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学课件 > 影视欣赏课件

影视欣赏课件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38W 次

《影视欣赏》是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影视欣赏的课件,内容如下:

影视欣赏课件

【欣赏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影视作品中台词艺术和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

2.感受和分辨象征艺术手法在影视艺术形式中的广泛应用。

能力目标

学习多角度深层次解读作品及文本的涵义。

德育目标

感受作品传递给观众的希望、自由、救赎、友情等情感价值。

【观影准备】

知识储备:

1、象征的定义

2、反讽手法含义

3、《肖申克的救赎》与奥斯卡的故事

硬件准备:《肖申克的救赎》DVD

教师推荐

1、《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们的哪些感动?

2、作者在影片的哪些地方使用了反讽手法?

3、影片名为救赎,那么是谁在救赎?又救赎了谁?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救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人心里都有一个需要解救的自我,这关乎信仰,关乎对生命的期许与责任。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对自己生命的态度,那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执着,那是一种对自由和幸福真诚地渴望。

二、题解

1、影片介绍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Different Seasons)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在牢狱题材电影中突破了类型片的限制,拍出了同类作品罕见的人情味和温馨感觉,因而在公映时成为名符其实的黑马。

中文名:《肖申克的救赎》

其它译名:《刺激1995》《月黑高飞》《地狱诺言》

出品时间: 1994年9月10日

地区:美国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

编剧:弗兰克·达拉邦特、斯蒂芬·金

主演:摩根·弗里曼 、蒂姆·罗宾斯

2、剧情简介

《肖申克的救赎》所讲的故事是1947年,年轻的银行家安迪杜沃伦以杀妻罪被判无期徒刑,关入肖申克监狱。 安迪开始适应监狱生活,并和犯人瑞德建立友情。 安迪由于精通财务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帮助狱警哈德利免税地继承兄长的遗产,狱警请犯人喝酒。安迪也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它变态囚犯的骚扰。成为监狱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但他同时坚持不懈地向州议会写信要款,为监狱建造了图书馆。后来年轻犯人汤米证明安迪没有杀人。典狱长为了留住安迪为其服务,杀死了汤米,安迪知道按正常的方式出狱无望,坚持不懈地挖掘隧道,最后越狱成功,重获自由。并揭发典狱长诺顿的罪行,令其身败名裂,在办公室内自杀。瑞德获得假释后,找到安迪,老友重逢。

3、相关评价:

当你在18岁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时候,完全没有感觉。当你60岁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时候,你就知道了这部电影的可贵。——网友1110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都放弃了自己,谁还会来救你呢?有的人忙着生,有的人忙着死。 ——网友candy

4、看点导航:

主题的隐喻和象征

反讽手法和经典台词

跌宕的情节安排

三、观赏正片

组织同学们观看电影

四、影片分析

(一)电影主旨的分析

1、执著的希望

这是一部描写监狱生活的影片。银行家安迪被诬陷进了监狱, 受尽狱警和犯人的折磨, 可是矢志不渝, 乐观对待人生, 充满希望地面对一切, 最终运用智慧逃出冤狱,并使恶人伏法。影片的最后是主人公安迪逍遥地与监狱中的老朋友在海滩上分享美丽的人生。影片告诉人们:无论什么, 都关不住希望, 一切皆因希望而起,一切只要有了希

望便变成可能。有了希望, 肖申克监狱不过是一座形同虚设的监狱, 有了希望, 一把小小的锤子便可以救赎生命,可以救赎自由。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赎自己的过程中尽情地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 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 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关于希望, 安迪入狱后的第一个朋友瑞德严厉地警告他说: “在这里, 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它会让你痛不欲生。在这里, 你决不能拥有任何希望。”这是一个囚犯在另一个世界里安然活着的另一个法则。这也是失去自由权利后必须得交出的与之对应的精神上的权利, 因为如果只有精神上的渴望, 却得不到实际上的自由,会把人逼疯。但是希望是关不住的, 锁不牢的, 是有翅膀的鸟, 是流动的空气, 是息息尚存的呼吸, 是永远无法遏制的, 是任何黑暗都无法染指的。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 有了希望

