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学习园地 > 家庭教育 > 如何让孩子变得有条理

如何让孩子变得有条理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8.1K 次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如何让孩子变得有条理,希望有所帮助!

如何让孩子变得有条理

1.停止帮孩子收拾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往往是最困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能够变得更加有条理,你必须停止不停地帮他收拾。只有孩子自己开始管理自己的各种事物,才能开始自己学会对自己负责。我认为,这一步越早开始越好。

2.创造独立空间

你下一步需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独立空间以放置他自己的东西,这样孩子能够自主决定各种物品的陈列地点。不要为这个空间的杂乱而感到抓狂。划分清楚每个人的责任区有助于好习惯和责任感的养成。以下是两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1:各种衣服杂乱地堆在一起。

解决方案:为孩子购买一些收纳衣服的工具,比如衣柜、衣服收纳盒等等。

问题2:找不到讲义、课件、试卷等小零碎。

解决方案:使用各种文件夹,并且督促孩子按类别对这些文件进行整理。特别是他们的家庭作业,需要单独用一个文件袋放起来。

3.减少凌乱感

有些时候孩子的房间里会有很多不必要的物品,比如小收纳盒、抽屉等等。其实,这些东西的存在反而增加了整理房间的难度。我建议家长定期(例如每六至八周)帮助孩子清理掉不必要的东西,这样孩子的房屋会显得更加整洁。

清理玩具:其实你的孩子不需要那么多玩具,对不对?和你的孩子一起收拾这些玩具,并且清理掉那些他不再喜欢的部分。这样不仅能使房间变得更整洁,还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你甚至还可以定下一些规矩,例如玩具只能保持多少数量等等。

卖掉不必要的东西:和你的孩子一起为那些不再需要的东西定价,并且向亲戚好友甚至不认识的人推销。你们甚至可以在互联网上开一家小小的店铺。

捐给公益组织:和孩子一起把这些旧东西收拾起来捐给慈善组织。

床下收纳:有些时候,孩子的东西确实很多,而空间又不是非常充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一些不常用但却很必须的东西(如不应季的衣物)放入收纳箱,然后放在床底下就行了。

4.规定打扫流程

当你的孩子有一定条理性之后,这些建议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好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最初的一周或两周内“强迫”孩子完全遵守一套清理流程。做家长要学会现实一点,别对孩子的要求那么高。如果他的房间看起来比较整洁,并且不会因为缺乏条理性而干扰生活就已经很好了。

例如,以下是一种可行的清理流程。周一:书桌;周二:卧室;周六:书包。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我的朋友的孩子是整个城里最有条理的孩子。在她的家庭,每周日是家庭的清理日。每个孩子会以固定的流程整理他们的书桌、卧室、书包(包括里面的书本文件)。这个习惯看上去有些刻板,但当孩子熟练之后花不了多少时间。我的另一个朋友的做法是让孩子每天在睡前花10分钟时间进行简单的整理,这样做的效果也一样很好。

5.提高整理水平

最后,是时候提高孩子的整理水平了。这一步的重点在于,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整理流程,因为适合你和别人的整理流程未必适合你的孩子。同样地,也别因为别的方法看上去很好就强迫孩子遵循,这不科学。最重要的事情在于为孩子找到一个简单、易于接受的整理流程和相应的整理技巧,并且帮助孩子内化这些东西。

以下提供的这些技巧希望你能有选择地吸取:

同学的帮助: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忘记学校里的各种零碎事物,那么不妨固定地求助一个同学。拜托这位同学定期发邮件、打电话提醒孩子。当然,我觉得如果两个孩子能够相互提醒就更好了。

五颜六色的笔记本:为每门课准备不同颜色的笔记本,这样很方便进行查找和复习。

善用日历:建议你的孩子在日历上写下重要事件。在一开始,你可以每天提醒孩子写下重要事项。在他养成习惯之后,你就可以放手了。白板也是个好的工具,只需要把他挂在歆慕的地方就好了。

