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文学库 > 实用文范文档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价优秀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价优秀报告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24W 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价优秀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价优秀报告

篇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价报告

在《season》中,教师比较科学合理地运用了以信息化手段为主的多种教学手段,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解决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明显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水平,体现出了信息技术在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和全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我认为本节课做得好的方面如下:

⑴在本节课中,教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自编自演故事、同桌交流会话、角色扮演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语言学习环境。不仅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协作交流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 ⑵王老师使用了语音室,体现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使用相应的技术辅助教学。完全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六大优化策略相符合。

⑶在Step 1 :Warming up阶段,Free talk 为学生提供一张新年和圣诞节的图画,Revision出示一张服装店的图画,这利用了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⑷Step 2:Presentation用猜谜的形式学习新单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⑸Step 3播放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巩固新学单词。

⑹在教完单词后,王老师引导学生练习了两段对话,并且先后两段对话,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降低了教学难度,符合小学生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特点。

⑺每次学生两两对话,之前王老师尽量T-S示范,利用了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降低了对话的难度,增强学生表演对话的自信心。

⑻步骤清晰,讲练结合,重难点突出。

下面是本人认为值得商榷的地方:

⑴spring , summer, fall (autumn ) , winter这几个单词是生词,可在教读音之前就点名学生读,如spring和winter两个单词是生词,可老师是在呈现图片后马上叫学生读,然后又带领全体同学多遍朗读,给人以作秀的感觉。

⑵王老师用全英语组织教学,可是好像没有考虑学生听力能力。比如讲spring及season后,老师问“What season is it?”学生都没一点反应,我觉得,学生至少应该会说“It’s….”因为“What’s this/that?”的回答学生应该朗朗上口了。还有在讲fall(autumn)时,老师问“What color is it?”“Is it red?”“Is it yellow?”学生都也没一点反应。对于颜色词及它的简单问答,学生应该早就掌握了。要不就是老师平时,用英语组织教学比较少,不然学生就不可能反应这么慢。 ⑶Step 4:创设情境里的那段话似乎难了些,学生操练的时间又很短,学生在表演的时候结结巴巴,王老师似乎没介意,很快进行下一步听录音阶段,让人感觉这一步有点像走过堂。

课例2《找春天》

一,教学设计:

1,课题概述能够说明课的基本情况,以及课的意图。教学思想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2,教学目标分析: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阐述比较清楚、具体。

3,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列出了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教学策略与目标基本统一,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展开。

4,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ppt,以及阅读材料。导航比较清晰,无错误链接,图文比较清晰。

二,实施过程:

安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课堂气氛活跃。从找春天、说春天、抓重点词读课文、拓展阅读、写春天,条理清楚,环环相扣,一步步实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过渡也比较自然。

教学策略要求明确,对师生的要求比较具体、可操作性较强。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

三,有待改进:

1,知识目标,没有具体指出哪些词需要认识和掌握,而且课文讲授过程中没有具体出示。 2,有些目标不太符合年段特征,比如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后进行仿写创编,这样的目标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似乎要求高了些。

3,部分教学媒体ppt比较简单,对于其呈现的内容未作说明,可操作性不强,应该更细化。 4,本节课没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小组讨论自己心中的春天,以便资源共享。 5,时间安排不合理,以至于最后环节时间仓促。并且时间分配有点平均,没有突出重点。 以上只代表个人意见,不当之处敬请谅解与指正。

课例3《电磁继电器的应用》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的内容,这节课属于“电磁继电器”这节的继续和延伸。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利用电磁继电器制作出报警电路,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电磁继电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属于“物理走向社会”的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在这节课上,信息技术创设了适当的学习环境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有效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益。如:教学开始阶段利用录像,使同学们看到自动化生产线和高电压危险环境中使用了许多的电磁继电器,体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拉近了学习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学之中利用课件展示、实物展示、图片展示等做法,又使学生们迅速理解了继电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尤其让学生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开展简单的电路设计,使同学们能在虚拟的环境下,在人机交互中应用继电器进行设计,不仅达到及时修正使用错误和强化正确设计的目的,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仿真物理实验室这一工具软件的支持是实现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的关键,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益,解决了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重新选择教学材料并确定了教学内容,使得《电磁继电器》的教学体现出一种生气,更加富有“时代感”。

