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学反思 > 《荷花》教学反思15篇

《荷花》教学反思15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3.02W 次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花》教学反思15篇

《荷花》教学反思1

以前的课堂,都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强。新课标认为,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上体现主导作用。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中,发现更精彩的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深的发展。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始终遵循和贯彻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仅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对人性美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思考这节课从准备到具体实施的过程,我发现了一些在教学观念和行为策略上的不足,也领悟到很多的教学技能,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在备课时,我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了综合分析,依据教学理论的指导去寻找、开发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和资料,尽量做到:

(一)明确这一节课的实施原因以及它应达到的效果。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45分钟内要达到以上目的去要对教学进行科学设计。我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法,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品味作品清新质朴、秀雅隽永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把握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体悟人物身上纯美的人性和崇高的人格,学习运用对话、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预习工作,解决了每节课要为学生讲解生字新词的浪费教学时间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荷花淀》以丈夫参军打仗为线索,作者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内容分成了三大段。课前让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段情节。

(三)精心设置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部战争小说,《荷花淀》的意境是优美的,语言是诗化的,与传统战争文学血雨腥风的场面大相径庭。为了体现这一特点,我上网搜寻许多战争场景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诗化”小说的理解,同时截取荷花淀视频,帮助学生融入美丽的荷花荷叶场景中去,获得感官多重享受。

(四)多次修改、试讲,及时调整思路和设置的问题,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和同组的老师的宝贵意见,共同商讨教学重点、难点,怎么导入,怎样引导,怎样深入等等,及时变更教学思路。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一)充分设置让学生发问的平台。

每当学习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学生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也可能是学生思维深入、探究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火花。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有问题意识,以赏识启动探究。课堂中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请学生发问。这方面没有设置得当,赶时间,认为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完成教学目标即可,这样无疑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反映出教师问题意识的淡薄,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初衷。

(二)从小说三要素入手进行文本的解读

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我牢牢抓住三要素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爱情、亲情、友情是人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荷花淀》在表现抗战的重大主题时,把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显示的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不是战争留下的创痕与血污,而是军民在战斗之后所获得的喜悦与欢乐。它有意避开重大的战斗场面,而选择充满生活情趣的题材来表现主题;它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沿着生活的自然顺序,用细腻的笔触从容不迫地表现白洋淀人民战斗的抒情画面;是用诗一样的抒情笔调来描摹一幅色彩鲜明、优美动人的画面。在此我设置让学生讨论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领会平凡的景象中点染出生活茫然的失意、从容的谈笑、隽永的诗情,读后余音缭绕,暖流潜身。《荷花淀》在塑造人物方面,重点写了水生夫妇月夜话别,他们既没有豪言壮语,也不存在悲痛伤感,从那简短传神的对话和精练含蓄的细节里渗透出诗意。在这里我设置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语言,通过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它还写了四个妇女,她们相约探夫,一路上无忧无虑,说说笑笑,给战争的环境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和乐观的气氛。特别是她们相聚在水生家里,与水生女人商量去探亲,五个妇女五句话,或乘巧、或直率、或老实、或急躁、或爽快,个性鲜明,惹人喜爱,给小说注入了欢快活泼的气氛。学生对语言生活化和形象化表现出极大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融洽。

(三)课堂开放性的教学策略需落到实处

以前的课堂,或者是满堂灌,或者是满堂问,总而言之,都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课堂上没有真正的思想的火花。即便有时出现精彩的辩论,也是老师一手精心策划的,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强。新课标认为,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体。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很多老师又误解了新课标的精神,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做法,如以为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谈,随意发挥,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如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的观点,老师也没有加以纠正或否定,反而大加赞扬,其结果是让学生往歧路上越走越远。新课标还有一句重要的话,老师要在课堂上体现主导作用。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笔者认为,首先,当学生的质疑有明显偏差时,老师该否定的就得否定,不可助长偏差之风。其次,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中心时,应当及时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及时的拉回到主题上来。再次,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中,发现更精彩的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深的发展。