图片提示法:为孩子每天的必做事项(例如刷牙、收拾书包等)拍照,并且将这些照片贴在醒目处。图片会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运用记录本:列下需要做的事情(考试、还书期限、足球比赛等)并且每天检查这个列表。每天划掉已完成的项目将给人带来无穷的成就感。当然,也可以列下每件事情的“死线(deadline)”,可以起到督促作用。

设定闹钟:教孩子如何在固定日期运用手机或电脑设定闹钟。

别不切实际地期待孩子能够突飞猛进,只有持续地努力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变得更加有条理性。

如何让孩子变得勇敢

勇敢和富有冒险精神的孩子通常更容易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获得成功,但生活中却有不少孩子胆小懦弱,遇到困难畏缩不前。因此,如何让孩子勇敢起来,成了一些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只要遵守几个原则,让孩子变得勇敢就并非难事。

少一些无谓关心

【生活镜像】亮亮和小朋友做游戏时不小心摔倒了,他没有立即哭叫,正准备自己站起来。不远处的亮亮妈却满脸惊慌地跑过来,一把将孩子抱在怀里,喊道:“可怜的宝贝啊,摔疼了没有啊?”亮亮突然大哭起来。

【现象解析】如今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家长的过度关心和呵护成了培养孩子勇敢品质的一大障碍。这些无谓的关心会让孩子认为“原来这件事这么严重,我肯定会很难过!”或是觉得“原来这件事这么困难,我肯定做不到!”这种错觉让他失去对问题和自我能力的正确把握,即使面对一些自己能够克服的困难,也会因没有自信而丧失勇敢面对的勇气。

【视点提示】生活中,家长应适时“冷漠”,给孩子独立面对困难的机会,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应付所遇情况,从而克服对家长的依赖心理,锻炼独立性和自信心。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如果情况并不严重,家长就应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等孩子站起来后,再通过及时的夸奖来强化这种行为。这样,当孩子下次再摔倒时,就会勇敢地自己站起来了。

少一些威胁恐吓

【生活镜像】玲玲不好好吃饭,妈妈哄了半天还是不起作用。爸爸忍不住发火了:“再闹别扭就把你送给别人!”玲玲吓得乖乖端起碗来。以后,爸爸便常用这一招来对付玲玲。渐渐地,玲玲变得心神不宁,怕见生人,胆子越来越小了。

【现象解析】孩子关于“恐惧”的体验是后天形成的,来自家长的威胁和恐吓是形成孩子恐惧体验的主要来源。学龄前孩子对家长的依恋性很强,如果动辄扬言“不要你了”、“送给别人”,孩子容易产生被遗弃的感觉,变成内向胆小的“惊弓之鸟”。有的家长在孩子哭闹时经常用“狼来吃你了”、“妖怪来了”等语言吓唬孩子,也会让孩子的心理感到恐慌。

【视点提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方法,不要依靠威胁和恐吓获得孩子暂时的乖巧,应该善于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同时善于理解和赏识孩子,不要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他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及时发现他的长处和进步。例如孩子吃饭时总是把饭菜掉到餐桌上,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的精细动作和自制能力还不完善,出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然后通过赏识和鼓励,促使孩子改进缺点,比如:“你已经比以前好多了,继续加油,就能成为一个节约粮食的好孩子了!”

