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案模板 > 《林海》一课的教案

《林海》一课的教案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75W 次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齐读课题。

《林海》一课的教案

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海?

生:课文写的是大兴安岭的林海。板书:大兴安岭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文中哪四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是亲切、舒服,在文中出现了3次。

评:引导学生首先寻找到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中心词句,也就寻找到了学习课文的最佳切入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师: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受到亲切、舒服的,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3次出现这种感受的句子。

(生交流读出句子略)

板书:亲切、舒服

亲切、舒服

亲切、舒服

评:板书看似重复,实则别具匠心,为收篇作好铺垫。

师:同学们找得很正确。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请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

(生轻声自读第一小节)

生:因为作者亲眼看到并走进了大兴安岭,与想象中的不一样,没有奇峰怪石,更不是高不可攀。

生:因为作者脚踩着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了那些古木,真切地感受到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亲切、舒服。

板书:悦耳的名字

师: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

生:因为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出示文字: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师:大兴安岭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自由读25小节。板书:美丽

(生自由快速读25小节)

生:大兴安岭的美体现在岭、林、花三个方面。

板书:岭、林、花

评:抓住中心句回溯前文,理清段落层次,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品词析句。

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老舍爷爷一起走进那原始森林,亲自去体验一下。

(学生看多媒体课件,领略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美丽景色。)

师:这番美丽的景象,语言大师老舍爷爷又是怎样来描绘的呢?请同学们在岭、林、花三部分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重点阅读。

要求:1、找出岭(林、花)的特点,并划出有关语句。

2、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先自读、圈画,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评:让学生自主选择并阅读重点段落,体现了训练的主体性;阅读前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体现了训练的目的性;学习形式有自读自划、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体现了训练的全体性。

生:我最喜欢岭这个部分,岭的特点是多。我是从这里的岭的确很多这句话看出来的。

生:我从多少条岭啊,在疾驶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也能看出岭多。

生:我认为岭的特点不仅多,还有温柔。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的: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盛气凌人。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也说明岭的温柔。

师:说得真好。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云横秦岭是一种怎样的险?

生:温柔、盛气凌人两个词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

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师:刚才两位同学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在读书的。老师先给大家比较两幅画面。

(多媒体对比出示:一幅是云横秦岭的险峻;另一幅是大兴安岭的岭的平和。)

师:请同学们图文对照着读一读,刚才两位同学提的问题会解答吗?

生:云横秦岭的确很险峻,孤峰突起,高耸入云让人害怕,用盛气凌人一词正合适。

生:大兴安岭的岭比较平缓,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真正读懂了这段话的意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喜爱、赞美之情。

评:学生通过图文对照和品读,不仅直观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词语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的自读自悟。

师: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学习体会。

生:林的特点是多。

师:让我们再次来到那大兴安岭的林。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林的录像)

师:大兴安岭的林,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来确切地形容?

生:林海。

师: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作林海呢?它到底哪些地方像海呢?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生: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生:还有大海的海水颜色深浅不一,林海的绿颜色也很多: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各不相同。

生:大海有浪花,林海也有,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就像白色的浪花。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写得很美,读起来短促活泼,还有许多语气词,比如:呀、呢、吗等,表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下面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这些特点。

评:扣住林海一词采用层层剥笋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了这段文字。并体会到了这段内容在表达上的特色。

生:自读,指名读,评价,集体读。

师:这段话是美的景象、美的文字和美的情感的完美的结合,我们要熟读成诵。

生:熟读背诵,指名背。

评:在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师的点拨显得精当到位;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品读、诵读,从而有效地完成了多语言文字内化和积累。

师:请一位西画花的同学,给录象配配音。

(一位同学配合花的录像配音,其他同学边听边观赏。)

生:花的特点是多,而且美。因为河岸上有不知多少野花,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开着野花,连爱花的作者也叫不出名字,可见花真的是多极了。

师:不管师岭、林、还是花,大兴安岭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美)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

生答并出示文字: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师:听老师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作者是把兴安岭当作人来写了。

生: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兴安岭的深深的喜爱、赞美之情。

生:自己读,指名读,集体读。

评:以范读导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涵与魅力。

师: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大兴安岭呈现在人类面前的外表的美,它还有着内在美呢!

再次出示文字: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师: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一说。

生: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这句话正好说明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生:我是这么理解的:大兴安岭的林用途很广,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都离不开木材。

生:大兴安岭的花也有作用,其中的小红豆可酿成红酒。

生:大兴安岭的林木还能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了水土流失,净化了空气,这与人类的建设也密切相关。

评:教师提问精当,要求明确。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补充,既能结合课文,又能联系实际,谈得全面而深刻。

师: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板书:不空洞。

生: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师:作者第三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

生答并出示文字: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师:日益密切,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答略)

师:这一切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联想到了兴国安邦。板:兴国安邦

师:你怎么理解的?

生:兴国安邦就是使国家兴盛安定。兴安岭中千般宝,不仅有着良材,还有着许许多多的珍宝,祖国各个城市、各个方面的建设都离不开兴安岭。

师:有感情地朗读第7小节。

师:看板书,同学们有疑问吗?

19林海(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

(悦耳的名字)

亲切、舒服

(美丽不空洞)

亲切、舒服

(兴国安邦)

生:为什么老师板书的三个亲切、舒服要一个比一个大。(生小组讨论)

生:我体会到了,因为作者亲切、舒服的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

生:说明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随着对兴安岭了解的深入而逐步加深。

评:亲切、舒服四个字板书字体的由小到大,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到作者撰文时跳动着的情感脉搏,把握住了作者行文时的情感基调和线索,从而又一次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

(师生接读,体现出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师:初入兴安岭,证实了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师:领略到兴安岭的美丽,且美得并不空洞,越发使人感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师:看到兴安岭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就更使人感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总评:

本堂课在执教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小语新大纲的精神,也表现出执教者较强的把握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1、把握住了教材的重点和特色,教学设计精当巧妙。

课文作者老舍先生通过对大兴安岭典型景物的描写和联想,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课文脉络清晰,以三个亲切、舒服贯穿全篇,牵引出作者行文的感情线索。课文描写优美,语言生动,表达活泼,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值得品读。执教者抓住了教材的上述特点,在整体环节设计上,抓住亲切、舒服这个中心词,并以此进行开篇和收尾,提纲挈领,层层剥笋,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内化语言,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

2、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教师把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在学习岭、林、花三部分是,教师让学生在范读的基础上自主挑选最喜欢的一部分精读,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其次,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针对岭一部分中的难点,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发现深层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也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另外,教师通过三次亲切、舒服板书字体由小到大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求原由,体会作者感情的逐层深入,较好地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其三,教师以问促读,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对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一句,是理解上的重点,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畅所欲言。教师不用标准答案来框定学生思维,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与独创。

3、突出语文教学的个性,注重语言的感悟与积累

感悟和积累语言的最好方法是熟读精思、诵读涵咏,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本的思想。一是保证读的时间,一堂课书声琅琅,读书训练贯彻始终;二是讲究读的形式,有范读、自读、指名读、集体读等;三是讲究读的方法,例如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图文对照着读,观看录象,模拟配音朗读,通过设问,以问促读等。四是讲究读的质量。教师的朗读指导,并不仅仅停留在朗读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上,而是追求朗读的质量,把朗读与感悟结合起来,以读导悟,以悟促读,在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内化语言、积累语言。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了思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