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学反思 > 六年级语文《养花》教学反思(通用7篇)

六年级语文《养花》教学反思(通用7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17W 次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养花》教学反思(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养花》教学反思(通用7篇)

六年级语文《养花》教学反思1

小学语文教材12册中的《养花》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讲述了老舍先生的养花实践,在养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养花带来的乐趣,抒发了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在带领学生精读文章前,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为1。:领悟作者是怎样围绕养花的乐趣来安排材料的。2。体会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产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有如下体会。

一、课前预习有针对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阅读了好几篇老舍先生的作品,如《猫》,《林海》,《草原》,对老舍先生以及他的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这一课教学前,我只是让学生课下去回顾老舍先生的生平,重温他的作品,并没有像原来那样花大量时间对作者进行全面的介绍。让学生针对这篇课文中的内容,提出疑问。预习中学生对课文第4自然段中提到的老舍先生的腿病提出了疑问,这也正与文章内容有关。于是我便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了解他腿病的有关情况,为准确的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抓住中心问题,统领全文。

在第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理请了作者的思路,明确了课文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先让他们谈谈自己养花的感受,从而引入课文。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次“这多么有意思呀”展开教学。让学生仔细读文,找出两次“这多么有意思呀”分别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有意思”又指的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认真的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中找到了答案:第一次是因为作者摸着了养花的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让作者觉着有意思。第二次是因为养花可以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有益身心,胜于吃药,所以作者觉着有意思。这也正是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所在。

三、找方法,突破难点。

文章中有一处是学生不好理解的,就是课文的第6自然段,写花死了,作者很伤心。既然伤心,怎么还能说是养花的乐趣呢?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能够联系上下文,有的学生能够联系以往读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有的学生能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生活态度,理解到“人生百味”,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养花就要经历这些,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作者的乐观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学生的回答,我知道他们是真正读懂了课文。

四、课后练习,突出重点。

为了更好的理情文章的思路,我在理解课文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老舍先生以()为主线,先概括的说明我(),再分述(),最后点明中心()。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在精度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理清文章思路。在本课教学的最后,我还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爱好,并且按照:“我喜欢(),它可以(),可以(),还可以(),这就是()带给我的乐趣。”这样的形式来说说。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留意生活,产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五、存在的问题。

1.本课的教学,对文章中一些语句和词语体会还不够深入,如第三自然段的'“像朋友似的关切它们”应该让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做的;第四自然段的抢救花草,应该让学生想想当时的场面,或者做一做动作,体会体力劳动的不容易。2。理解体会语句的方法还是不够多样。应该多寻找一些适合于学生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注意这些,在教材的理解上多下功夫,尝试运用更多可行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

六年级语文《养花》教学反思2

《养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养花》一文被安排在六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复习单元,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考察学生六年的语文学习效果,因此我没有按照正常的课文来分析教学。

六年级学生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本节课,我以课后的三道练习题为主,以阅读习题的形式组织教学。

本节课的设计了导入、字词学习、体会养花的乐趣等环节。

导入部分,我以各种花的图片和赞颂花的诗句为引,让学生感受花的“美”与其所蕴含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增强课堂的韵味。

字词学习环节,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课前学生预习查阅字典,理解“异、倾、置、载、秉”等字在词语中的意思,课堂上找出“奇花异草、大雨倾盆、置之不理、三年五载”等词语所在的语句,结合字的意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词语的意思。

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完成本项任务,我没有逐段逐句细致的分析。而是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能概括作者养花感受的一句话。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和关键句的把握能力。然后以“乐趣”展开阅读,让学生用具体事例谈谈作者养花的乐趣所在。这样来学习,既把握了文章的重点,亦避免了支离破碎的、繁琐的讲解,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乃至整体构思的把握。

当然这节课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本节课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把文章当成了阅读练习来讲,造成对文章的分析不够细腻。另外,本次课堂的语言设计不充分,各部分之间的衔接不太流畅,尤其是对于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来说,课堂缺少了韵味!