多一点亲身体验

【生活镜像】下雨了,妈妈给4岁的明明穿上雨衣,送他去幼儿园。明明高兴地跑在前面,忽然他发出一声尖叫,小脸吓得煞白,站在那里不敢动弹。妈妈跑过去一看,原来路上有条蚯蚓。妈妈在蚯蚓跟前蹲下,对明明说:“蚯蚓是益虫,不会伤害人,来,你碰碰看。”明明连连摆手说:“不要,我害怕!”妈妈用手指轻轻碰了一下蚯蚓,说:“不用怕,妈妈都敢碰,你是男子汉,还害怕一条小虫子吗?”在妈妈的鼓励下,明明小心翼翼地把蚯蚓捏了起来。“宝贝真勇敢!” 在妈妈的夸奖下,明明高兴地笑了。

【现象解析】孩子往往会因为对事物缺乏了解而产生恐惧,比如有的孩子害怕色彩鲜艳的东西,有的害怕突然出现的小动物等。另外,孩子对某些事物的恐惧也来自家长的影响,比如,妈妈看到蟑螂时连声尖叫,孩子就会因此觉得蟑螂是件可怕的东西。如果家长因为孩子害怕就任由他远离事物,不给他观察和接触的机会,只会让他对这些事物产生更深的恐惧心理。

【视点提示】孩子的这种胆怯大多是因为缺乏自信才产生的,而自信要建立在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当孩子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时,家长应先教给孩子相关的知识,帮助他建立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让孩子明白这个事物并不可怕,然后再通过亲身示范,鼓励孩子自己去感受和体验,从而消除恐惧感。如有的孩子害怕小动物,家长可以给孩子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让他建立对小动物的.正确认识和良好印象,然后通过示范和这些小动物相处的方法,鼓励孩子去亲身接触,这样,孩子的恐惧就会烟消云散了。

多一点快乐冒险

【生活镜像】7岁的乐乐和爸爸打羽毛球时,不小心把球打飞上了房顶,乐乐对爸爸说:“帮我搬梯子行吗?我要爬上去捡球。”爸爸说:“我可以帮你,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什么条件?”“爬房顶是很危险的,你一定要抓牢梯子,到了房顶不要乱动;另外,为了你的安全,爸爸要和你一起上去。”乐乐答应了。在爸爸的帮助和保护下,乐乐顺利地拿到了球,小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

【现象解析】勇敢与冒险是紧密相联的,适度的冒险是培养孩子勇敢品质的重要方法。有些家长因为怕出危险,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冒险精神的培养,这样会让孩子滋生依赖性强、意志薄弱、责任感差等缺点,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当孩子对冒险性的活动产生兴趣时,家长千万不要毫无理由地拒绝孩子,更不要训斥和吓唬他:“掉下来就没命了!”“你想找死啊!”这会扼杀孩子可贵的冒险精神,使孩子变得胆小怯懦。

【视点提示】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应该鼓励孩子玩一些带有冒险成分的游戏,比如荡秋千、滑板、游泳、骑自行车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尝试坐过山车、登山、跳水等。面对孩子的冒险活动,家长要从容对待,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赞赏。当然,家长一定要事先给孩子讲明活动的危险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必要时,和孩子一起活动,一起冒险,给他具体的指导和必要的保护。

如何让孩子变得有主见

1、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总觉得不如别人,对自己力量的认识和可能达到的成就估计很肤浅,不稳定,完全从属于别人的评价。因此,做父母的要以肯定的语言评价孩子的各方面的表现,切忌以怀疑或否定的语言对孩子说话,如“你看×××做得多好”,“你看×××穿的衣服多好看”等。这很容易使孩子怀疑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孩子要向别人看齐,加重了孩子的从众心理。

父母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对他做的事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对自己的认识,从而相信自己的力量。

2、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年龄小,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他们主要是按自己喜爱和厌恶的情绪来判断人物和事物的是与非。孩子模仿性强,控制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看别人怎样,自己就跟着别人学,难免会有些不当的言行。对此,家长既不能忽视也不可羞辱惩罚。恰当的做法是耐心地正面诱导、纠正,使孩子通过成人对其行为、言语的评价,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如孩子听见某些人说了脏话,于是就跟着学,这时父母需要解释清楚,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不文明,不要学说等。这样屡经疏导,幼儿便不至因从众心理而仿学不良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有了自信心,又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事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盲目地随从别人。关注孩子从众心理的种种消极表现并引导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对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活跃