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体现在:

1、本课比较成功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合起来,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基本到位。

2、本节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进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目标阐述清楚、具体、可评价。

3、对学习者特征分析准确。

4、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课堂上部分体现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设计有层次性,体现了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

5、培养了学生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值得商榷的地方:

1、我认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于一些难点内容,比如让学生设计和完成的实验,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引导才行,不然全体学生不一定都能完成任务。

2、我觉得整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得到体现,这样就导致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3、应该增加师生共同探讨的时间,学生设计好了以后,应该把学生的方案进行展示,或让学生先进行讨论,老师、学生来帮助判断看看每组方案的可行性。这样学生从实验中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4、教师缺乏对学生应有的'正确的评价,课堂气氛沉闷。

篇二:模块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价报告

一、在教学设计方面:

课题概述能够说明课的基本情况,以及课的意图。教学思想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分析与课程整体学习目标一致,体现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符合年段特征,与学习课题相关,目标阐述比较清楚、具体。学习者特征分析列出了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教学策略与目标基本统一,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展开。各教学环节的操作描述具体,有清晰的目标说明。活动设计具有层次性,体现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但没注重学生差异。未提供教学评价。能够说明课题学习所需的资源(人力、信息资源、工具等)的支持,以及学习环境。教学资源与主题相关,表现形式合理,基本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导航比较清晰,无错误链接,图文比较清晰。

二、在实施过程方面: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课堂气氛活跃。安老师从找春天、说春天、抓重点词读课文、拓展阅读、写春天,条理清楚,环环相扣,一步步实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过渡也比较自然。教学中体现了学科特色。媒体运用较恰当,

但比较简单,可以在找春天、说春天环节适当增加些视频或动画,我觉得会更好些。

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对字词的把握这是重点,必须让学生会写且理解。在这方面还欠缺。时间分配有点平均分配,没有突出重点。

篇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

本案例,我选择了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一)进行课例评价,该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设计和展开:

[教学前期分析]:第一,对教材进行了分析,课例《找春天》是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结合时节,把孩子们引领到大 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 活,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

第二,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首先,本设计与学习课题相关,其次与课程整体学习目标一致,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其也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节课目标阐述清楚、具体。本课的知识点集中在会认、会写9个生字,至于仿写创编有些不符合年龄段,要求过高。

看得出教师深钻教材,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在设计中教师没有列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另外发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了实用、有效的课件。根据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媒体的直观的演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识字任务。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反复多形式的阅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与策略]: 从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2、课文处理;3、和教学策略;4、扩展阅读;4、仿写创编等程序上展开教学环节。通过先是创设情-整体感知-感受领悟-扩展阅读-选择喜爱的文字阅读-课内外延伸让孩子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得到了升华。总体感觉《找春天》一课的教学策略与目标基本

统一,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展开。各教学环节的操作描述具体,有清晰的目标说明。如紧紧抓住课文文本,词句去感受春天。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读“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仔细地找啊找啊”使学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感悟,把学生带入了春的世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教师重视学生阅读。从读入手,以读导读,以读导写。尤其在教师范读后学生试读环节,处理的非常到位。教师在具体语境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通过学生谈感受这一环节,抓住 “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冲、奔向、脱掉”等重点词语和“春天像害羞的小姑娘”等重点句子,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教师通过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春天,观察春天,感受春天、品读春天、描绘春天。但在结束语时,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春天这一大好时光,珍惜光阴,努力学习,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不明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注重不够。 [教学资源]:能够说明课题学习所需的资源(人力、信息资源、工具等)的支持,以及学习环境,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PPT、阅读材料)

[教学实施]:1、教材处理:本节语文课,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本节课决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的一些知识,而是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如“脱掉、冲出、奔向、害羞、仔细、探出、早开、吐出、解冻”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这是学习的重中之重。课堂上,语文味表现在“自读课文”“ 带着感情再次朗读”“扩展阅读” 的“读味”,“仿写创编”的“写味”。但“仿写创编”难度对于二年级学生较大。