反思三:关于教学实践后的自我反思

(一)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活动形式的反思

这一节课中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及师生问答式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我觉得应该更好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使课堂更加活跃,让学生更多沟通与合作,相互质疑,能够自主阅读文本,让他们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动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也让学生产生兴趣,但是学生由于临时怯场,发挥并不是很好,没能将人物性格通过语言充分表现出来。

(二)对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让学生概括拟订段落小标题时,如果能够概述故事情节之后再拟订小标题则更好,兼顾到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的培养。另外应该加强景物描写对人物烘托作用的梳理,让学生去找景物和人物和谐的地方——“白色”、“月夜下”将水生嫂纯洁柔美烘托得很到位,可以顺势深入探讨文本烘托人物形象的解读。另外,今后的教学应该如何走出课堂,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书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新教学设计是我目前必须探讨的内容,或许走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才是今后语文教学的高级形式。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三)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表现反思

这堂课往日活泼的学生由于教室后有许多老师听课,显得特别安静,不能够充分发挥6班学生活跃课堂氛围的优势,我的表现也比平时紧张。在时间把握上没有处理得当,拖了几分钟课。另外,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我们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是可能就会过度依赖多媒体,束缚自身教法的发挥,所以这堂课总是关注着电脑的操作,在教学过渡上做得不是太好,以后对文本的探究与分析应该更深入些,细节过渡等问题设计应该更详细些。最后就是以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板书,很少在黑板板书,加上操作多媒体画面切换的时候稍微快了一些,学生大多没有记录下重点纲要,是这次公开课以至所有多媒体教学中容意被忽略的地方。

反思四: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所以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而不是传授太多的知识。如果学生掌握了方法,那么他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我想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教师深思的地方。当然,深思固然重要,但更要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尝试。只有敢做,勤做,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才能轻松地驾驭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教学的乐趣,成为学生喜爱和敬重的老师!

《荷花》教学反思2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叶圣陶在荷花池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本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审美的目的。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为后面作者展开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依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在教学中,我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这一池的荷花?"引入第二段的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千姿百态之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我先让学生找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

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3.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在教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解读不到位。不光是指导学生读,让学生表演,这样做对文字的解读只能停留在表面,要做多元解读。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思维很活跃,有:长、钻、冲、露、伸等,再让学生把这些字放进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通过交流再让学生读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再者,可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想象白荷花冒出来之后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并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写完后交流。

《荷花》教学反思3

语文是一种语言学习,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语文又是母语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连,有着深广的人文性特征。而我们的教学应该是这两者的和谐统一吧。这节课,我通过听读看想说做写等多种方法与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期待与快乐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一开始的音乐放飞想象,激发了学生探知的欲望,然后引领着学生走入文本,产生独特的体验。在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时,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想象,也可边听边做上动作,体会蜻蜓、小鱼的快乐,感受荷花池边如梦如仙的美。最后以给荷花姐姐和大自然写信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这一不常见的学习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这一课体会最深的是学生把书读得很好,因为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预习,也利用早读课指导过他们如何去读这篇课文,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上这一课,感觉特别好,少了课堂上烦琐的朗读指导,荷花似乎更美了。苏教版语文教材主编张庆先生多次强调指出:阅读教学,应强化初读,学生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我不知道我对此的理解是否确切,但我按我的理解去做了。我想,不管对与不对,只要学生高兴学、学得也高兴,那我这堂课就是有收获的。