争论,是一种人们主动地通过语言交流信息,进行思维能力锻炼的形式。学会争论,给孩子一个主动发挥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热烈的气氛中通过适度的争论,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确立自己的地位,同时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有时候,孩子在心理上受到压抑和委屈,也可以通过争论得到宣泄和转移。

许多家长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听话。”“不许多讲!”或者看见孩子之间的“吵闹”就强行制止。剥夺孩子这种争论的机会就等于取消他们自我锻炼的权力。我们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家庭中,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也越来越明朗,他们有自己的自尊和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有与我们父母同等的行为身份与权力。这就是说,他们有愿望而且可以和我们一起交流思想,交流情感,参加社会活动。

孩子们之间的争论,表达了他们幼稚心灵的感知。他们能够积极开动脑筋,组织言以达意的词汇与语句尽快地表达自我意识,这何尝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现象?当然,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强调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不能用粗鲁、脏秽的词句来进行简单的,不正常的人身攻击。但做家长的要相信孩子,他们的争论是为了共同了解世界,达到一个统一理解与认识的标准。

孩子与长辈们(包括家长、老师)的争论,不要看作是对长辈的不尊敬、冒犯。许多时候他们的争论仅仅是为某一具体的事物而发表的独立见解。虽然往往是片面的,但通过这种争论,他们能够从别人那里学到有益的知识,完善自己的认识,又可以加深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沟通。这种争论是他们对长辈信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因为他们认为,在他们提出观点之后,我们一定会给予解答,他们常常会为自己的小小发现而高兴,为自己能够用如此身份来与我们对话而感到自豪。所以,面对他们的激昂语调,我们要接受平等对话的角色地位,表达我们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体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一旦发现自己的谬误之处应尽快纠正,更不能用自己不明白的道理或明明知道是片面的道理来维持自己所谓的“长辈”形象,若是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失望,降低对我们的信任感。

争论不是争吵,而是各抒已见,特别是让孩子们的真实情感和理解主动暴露出来,通过自我的再认识,再提高,达到认识与理解的统一。这就锻炼了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增长了与朋友、与长辈相处的能力,掌握了生活的智慧。在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要加强对他们语言修辞、思维及反应能力的锻炼,让他们学会开展争论,发挥争论的积极作用,去塑造他们健康的、完善的人格。

破译宝宝最恐惧的8件小事

恐惧事件1 妈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妈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时候,壮壮正跟姥姥玩得高兴呢,所以妈咪悄悄地出门,他居然一点都没有哭闹。等他想起要找妈咪才发现她突然不见了,壮壮好一阵哭闹,最后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怀里睡着了。从此,壮壮每天都把妈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准备出门,壮壮一双小手便铁钩似地揪着妈咪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

壮胆策略:

在宝贝分离焦虑开始形成之前就开始训练他学习适应和妈咪之间短暂的分离,每次妈咪离开时都要教他和妈咪道别。每次外出的时候,要明确地告诉宝贝,妈咪要去哪,并以宝贝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比如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坚持这样做。和宝贝玩分离的游戏,在跟宝贝告别时给他一个喜爱的玩具,给他一些他感兴趣的许诺等等,让这些带给他一些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与妈咪分离给他带来的恐惧感。

恐惧事件2 会叫的电器

那个怪叫着吃灰尘的长鼻子会不会把我也吃进去

每当妈咪用吸尘器时,丁丁就会在一旁吓得声嘶力竭地大哭大叫。有一次,他甚至亲眼看到它吃掉了一小块纸片呢!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你没看它那长鼻子在地上闻来闻去的,肚子里轰隆隆地怪叫着,好像饿坏了的样子。说不定妈咪没看住,它就会把自己给吃进去呢。

壮胆策略:

