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案模板 > 大班音乐活动《拨浪鼓》教案(精选6篇)

大班音乐活动《拨浪鼓》教案(精选6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71W 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音乐活动《拨浪鼓》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音乐活动《拨浪鼓》教案(精选6篇)

大班音乐活动《拨浪鼓》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根据图片理解歌词意思,学唱歌曲《拨浪鼓》。

2、创编歌词,发展想象力。

3、体会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和自我成长的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歌曲图片、拨浪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课件,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1、出示玩具拨浪鼓,引出歌曲《拨浪鼓》

提问:你们见过它吗?它是干什么用的?知道它的名字吗?

教师小结:

1、这是哄宝宝的时候用的,它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它的名字叫拨浪鼓。

2、欣赏歌曲课件,感受歌曲旋律。

师:老师还带了一首关于它的歌,歌名也叫《拨浪鼓》,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提问:你听了这个歌曲觉得怎么样?(好听、舒服)

二、教师轻声范唱歌曲,请幼儿听出歌曲内容

1、教师轻声范唱歌曲,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说的出示相应图片。

3、教师再次范唱歌曲,师幼共同合作按顺序摆放图片。

三、学唱歌曲

1、根据图谱有节奏的跟着教师朗诵歌词。

2、教师指图片,幼儿跟着教师试唱歌曲一遍。

3、分段学唱,结合节奏卡重点学唱第一段。

①学唱第一段,出示歌曲第一段的节奏卡,教师拍打节奏,重点练习休止符和延音。

②学唱歌曲二、三两段。

③看着图谱完整学唱歌曲一遍。

④请幼儿做指挥学唱歌曲第三遍。

四、尝试替换歌曲中的角色,进行歌曲仿编。

提问:今天我们陪着爸爸带着全家去玩耍,还可以去哪里?还会看到什么?

(教师把根据幼儿回答的内容连起来完整的讲述一遍,并集体学唱。)

五、结合课件,表演歌曲,结束活动。

大班音乐活动《拨浪鼓》教案 篇2

活动日标:

1、通过念咒语的游戏,掌握“咚吧咚吧咚咚吧……“的歌词节奏,在游戏中快乐的记忆歌词。

2、感受京味童谣的的韵味,初步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黑板一张、马克笔一支、大白纸一张

2、拨浪鼓:一个

经验准备:

和同伴合作过击鼓传花、拍腿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被藏起来的拨浪鼓盒子,激发幼儿兴趣

(1)引入咒语,讲述故事,幼儿第一次感受完整歌词

2、以游戏为载体“传位拍打”的方式激发幼儿念诵歌词的兴趣的,感受歌词难点“咚吧”段

3、幼儿回忆歌词内容,老师小结做重复练习,重点讲解咚吧咚吧的节奏

(1)根据幼儿在作出的正确回答请全体幼儿念诵

(2)根据老师做的动作发现咚吧的不同

(3)集体跟着老师边游戏边完整念诵歌词一次

(4)老师示范演唱歌曲的“咚吧”难点部分

4、老师示范完整演唱歌曲,幼儿根据回忆记忆歌词

小结:完善歌谱,闯关才算完成!

5、师幼共同演唱歌曲,检验歌谱是否正确,加强对歌词的记忆

(1)幼儿集体演唱歌曲,检验歌谱是否正确

(2)观察老师画的歌谱有什么特别之处,特殊符号代表“儿化音”的重点演唱方式。

(3)幼儿集体一边游戏一边演唱歌曲

6、出示拔浪鼓,再一次吸引幼儿视线,激发幼儿兴趣。

7、幼儿集体完整演唱一次歌曲,师幼互动。

8、总结:孩子们,你们喜欢拨浪鼓这首歌吗?它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民间意谣,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够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愿意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回家把这首好玩并且具有挑战性的京

歌儿唱给你的好朋友和家人听好吗?

大班音乐活动《拨浪鼓》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能用自然、连贯的声音表现。

2.体验多种形式演唱的快乐。

3.根据自己的经验尝试仿编乐句中的歌词。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音乐。

活动过程:

一、感受、理解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遍(音频),交流:这首歌曲听起来什么感觉?为什么是这种感觉呢?

2.欣赏清唱第二、三遍——交流:歌曲里唱到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是欢快的呢?一家人去玩是一件怎么样的事情?什么心情?请谁来表现?(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清唱并出示相应的图谱。)

3.清唱第四遍——按照歌词排列图谱。

4.几个乐句?

二、学唱歌曲。

1.请小指挥点图谱集体演唱。(哪里还有问题?)

2.接唱。(觉得自己唱得怎么样?)

