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 借物抒情教学设计

借物抒情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4.83K 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借物抒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借物抒情教学设计

借物抒情教学设计1

面对生活的浩荡大泽,直接抒情就好比从桥上飞驰而过,借物抒情就好比乘一叶扁舟,听耳畔琴声悠扬,看湖面云影飘摇,一路前行,一路欣喜。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触动和感悟,让我们的生活之路多一些绿荫和花香。我们今天就一起来领悟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借对月亮的描写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会看着月亮就会产生思乡情呢?

因为中秋月圆时正是万家团聚时,所以诗人看着皎洁的明月会情不自禁产生思乡之情。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诗又是借物的什么特点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一句是借桃花潭水的千尺深抒发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第二句是说诗人的愁思就像这一江东流的春水绵绵不绝。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个诗句又是借什么物抒什么情?

这里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抒发人的悲欢离合之情。

景跟情感有什么联系?

描写的这个景物和要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3、课文中的借物抒情

《日》表露出不可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4借物抒情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物象本身,而要通过物象的特点,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实现物与态的融合美.

借物部分往往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抒情部分常常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5、写好这类文章,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立意要明确

写好这类文章,关键要把握好“物”与“情”之间的对应点,即二者要有密切联系,彼此契合。这类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从物的自然属性中发现了某种与人的社会属性——感情、品德、行为等相通或类似的东西,从而通过对物的人格化的描绘,或通过由物及情,由物及理,由物及意的联想,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表达作者的思想、志趣或人生哲理等。如纪伯伦的《浪之歌》,

(二)、描写要具体

从而使“情”表现自然恰当。

(三)

三、例文 引路难忘家乡小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周末了,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我忽然想起家乡的小巷——那个曾留下我童年记忆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小巷是美丽无比的。它四通八达,幽深曲折,宛若一张脉络分明的网。每一条小巷都铺着青石板,两边是低矮而拥挤的小阁楼,屋檐向前挑着,显得古朴、典雅,似乎与外面的喧闹、繁华极不协调。

当你独行在小巷,听着脚踏青石板发出的“啪啪”声和水滴敲击石板的声音,向前望,小巷尽头透着时隐时现的灯光,你会忽然感到一阵舒畅,一阵温馨。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没有任何修饰。

小巷里的热闹景象是永远让人怀念的。每到傍晚,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时,听吧,小巷会奏出一首锅碗瓢盆交响曲。接着,一股夹杂着各种味道的气味便弥漫在狭窄的小巷中了。孩子们在天井里追逐打闹:有的逗着小狗乱窜,有的不亦乐乎地斗蛐蛐,有的蹑手蹑脚地偷摘老头们的鸟笼??嬉笑打闹人,朴实的生活。

我什么时候再回到家乡的小巷呢?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的佳作。文章由表及里,由物到人,抒发了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染力极强。这篇文章写作上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描写细腻优美,给人以非常形象具体的感受。文章描写小巷既调动了各种感觉来展现小巷的特点,又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突出小巷的特征,读来我们也仿佛置身于小巷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四、作文训练:

题目:_________牵动我的情思

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最熟悉的校园有没有一种事物引发你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校园中的某一种物或某一处景为题完成一篇文章。 提示:把文题填充完整,如落叶、小草、台阶、跑道??

要求:

1、多留心身边事物。善于发现并捕捉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亮点”,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 2 3地融入到事物中,抒发情感。

4理。

借物抒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细心观察,学会抓住物的特点

2、运用联想和想象,正反向思维的方法,挖掘事物的象征意义及内涵

3、学会以物为手段进行抒情

 教学重点:

细心观察,学会抓住物的特点

运用联想和想象,正反向思维的方法,挖掘事物的象征意义及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以物为手段进行抒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明晰概念

1、习题导入

请把左边和右边的相对应的项用线连起来。

白杨礼赞 托物言志 紫藤萝瀑布 借物喻人

爱莲说 借物说理

2阅读鲁迅的《雪》片段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读完这个选段的内容,说说它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1)借的是什么物,物的特征是什么?

(2)朔方的雪象征着什么?

