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学反思 >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9.95K 次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氧化硫》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1

通过《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这节内容进行反思:

一、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反思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就是使学生重点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如何利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突发事件,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二、对教学环节上的反思

1.新课导入

以全球瞩目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为切入口,播放一段视频资料,有关工业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硫)对大气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酸雨的危害的,使学生感到震惊和渴望,震惊的是酸雨的危害太严重,渴望的是急切想了解酸雨是如何形成的。这时,顺理成章的引出课题: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硫,欲知酸雨如何形成,得先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通过创设求知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视频文件播放时,由于教师没有及时提示学生应该透过现象看物质的化学性质,很多学生过渡关注酸雨危害的严重后果,甚至有些学生在议论今后下雨时,被雨水浇后会不会掉头发等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有些偏离课题的中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为完成本课题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

2.内容重组

新课程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由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借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和水溶液的酸性,与二氧化碳相比,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吗?其水溶液是否显酸性呢?哪一个的酸性强呢?从组成上分析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相似,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但是也有不同的性质,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硫还有漂白性,再从化合价分析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这样既过渡自然又环环紧扣。

由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出二氧化硫的性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比、学会分析,但不可过多的复习二氧化碳的知识,点到为止,一定要做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3.实验探究

这节课总共设计了四个实验探究:

①二氧化硫的水溶性实验;

②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的验证实验;

③二氧化硫与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

④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验证。

探究活动过程中,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感受其乐趣、培养了协作、动手能力。在探究中感受思维的乐趣及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口头表达能力,自信心,树立环保意识。

但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①教师帮助设计了实验方案,没有给学生一个大胆创新的空间,同时也错过了发现学生潜能的机会。

②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对学生放手不够,还是不够相信学生。

③教师有时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有时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还有一些不必要的指导,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一些不够充分的指导,以免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各科新教材中大都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有的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这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

另外,在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实验验证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有些同学提出异议,认为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具有的漂白性,这是学生认知上的歧义,但也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忽视的问题,主观主义太强,对固定实验未作出任何疑问,应该也要和学生一样,增强问题意识。

课后,借鉴很多的'实验改进方案,最后采用将品红试纸伸入到二氧化硫气体中来验证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这样既避免想到亚硫酸的影响,又在加热时不会有过多的二氧化硫从溶液中分解出来。实验简单易行,又能避免学生在认知上的歧义。今后,教师在实验改进和创新中应该加大力度研究。

4.学生评价

因学生层次的差别和班级学生人数教多,虽然尽可能的关注每一个学生,但是真正做到及时、适时把握机会赞赏学生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

三、提升环节反思

每节课重点、难点的真正的突破也需要一些必要的练习来巩固和帮助学生提升能力,但是由于没有事先安排好学生预习的指导工作,导致最本节课的提升练习没有完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与新课程同行,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充分认识到,课堂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是教学模式、动作化的场所。学会关爱学生,学会激励学生,学会创新,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2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高中化学《二氧化硫》的教学后,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并与化学组成员讨论后,总结出更符合新课标的教学思路。现简述如下:

教学案例原述:

⑴教师出示一集气瓶盛放的二氧化硫,让学生观察现象。问:二氧化硫有什么物理性质?学生回答。

⑵教师演示二氧化硫和水的反应实验。问: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什么?学生回答。

⑶根据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启发学生二氧化硫还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氧化性、还原性。然后启发学生:二氧化硫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分别体现其氧化性和还原性?师生共同总结。

⑷教师演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与氯气的漂白性作对比研究。

⑸小结后反馈练习

教学案例分析:

本课从教学理念上看似乎达成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效果,学生的思维活动、视觉感官等充分地被调动和活跃起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到位。但学生的兴趣、动手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能力、学会观察能力等化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是很不到位的。这是因为这堂课从一开始在理念上就发生了偏差。

教学反思观点:

教学反思一:让学生落实书上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从培养学生化学素养、探究能力上下功夫。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素养的学生呢?

