较少,完成的练习不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学设计上还应更紧凑些,让学生能在一节课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练习进而能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EEPO的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也就把知识交给了学生。

篇三: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通过远程培训中《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专题的学习,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初中学生在统计与概率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大体如下:

1、初中学生在数据收集与表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掌握还是不错的;但不能利用它们做出决策。例如:分析某次考试成绩然后提出合理建议,一部分学生总是认为平均数越高越好,觉得中位数与众数没有作用。在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时也充分暴露出学生语言表达的贫乏,往往一句话结束,很不到位。

2、在概率的学习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区分必然事件,可能性事件和不可能事件;但是,有的学生以为“不太可能”就是“不可能”,“很可能”就是“必然”,以及“有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之间的混淆是普遍存在的错误。

例:判断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

(1)买一张体育中二等奖;

(2)马上要下雨了,中间那块红地砖会最早滴到雨点。

就这道题的回答,有一些学生认为必然事件与可能事件没什么区别,都意味着某事将要发生;另外一些学生认为可能性很大的就是必然事件,不太可能发生的就是不可能事件。

3、误认概率是一个似近似值,由于中学介绍的概率统计内容只是初步的知识基础,再加之受到传统确定性数学思维的影响,所以很多问题在道理上是难以说清的,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如以抛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为例,按照统计定义,随着抛硬币次数的增加,出现“正面”朝上的频率越来越稳定于1/2附近(但总不能稳定地等于1/2),教材上也说“抛100次硬币,差不多50次正面朝上,50次反面朝上”,于是就误以为1/2是“正面”出现频率的近似值,是通过四舍五人得来的,按照古典定义,每次抛硬币时,各面出现的可能性假定是相等的,由于所出现的情况只有两种,所以“正面”出现的概率是1/2,但由于硬币两面质量形状不可能完全均匀对称,所以各面出现的可能性也不可能是绝对相等的,因此这个1/2也易被误认为是近似值,事实上,受确定性数学思维习惯和经验的影响,以及原有认知基础的限制,中学生学习时要完全把握概率概念的本质,需要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教学中应明确概率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定值(准确值),而不是个近似值。

针对上述学生在学习概率与统计过程中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在我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解决的:

1.用活动的方法有效开展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教师应重视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学生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或理解偏颇。教师要指导和影响学生改变

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

2.给学生更多练习的时间。首先,内容上必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安排,这样安排不仅符合概率与统计的特点,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数学教学中仅用口头教授的方法很难改变学生直觉,虽多次纠正错误概念,但还是可能出现。教师应创设环境,鼓励学生在较多的时间内用真实的数据、活动以及直观的模拟实验先核查、修正或改正他们后来的错误认识。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利用时间合作深入调查生活的事例,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做出合理估计与统计。教师在教学中,因不断收集从学生那里得出的新认知成果,并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3.借助游戏或者实验活动,体会“统计与概率”抽象的概念

初中学生尚缺乏抽象的思维能力,对于统计与概率的概念,以及随机性和随机现象的规律性较难理解,教师应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同时,加强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避免单纯的数字运算,借助游戏或者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篇四: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探索、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整个教学过程贯穿“怀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概率”概念枯燥抽象,学生似懂非懂;抛币试验简单无趣,道理似易实难;教学活动,单调乏味;思辩之美,无从体会——“随机事件的概率”对许多高中教师而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抛币试验是取是舍?频率估计概率的题型训练是否必要?再三权衡,笔者认为,抛币试验是本节课的精华,唯有亲历随机过程,体会其随机性与规律性,才能真正理解概率概念;另外,关于频率估计概率的题型训练,笔者则一笔带过——因为频率估计概率,重在其思想方法,而非具体操练,而且对具体估计值的处理,没有确信的统一方法.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随机现象有趣的一面,纠正生活中一些错误常识,更客观的看待一些“偶然”情况;能使学生在紧张而活泼的教学环节中,亲历随机性和规律性的统一过程;能使学生初步理解随机性,并感受利用统计方法处理随机性中的规律性——随机性是表象,规律性是我们研究的主题.

当然,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使严谨的课堂更具弹性,我还做了其他准备,比如模拟抛掷骰子试验,赌徒分金币等学生感兴趣的且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适时的给学生拓宽知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娱乐、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创设情境,引导经历概念和模型构建的过程.概率涉及到很多的新概念和模型,要使这些新概念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概念和模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生成概念、提炼模型,发现计算的法则,教师且不可因教学时间紧而淡化概念、模型构建的过程否则,学生因获得孤立的概念、模型,无法在纷繁的问题情景中去辨认,从而导致解题思想僵化.构建知识网络,引导把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能否准确迅速地运用概念和模型解题,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概念和各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否真正把握,我们平时说“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从本质上说就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即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否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概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新概念、新模型和已有的概念和模型进行对照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引导感悟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 概率问题求解的关键是寻找它的模型,只要模型一找到,问题便迎刃而解而概率模型的提取往往需要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常常因题设条件理解不准,某个概念认识不清而误入歧途因此,在概率应用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问题的情境中感悟出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获取模型选取的经验,久而久之,感受多了,经验丰富了,建模也就容易了,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篇五:统计概率教学反思

“概率与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程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正确区分“不可能事件”、“可能事件”、“必然事件”三类事件在数学中与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法,借助频数或频率的大小,初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现代的课堂教学设计一切要从学生出发,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探究,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注重对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统计与概率》的阐述中提出“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应注重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要求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本班学生从传统教材的使用过度到新教材的学习,会有不少的困难和不适应。师生之间从没有默契和配合,学生的拘谨和胆怯是难免的。因此采用一种特殊的活动选举总统来解决这个矛盾,再通过掷硬币的时间解决学生数据收集的体验的全过程。

刚开始学习统计知识的学生,在对概率的认识上往往是一种直觉上的感受,而不会通过时间去验证,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要首先培养学生用实践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去解释其规律性的东西。

在教学上,通过学生的认识模式规律,着眼于学生的信息获得处理传播与发展的过程,其基本思路如下;

认知过程:提供情景,诱发验证,提出诘问,了解学生的推理。 先行组织:阐明目的,呈现相关知识,提供材料,认识接受。 探究训练:呈现问题,收集数据,加以实验,整理数据,反思解决。

归纳思维:形成概念,解释资料,运用原理谈就是的活动课使学生喜爱的一种形式,它给传统的灌输教学带来了生气和思维创新的环境,但是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预料到将要发生的可变的结论,因此,处理好这些可变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抛币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应该趋于一个稳定的值1/2,从而来说明为什么仅仅用频率这个概念还不能够表明问题的规律和特征,必须再用到频数这个概念。但是学生的试验次数太少,算出来的频率误差很大,而课堂不能进行长时间的实验,因此频率的值还不能说明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知识探究的衔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