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文学天地 > 散文 > 描写乌镇的散文

描写乌镇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73W 次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乌镇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乌镇的散文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1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一直是优美的所在,是解不开的情节,是抛不掉的相思,是忘不了的前世缘。

如果没有黄磊和刘若英的那次造访,乌镇会更加安静醇美,但也幸亏那次惊鸿的回望,让更多人记住了乌镇的似水年华。

其实,在江南六大水乡中,乌镇一直是最安静的,她不为谁所动,任何时候去都那样气定神闲,乌镇也一直在等待,等待你去感悟似水流年,感悟家园亲情。

今天古镇的东大街西大街被规划为景点区,一进古镇你就会发现,时间仿佛在乌镇停止了。乌镇奇迹般的保留着清代江南的水乡建筑格局。一条河流穿街而过,两岸房屋排列,长廊蔽日,小桥相连。如同风景一般的生活着古镇,会让每一个到乌镇的人长长的沉默和惊讶。

经常有游客人问,乌镇为什么叫乌镇?三个乌镇人会告诉你三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因为泥土肥沃色黛,鱼米之乡,不知饥馑;有的说,唐代一个姓乌的将军誓死保护乌镇,血流此地:还有一个会笑着用手指着乌镇的老房子说,你自己看看呢……

原来,乌镇的老房子都是黑色的。和其他古镇一样,乌镇所有的房屋,都是临水而居,面水而居,跨水而居。可乌镇还独创了最美丽的小水阁,它们都是空架河流之上,宛如建在水中,形成沿河而架的小水阁。下部用木柱或石柱打入河床,上架大梁,再构建房屋。远远看去,象飘在水上的小船,又比小船宽敞,微风吹过,河水轻轻流过,仿佛这些小水阁也在缓缓飘摇,便是一副活着的水墨画了。正是乌镇的水阁,

让她有了一个最美的名字——最后的枕水人家。

转过财神湾,绕过逢源双桥,便是东大街的起点了。经过街头一个清代的香山堂药铺,就到了街道。街上很安静,整个镇子象睡着了一般,家家户户都是两层木楼,面河当街。巷子很瘦,房子也很小。江南气候多潮湿,一楼当然就不做卧室了,吱哑一声,哪家二楼的窗户开了,一个阿婆静静的看了你一眼,又关上了窗子。就这样走在老街里,言语便是多余的了。只是,你从来一眼看不到尽头,家家连排着的楼房,将街道逼仄得愈显曲折。细心的,就会悄悄打听一下,乌镇人会告诉你:“街道要是做成直直的,遇见弓箭的追杀,怎么逃命呢?”房子全是木头的,所以街道中间有一座“水龙会”,那就是当年的119了。看到这里,不觉宛尔,防火防盗乌镇都有了。

乌镇人总觉得很奇怪,老房子老街年轻人都不愿意住,都搬到新大街去了,有什么好玩的,你们应该去街道两边的大户人家房子看看,那里有百床馆,有木雕馆,民俗馆,钱币馆,里面才好玩呢。

可游客的想法和他们恰恰相反,大户人家的房子,庭院深深,宽大空洞,摆了再多的展品,也没有灵魂了,房子和人一样是要有灵魂的。所以,乌镇最美的,就是她破旧的民居,石块斑驳的小桥,依稀有点混浊的河水,还有就是象外婆一样慈祥的老人,住在里面。

只是有一户人家,是一定要去的,那就是乌镇人引为骄傲的茅盾先生。1896年7月4日茅盾出生在乌镇。茅盾十岁丧父,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童年时代,他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成年之后,茅盾考上北大预科班,又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潜心从事文学创作,以故乡乌镇为题材写了多部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后来在上海编辑《小说月报》,写下了著名小说《子夜》,建国后茅盾成为我国第一任文化部长。