除了吸尘器,宝贝可能还会害怕其他发出噪声的家用电器。不管宝贝懂不懂,都要简单地向他解释吸尘器的作用以及它“怪叫”的原因,并且告诉宝贝这个东西不会对他造成伤害。耐心地向宝贝演示怎样开关这些电器,让他明白他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开关来控制这个东西,这样可以帮助他理解他们无法伤害他的道理。

恐惧事件3 观叶植物

阳台上那盆长着好多眼睛的花会抓住我不放吗

一些热带观叶植物有着鲜艳的色彩或者纹路,它们大大的叶片有时候会让宝贝觉得非持惧。露露就是这样,她不敢看,更不敢摸阳台上的那盆被妈咪叫做“花”的东西,即使父母把叶片揪在手里,她也会吓得哇哇大叫,一个劲儿往后躲:“妈咪,你看,好多眼睛呢!”……防止幼儿产生害怕心理

壮胆策略:

不要强求宝贝去接近他害怕的观叶植物,这样会加重他的恐惧感。父母可以经常当着宝贝的面去摸摸那盆观叶植物,夸夸它漂亮的颜色等,以行动来告诉宝贝,它不会对人构成伤害。等到宝贝敢看那盆植物了,再抱他到跟前看看,慢慢过渡到自己用手摸摸,通过这些让宝贝获得一种有关这株植物的经验,并慢慢地建立起它不会“吃人”的概念。

恐惧事件4 那个把天撕裂了还大喊大叫的东西会不会把我也撕裂了吃掉

豆豆望着窗外被闪电撕裂了的天空,听到震耳欲聋的雷声,简直吓呆了。豆豆恐惧地哭叫着躲进妈咪怀里,她用小手捧着耳朵,小脸埋在妈咪胸前,不敢看,不敢听,但是又忍不住悄悄地调转头去瞅一眼窗外。“它把天……撕破了,它生气了!”她就这样翻来覆去说着这两句话,等待那个把天撕裂了大喊大叫的东西消失。

壮胆策略:

不常见的雷声或者其它巨大的响声都会让宝贝感觉恐惧莫名。这时候,不管宝贝懂不懂,父母都要向她解释这些声音的来源,并且告诉她这些东西不会伤害到他。 为了帮助宝贝习惯这些声音,平时可以在家适当地和他玩玩噪声游戏,比如给宝贝买个小锣、其他可以敲出比较大的响声的玩具,或者干脆利用家里的厨具比如金属材质的锅盖和锅等,敲一敲,让宝贝习惯这种噪声,并借此向宝贝说明,雷声也不过是一种声音,下雨的时候才会出现,并不可怕。

恐惧事件5 陌生人

一个不认识我的人非要抱我亲我,他一定是想把我从妈咪手里抢走吧

当当在家活泼调皮,常常惹得一家子笑个不停。这个在家活跃非凡的小家伙,出了门可就蔫了。奶奶想抱抱他,他赶紧把头藏妈咪怀里,双手紧紧地拽着妈咪的衣服,生怕被抢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脑袋,他哇一声就哭了。家里来个客人,他一定拽着妈咪不松手,碰到长得强悍点的叔叔,他还吓得不停地哭闹,不把人哭走绝不善罢甘休。

壮胆策略:

怕生是大多数宝贝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一般到2岁左右,这种现象会得到缓解直至最后消失。对待怕生的宝贝,千万要尊重他的选择。他不想让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强他。父母可以将宝贝抱在怀里,在他离陌生人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让他慢慢适应那些陌生的面孔,一点点地接受陌生人。平时可以多带宝贝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动跟邻居朋友打个招呼,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陌生人,帮助他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

恐惧事件6 臭巴巴被吸下去了,我也会被那怪叫着的漩涡揪下去吗

萌萌习惯了坐盆,习惯了用自己的小浴盆洗澡。当妈咪第一次让她学坐马桶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臭巴巴被马桶里的漩涡冲下去,她惊恐地哭叫起来。当天晚上,当她第一次在浴缸洗浴时,另一段类似的恐惧经历再次吓得她吊着妈咪的脖子尖叫起来。