就一切皆有可能。在影片中, 瑞德心中早已没有了希望, 那图书馆管理员老布, 居然会对希望充满恐惧, 而安迪却始终心怀希望,哪怕“用这样的小锤挖洞, 至少需要600年。”安迪最能打动人心的品质, 恰恰是这种看似对眼前现实平和接受, 而心中希望却永不磨灭的精神。即使是在恶劣的监狱生活中安迪也从未放弃过对未来、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对自己的救赎。当然他自己也明白,

希望越大, 期待越强烈, 失望越大。很多时候这也是我们裹足不前和抱有消极思想的原因。然而安迪用了一个精辟有力的句子:“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不是忙着死,就是忙着活。)这句话甚至可以视为整部影片的中心思想。希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 只要自己不放弃, 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很少有人能够在明知道没有希望的状态下还在寻找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希望, 丑小鸭和美丽的鸟不是天生注定的, 当我们放弃了希望, 让自己带上“认命”的自卑枷锁,我们变成丑小鸭, 当我们有了希望, 并顽强拼搏努力, 生活也许会困惑我们一时,却阻止不了美丽的羽毛生长出来。对于一个人来说, 实际空间上的大小并非所谓自由的定义, 真正的自由在你的心里, 在于你敢去想敢有梦, 有了希望就有你生存的空间。

2、渴求自由

在监狱中, 什么是最大的希望?

对, 就是自由, 自由是最大的最后的希望。我们从影片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多么渴望自由生活的心情和无畏的勇气! 安迪用了19年的时间, 挖开了常人几乎要挖600 年的隧道, 他在500尺的粪坑中匍匐前进。地狱和天堂只有一线之隔, 最终安迪重获自由。最让人难忘的镜头, 是安迪爬出监狱下水道和排泄管后, 脱去衣衫, 伸出双臂去拥抱风雨的镜头。在这里, 风雨给了安迪洗礼, 洗涤了他的过往,让他摆脱旧我, 实现新我。安迪获得新生后的目的地是太平洋, 被他说成是没有回忆的大洋, 在那里他可以摆脱过去, 重新来过, 过去的已不再重要, 未来就在前面展开, 一切都充满希望, 自己是自由的。他不仅把自己的狱中生活安排得井

井有条, 充实快乐, 而且他也一再地用自己的行动为狱友们争取自由、带来希望。由于安迪不停地写信给州长, 终于为监狱申请到了一小笔钱用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 为狱友们创造了非常好的读书学习的环境。他在一次为监狱官合法地免去大笔税金的机会中, 为十几个犯人朋友每人争得了3瓶啤酒。当他们在阳光灿烂的屋顶上喝着啤酒时,瑞德说多年来, 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一个人为了生存, 为了希望, 为了自由竟然有如此伟大的力量、坚韧的性格和不屈的斗志! 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最终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条路, 但是在这条追寻自由的道路上却是充满坎坷。其实很多成功人士的人生道路也是这样的, 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他们光彩风光的一面, 他们背后往往是不为人知的辛劳。付出和所得永远都是成正比的,要想得到丰富的回报, 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劳动、迎接更大的挑战。

3、心灵的救赎

《旧约·以赛亚书》中说道: “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 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 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据说这里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据粗略统计, 在整部《以赛亚书》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16次之多。很明显, 它象征着基督思想的实践,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到了宗教时代, “救

赎”因其明确的指向性而一度成为左右西方精神世界的关键词。既然如此, 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即“救赎”产生于特定的人群(基督徒) 和特定的年代(宗教年代) 。个人面前最困难的事是如何让自我得到救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然后满怀希望去努力实现。而这种拯救极需要善良、智慧、坚韧与眼界, 安迪正是这样的人。

救赎, 并不只是安迪本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不但拯救了自己, 也拯救了他的狱友。他对狱友的拯救, 表现在一种精神上的拯救, 因为他一定程度上使他周围的人明白了, 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贵———瑞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两个对自由持有一样的寄望, 但有着不同态度的人,构成了影片的主线。当安迪眼看着周围的狱友对沙堡的生活越来越依赖, 甚至于对于重获自由变得麻木的时候, 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 唤醒他们沉睡的灵魂。