(3)选段借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概念界定

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对某种事物的进行具体描写,来寄托某种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提示:物——(动物、植物、景物、日常生活之物)

情——或来明自己的心志,或表达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或抒发某种

感情。

二、细心观察,挖掘物征

1看图说话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抓住物体的特征,挖掘物体的比喻意义、象征意义或者精神内涵,看图说话

给出四幅图片分别是沙漠玫瑰、秤、翱翔的雄鹰、山核桃

2教师点拨,激发思维

如何挖掘事物的特点,真正的要用好这种手法,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充分挖掘物的特征和内涵

思考角度

从物的外部形体去思考

从物的形成条件去思考

从物的本质去思考

从物的生长过程去思考

从物的相互关系去思考

(2)运用联想和想象,架起桥梁

联想是连接物与情之间的桥梁。我们可以抓住物的特点,发现物的象征意义,向社会生活、人生感悟、生命价值等方面进行联想。

教师以第二幅图“秤”为例进行示范:

从秤的制作过程来思考,你想到什么?

从物的相互关系来思考,秤有哪些组成部分,你想到什么?

从秤的作用向人生感悟进行思考你想到什么?(能秤出别人的重量却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3、升格看图说话

在小组内对自己的之前所选择的图片内容进行修改提升,要做到充分挖掘事物的内涵特征,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最终抒发自己的感情。

将各小组的说话内容,在班级进行展示,学生进行品评

三、正确抒情,契合物意

1评一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觉得它写得怎们样?

这是一颗微不足道不起眼的种子,它在石头缝中生长发芽,没人管他,狂风来侵袭它,暴雨想摧垮它,可它毫不在乎,一个劲地往地面上钻,全身都透着生命的绿,他贪婪地吸允着每一粒露珠,沐浴每一道阳光,更令人惊讶的是,人们来来往往从这儿经过竟然伤不了它!啊,多么无私的种子啊!你用你微小的身躯无私地为人类做贡献!多么伟大呀!

说说抒情师要注意什么?

(1)要自然真实,不要牵强附会。

(2)要有感而发。在具体详细对物的描述的基础上,抓住其中最有感触的一点。

四、类文阅读,巩固提升

像香蕉,像月牙,可淡绿色的表皮却隆起许多卵形的小疙瘩。没有香蕉的甜味,不及月牙的美丽,连它的名字听起来都叫人感到苦涩。苦瓜----人们就这样称呼它。

第一次吃苦瓜,我就想:竟有这样一位祖先不嫌它苦,把它从野生植物中挑选出来,加以培植,而竟又有人不辞辛苦,为它传种至今。

但是,尽管我和姐姐都不爱吃苦瓜,讨厌苦瓜,妈妈仍然开了一块很好的地种上了苦瓜。我们想毁了它,但是又怕妈妈生气,只好作罢。

我们的怨恨都无济于事,苦瓜籽仍旧发芽了。芽儿嫩得仿佛是轻纱包着的一团绿水,可谁会想到那晶莹水汁竟是苦的呢?我不禁惋惜起来。

转眼间,那嫩绿的小芽已经抽出了许多丝藤,顺着一切可以攀援的东西向上爬

仿佛可以爬到天上似的。那藤似乎长着眼睛,总是向高高的竹竿攀援,要不,苦瓜藤也许有什么“探测器”吧,不然,怎么走错了几尺多远的藤,又会打个弯往回长呢?

叶子呢,像大半个齿轮,一溜儿挂在藤上,像一连串花儿在空中飞扬。花儿小得竟和“苦瓜”这个名字一样不起眼。藤条更不用说了,它经得住暴风雨的袭击,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它比铁丝更柔韧,更坚强,因为它蕴蓄着无限的生命力!

终于到吃苦瓜的时候了。那次吃晚饭时爸爸笑眯眯地从菜碗里夹了几块苦瓜给我,要我认真品尝。我不好让爸爸失望,装着很乐意的样子把一片苦瓜放进嘴里。

“怎么样,味道不错吧!”爸爸问我。

“苦。”我不会撒谎,

“你再好好尝尝。”爸爸认真地说。

“这有什么好尝的……咦!”“不但香,而且甜津津的,是不是?”

“唔……”经爸爸一提醒,我真觉得有那么一丝甜味儿。“这就叫苦尽甘来。”爸爸风趣地说。

“苦尽甘来!”我反复咀嚼这个词,好像悟出了几分道理:人们不是常说苦中有乐,苦尽甘来吗?这也许就是苦瓜存在的价值和人们喜欢吃苦瓜的原因吧!学习不是也一样吗?居里夫人.牛顿.华罗庚这些人哪个不是历尽千辛万苦,才获得巨大成就的?

我爱苦瓜那绿色的生命,我爱它那奋勇向上的藤蔓,然而我更爱的.是它的气质——“苦尽甘来”。

阅读《苦瓜》思考:

文章写了苦瓜的哪些特点?