壮胆策略:

下水道是很多宝贝无法理解,并因此产生恐惧心理的诱因之一。因此,有的宝贝在家习惯了坐盆,上了幼儿园就可能对幼儿园的小马桶或者便坑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心理,严重的甚至因此不肯再去幼儿园。当宝贝因此恐惧时,父母不要强迫宝贝,让他继续坐盆、盆浴,给他一两周时间缓解这种恐惧心理,同时,在浴缸里没有水的情况下可以特意让宝贝到浴盆里玩耍,让他熟悉浴盆,逐渐消除他对浴盆的恐惧心理。上了幼儿园的宝贝可以跟老师商量,让他先带上自己的小便盆过渡一下。每次用浴盆给宝贝洗澡时,记得一定要在放水之前用浴巾将他包裹好,抱他在怀里,这样也可以降低他的恐惧心理。

恐惧事件7 小猫竖起身上的毛,弓着背,很不高兴地看着我,它想狠狠地咬我一口吧

杭杭看到邻居阿姨家的小波斯猫,好奇得不行,他总想去摸摸那只毛茸茸的小动物。这天杭杭总算逮着机会接近了小波斯猫,他的小手刚伸出去,小猫就竖起身上的毛,弓着背,一副不高兴的模样。杭杭立刻吓得大哭起来。从此只要看到毛茸茸的小动物,他就吓得往妈咪怀里钻。

壮胆策略:

宝贝这种对外界事物产生警觉的现象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成长的表现。如果宝贝害怕小动物到了很过分的程度,可以给他买一些有关小动物的图书、光盘,让他通过这些了解更多有关这些小动物的知识,这样可以帮助他消除恐惧心理。平时还可以给他多一些接触这些小动物的机会,尝试给小动物喂食、观看它们玩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去摸摸小动物等等。随着宝贝长大,他会逐渐接受小动物,他对小动物的恐惧心理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恐惧事件8 你看那黑咕隆咚的房间是不是怪物的大嘴巴那些看不见的牙齿一定会把我嚼个稀巴烂吧

童童怕黑,每天晚上都要开着灯才能入睡。天一黑,他就不敢出门,并且坚持要打开所有的灯,不管他在哪里,每个房间的灯都要大开着,这样他才敢安心地玩耍,否则就会哭闹不休:“妈咪,那个黑怪物会把我吃了。你快开灯吧!”

壮胆策略:

因为什么都看不见,随着宝贝生活经验增多,想象力日渐丰富,很多宝贝都会对黑暗的环境无端地生出许多怪异的想象,并因此恐惧万分。因此,父母平时不要给宝贝讲情节恐怖的故事,睡前不要用“你再不睡,大灰狼就会吃了你!”“你再不睡,警察叔叔来抓你了!”之类的话哄宝贝入睡。如果宝贝怕黑,可以在他入睡前给他开个小夜灯,平时可以一家人在黑暗中玩玩摸人游戏,或者蒙上眼睛玩听声抓人的游戏等等。

幼儿教育:孩子爱说大话该怎么纠正:

孩子爱说大话如何纠正孩子说大话的毛病!很多幼儿都有过说大话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

很多幼儿都有过说大话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本篇文章将介绍幼儿说大话的心理和一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少说大话。

“上星期叔叔带我捉蚯蚓,在地上挖呀挖呀,挖出好多条,我还把它们放在脚上、手心儿里,可好玩了……”4岁的冬冬眉飞色舞地跟小伙伴讲他的“壮举”。站在一旁的妈妈禁不住皱了皱眉头,因为冬冬的讲述的确夸大其词。其实,不少幼儿都有过“吹牛”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

孩子为什么会有说大话的行为?