乌镇人会告诉你,连毛主席写信给茅盾都称呼他“雁冰兄”,茅盾心肠好,常常回来看母亲,她老婆也是我们乌镇的。

茅盾的同乡妻子孔德止是一个文盲,曾经问茅盾“北京远,还是上海远?”茅盾和她相伴到老,很多人不解,一个文化部长的妻子居然是一个文盲?茅盾笑笑说,我可以改造文盲。

如果你去过乌镇,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家园故乡,什么叫温馨甜美,什么叫宽厚仁慈。即使是今天,大量的游客走进了乌镇,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乌镇人还是那样平静。老街上的百姓从来不会拉着游客推销一些劣质纪念品,连老街上的看门的黄狗,都是呆呆地打着瞌睡。只是游客多了,老先生们会摇摇头叹一句,我们喝茶的地方没有了……

不管是桥头,还是河边,都有很多茶馆,坐在夕阳下乌镇的长廊里,看着流水,想着心事,家就在桥边,耳边有洗菜的声音,偶尔空气中飘过一阵酒香,是哪家的'“三白酒”开了坛,身边走过一个江南的女子,穿的是自家做的蓝印花布的短袄,手里拎着一盒刚做好的姑嫂饼,是不是要送给她的情郎,他们在哪一座桥头相会,也许是相约去修真观听戏,桥下的少年捂着嘴巴偷听会不会笑出声来,远处有一只船要摇过来了,欸乃的桨,轻轻唱和着船娘的歌声……

似乎乌镇就是我前世的故乡,时间没有匆匆淹没她,替我保留着她的容颜,等着我回家。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2

最早知道乌镇是因了对江南水乡的那份痴迷,知道在江南有一个守着历史和沧桑、枕水而眠的小镇,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村庄守着那份清淡在岁月的年轮中荡涤。后来因《似水年华》的上映,更爱上了乌镇,爱上了乌镇的韵味。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有时是因为一个人,或是一个故事,而我爱上乌镇却因为它的闲时、恬淡、水墨风情。走入乌镇,仿佛走入了几百年前,仿佛回到了世外桃源!

乌镇的美,美在简约却不简单。天空、云朵、绿树、夏花、白墙黛瓦,晒着太阳的老人、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宛如人在画中游,画在人间走。乌镇的美,还美在素朴、天然。放眼望去,黑白分明、错落有致、水榭长廊、临水的木楼、都在静静的诉说着几百年来的曾经和沧桑。水墨的晕染、小桥流水的点缀、长长的青石小巷、偶尔走来的穿着蓝色印花旗袍的姑娘、让你一眼就会爱上那青花瓷般的忧伤,想起丁香姑娘。而这些更给乌镇平添了几分烟火红尘的味道。品来,如一个淡雅的女子,静静守着岁月,淡淡的韵味让人看到便爱上了那份淳朴和天然。

夜幕降临,乌镇的东栅沉积在一片宁静里。乌镇的西栅已经是灯火阑珊。酒吧、咖啡厅,人来人往,歌舞厅内已经是人声鼎沸,张扬着这个小镇浓浓的现代气息。走过这些喧闹的场所,来到桥上,只见一座座木楼内灯火通明,河面上映衬着灯火琉璃。河中上偶尔有一两条乌篷船穿行而过,载着欣赏夜景的游人。指点风景处,已是笑意盈满。那份满足、那份惬意已经写在了脸上,悦在心中!站在桥上放眼望去,宛如回到了当年的秦淮河上,仿佛看到了秦淮八艳在展示着自己才情之时,又流淌着辛酸的泪水……

逢源双桥在现实和梦境中无言的停留,带着浓浓的现代气息,又透着古典的韵致。让人感觉:繁华却不轻浮,落红尘而不世故。乌镇的桥是有记忆的,它静静的搁置在流水之上,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再抖落一地的故事……如英和文,直至终老!亦如齐叔,守候着那份真情在岁月里烹煮成相思,氤氲成酒,浓到醉人,忘我!人生难得投入爱的人,一世倾情只想换来一世倾心!

