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 《太阳家族》教学设计

《太阳家族》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5.82K 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太阳家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阳家族》教学设计

《太阳家族》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2、愿意合作交流了与探索和发现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引入对太阳系的研究。

(一)提出问题:你知道的太阳家族有哪些?

(二)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1、交流有准备——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2、初步构建新知

(1)师生交流收集资料

(2)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新知

3、明确恒星、太阳系组成的概念

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4、实施探究:

(1)太阳系到底有什么呢?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2)选择一、两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3)深入研究,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

(4)交流整理后的资料。

(5)进行研究小结,提点课本上的资料卡。

5、实践操作(制作太阳系模型)

(1)请你根据太阳与各个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缩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后在小组内举起模型,按照太阳与八大行星的距离按比例缩小。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的。

(2)生动手操作,通过建立模型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6、展示各小组作品并给予评价。

7、拓展创新:

查阅资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

8、问题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恒星?

答: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

问题二:太阳系的组成?

答: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问题三:行星是如何判断的?

答:在太阳系中,凡满足下列三个判断的定义为“行星”:1、绕日运行;2、近似球状;

问题四:为什么冥王星不属于行星?

答: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问题五: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

答: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它由冰物质及有机化合物和灰尘组成。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核中的冰物质升华成气体形成雾状的彗发;彗发中的气体和微尘被太阳风推斥,在背向太阳的那边形成数亿公里的彗尾。彗星远离太阳时,彗尾就逐渐缩短直至消失。

六、教学板书:

太阳家族

水星木星

金星土星

地球天王星

火星海王星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认识了八大行星的特点。

《太阳家族》教学设计2

课标要求:

《太阳家族》一课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

对应的主要概念: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行着。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5-6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教材分析:

《太阳家族》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单元的第1课。在学习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地相互运动关系后,指导学生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和排列顺序,知道太阳系的组成;通过动手动脑,建立太阳系的空间模型。教材从复习学生熟悉的地月模型开始,了解像地球一样绕太阳转的天体有八个;通过读图,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总结行星的定义;进而由“冥王星为什么降级”引出矮行星的定义;通过继续读图,了解太阳系中的小天体,在此基础上总结太阳系的'组成。因为八大行星是太阳家族的重要成员,引导学生通过推理、看视频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八大行星。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用橡皮泥做天体,依据数据制作太阳系模型。学生建模过程中改变了天体的大小、距离的比例,看国家天文馆建模的视频,使学生理解:天体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大的多;我们为了研究方便,缩小它们之间的距离,才能画到一张纸上。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通过《白天与黑夜》、《四季更替》、《弯弯的月亮》、《日食和月食》等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运动有所了解,另外通过其他学习方式,学生对八大行星也有所了解。这是本科学习太阳系的知识起点。

困难与障碍:六年级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初步形成,但要让他们建立太阳系的空间模型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他们阅读图片、视频资料,动手制作模型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特点及排列顺序,知道太阳系的组成。

科学探究目标:建立太阳系的空间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喜欢大胆想象,愿意交流合作,学会倾听交流的学习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进步能推动科学的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的组成。

教学难点:构建太阳系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