作者为什么能把苦瓜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

作者由苦瓜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

作者借苦瓜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请找到相关段落。

 五、作文练笔.,牛刀初试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画,也可以是别的物体,进行作文。

借物抒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材回顾,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

2、通过分析课文和例文,掌握借物抒情的具体技法。

3、通过片段练习,学会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作文。

学习重点:通过分析课文和例文,掌握借物抒情的具体技法。

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学会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作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交流点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展示大树的图片,引出

“借物抒情”:同学们,刚才播放的歌曲的名字叫《好大一棵树》,

这首歌深情的赞颂了大树,实际上是借大树在赞颂像大树一样默

默奉献的老师们。其实,除了音乐作品,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借某

种事物来表达情感,这种写作写法叫借物抒情。

二、 新授:

(一) 理解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的写法在我们在刚刚学过的第二单元和以前学过的

文章中出现过,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归纳的结果

说说作者借什么物,抒什么情?

例句:《月》描绘了充满寒光冷气的月亮,表达了作者改变这个

冰冷的世界,追求光和热的愿望。

《雪》描绘了 美艳之至的江南雪和如粉如沙的北方雪 ,抒发了 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斗争精神的赞颂。

《雨》描绘了 如银线如珍珠滋润大地的雨 ,抒发了 对无私奉

献者的礼赞 。

《陋室铭》描写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寄

托了 作者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

《爱莲说》描写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

小结:这些文章都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文章虽然展现的是“物”,

可我们读者却读到了“志和情”。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抒情委婉,可

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复杂的细腻的情感,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思

考、回味、欣赏的空间,使文章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过渡:那我们在自己的作文中怎么借物抒情呢?是否有一定的技法

呢?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作家是怎么做的。

(二)如何借物抒情

1、回顾《海燕》,初探技法:

问:作者如何描写海燕的?(暴风雨来临之际,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高傲的飞翔,勇敢的叫喊,像个精灵,大笑,号叫。)

问:寄托了什么情感?(对革命先驱者的赞颂)

为什么这样的情感寄托在海燕上,而不是其他动物?(海燕的形象和

革命者先驱者的形象相契合)

小结:我们可以看出,借物抒情的文章,选取的“物”和抒发的“情”

有某种契合点,二者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建立联系,从而有效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其思想和志趣。

过渡:名家名篇固然是很好的典范,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与我们现在不一样。接下来我们选择一篇我自己写的作文来阅读,也许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校园。

2、阅读例文,再探技法:

朗读范文《校园里的海棠树》

(1) 习作前6段用什么表达方式?(描写)写了海棠树的什么?(春

夏秋不同季节里海棠树的生长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它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对比)

(2) 最后2段用什么表达方式?(抒情)抒发了什么情感?(赞美

海棠树努力集聚能量,默默为校园洒下绿荫,奉献果实的精神,进一步联想到教师,赞美教师的默默奉献精神)

小结:可见,借物抒情类的文章,在抒情之前首先要用较多的篇幅描写事物的特征,并适当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尽量描写生动具体。描写是抒情的基础,抒情是描写的目的。

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借物抒情的文章,一般的技法: (板书)找准相契点—— 抓特征重描写 —— 倾注深厚感情 过渡: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技法来学习写作。首先我们观察几幅图片,看看我们熟悉的这些事物中能联想出什么含义或哲理,抒发怎样的情感?

(三)活用技法,完善片段

1、 展示几组图片(探春花、马莲花、大树、小草、河流)

2、 观察图片并讨论:这几样事物的特点中能联想出什么含义或哲

理?借此抒发什么情感?

3、 师生交流。

探春:坚强,不畏寒冷;敢于挑战,敢于出头;无私奉献花香等 马莲花:在艰苦的环境里顽强生长;朴素平凡,但从不自卑;尽情开放,装点高原大地等。

大树:它的根努力向大地深处扎去,它的枝叶努力像天空伸展;执着的守候家园,守候边防;为脚下的小草洒下绿荫,阻挡风雨.

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足迹遍布天涯;不畏寒冷,最早带来春天的气息;不争高,不争艳,甘愿做花的陪衬等。

河流:浩浩荡荡,勇往直前,向着大海;哺育大地,滋润万物等。

4、 片段练习:对课前预习中的片段作文,适当修改,并添加抒情言

志的语句,组内交流,评选最佳片段。

5、 师生展示交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