那长长的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在昏暗的灯光映衬下仿佛在诉说,诉说着几百年来的历史,诉说着前情往事,如同三生石,记录着前缘、今生、来世情。曾经,有缘的人们在这儿邂逅、擦肩、重逢、演绎出一幕幕的爱情故事。而生于北国的我也因为戴望舒的《雨巷》,前去乌镇寻梦,也为了能成为他笔下的丁香姑娘,买回旗袍和油纸伞,梦想着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邂逅一段情缘;演绎一个美丽的故事。可是,旗袍没有被我穿出韵味,而我也不是丁香姑娘,最后也只能徘徊在悠长悠长的雨巷,徒留下皮影戏里演绎的故事……

乌镇的邮局透着怀旧的味道;乌镇的桐油伞散发着香气,记录着历史和文明;乌镇上茅盾故居的清雅,记载着一代文人的精髓;林家铺子里各色印花旗袍的雅致、大染房里那印染花布的田园风情、木楼上临街一隅的守望、乌篷船上的一路风光、霓虹灯下的咖啡馆和酒吧、不夜城的歌声、小桥流水的叮咚、老楼几百年心酸的历史、橘子红了无奈的悲情、都在这个小镇静静地诉说着曾经,《似水年华》的上映,更让人们怀念那份久远的真情……

有人说,乌镇是个适合恋爱的地方。如果你爱一个人,请带他去乌镇寻梦,那儿的水、草、老屋都有灵性,她可以带给你不一样的感悟,让你与纷扰的红尘里找到一份纯真,从而放下执念,于一碗粥、一米阳光、一个笑容里感受幸福的味道!

我带着清澈的梦行至乌镇,又带着未醒的梦离开。我与乌镇的相遇在华丽与虚幻中开始,也在华丽与虚幻中结束。乌镇是一块浸染了春花秋月的老玉,供来往的人用心灵去珍惜和解读。是啊,乌镇在岁月的长河里书写着历史,乌镇以她的魅力、素淡、含蓄迎接着未来。印象乌镇,美在天然,美在韵味,美在闲适却风情!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3

我坐在渡船上,看艄公的船橹撑入平静的河面,划过一道波澜。

风不大,轻轻撩过我耳边的垂发。船泛在河面上,很静,没有想象中很大的水声。景色向后,船人向前,垂柳的长枝很静的垂在河面,投下她绿色的影子,窈窕身姿。几条渡船停泊在码头边,乌色的顶与乌色的瓦对映。渡船不像乌蓬船那样,行驶起来左右晃荡,很稳,让我的心渐渐静下来。

我喜欢在船中看那些傍水而建的老屋。在河面上看江南的细腻多姿,像是个女子,灵动秀气,乌镇真正的美,是那种经年而累的韵味。粉墙上爬满葱翠的腾蔓,又突然从中拓开一扇木窗。粉墙斑驳,哪位伊人在屋内享这黄昏美景呢?

走在青石路上,看长廊蜿蜒。长廊是自然的作品,那紫藤萝缠绕在上,成了一个天然的绿色“屋檐”。远望过去,余晖洒在叶上,折射出点点光晕,不经意晃了我的眸。我看不到尽头,又恍惚看到就在那绿色与光辉的交接处。那个交接处仍隐隐散着光圈,像是一片雾霭。最后才发现,其实不过区区几十步,但那种如仙境般的幻觉又挥之不去。

登上石桥,看湖面波光粼粼。累了,倚靠在石桥上,看渡船在石桥下穿过,看华灯初上,暮色四合。也没发现什么时候天竟全暗,只觉那天边的一朵红云褪去了,褪去了。夜晚的乌镇是个妩媚多情的女郎,她身着华丽长裙,笑容多情而又妩媚。灯光映在水中,被船橹轻轻一拨,便晃荡起来。金辉,灯火,在水中交织。现实与虚幻让我有些分不清,乌镇的窈窕身姿在幻境间缓缓呈现。灯火依旧看不见尽头,我想这便是辛弃疾的《青玉案》中的“灯火阑珊”罢。