三、创编歌曲。

1.我今天陪爸爸带着全家去玩耍,在“池塘边,荷叶下”,看见“躲着一只小青蛙”,你们跟爸爸妈妈出去玩耍还去过哪里,看到了什么?(集体讨论—个别仿编——集体试唱)

(请个别幼儿仿编时,可以用简易图谱帮助记忆。)

2.结合仿编完整表现。(引导幼儿加上一些欢快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参加名师工作室的第一次展示活动。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三点

1.歌曲的截选。(设计意图中具体谈到)

2.图谱的运用。这首歌曲是叙事性的,歌词里面描述的事件通过图谱方式

呈现,直观形象,帮助幼儿不仅理解歌词,也感受歌曲的意境,为幼儿的学习、表现搭建了很有力的支架。

3.情绪的把握。我比较注重幼儿对歌曲情绪的把握,所以在感受阶段,我

主张让孩子们多听、仔细听,并设计了“一家人去玩是一件怎么样的事情?”、“可以怎么表现?”等这样的问题,为的就是引导幼儿激发、表现出歌曲的情感,也为最后的创编打好基础。那么在实际执教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富有激情,因为只有我自己被音乐感动,才能感动孩子、感动大家。歌曲很受孩子的喜欢,接唱环节兴趣浓厚,情感表现真实,师幼互动比较有效。

但是通过展示,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如何使图谱更有效?因为在我的图谱中很好地展现了歌曲的画面,但是没有呈现节奏。前面四个乐句的节奏都是统一的,也是我在创编中要引导幼儿按照这个节奏去表现的。所以在设计时,我想要把节奏隐含在图谱中,但是就是设计不出合理、形象地节奏、画面相融合的图谱,纠结了好久。

2.创编是否需要在第二课时再去达成?我预设了感受、学唱和创编三大环节,在实际执教中,时间比较紧张,而且导致前面的感受和学唱稍微急了一点点。如果没有创编环节,我可以将前面走得更稳固、扎实一点,对整个歌曲的把握会更好。

大班音乐活动《拨浪鼓》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学习《拨浪鼓》中前半段的二声部轮唱。

2、在教师指挥动作和图谱的提示下,迁移原有歌曲中回声经验学习演唱第二声部。

3、愿意控制自己的音量,感受与同伴合作演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会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已学会歌曲《拨浪鼓》后半段;原声和回声图1-8。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教师和幼儿合作演唱歌曲。引导幼儿回忆《山谷回音真好听》中原声和回声的关系。

(二)欣赏歌曲《拨浪鼓》前半段,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的形式。

1、教师和配班教师合作二声部轮唱《拨浪鼓》,幼儿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

2、教师再次合作演唱,引导幼儿说出二声部轮唱的方式并尝试演唱。

3、教师范唱第一声部,帮助幼儿了解歌曲内容。

(三)教师逐步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学习二声部轮唱。

1、根据幼儿所听到的歌曲内容,教师逐步出示图谱并练习。

2、引导幼儿观察图谱,了解每个乐句的音值并正确演唱。

(三)幼儿尝试演唱《拨浪鼓》,体验合作演唱的乐趣。

1、教师与幼儿合作轮唱歌曲前半段。

2、教师指挥,幼儿与幼儿合作轮唱歌曲前半段。

3、教师指图,幼儿与幼儿合作轮唱歌曲前半段。

4、幼儿看图谱轮唱歌曲前半段。

(四)完整演唱表演歌曲

幼儿自由选择原声和回声,加入歌曲后半段,玩着呢演唱歌曲。

大班音乐活动《拨浪鼓》教案 篇5

一、游戏《回音壁》老师原声,幼儿做回声,让幼儿感受原声和回声的关系。

同时原声逐渐由单个字到短句,使幼儿了解到原声比较长的时候,听到的回声后面的几个字比较明显。

喂~~

你好~~

我很喜欢你们~~

我看到我们班级的小朋友非常认真~~

二、欣赏歌曲《拨郎鼓》前半段,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的形式

1、 教师和配班合作二声部轮唱《拨郎鼓》

你觉得这首歌曲和你们平常听到的歌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有两个声音,提出轮唱的概念)