影片中有三次救赎: 第一次救赎是安迪帮助狱警逃税, 为狱友赢得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第二次救赎则是本片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他在狱警办公室放“费加罗的婚礼” (Le N ozzede Figaro) , 音乐解救了人们的心灵, 人们内心的苦闷被释放出来并产生了对自由、希望的向往, 希望的种子埋在了人们的心里。第三次, 他为监狱建立了一个图书馆。为了得到第一批书, 他每周一封信, 连续写了6年。然后他增加到每周2封, 在安迪入狱的第二个10 年间, 图书馆落成。这也是一个划时代的胜利, 这个胜利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通过自己一些看似以卵击石的行动, 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沙堡的残酷制度,摧毁着狱头所谓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中这一说法。安迪来到了肖申克监狱, 一切都变得不同于以前的古板呆滞, 开始有了生气。他是囚徒们的'人性救赎者, 他要救赎的不仅是自由, 还有活力、幸福、知识他让囚徒们开始觉得生活是有希望的, 希望不是个危险的东西。安迪建立起图书馆, 给他们放音乐, 教他们知识。就连固执的瑞德也有了可喜的改变。正是有了安迪的救赎, 瑞德出狱以后虽然极不习惯, 但毕竟没有步老头子的后尘, 因为他拥有了希望, 他渴求自由, 他想要幸福, 他明白了安迪“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真义。

4、患难与共的友情

影片中几乎没有提到爱情, 讲述最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迪和瑞德, 两个默契的朋友, 当安迪接过瑞德送给的口琴时, 双手的轻颤, 和安迪在入狱10年后接受一份来自瑞德的海报时, 眼底漾起的温情, 都是像冬天的阳光一样温暖的友情。他们在默默地彼此关注着, 即使安迪自己得以逃脱, 他也没有忘记好友的未来,他在橡树下的信, 将瑞德最终带到了他的身边, 同样在一片湛蓝的没有记忆的海水中笑着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当安迪对瑞德说: “如果有一天, 你可以获得假释, 一定要到某个地方替我完成一个心愿。那是我第一次和妻子约会的地方, 把那里一棵大橡树下的一个盒子挖出来, 到时候你就知道是什么了。”当瑞德释放后,与社会的脱节和那种冷彻心扉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让瑞德心灰意冷, 甚至想到死!但是他想到要为安迪完成心愿的时候, 毅然踏上远途。影片的最后, 我们都知道,安迪说的那个和妻子约会的事情, 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当瑞德打开盒子时, 盒子里面是什么, 瑞德当然知道了, 是朋友给他的希望! 如果不是两人的真挚感情, 如果安迪不编造这个谎言, 如果瑞德不去帮助安迪完成心愿, 如果安迪不去埋那个N年前就该在那里的盒子, 如果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监狱里同样也可以建立美好的友谊, 只是在狱中一句普通的对话, 竟成了彼此永远的誓言。安迪与瑞德两个人的友谊不光是明星的大幅剧照, 更有表示心意的可贵的书籍、口琴、石头。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 让我们领略到在艰苦的炼狱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和互相鼓励的友情的作用。虽然这看上去不算什么,但因为环境的特殊, 就更让人体会到它的弥足珍贵。影片结尾处, 当两个朋友重相聚首, 安迪开心的笑容真是让人无比羡慕、无比畅快。这部电影带给人们更多的震撼不是自由和希望的力量, 而是安迪和瑞德的那种不同寻常真挚感人的情谊。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永恒的经典, 一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 必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而我们也是在不断地汲取着这些经典中的营养, 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 不放弃希望, 不放弃努力, 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透过监狱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不仅让观众看到了美国司法界的内幕,而且还让观众得到了诸多的启示,那么这样的感动,作者是借助何种途径表达在影片中的呢?