狭长的小巷,空气有些湿润,糕点的淡淡清香飘散开去。不多会儿,我隐约听到了唱戏声。急着走去,踏上木桥,终于瞧见河岸旁的一家客栈,在水面上腾出一块戏台,对面正是看戏的好地方。可惜的是,我只能看到一侧,那唱戏的身穿一身绿色戏服,尖细的嗓音唱出江南的灵动,水中几条红锦鱼欢脱地食着鱼食。这种江南风光,我已是许久不见了。

离开木桥,买了些糕点,突然我发觉手背上一凉,只听耳边有人惊呼:“下雨了!”才撑起自备的伞往回走去。雨夜中,乌镇换了原先的妩媚,变的哀愁,伤感。微凉的雨打在河面上,溅起圈圈涟漪。水,是乌镇美得源泉,是乌镇古老的神话。我看到的雨打江南欲发美得如仙境般朦胧,捉摸不透。这种感觉,就像在夜晚雨中去看一个江南美女,她打着油纸伞,在青石路上行走。她回头,对你浅浅一笑,你还未看清她的真容,她边离开了。我呆滞地站在桥上,久久没回过神来。

感谢乌镇,让我看到了她的多情多姿,她的细腻柔美,怕是今后再也见不到与这相似的美景了。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4

少年时,人总有一个梦,烟雨朦胧的江南小巷里,一把油纸伞,撑伞的人穿过小巷,走上桥头,再伫立船头,一抹倩丽的身影,在水乡飘然游移飘。……化作庭阁窗前的画,凝入诗人心中的诗。一步一步,定格成江南最美的画卷。

繁复了年华,错落了经纬。

江南是水做的,乌镇就是一副飘逸的绢丝水墨画:小桥、流水、人家。成全了它所有的诗情画意。

水乡的桥是水乡的眼,从桥眼望过去,那幅图就叫江南。

河是水乡的街,百步一桥,四周依河筑屋,临河水阁,飞檐临波,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

诗书是水乡的风骨,多少风流才子在此驻足流连,酬唱诗文。

坐在乌篷船里,飘渺行舟如叶般游曳在水乡,心就这样柔软了。

江南的灰瓦白墙总带有些许忧郁的气质。江南水乡的宅院的情致大多不在门脸而在内里,内廷深院,画影斑驳。

雨天,坐在临水轩窗里,雨做的门帘,雨线落在水里,远处就是依稀的桥影,雾雨烟岚,景画难分。如卞之琳《断章》那般,烟雾深锁渺弥间。

放一盏河灯,莲台灼灼,烛光摇曳,仿若化入电影《青蛇》里,白素贞化身成人第一眼看到许仙在水阁书屋里教书,漫天飞花,诗意画然,从此深情一世……

夜色沉沉,一弯新月,挂起一片愁思,挂一弯淡淡的思念,想起那一年在此的大学毕业游,多添了许多离愁别绪。月光洒在水乡的窗户上,照下一地的思念,披上浅浅的月色,轻叩青石小路,坐在楼台水榭闲来看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那样的夜又是一个江南庭院的梦。

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事,多少吴越往事入梦来。这里是戏文最通俗的民间,昭明太子从师读书,小白菜沉冤得雪,矛盾和他夫人比邻而居的青梅竹马的情谊在这里一代一代传唱着。

尝尝微咸的姑嫂饼,带着糯米酒的微醺,洇染在拷花蓝布般青花瓷的等烟雨的心情里,融化在水乡里,一切如梦似幻,真假难辨。

夜里,红灯笼映照着水乡,照亮了梦,听着昆曲吴侬软语的调子从夜里飘来,人已微醉。还有什么,比化作水乡人,永远做水乡的梦更好呢。梦里,是谁说:来过就不曾离开……如此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