2、 教师和配班再次合作二声部轮唱《拨郎鼓》

说说你听到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三、教师逐步出示图谱,幼儿学习二声部轮唱

1、 根据幼儿听到的歌曲内容,教师逐步出示图谱

2、 教师范唱原声,帮助幼儿了解、记忆歌词

3、 幼儿观察图谱,了解图谱,学习看图谱演唱

四、幼儿尝试演唱《拨郎鼓》,体验合作演唱的乐趣

1、 教师与幼儿合作轮唱

2、 教师指图谱,幼儿与幼儿合作轮唱

3、 教师指挥,幼儿与幼儿合作轮唱

五、小小合唱队汇报演出

幼儿自由选择原声或回声,在教师帮助下排好队型,并请一位幼儿做主持人,配班教师伴奏,教师指挥,共同演出若干遍。体验快乐。

大班音乐活动《拨浪鼓》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民间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生动而有效的途径,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歌曲《拨浪鼓》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民间童谣,不仅儿化音特点明显,京剧的唱腔浓重,而且歌词生动有趣,以拨浪鼓的歌声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期望和喜悦。我希望通过对歌曲的合理处理,既丰富了音乐活动的内容,又帮助幼儿在欣赏感受、模仿学习、创造表现中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欣赏感受歌曲京味童谣的韵味,初步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

2、积极参与游戏,感受咚吧咚吧节奏,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欣赏感受歌曲京味童谣的韵味,感受咚吧咚吧节奏。

活动难点:初步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

活动准备:

⒈、玩具拨浪鼓、图谱、纸、笔;幼儿围坐成圆

⒉、音乐《拨浪鼓》

活动过程:

一、猜谜游戏学习歌曲主歌部分,初步感受京味童谣的韵味。

㈠猜谜导入,引出兴趣

⒈、师:你们玩过猜谜语吗?怎么玩的?

——小结:谜语有谜面和谜底,有人说谜面,有人猜谜底。

⒉、今天我带来了一样老师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用猜谜的方法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玩具?(出示图谱“?”)

(评析:从幼儿猜谜的游戏经验切入,激起下一环节中倾听猜谜的兴趣。)

㈡多种形式猜谜,初步感受旋律,熟悉歌词。

⒈、预设第一次清唱猜谜。

⑴清唱谜面,将“啥玩具”替代“拨浪鼓”。

师:这次我把谜面唱出来,仔细听!

⑵幼儿猜谜底。

师:猜猜是什么玩具?

A、预设猜错:你为什么猜……(师用清唱方式回应并反问:那是“……”这样吗?)

B、预设猜对:为什么猜拨浪鼓?谜面哪里提示了你?(根据回答师及时演唱回应)

⑶过渡语:谜面的每一句话都和谜底有关,要把每一句话结合起来想。

⒉、预设第二次结合动作演唱猜谜。

⑴随伴奏音乐动作提示并演唱谜面。

师:我边唱谜面边给你们一点动作提示,请你们再来猜一猜。

⑵梳理谜面蕴含的三大特点。

师:我唱的谜面里说这样玩具大概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根据回答演唱梳理三个特点:A脸蛋儿圆,B戴耳环儿,C摇起头儿唱的欢)

⑶幼儿猜谜底

⒊、随乐边唱边画,揭晓谜底

⑴教师随音乐边唱边画(简笔画替代问号)

师:谜底揭晓的时刻到了,认真听、仔细看到底什么?

⑵(出示实物拨浪鼓)

师:原来我带来的玩具就是拨浪鼓。拨浪鼓是我国传统的民间玩具,老师小时候,甚至你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候都玩过。你们玩过吗?试一试?

(评析:教师巧妙地将范唱融入到层层递进、形式丰富的猜谜游戏中,既激起了幼儿倾听的兴趣,帮助幼儿熟悉旋律、理解歌词,又发展了幼儿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体验到了猜出谜底“原来如此”的惊喜和快乐。另外教师范唱中注重了京腔京韵的风格体现,既丰富了幼儿对民间传统音乐的感受能力,也为“儿化音”这一难点的突破做好充分的铺垫。)

㈢学唱歌曲前半部分

⒈、教师动作表现拨浪鼓特征,提示跟唱:我们把谜底唱一唱吧!

⒉、根据幼儿需求,提示演唱:需要我来提示你们演唱吗?用什么提示?动作?画画?

⒊、同伴互助演唱:猜谜语一定要把谜面唱清楚了才能让对方猜,现在哪里还有点不明白,不敢唱的,赶快问哦!

(评析:学唱歌曲环节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给予了幼儿学习的方法习得,如动作提示、同伴互助等,为幼儿学会学习打下基础)

㈣感受并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

⒈、师:这是一首京味的民间童谣,有京剧的唱腔,字正腔圆,像这种有京剧韵味的都称为京歌,这首拨浪鼓就是一首京歌,京歌的发音吐字有北京人方言里儿化音的特点,就是在有些字的后面紧紧地跟着一个“儿”字,就像歌曲中的脸蛋儿,舌头卷起来就能唱出来,有趣吗?