1、听话“断章取义”

三四岁孩子的专注时间有限,“听话”也有所侧重。其注意力全在自己关注的事情上面,忽略了妈妈提的条件。同时,要求孩子听一遍,就能把妈妈说过的话全部、清楚地记下来,的确比较困难。由于这个记忆上的“失误”,孩子在回忆妈妈说过的话时,便会用自己希望的样子代替记忆中不确切的部分,说出来的话自然就难免有“吹牛”的成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听话”的丢三落四状况会有所改变,理解力也会提高。

2、谁都不如我

如果孩子听到的都是表扬和赞美的声音,久而久之他就确信自己是最优秀的。为了表示自己的“强大”,往往以炫耀和吹嘘使自己表面占上风,以获得心理平衡。也有的幼儿,自尊心强,好胜心切,把话说得大大的,以压倒对方来维护自尊。另外,当三四岁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让别人了解他的“壮举”时,也会夸大其词。

3、想象惹的“祸”

孩子富于幻想,天马行空。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认知能力不强,经常将现实、想象和愿望混淆起来,说出一些“大话”,比如想象着自己在海洋馆里穿上潜水员的衣服,和大鲨鱼比赛游泳。这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听到孩子说大话怎么办?

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下面这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少说大话。

1、还孩子一个真相

一旦孩子的话与妈妈的“原版”相比走了样儿,妈妈一定要还事情一个本来面目。否则,孩子很容易将自己曲解的内容和想当然的成分信以为真。

2、强化自己的说法

妈妈讲话时母子一定要对视,语速要慢,确认孩子听明白了。另外,不妨多说两遍,指望这么小的孩子听一遍就能记住是不可能的。

3、争强好胜与实事求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奖要恰如其分,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父母不妨对孩子的争强好胜给予肯定,但也要策略地告诉他们:争强好胜不能夸大其词。使之明白:实事求是不丢面子,言过其实才是不受欢迎的。同时,恰当引导孩子的好胜心,多鼓励。

4、孩子也要换位思考

当听到孩子夸耀自己、贬低同伴时,父母应悄悄提醒他:“如果小朋友这么对待你,你心里怎么想,是不是很不舒服?”启发他将心比心、设想一下他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的感受。让他意识到,处处占上风的孩子,会受到同伴的嫌弃,最后就没有朋友了。然后,再给他们一些建议,比如,当他下一次想吹嘘自己有多棒时,就先来告诉爸爸和妈妈吧,“我们愿意做你的听众。”这不但能抑制孩子吹牛,还能帮他学会尊重别人、为他人着想。

5、利用“大话”激励孩子

孩子的“大话”,有助于父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趁机引导他们分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自己想象和期望的。告诉孩子,有愿望是好事,我们要从零开始,好好学本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比如,要想在海洋馆潜水,就得先学会游泳,且要坚持不懈。学潜水是第二步。

6、多带孩子去“开眼”

经常带孩子实地学习,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有了这个基础,即便孩子的思维信马由缰,其想象也能远离不切实际的“吹牛”。

妈妈的语气影响孩子一生

核心提示:专家表示: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星星,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星星,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你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画得一般,好好练。”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星星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这样,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宝宝爱讨好小朋友怎么办?

Q:菲菲已经5岁10个月了,漂亮可爱,但是我感觉她比别的小孩幼稚。她非常想跟小朋友玩,按她的身高应该是领导者,可她总是追随者。在亲人面前有时桀骜不驯,而对别人(主要是小朋友)却殷勤讨好,最担心别人不跟她玩。我想将女儿培养成一个自信、有独立能力、愿意思考的人,尤其担心她将来是一个缺乏个性,易被他人影响和操纵的人。我该怎样做?