《荷花》教学反思4

《荷花》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用第一人称描绘了公园里满池荷花的美丽景色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为此,第一课时,我没有像以往一样读文、学生字。而是通过观察图画,读文体会。在读中自悟。抓住第二段让学生多读,反复读。体会用词之巧妙。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本想用课件比图效果要好些。可是怕麻烦没有用课件。相信用课件,学生观看录像后更能感受到荷花的美。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白荷花的几种姿态,我用前年教这一课时的方法:让学生用手来演示出荷花的几种姿态,帮助理解背诵。学生兴奋得不得了,不停地用小手来表达他们心里荷花美丽的姿态。不到五分钟,每个同学这三句话都会背诵了。更可喜的是有些同学把花骨朵饱胀得要破裂似的演示得维妙维肖。讲到“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时,不少学生情不自禁把自己当做了荷花边读句子,边迅速从座位上站起来,犹如朵朵荷花冒出水面。教室里这边冒出几个,那边冒出几个。我趁机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说:“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由此我又问:“这满池美丽的荷花是谁创造的?”话音刚落,就有十几位同学说:“大自然。”我太吃惊了。教几年了,以往问学生时,学生们总是回答叶圣陶、画家等等。甚至有人说园丁。可今年的学生回答如此肯定,如此迅速。让我着实意外。

感叹一:学生越来越聪明了。现在的孩子看得多,接触得多,懂得也多。

感叹二:新教材单元之前的主题让学生明白了本单元的主题。使学生有的放矢。

感叹三:新课改中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把学生的大脑调控到了兴奋的状态。所以学生才能思路敏捷,对答如流。

由这节课,我想到了。我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做、去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自终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荷花》教学反思5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散文《荷花》。课文描写了公园里盛开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有各种各样的姿态以及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朗读感悟,体会优美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指导想象说话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写话指导,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1.对第二小节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我进行了这样的写话练习设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利用这句话中的两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样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有这么丰富的想象,让我感到欣慰。

2.第四小节中还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但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荷花》教学反思6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公园里盛开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有各种各样的姿态以及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文章语句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荷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在上课之初,我先以猜谜语来导入,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如用课件呈现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看后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给他们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 !”或“的荷花。”有的学生说:“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有的学生说:“荷花,你的姿态是那样动人!”有的学生说:“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学生说:“芬芳扑鼻的荷花。”有的学生说:“千姿百态的荷花。”??最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激发了学生对荷花的喜爱。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说话练习,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第四小节中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呢?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如下:“蝴蝶飞过来,告诉我附近有一座美丽的花园。”“小鸟飞过来,告诉我去南方旅行的见闻。”“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和伙伴一起在池塘游玩的快乐。”“白云飘过来,告诉我在天空旅行的乐趣”等等。

新的语文教学强调返朴归真,注重学生课内课外知识的积累。在这节课中,学生既有课外关于荷花知识、荷花诗词的丰富积累,又有课中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积累。

新课程理念倡导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节课中,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便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的

总之,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的训练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

《荷花》教学反思7

西周教指站语文教研活动如期开展。我执教的是《荷花》一课。虽然也上过许多公开课,但这一次却给我与众不同的感受。

感受一:互动式的对话研讨。这是一种答辩式评课方法,执教老师坐在台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台下老师针对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等进行讨论、协商、指正。这种短兵相接的评课方式,改变了以往教者教,评者评的情况,使评课在答辩中更热烈,更有效。不过我想如果在开始前,让大家分小组先讨论一下,整理出问题与思路的话,氛围应该会更好些。

感受二: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操作性。从我自己的教学实际看,我很少注重教学目标的定位,总觉得心里有数就行了,反正教学目标不就是那么几句套话嘛!所以备课时,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我们关注更多的还是教学设计,包括课件的制作。而这一次在唐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讨论最多的还是教学目标的问题。台下我深深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过渡导语,每一个问题,每一次练笔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像靶心,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射中它啊!

感受三:经典的束缚。“冒”是《荷花》一课重点感悟的词,在历来的教学中,已经被演绎成了经典。一般步骤如下:1、读句子,哪个词用得好?2、冒可以换成什么词?3、比较这些词,感悟“冒”的精妙。

然而,在课堂上,教学到这一环节,我却遭遇了失败:学生虽然绞尽脑汁换了许多词,但感觉越换越离谱,到比较词语时更是语塞。至此,我只好草草收场,白荷花始终没能顺利地冒出来!