⒉、再次倾听歌曲,学学唱唱儿化音

⑴师:歌曲里还有哪些有趣的儿化音的发音呢?我们仔细来听一听。

⑵听到哪几个舌头卷起来唱的儿化音呢?来学一学。(幼儿尝试唱出“儿化音”,如“耳环儿”“左一个儿”“右一个儿”)

⑶师:那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京歌《拨浪鼓》,要把歌曲里具有京味的儿化音唱出来,还要字正腔圆,把每个字唱清楚!

(评析:本环节中及时介绍歌曲特点,在听一听找一找中帮助幼儿有目的地去感受民间传统京歌的特点,丰富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粗浅知识。通过学舌游戏来激起幼儿表现歌曲京味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副歌部分咚吧咚吧节奏,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

⒈、初步感受拨浪鼓咚吧咚吧的声音和节奏

⑴拨浪鼓摇起头儿唱的欢,它会怎么唱呢?我们听一听!

⑵倾听歌曲后半段副歌部分

⑶师:拨浪鼓是怎么唱歌的?

——小结:拨浪鼓是咚巴咚巴的唱歌的。

⑷师:它的歌声有节奏吗?我们再来听一听,用身体动作跟着节奏拍一拍?

⒉、玩切西瓜游戏,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

⑴征询玩拨浪鼓的方法

师:你们想玩拨浪鼓吗?可只有一只拨浪鼓,这么多小朋友怎么玩呢?

⑵师示范通过切西瓜游戏决定玩拨浪鼓的人:幼儿站在椅子后面,演唱前段,后段随节奏拍手,师在后面边摇拨浪鼓边走,最后一个音将拨浪鼓切向两个孩子中间。

⑶提问明确游戏规则

A、明白什么游戏了吗?我在什么时候切西瓜?

——最后一个“咚”切西瓜

B、切开西瓜的两个孩子要做什么?哪个孩子可以玩拨浪鼓?

——追逐胜利的孩子做打鼓点摇拨浪鼓的孩子,游戏继续

⑷游戏二至三次:

A、摇拨浪鼓的孩子点评一下大家的演唱?

B、你们对拨浪鼓的人有什么建议吗?

(评析:“切西瓜”的游戏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歌曲中咚吧咚吧的节奏,乐在其中地一次次的复习演唱,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理念。)

三、延伸,感受歌曲完整性。

师:刚才我们又唱又玩了拨浪鼓,但那只是《拨浪鼓》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休息一下,我们来欣赏完整的歌曲《拨浪鼓》吧!

(评析:最后环节给幼儿完整欣赏的机会,是对音乐作品、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能激发幼儿对《拨浪鼓》完整歌曲的欣赏和表现兴趣和欲望。)

活动反思:

1、合理选择和处理民间音乐作品。

《拨浪鼓》这首传统民间音乐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信息,但不是要让幼儿全盘接受,而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对歌曲进行适当的舍取。就如本歌曲中,删减了歌曲的后半部分,保留了歌曲的前半部分,不仅保持音乐作品原有的京歌风格,而且歌词中生动的体现了拨浪鼓的形象,富有童趣。从活动效果看,难易适度,民间特色浓郁,幼儿的学习兴趣浓郁,可见这样的选择和处理是适宜有效的。

2、巧妙选择和运用方法策略。

《纲要》指出“育教育于生活与游戏之中”,本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了三种民间游戏策略(即猜谜游戏、学舌游戏和切西瓜游戏),十分契合歌曲的民间童谣的风格特点,均属于民间传统文化范畴。

猜谜游戏——激起好奇心,体现重点。在感受旋律、学习歌词环节突破了以往图谱学习等方法,巧妙通过猜谜游戏进行。幼儿越猜不出越有再次倾听的愿望,老师就追随孩子好奇的心理,通过清唱谜面——结合动作提示演唱——简笔画演唱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给予孩子充分欣赏感受的机会,熟悉旋律,掌握歌词。

切西瓜游戏——满足好玩心,体现侧重点。歌曲中副歌部分“咚吧咚吧”的节奏生动地体现了民间玩具拨浪鼓的有趣好玩。结合幼儿熟悉的切西瓜游戏,自然地感受了节奏,巩固演唱歌曲,体验了音乐游戏的快乐。

学舌游戏——顺应好模仿,解决难点。歌曲京歌的特点明显,如何让幼儿感受、表现京味,我主要是抓住了歌曲中“儿化音”这一最突出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是最适合孩子模仿学习的。通过请幼儿听辨寻找歌曲中的“儿化音”,在互相学舌模仿中,孩子们觉得十分有趣,演唱时也会感觉与众不同,更乐于模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