教学反思二:仅仅从演示实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吗?老师设计好的问题确实是学生要探究和想反问的吗?是教师领着学生学还是指导学生学呢?从提高学生观察、发问和兴趣及进一步探究方面还应落实和整改哪些内容?

教学反思三:学生只掌握了知识点就可以了吗?从培养探究能力角度看,老师是否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充分让学生动手和观察,观察后让学生自己来产生疑问,而不是老师来提问题,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适当提练几个有价值的,针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导和点拨。而不是马上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已思考获取知识。

教学设计改进:

针对上述的反思观点,我把它提交到化学组里让大家讨论得出整改办法。首先我用多媒体播放“酸雨”污染的录像,录象镜头立即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引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思维火花一触即发。二氧化硫到底是怎样一种物质呢?它具有怎样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如此的危害?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总结酸雨的危害。然后通过三个创新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硫的危害,在探究中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硫的物理、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1:虫子为什么会死呢?(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毒性。)

探究实验2: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验设计:仪器与药品——pH试纸、火柴、烧杯、酒精灯(让学生仅用给出的仪器与药品来验证二氧化硫溶于水的酸性),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组长汇报实验设计方案,教师给予科学分析与评价,最后得出最佳实验方案。学生做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投影)酸雨——“空中杀手”,酸雨的形成过程图,得出结论:

2SO2 + O2 == 2SO3

SO3 + H2O == H2SO4

SO2 + H2O== H2SO3

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酸雨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得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还原性。根据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启发学生二氧化硫还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回答:氧化性)。教师引导学生怎样证明其氧化性?学生设计实验,二氧化硫与硫化氢都有毒,采取全封闭装置。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分析、讲评。最后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

探究实验3:花儿为什么会变白?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把红花放进装有二氧化硫的锥形瓶中,观察颜色,颜色逐渐边浅,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同时提出一个探究问题: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与氯气一样吗?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3

一、精心创设求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以全球瞩目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为切入口,播放一段有关酸雨的录像,使学生感到亲切又渴望,亲切的是日常生活所能碰到的问题,渴望了解酸雨是如何形成的。这时我再顺水推舟引出课题: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硫,欲知酸雨如何形成,得先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就能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我做到了这一点。

二、内容重组,过渡自然

秉着新课程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对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内容做了重新的安排:硫单质及其燃烧后的产物已在初中时接触过,我不再作为上课时的讲解内容,主要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及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我将其进行补充改进:首先介绍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教材上是往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滴加品红溶液来说明二氧化硫漂白作用,这样的说服力不强,学生会认为会不会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后得到的亚硫酸具有漂白作用而不是二氧化硫。在教研室陈主任的帮助下我把其改成了往二氧化硫气体中伸入品红试纸来验证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这样既避免想到亚硫酸的影响,又在加热时不会有过多的二氧化硫从溶液中分解出来。实验简单易行,又能避免学生在认知上的歧义。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处亮点。接着从组成上分析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最后从化合价分析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性。这样既过渡自然又环环紧扣。

三、问题驱动,激发兴趣与动力

二氧化硫性质学习整个过程中,我都以问题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如在学习其物理性质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了解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从哪几点考虑?

2、如何知道一种气体物质的水溶性?方案设计?几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实验探究。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我不是直接引入漂白实验而是,而是先创设情景:古时利用燃烧硫的方法漂白布料,你能说说其可能原理吗?引入可能的性质漂白作用,再进行实验探究验证。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其它两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及氧化还原性时也都是精心的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我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教师直接填鸭式的告知方式的枯燥无味,激起学生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及兴趣,上课时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四、创设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在验证二氧化硫能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提出方案通过颜色变化观察(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后,质疑能否说明就是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溶液褪色还是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使溶液褪色?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强烈矛盾,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及积极思维。正如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上课时也确实激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学生探究实验的高潮。

五、关注学生主体,教师起引导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所有知识的传授,我都不是直接给出或介绍,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慢慢地引导学生探究、总结。通过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体系。在问题解答方面,产生的疑惑方面,我会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集思广益。结果这个做法在课堂上看到学生非常活跃,师生互动比较激烈与频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