经典遭受失败,原因很多,首先要检讨自己课堂调控能力不好,启发不到位等。但也留给我一个思考:选入课文的大多是经过专家推敲、考证的语句,用词准确生动,我们让学生比较,揣摩是有道理的。但学生毕竟不能达到的这样的高度,很多时候他们知道文中用词好,但不知道为什么好。就这个“冒”字为什么好,我们许多老师也说不出所以然,我们又何必为难学生呢?语文是含蓄的,模糊的,隽永的,学会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后,当看到荷花那亭亭玉立的身姿时,如果他们的心中会自然想到这个“冒”字,我们的教学就留有痕迹了。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一次教研活动,留下这么多的遗憾与思索,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和价值吧!

《荷花》教学反思8

《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教学本课我紧扣“美”字进行: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出示《荷花》图片,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揭示目标。课始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赏图学文,理解词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表现荷花的“美”。学生的自主选择,随机指导学习“闻到清香”、“看到叶花”、“想到变成荷花”、“荷花充满生机”四部分。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学习“想到变成荷花”部分,重点引导创新想象不同动物对荷花的不同语言。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手段,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做到“图文结合”、“情境学文”, “体会情境”、“升华情感”。

《荷花》教学反思9

《荷花》是一篇文情并茂的看图学文,文中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天真的幻想,按照闻花香——看花多——赞花美——变花舞的描述顺序,把荷花写得异常生动,别有情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课文重点是对荷花静态美的叙述。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是为高年级的《静态与动态》读写重点项目做准备。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欣赏能力方面,更有它得天独厚之处。

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统一起来,设法使学生真正深切感受到美,享受到美。

要达到上述目的,关键在于如何突破难点,如何找到突破口,从教材来看,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具体描写了荷花的“多”而“美”,给人们留下了鲜明的表象,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又处处洋溢着看花时产生的赞美之情,为后文的丰富想象提供了基础,作了极好的铺垫,因此抓好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抓好语言文字,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内在联系,便成了突破难点的关键。

根据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按照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规律,教学这一课就要采取“整体设计,层层深入”的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经历一个“感知——感受——想象”的完整过程。

一,初看图学文,感知事物的形象

1.看图时,要不加任何限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按什么顺序看的?看后有什么印象?这样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避免“牵”着学生走和限制学生思维。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还能从整体上感知事物形象。

2.让学生在若干看图顺序和方法中进行比较,选择最适合《荷花》图的观察顺序和方法,并说明理由。其目的是训练学生动脑筋,动口去获得知识,培养观察、分析、判断、表达等多种能力,并让学生懂得恰当的观察顺序和方法的产生,要因图而定。

3.指导学生按选择的最恰当的观察顺序,连贯地说说图意。

二.图文结合细体味,深切感受事物美

学习中注意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看看,读读,想想等形式,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品评重点词语等方法,来体味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意思,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荷花之美,美在何处,教师并抓住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你从哪里看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荷花美?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花的香味,颜色,姿态等方面去体会,要反复朗读有关描写花美的语句,尤其是“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体会作者边欣赏,边赞叹的喜爱之情。理解、体味“一大幅活的画”这句话包含的情感。为过渡到展开丰富的想象作二次重要铺垫。

三.看图、音乐欣赏,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充分理解,深切感受的基础上,根据孩子易动情,富于幻想的特点,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吻合优美愉悦的音乐,让学生边欣赏边想象,当学生思想感情受到感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心驰神摇,仿佛在画中游的状态时,教师把一朵画有一个孩子脸蛋的大荷花插入图中,面对着一幅活的画,欣赏着动人的音乐,让学生想象蜻蜓,小鱼可能对“我”说的话语。同学们思绪纷纷插上了想象翅膀,教师要有意识的将学生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巧妙融在一起,使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荷花》教学反思10