㈡、隐喻、象征手法的使用

1、总述:这部电影通过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表现出了影片的主角对自己、对朋友、甚至于对社会的种种救赎。

2、象征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多地用于电影中,它是借用一件事物去暗指另一事物,用特殊事物来类比相近特征的事物,从而表达作者情感。这些在美国影片《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很好的体现。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多次通过啤酒、音乐等具体事物展现对自由、希望的珍爱。其中有三处是感人至深的。

一处是安迪跟十一个狱友去修房顶,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囚犯干完活后,在屋顶闲散地坐着,很悠然地喝着安迪可以说是用生命换来的冰镇啤酒,享受着温暖悠闲的阳光,那就仿佛是在自家的屋顶上一样,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用瑞德的话来说就是“ ……我觉得他这样做就是为了找到做人的感觉,哪怕只是一小会儿”。

另一处是安迪打开音乐后,监狱里响起了《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高亢优美的声音在监狱上空回荡起来,所有人,包括囚犯和狱警,在那一刻都朝向音乐传来的方向,安静的聆听,忘掉了高墙的束缚音乐使犯人们仿佛像小鸟一样飞出了高墙的束缚,得到了自由。

第三处就是安迪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了英格兰当时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囚犯可以像自由的人一样,在图书馆里获取监狱外自由的空气……,他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所有狱中的犯人都能够获得知识和新生。让他们知道监狱的犯人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也应该获得教育的权利和学习知识。安迪为什么冒着肯定被关禁闭的惩罚还要放《费加罗的婚礼》让大家听?为什么要办图书馆?为什么让狱友们读书?原因只有一个:安迪想告诉犯人们无论他们曾经怎样的沉沦和不羁,怎样的失去生活,但千万不要放弃理想,放弃那份希望,只有充满希望,人生从而变得有意义,从而丰富多彩。不应该因为曾经堕落就永远没有了重生的希望。安迪一直在做着努力,在努力救赎着自己,同时也在救赎着自己的狱友,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在救赎着肖申克监狱。

安迪对狱友的救赎实际上就是表现在他对瑞德的帮助上。安迪在片中说了一番关于体制化的话“: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体制化使老布在假释后因为接受不了现实社会中的生活而自尽,老布将自己养的小鸟放生,而自己却自尽了。这里的体制化其实也就隐喻了美国的司法制度,体制化的司法制度使多少人蒙冤,又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瑞德其实也被体制化了,为了让瑞德不至于步老布的后尘,安迪告诉瑞德自己在一棵榕树下给他埋下了东西,其实也就是带给瑞德一个希望,一个生的希望。在安迪对瑞德的救赎中,安迪是白人而瑞德是黑人,其中也隐喻着在白人世界的美国,白人就是其他人种的救赎者。

(三)人物台词的反讽特点

1、总述:弗兰克·达拉邦特导演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人生哲理思考,我们必须承认“反讽”的多层面运用是该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的手段。

2、反讽(Iron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ironeia”,原意为“佯作无知者”,指古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他明明了解事物的真相,却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有意说傻话,最后表明这些傻话又是正确的,从而使对手服输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的表面意义相互矛盾。

美国佩思大学的罗伯特·迪雅尼教授认为:反讽在叙事作品中以三种方式出现:作品的语言中、作品的事件中或者作者的观点中。

罗伯特·迪雅尼把反讽分成四类:

(1)语言反讽,即说反话;

(2)情境反讽或命运反讽,这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表象与事实之间制造的反差;其二是叙事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希望某件事会发生,结果相反的事却发生了;

(3)戏剧性反讽,即故事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形成反差;

(4)语调反讽,即叙述者以一种语调方式暗示所指与能指的分裂。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运用了多种反讽方式,影片中一些语言“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的是否定语言能指的含义,构成了最常见的语言反讽。下面就简单分析这部电影中的语言反讽现象。

3、电影经典台词分析

电影的故事情节是在老囚犯瑞德的叙述中展开的。瑞德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却深谙狱中规则的人,电影正是通过瑞德的台词推翻了美国司法的公正,推翻了狱长的社会地位,推翻了自己的被体制化了的思想,传达了希望让人获得自由的主题。