A:小朋友在一起玩,谁应该是领导者,这并不取决于他的体魄,而是源于他的伙伴关系和组织能力。所以菲菲家长认为“按她的身高应该是领导者”,这种观点不太恰当。

另外,菲菲在亲人面前胆子较大,还有点放任,可是对小朋友却殷勤讨好,这其实也是常见现象。五六岁的儿童对家长和对别人的态度有时会不相同,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怎样表现会让别人(家人、老师、小朋友)喜欢,有点“两面性格”。至于她怕别人不跟她玩,是否她曾感受过被排斥在集体之外的“痛苦”?可能她以前在和小朋友玩时有几次表现不好,以致别人不爱和她玩。她认识到这一点,想改正,所以才好像要去“殷勤讨好”。再说“殷勤讨好”这个说法也不恰当,她只是愿意表示和小朋友友好而已。

家长想让菲菲成为自信、独立的强者,这是很好的愿望。不过如果孩子的性格就是比较随和,愿意和别人友好,愿意接受别人的领导,也没有什么不好,不能说她就是容易受人影响。

培养五六岁儿童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重视给她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如果事先知道幼儿园开展什么活动,一定鼓励她去参加。一开始可能做不好,但时间长了会有很大的进步。机会是培养人的好条件。

和幼儿园老师联系,尽量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在班上表扬她,树立她的威信。

了解她能力不足的方面,给她补课。比如,动手能力不强,可以在家里训练她搭积木、拼拼图、绘画、写数字等;玩的时候反应慢,可以和她玩比赛的游戏,鼓励她赢等。

给她一些容易完成的任务,比如摆碗、端菜、给爷爷拿眼镜、到信箱拿报纸等,她做到了就表扬。有时也让她做一些比较困难的事,如洗手绢、擦皮鞋、整理玩具上架等,会做了更要大加表扬,树立她的自信心。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要让她自己穿脱衣服,锻炼独立性。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是抽象的。

让孩子有一种“我能行”的自我评价。越是认为“我能行”的孩子,就越能行,千万不要把孩子“看扁”了。任何一个孩子都有长项与短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与同龄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这样会有碍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不同血型幼儿的教养对策

A型幼儿:A型的孩子多很胆怯,经常躲在母亲背后,小心谨慎地观察周围动态;他不喜欢处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喜欢独自一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A型的孩子较缺乏自信心,稍微受点挫折和打击,就会丧失自信;喜欢感情用事。他对陌生人给予他的评价非常敏感,所以他会讨好别人,怕惹人讨厌。

◎教育的重点———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夸奖”。惩罚的原则就是绝不能伤害他的感情。

O型幼儿:O型的孩子有强烈的自信心。做事时只朝自己的目标努力,不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当这种性格走到极端时,就会显得非常任性,倔强与固执,拒不认错。

◎教育重点———适当得体的夸奖与称赞,并采取先夸奖、后责备的方式绝不可以用不适当的“报酬奖励”方式来表扬他,以免养成他事事过于精打细算,索要报酬的习惯。另外对待任性与固执的O型孩子,只靠说教是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的,父母可着重培养他谦虚的学习态度。

B型幼儿:他们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反应也很灵敏,爱注意他人的脸色;他是乐观主义者,总是悠闲自在,但容易冲动,易随心所欲地做事;最大的弱点则是缺乏耐心、稳定性和持久性。

◎教育重点———在夸奖时,首先要告诉他鼓励他的原因,然后再予以奖励;切忌过分与盲目地夸奖。你不妨在夸奖他时伸手去抱他,或者用自己的脸颊贴在他的脸上,这些亲近的动作最容易稳定B型孩子的情绪。

AB型幼儿: AB型的孩子的优点是凡事富有决断力,动作敏捷,且极其细心、考虑周全;易冲动,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和障碍时,情绪会马上显得很不稳定,心烦意乱,甚至大发脾气。

◎教育重点———适当的夸奖温和的态度会使他的情绪稳定下来,鼓励性的语言会让AB型的孩子乖乖地接受父母的意见,并且会重新唤起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