《荷花》是一篇状物写景的散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观赏荷花时的细腻、真切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我在教学时围绕“初闻花香──再赏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我在课中,力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里,怎么读出荷叶的美来,写荷叶与写荷花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虽然也调动了起来,可就是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因此,我在反思,是不是我的引导缺乏技巧,还是学生的语言显得贫乏?与大师于永正老先生的课堂比起来,我的.学生感悟总是的浅了许多。我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现在有了一点收获,学生的积累显得贫乏,因而课堂语言的表达也就显得贫乏。而且学生的积累有了,但是学生的迁移不够。因而要将阅读充盈于整个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积累和学会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美文,走入美的境界,与文章共鸣,与人物共乐。在听说读写训练中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让学生知道哪是美的,为什么是美的,如何去欣赏美,如何去创造美,这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而不是“同学们,你们看作者写的多美啊,我们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知道了它们是美的,可是到底美在哪里,它们为什么是美的,学生似懂非懂,甚至机械地人云亦云,这样学生的审美水平何以得到有效提高?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了总结和概括,却不能将概括和总结再具体化,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作文中反复强调描写、叙述要具体生动,可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利用了大量的时间不断地要求学生“概括一下这段或者这几段讲的什么”,讲的什么固然重要,可是具体的描写却忽略不计了。以至于学生对如何是具体、如何做到具体显得非常茫然,困惑。

《荷花》教学反思11

《荷花》一课已经结束了,反思这堂课,有欣喜,有遗憾,欣喜是学生带给我的,而遗憾却是我留下的。

《荷花》是一篇经典美文,为了不破坏它的整体韵味和美感,我设计的第一课时重点是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是理解、积累和运用。

第二课时,我的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荷花的美,更要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很羞愧地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我出色。他们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挨挨挤挤”、“冒”、“露”等词的探究,让课堂实现的真正的“对话”,给课堂带来了生机。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我的意图是想不露声色地把他们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无意识中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或一片荷叶,让他们互相观察,互相欣赏,然后用语言描述身边“荷花”的“千姿百态”。教材上没有具体描绘荷花的种种姿态,这样做是对教材的一种扩充,也是对语言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运用。但是,在进入这个环节的时候,我的引导有些仓促,我那么急切地让他们“冒”出来,可他们就是一下子“冒”不出来。等他们“冒”出来时,留给他们观察、欣赏和用语言表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本该是这堂课的一个高潮,但由于我的引导失败,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非常遗憾!

为什么会引导失败,自我反思,大致有这样几个原因:

1、引导错失良机。在品读第二段语言的时候,学生提出“冒”字用得非常精彩。如果能在他们品读这个字的时候,趁机让他们“冒”出来。然后,就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品读欣赏全开的、半开的、未开的和不同姿态的荷花。这样安排,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仓促和时间不够。

2、课堂调控不够。对课堂的调控,让我一直很困惑。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为了尊重学生,顺其自然,不对课堂做任何调控,那课堂就容易陷入无序状态,课堂效率会大打折扣。这样,显然和新课改是不相符的。课堂上,如果你努力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控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每个环节都把时间掐得准确无误,这样做,或许能完成你预先制定好的任务,但是,课堂就容易陷入僵化状态,没有生机,更难有所谓的“生成”。可见,课堂上教师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看你如何去调控,这个度该如何把握。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反思这节课,有很多话想说。尽管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我仍然觉得收获很大。最起码,它引起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

《荷花》教学反思12

作者叶圣陶先生在《荷花》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清晨一池荷花的美丽姿态,以及作者欣赏荷花时的美好感受。课文按照“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展开想象—回到现实”的过程,思路非常清晰。

精准的用词、生动的描写,是文章精妙之处。执教中,我紧紧围绕“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个概括一池荷花之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去课文中寻找体现荷花之美的语句,并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情朗读等学习形式,去积累语言,感悟课文语言的的精妙。在讲课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品悟,顺学而导,主要交流了两组语句。

语句一:“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引导学生通过观赏图片、朗读去感知感悟。“冒”在这里是形容在一片绿色的荷叶中,白荷花高高突显出来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荷花的艳丽夺目,蓬勃生长的样子。

语组二:“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三句话写出了荷花的几种姿态?哪些词、字深深地打动了你,让你感受到了荷花的美?引导学生感受荷花三种不同的姿态各有不同的美,体会饱胀、破裂等词略带夸张,让静止的画面一下子变得鲜活而具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观察其他的花,如桃花、迎春花、玉兰花等,并进行仿写,可以说水到渠成,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四自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带上动作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感受一池荷花在风中摇曳起舞的美好姿态。

这样的文章,我们的语言真真难以描述其美,其妙,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把语言内化于心,烂熟于心才是最好的学习形式吧!

