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学反思 > 《细胞膜和生物膜系统》教学反思范文

《细胞膜和生物膜系统》教学反思范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28W 次

《细胞膜和生物膜系统》这节课是一节高二学业水平复习课,这节课的重点是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膜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以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和跨膜运输一起讲,这次跨膜运输不讲,换为生物膜系统。这一节课上下来,有这样一些体会。

《细胞膜和生物膜系统》教学反思范文

成功之处有这样几个: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一节课不能全是重点,需要有主有次,这样课堂才能张弛有度。在课堂一开始,我就给班级同学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告诉学生我复习的内容在书本的哪一页,让学生都很明确老师这节课要上什么,涉及哪些知识点,这样也比较容易达到与教师同步。

这节课的最主要内容是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安排了接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次重点生物膜系统,安排了十分钟。重点内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中,细胞膜的物质组成花了五分钟的时间,其他都在复习细胞膜结构和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生物膜系统中十分钟几乎都花在分析各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联系上。

2.注重问题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在设计这一节课的时候,就确定了这堂课要让学生明确:结构和功能是相统一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这个主题,由结构到功能。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通过分析磷脂分子的特点和排布,总结出细胞膜的第一个功能——隔离、保护;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载体蛋白和糖蛋白,得出细胞膜的另外两个功能——控制物质运输,信息交流。因为载体有选择性,所以细胞膜对进出细胞的物质是有选择性的,再引出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最后通过几道习题,再补充巩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不但与蛋白质有关系,与磷脂也有关系,糖蛋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所以只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这样课堂中就存在一条思维逻辑主线,复习过程就是沿着这一条主线,不断地讲知识框架构建、充实起来。并且这个过程在板书上都体现出来。

3.引入了新的材料

上复习课要出彩,有时候还需要加入一些新的`材料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本节课加了一个新技术的相关资料——细胞的冰冻蚀刻,学生觉得很好奇,仔细看了图,加深了对细胞膜上蛋白质排布的直观印象,不单单是书本上那三个形容词。我还加了一个新的视屏——白细胞吞噬病菌,视屏很短,只有20秒,但它引出下一个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在完成半小时的学习以后重新达到一个兴奋点,利于下一个学习任务高效地完成。

这节课时间上比较紧张,最后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拖了两分钟,而且感觉到生物膜系统的知识点教学有点仓促。归纳一下,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

1.问题设计还不够合理

我们的课堂教学进程很多都是由教师设计的问题串进行推进的,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逻辑性,层次性。此外,教师的提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因为这节课的内容不是按照教学进度来的,高二的学生刚刚结束新课,所以很多学生还没有进入复习课状态,而这节课又是必修一的内容,前面的化合物知识没有复习,细胞膜和生物膜的相关知识学生几乎忘的差不多了。我在个别问题的设计上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所以能回答正确的同学并不多,引导学生回答正确需要一些时间,还不如一开始就降低难度,设计阶梯性问题给学生,提示思维路径。另外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胞吞、胞吐属不属于跨膜运输?”学生说不属于,本来我怕他们不明白,也准备了一个动画帮他们理解的,上课的时候,我看时间来不及了,就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直接进入了下一个教学内容。其实这个问题就完全没有必要提,因为我这节课不复习跨膜运输的知识。而我提了却不再解释,有些不会的同学反而在这里思维中断了。如果我直接把这个环节去了,还可以省出时间放在生物膜系统相关知识的复习上,课堂会更加从容。

2.备课不够细致

我自己手边的教材版本比较早,而且多年教学下来,形成了一些固定思维。例如:提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对应的就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没有注意到,新的版本中还提到了结构特点有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而且对蛋白质三种分布情况的描述词语也发生了变化。虽然用老的词语也不会算错,但是会给学生造成疑惑,到底是按老师教的,还是按书本上的来?

另外在生物膜系统的教学中,对于分泌蛋白这个重点知识的学习在文字上进行了说明,但是还应该在图形上再重复一遍。我在板书时只展示了文字和箭头的表述,忽视了图形上的联系。

每一次开课都是一次再学习、再研究的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关注教材和学生的变化,不断在课堂中引入新的科技知识,注入新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