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2.78W 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文学常识。

⑵ 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 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 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学生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 pān 谒 yè 邑 yì 称 chèn 泯 mǐn 耶 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学生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学生识记:

隶──属于 旁近──邻居 与──给

就──完成 泯然──消失 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 一乡──全乡 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 称──相当 邑人──同县的人

固──本来 伤──哀伤 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 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学生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 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哀伤、为他惋惜。

⑶ 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六、布置作业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伤仲永》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想

(一)教学理念

成长,一个永远美丽,说不尽的话题。每个人都从成长中走来,以烦恼为伴,以欢乐为伴。《伤仲永》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学习本文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了解方仲永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自己成长中的苦与乐。在教学中,应当以“读”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以“方仲永”成长经历为红线,设疑而读,设疑而进,让学生真正以读的方式融入到故事中。将课堂内的课文学习分成“引出课文,诵读课文,译读课文,品读课文,比读课文” 几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充实具体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能力。

2、理清脉络,了解写法,明白道理。

3、感悟文意,认识教育,热爱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文

天才是什么?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古往今来,天资再好的人,也要经过刻苦学习才能成材。如果仰仗自己的聪明,而不去勤奋读书,只能一事无成。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的《伤仲永》。(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先放录音,让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给生字词注音。接着,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把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 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 泯mǐn然众人矣

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三)译读课文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③解难释疑,重点翻译文章第三段,交流后明确: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四)品读课文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值得玩味的词、句并进行品析)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多媒体出示相关题目:

1、 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分为 那几个阶段? 朗读这些文句(教师作适当的提示 )。

2、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4、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明确: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倾听学生的发言,巧妙收束全文。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五)比读课文

教师提供课外文言文语段,学生当堂阅读,并尝试完成文后题目。(多媒体显示):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

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⑤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 背着 )

(2)或依林木之下 ( 有时 )

(3)门徒悦其勤学 ( 敬佩 )

(4)常以净衣易之 ( 交换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人喜欢学习,虽然死了但是精神还存在;(如果)不学习,虽然活着,(我们)叫他没有灵魂的空壳。(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3、谈谈你从中受到启发。

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趁年轻多学习,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2、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

《伤仲永》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用幻灯展示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让学生集体背诵王安石的《京口瓜洲》,来激发其了解作者、学习本文的热情)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1、易读错的字。

2、停顿节奏。(举学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语气。

归纳朗读应该注意的点,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找准停顿,拿准语调,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

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1、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3、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⑴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⑵ 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七、小结本课

《伤仲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学准备阶段: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 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

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 ②本来

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

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 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 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父异焉 未尝识书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稍稍宾客其父 不能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贤于材人远矣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

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八、小结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业 。

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到摘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称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众人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