六年级语文《养花》教学反思3

《养花》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出自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乐趣》。这篇文章充分发挥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其“形散”表现在,从“我爱花,也爱养花”入手,大致写了老先生选花、养花、赏花的事儿,其中又穿插了养花的目的、养花的伤心事,最后落脚在“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继续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上。随心而发,随性而为,没有一个特别明朗的脉络结构,而且第一段的“我爱花,也爱养花”和最后一段的“养花的乐趣”两句是学生寻找中心句时容易混淆的两个句子。总之,中心不明确、脉络不清晰。其“神不散”又表现在围绕一个“爱”字,写老先生爱花、爱养花的一系列有关的事,字句平实,却处处见老先生高雅的养花之乐。

在教学《养花》时,我的第一课时目标设定了4个:

1、检查生字、课文的预习;

2、理清课文脉络结构;

3、了解文章中心思想;

4、品读选花的段落。

都顺利地完成。这节课被陈主任听课,课后她提出问题:六年级的学生学语文,除了基本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还应当有精神与文化的滋养,不然语文学习就太流于表面。也同时提出了修改建议:在第二课时,抓住最末段的“忧”与“泪”深入理解为什么“忧”与“泪”也会成为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深入思考与理解。

在第二课时,在“从哪些语句可见老舍先生爱花、爱养花”这个大问题下,刻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搬花搬得筋疲力尽也“有意思”,为什么菊秧被砸死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老舍养花的乐趣。在这两处的铺垫下,最后一段出现“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时,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因为爱,所以喜悦忧愁、欢笑泪水都是难得的快乐。

当学生的感情体悟深入到这一层,他们在生活中享受自己的乐趣时,成功了自然欢喜,遭受挫折了,也能有一定的承受和应对的能力了。学语文,容易在知识的层面简单,不要忽略在精神与情感的海底去深刻,切记切记。

六年级语文《养花》教学反思4

《养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养花》是小学课本的传统篇目之一,作为名家名篇,研究这课的老师自然不少。大多数教学设计总是以“感受养花之乐”作为中心话题,以“找乐趣——谈乐趣——读乐趣”为教学思路,这种教学的不足是:

首先,忽视了对老舍先生的爱花之情的感悟。正是因为老舍先生爱花情深,才有了养花之事和养花之乐,脱离了爱花之情来谈养花之乐,恰似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就乐趣谈乐趣,学生的思考呈开放性,但流于琐碎、零散,缺乏整体感和层次性。

第三,如何理解“忧和泪也是一种乐趣”成为难点。

在反复阅读中,我渐渐感受到作者传递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养花之乐,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的爱花之情,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相应成趣!另外,老舍先生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些丰富的情感——“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这也是一种乐趣呀!同时,在字里行间,还蕴含着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等等。

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学习思路:体会爱花之情——理解养花之趣——体验育花之理。“爱花之情”是“养花之趣”的前提和基础;“育花之理”是“爱花之情”和“养花之趣”的提高与发展。

六年级语文《养花》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整篇采用了先分后总的写法。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齐读总结段,然后引导他们根据总结段找出相应的段落。就这样,学生们轻松地从大体上理解了课文。

在课堂上,我也花了较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的教育。“文章不是无情物”,本文就是通过写养花中的喜怒哀乐,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一边讲授内容,一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使学生们对生活都能充满信心。

另外,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养花的情趣,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首先,我问他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做是事情是什么吗?由此学生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因此,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爱好。我又问他们,你为什么喜欢你所做的事情?从中你得到了什么感受?由此,学生谈出各自喜欢做的事的原因。他们通过自己身上的事的认识和感悟,再走进文章,老舍先生为什么喜欢养花?他从中获得了哪些乐趣?

通过这种对比和迁移的教学手法,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来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能使他们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一方面也引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真正的参与思考。最重要的是,同学们能把自己的生活乐趣同老舍先生的养花生活进行对比,把自己的故事也写成文章,并从小事当中感悟到了一个人生的道理。一是达到了理解课文主题的目的,一是让他们学会了从小事中总结经验及人生道理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六年级语文《养花》教学反思6

这是老舍的名篇,层次分明,文字隽永。

这一课的学习,我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也是全文的总结段开始入手。“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有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找到总结句后,扣住“乐趣”二字,进入课文:课文中作者具体写了哪些乐趣?学生从每个自然段中去概括,了解到作者写了增长知识的乐趣、锻炼的乐趣、分享的乐趣,但说到第六自然段时,他们都不说了。我一再追问“还有吗?”于是这时有人在下面小声说:“伤心的乐趣!”我捕捉到这个小小的声音,把它放大,并补充了一句:“如果在下一个单元考试时,如果你在写搭配时,写下‘伤心的乐趣’我一定给你一个大叉!”孩子们开始笑。这时,邱博辉冲出了一句:“我觉得没错吧,课文中说‘有笑有泪’,这个泪不就是伤心吗?”通过一番碰撞,大家都认同了文中第六自然段中所说的“难过”也是养花的乐趣之一了。“为什么难过与伤心也是一种乐趣呢?呆会我们学完课文,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我顺势引着他们进入了课文的品读。