①人物的道德品行与其社会角色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行之间的差异构成反讽。

读者常会按社会生活面貌来还原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以此推论小说中承当某一个社会角色的人物应当具有某方面品性。当人物在叙述话语中所表现出来的德行与读者接受心理中的该人物扮演的社会角色应具备的德行相反、相逆时,反讽就出现了。下面我们引用狱长诺顿的台词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反讽意味。安迪等新狱犯抵达肖申克监狱,诺顿训话说:“我只相信两样东西:纪律和圣经。这里两样都有。信任上帝,但你们属于我,欢迎来到肖申克监狱。”诺顿引用圣经里的语言教导囚犯:“我是世界之光,跟随我的人不会行于黑暗,还会拥有生命之光。”诺顿一开始把自己标榜为美国国家司法公正的象征,煞有介事地向狱犯宣扬救世的思想。在实行狱外计划时,从伐木、挖水沟到铺设地下电缆管道,都可以看见诺顿在里面捞油水,中饱私囊。无论是人员、物料,还是任何你想要得到的项目,都有上百种方法可以从中揩油。但是诺顿还另辟蹊径。由于监狱囚犯是廉价奴工,你根本没有办法和他们竞争,所以建筑业全都怕极了诺顿的监外计划。而承包商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意不被诺顿抢走,采取了贿赂的方式取悦诺顿:“尝一下我太太特意为你烤制的馅饼吧,然后再考虑一下。”这里,表面上是温情的友谊,而实际上“馅饼”之下掩盖着肮脏的内幕交易。因此,手持《圣经》、带着30 年纪念襟章的虔诚诺顿,在16 年的狱长任内从桌底下收过不少厚厚的信封。当他收到信封后,他会出过高的价钱来投标工程,或根本不投标工程,或是宣称他的“外役监”计划已经和别人签约了。

②语言和语境的巨大反差形成的语义冲突产生反讽效果。

语言和语境的巨大反差形成的语义冲突,造成了特殊的语言张力,能够产生丰富而深刻的反讽效果。老囚犯瑞德和老布都被体制化深深毒害,老布更是被体制化所害死。瑞德在狱中努力改过,希望假释后重回社会(瑞德每次都诚恳地对假释官说:是的,警官,我受到了惩罚。我真的改过了,我不会再危害社会。)然而自由的希望接连破灭,当他被“体制化”而变得只能适应狱中生活时,对那些掌握获释权的官员进行嘲讽时,却获得了假释的自由。

③反讽的运用使影片表达的意义更加连贯。

影片中人物的台词不是很多,特别是主人公安迪,但是通过瑞德的反讽话语,却使影片欲传达的意义更加连贯。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三处线索来使故事看起来更容易理解。

第一,安迪因为被诬告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被法庭宣判终生监禁。狱长谋杀汤米,使安迪本来可以获释却最终得不到自由。“只要我在肖申克当狱长一天,你就得继续呆在这里”,安迪势必会想法脱离肖申克。

第二,安迪脸上挂着奇怪的微笑看着囚徒们坐在屋顶上喝啤酒。(我们喝着啤酒,阳光洒在我们肩头,感觉自己是自由人了一样,就像是在涂自家的楼顶,我们是一切的主宰。至于安迪,他坐在阴凉地里看着我们喝着他的啤酒笑。)显而易见,安迪理智又聪明,他不属于这里。

第三,安迪带着胜利的笑容让“费加罗的婚礼”在监狱上空飘扬。(我跟你说,这些声音飘扬着,比我们这些灰墙内的人所梦想得要高远,就像一只美丽的鸟儿停到我们的笼子旁。顿时,高墙消失了,每个人都获得了自由一样。)这为最终安迪驾驶着红色敞篷车在墨西哥山路上飞奔埋下伏笔。

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多层面的反讽策略,使其成为一部销量很大、广泛受到读者好评的作品。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主要人物反讽意味的台词打破了越狱小说的局限、监狱片的死穴,将越狱过程简略、突出忠诚、友谊和生存,使电影的主题———“恐惧使人困顿而希望却能让人获得自由”迅速得到观众心理上的一致共鸣且影响深远。它在1994 年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剧本在内的7 项奥斯卡奖提名是没有疑问的。

五、课堂讨论

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用200-300字总结。

六、课后任务

在课后寻找运用了反讽和隐喻、象征手法的文学作品,再次感受艺术魅力。并且分析这些手法对我们写作的帮助。下次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