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平实,虽然不精彩,但很扎实。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安排合理,能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找春天、说春天、抓重点词读课文、拓展阅读、写春天,条理清楚,环环相扣,一步步实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过渡也比较自然。教学中体

现了学科特色,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是主流。合作探究时间稍少,时间分配有待商榷,没有突出重点。板书设计过于简单。

3、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合理整合,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电教手段相结合,运用课件和学生主动探究、反复阅读来体会和发现春天,以此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者很明显的是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体现了主体地位这样的一个学习模式,体现新课改理念。

4、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但仿写创编只提问了个别学生,建议是课堂应加强检测。

[教学评价]:在本课例中,未提供教学评价,所以建议应该加以补充。教学评价设计要有可操作,体现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学设计选取的教学组织形式与该方案的教学内容密切相符,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有利于本节内容知识的系统传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所选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组织的教学适应学习者的特征,所采用的整合实施方法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教学活动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篇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

看完了安瑞洁老师《找春天》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视频,我试着对这堂课进行如下点评:

1、教学设计方面:安老师设计的很全面,有概述、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课题概述说明了课的基本内容,以及本课的感情色彩。教学目标分析体现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列出了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有清晰的设计意图说明。

2、实施过程方面:(1)教学过程方面。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紧扣“找”字,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并且把找到的春天带到课堂上,设计精练合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能很明显地发挥出来。学生动脑、动手又动情,开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运用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入到学习中。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课文画出喜欢的词句和有相同感受的词句。学生交流找到的词句,教师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诗如画的语言给予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也启动了学生丰富的课外积累,或联系有关春天的词句,或比较印象中的春天,课内外阅读在此汇合、碰撞,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感知与表达。安老师让学生仿写创编,使同学们将课外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课文内容有机交融在一起,升腾出了发自内心的理解与赞叹。他们在开放的思维空间里将课内外的信息有机融合,放松地表现自己,发挥着自己的潜能,经历了由读到写,由积累到运用的全过程。使实践体会和课堂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教态方面。安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课堂气氛活跃。(3)多媒体方面。媒体运用较恰当,教学资源与主题相关,表现形式合理,基本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航比较清晰,无错误链接,图文比较清晰,但比较简单。(4)不足之处:对二年级学生,字词的把握这是重点,必须让学生会写且理解,在这方面还欠缺。我觉得对于各阶段的时间还要很好地调控。

篇五:模块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找春天》

一、教学设计方案点评:

1、课题概述:对教材版本、学科、年级作了说明,但总体感觉介绍得太笼统,对学习内容和本节课的价值、地位及重要性介绍不够清晰。

2、教学目标分析:使用了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阐述比较清楚、具体。但有些目标不太符合年龄段特征,像阅读相关资源,进行仿写创编,这样的目标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似乎抽象了点,要求也高了点。

3、学习者特征分析:对学习者的学习起点能力、学习态度能力、心理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但有些欠缺,应再具体些: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等。

4、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无论采用什么具体模式、什么技术手段,它的重点都应该落在课程上,应该增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本节课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PPT,以及阅读材料。具体怎么使用、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没做设计说明。

5、教学过程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设计教学活动时,能根据教学活动的特性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选定,并采用相应的技术工具作为支持;

能根据实际情况动态选择,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做到了教学策略与目标基本统一,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展开,教学策略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便于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教学策略要求明确,对师生的要求比较具体、可操作性较强。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教师采用的不是传统的讲解,而是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课文。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教师通过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春天,观察春天,感受春天、品读春天、描绘春天。但在结束语时,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春天这一大好时光,珍惜光阴,努力学习,使主题得以升华。

6、在本课例中,未提供教学评价,所以该部分应该加以补充。

二、教学资源点评:

在本课例中,针对教学现状和学习目标,选择了合适的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PPT,以及阅读材料,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于其呈现的内容未作说明,可操作性不强,似乎就是为了说明我是用了信息技术的,没有说明设计目的、如何链接与导航, 在以各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整合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高效地解决学科课程中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课课件设计很好,但视频中可以看出,老师过多地展示多媒体,忽视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