《荷花》教学反思13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

教学时我针对他们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喜欢阅读,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眼中的荷花,唤醒学生的原有感知,把学生自然地带入美丽动人、风姿妩媚的荷花池旁,学生兴趣盎然,激起了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在表现荷花不同的姿态时,我让学生用动作感受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学生就很容易地把描写荷花的长势、各种姿态的语句背诵下来了,积累了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在观赏荷花池美景时,通过课件的播放,使学生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会接下去的写话埋下伏笔。

整堂课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深入地进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荷花》教学反思14

《荷花》这一课的学习,出乎我意料的莫怪与孩子那敏锐的观察力了。

课上,当我讲到课文第二节,带领孩子观赏那美丽的一池荷花时,当我问:你看到了什么?

前面几个孩子结合着书上的内容说的很好——有什么样的花骨朵,有盛开的花朵等等,可这时站起来一位同学却说道:“老师,我认为这幅图不对。”我一愣,于是我就说:“你说说你的理由吧。”他大声说道:“不该有莲蓬。”咦,说真话,我还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课前只注意研究课文,谁注意看插图呀!那更别提考虑这一点呀!但这也有时我们课上多好的教学契机呀!于是,我笑着说:“哪我就想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这时候不该有莲蓬那?”孩子这是七嘴八舌说了起来:

“花才开,就败了吗?”

“书上说一进门就闻到清香,就跑去荷花池了,要是早开了,就不会这样了。”

“天天看到开的荷花,就不会这么吸引他了。”

“我认为荷花时才开的。”

……

“也不对,老师,可能作者很久没去了,这次去的时候荷花早就开了,不就有莲蓬了吗。”

正说的热烈时,又有一个孩子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是班里的孩子又是一愣,接着叽叽喳喳说了起来。

是呀,有这个可能呀。说真话,此时因为我课前的准备不足,我没法告诉孩子是什么情况,这时我又对孩子说:“这也是有可能的,那么莲蓬是不是该有,这就需要我们弄清楚作者到来的时间。看到没有,文中到处是问题,就看我们有没有疑,只有善于怀疑,才能找到真正答案。这节课老师就要布置一个作业——查查作者到底什么时候来的,那才能知道图上画莲蓬,该还是不该。”

我想以后我会在这些方面更加关注了,不然真会让孩子把我给问住,难住。

《荷花》教学反思15

本节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学好语文。

一、尽可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认知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设计读书环节时首先是读通,其次是读懂;再次是读好;最后要求尝试背诵。要求逐层提高,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入。

2、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说荷花的姿态三种,教师就顺势引导,以便学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态”。

再比如作业的设计:“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3、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会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在闭目欣赏的同时,经历了一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过程。学生凭借各自不同的积累,在不同层次水平上理解了这段文字,想象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不仅体现了语文姓“语”这一要求,而且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成了锻炼思维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也给了我们最好的指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我们深知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现代教育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是强调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回顾这一节课,会被这许多看似不经意的语言所打动“课前是该认真预习!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

5、重视课内外的语言积累。

新的语文教学强调返朴归真,注重学生课内课外知识的积累,在这节课中,学生既有课外关于荷花知识、荷花诗词的丰富积累,又有课中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积累。

6、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倡导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节课中,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便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的。

二、以美的情境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一段美的情境会省去我们教者多少繁琐的分析讲解。本节课中设计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升华情感。比如: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学生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深入情境(出示课件)“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

(学生变换角色描述)这些情境地创设显然大大优化了教学,节约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感悟、积累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