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方案

《那树》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7.35K 次

教学目标

《那树》教学设计方案

1、通过词句的品析,感受"那树"的形象,《那树》教学设计

2、通过文章主旨的比较,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课前谈论:你喜欢读散文吗?知道哪些散文作家?)

一、导入课文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很有才华,是我们当代著名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很有思想深度;他大半辈子生活在中国,却不为大陆许多读者所熟悉,反而蜚声海外文学界。老师收集了他的一些名言,我们来分享一下。(课件呈现,学生齐读)你对哪句印象最深刻?(生说)你知道他是谁?想不想认识他?(课件呈现,让学生大声说并记下作者名字)

 二、简介作者

王鼎钧,1925年生,笔名方以直,山东人,现旅居美国。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及小说、评论多种。

三、走进课文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很好的散文--《那树》,看看这篇文章讲了些什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1、说说那树

那是一棵怎样的树?请用"那是一棵的树,从可以看出。"

的句式来说。(修改:那树具有怎样的品质?你认为它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明确:

⑴古老文章第一段:很久很久当---就

文章第二段:佝偻老态

(名副其实的老树,你见过这样的树吗?)

⑵坚固台风刮不倒屹立不动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真可谓是生命界抗击台风的榜样!)

有霉黑潮湿的皮层,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

⑶茂盛像刚炸开的焰火(比喻奇特)

千掌手指托住阳光,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的确非常得茂盛!)

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绿得更深沉

绿着生,绿着死

⑷大有功德(无私奉献、有爱心)

A、"在夏天---碎汞。"(给人阴凉、清净)

B、"鸟来了--唱歌"(给鸟栖息之所,给孩子欢乐)

C、"于是情侣止步"(给情侣温馨)(引导齐读)

---

⑸通灵临死前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小结:树有惠于人,人受惠于树,人与树和谐共存,构筑着田园诗般的美好生活,树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教案《《那树》教学设计》。这样的一棵树让人肃然起敬,让我们赞叹--那树啊!哪里是树,那分明是人类的守护神!(板书)

2、说说那树的命运

可是那树却遭受了不该有的命运--(生说)

⑴树为什么被砍?(生说)

⑵你觉得那树该不该砍?请说明理由。(生自由说)

⑶作者认为那树该不该砍?他是如何描述的?(出示课件,让学生填词语)

这些词语的运用有什么特点?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把老树被伐形象地描写成一次残忍的杀戮,表达作者对老树被伐的愤恨和悲哀之情。(引导学生齐读,注意把握感情)

3、说说作者为什么写那树?

⑴那树,那古老、坚固、给人类荫庇的树永远地消失了---请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作者想表达些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因为:

我常说,文章本身有它自已的命,它跟谁有缘,跟谁没缘,缘深缘浅,缘聚缘散,有我们不知道的定数…那就更不用说文章的主题了…

--王鼎钧《四千字·五十年》

先自己静静地思考,然后再跟同学交流。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将学生发言归类)

⑵出示材料:(课件呈现几种对文章主旨的看法)

⑴人教社《教师用书》

(学生齐读)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⑵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一生读)那树荫庇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⑶作家舒婷的论述

(师读)王鼎钧就像深秋原野一棵怒爪攫空的老树,离开大陆固然身不由己,活在孤岛更是生不逢时,七跌八撞,遍体鳞伤,所以寡合,于是出走,终于旅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万里外寂寞乡落日楼头孤鸿声里更加想念他的杨柳依依桃花灼灼的中国,禁不住寄那树长叹:啊,"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才最清楚!"

问:上述三个观点,你更认同的是哪一种?阐述理由。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