在品读第六自然段时,孩子们谈到了作者通过几个数字的列举,写出了一家人的心疼,也写出了大家对花的喜欢。课前留下的难点在学生的发言中没有被突破。在小组交流结束后,我又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有笑有泪’,笑当然是乐趣,但是你是怎样理解‘泪’也是乐趣的?”学生的回答始终围绕着因为伤心,所以会更加小心,或是会更加小心,这样会把花养得更好来体会这种“乐趣”,最后,我打了一个比方:大家喜欢爬山,可是如果每一座山都像一个大长方体一样,没有山谷,没有巅峰,没有一点儿起伏,你会喜欢看吗?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只有有喜有忧,有得意,有失意,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生动,也才会让我们人生的体验更丰富。”说完后,我看到有些孩子有些迷茫的眼神,我突然明白,学生的生活阅历限制了他们对这番话的理解,所以对这一点,我没有作过多的要求,我想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当他们以后再有机会读到这篇文章时,自然而然就能理解了。

六年级语文《养花》教学反思7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努力追寻着新的教学模式,并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独具一格。在《养花》教学时,我在第二课时采用了别开生面的教学形式,即聘请三位同学做老舍的代理人,而后请下面的同学就课文内容及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向“老舍”发问。但是独领风骚的外在形式,并没有使内在的内容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展露。相反,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显得有点零乱无章,而我声情并茂的解析和总结也没起到力挽狂澜的成效。

新课改滋润着我的课堂教学,并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但由于我过于注重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使《养花》这篇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文章并没有得到合理的、预期的教学效果。思来想去,这篇文章朴实无华、于平淡中蕴涵着深刻的意味和道理,在教学中,更应侧重于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应相机抓住文中一些重点句子适时引导、点拨,反复朗读,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让简单而深刻的道理铭刻于学生的心中。

繁文缛节,新颖的外壳并不是新课改的精髓所趋,教学的最终目的还在于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别出心裁的教学思维来为教学内容服务。毕竟,内容主宰着一切外在形式。

我认为,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课堂首先要读好书,做好“保底工程”。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还说,“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是“保底工程”。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练读课文,与书本的语言文字进行对话。课堂上学生在练读时,我着意在一些读课文有困难的学生身边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而那些本身有着较好学习基础的学生在多次读课文的过程中读懂了文章、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地深入,而第二课时的教学实际也证明花在第一课上充分的读书时间是值得的。

二、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多提出质疑发现,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我就负责 准确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课堂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功能是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提高。而在过去,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存在着老师眼里盯的只是教案,脑中想的只是下一个教学环节,对孩子的发言并没有认真倾听、仔细地思考,因而产生了对学生发言进行盲目地鼓励,不加辨析地进行肯定的现象。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着意留心了这一问题,对学生的朗读、发言进行了适当的鼓励,对学生有时不准确的发言进行了及时地纠正,对一些分散性的发言进行了梳理,起到了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在课堂上的导向性作用。如,在开课之初,我和学生交流时,问了这样的两个问题:“你爱养花吗?为什么?”有的孩子回答喜欢养花是因为花开得香,我说“原来你看到了养花的成果,感到快乐”;又有的孩子回答自己喜欢养夜来香,我顺势问他为什么叫“夜来香”,当学生回答因为这种花是夜里才开花的,我表扬他“你从养花里还增长了不少知识,真了不起!”看似不经意的谈话,却将孩子们自己从养花中得到了的乐趣与老舍先生的感受相靠拢,让孩子与作者产生共鸣,既激发了学生往下读课文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梳理了思绪、理清思路,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不过,要想使在课堂上的评价语准确而得体,生动而有效,决非一日之功,它虽产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和文化底蕴。因此,要想使学生获得求知路上的“别有洞天”,只有对自己的课堂语言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才行。

三、钻研教材,一条无限延伸的教学之路。通过这一课,我还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对于课文的钻研仍然很肤浅,往往总停留于语言文字的表面,没有深入地去思考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意,因此在驾驭教材的时候,仍不能达到“读透纸背”的功力。

可以说,我由这一节课所想到还有许多,绝不仅仅只是以上简单的几点,不过,我想,反思最重要的还是落实到今后的教学实践当中去。希望我在这节课中所学习到的,所悟到的能帮助我将以后的教学工作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