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 《说勤奋》教学设计(通用3篇)

《说勤奋》教学设计(通用3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59W 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勤奋》教学设计(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勤奋》教学设计(通用3篇)

《说勤奋》教学设计1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习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习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习,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先确定学习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说勤奋》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文章的说理性较强。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作者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然后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自然段例举了司马光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候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的道理。第四自然段号召学生不忘勤奋,一生勤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说服他人为成功”的议论文的魅力。

在小学阶段,说理的文章并不少见,常将说理融于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是人物小故事中,主要是通过事情的描述让学生明白一定的

道理,但本文行文结构更接近于议论文,既是对以前说理文的一种深化,也为初中认识和学写议论文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在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知识的的梯度体现中有着不可取代的过渡作用,充分体现了编者的智慧。同时,这篇文章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促进了课本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基于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践行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在第一课时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学生通过学习文中的'两个事例,能用自己的话或是书中的语言表达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说理性很强,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证所提出的论点,因此,根据本文的结构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学习文章2、3自然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比较两个例子的异同,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法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整体素质, 也为了体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新课标理念,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使学生既

凭借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节课主要使用的教法是“谈话法”和“学导法”。

学法 中国有句老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根据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及本节课教学使用的教法,我引导学生使用 “读”“思”“议”“悟”学习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文中的搭道理。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和学生做了以下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勤奋小故事或和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

老师准备:

1、 大白纸两张(课前贴于墙上)。记号笔一只。

2、 人物事例异同情况比较表(每小组一张)

3、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我从复习导入 、合作探究、分享交流、课堂总结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观点,作者举了哪两个人物的例子?这样设计既可以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出事例,可以为接下来学习2、3自然段打实基础,也可以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可谓一举三得。

二、合作探究

首先我在幻灯片中出示小组合作的表格和要求,小组合作的内容是课文的2、3自然段,目的是通过对两个事例异同的比较,对关键词、句的勾画、释义,明白 “不管你是聪明人还是基础较差的人,都可以通过勤奋获得成功,达到理想的境界”,接着小组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于各小组间,也可参与其中某个组的讨论,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补充式反馈,补充式反馈时教师要再次强调补充式反馈的意思和重复的惩罚,最后教师补充《资治通鉴》和青蛙卵剥离手术的文字资料,将表格答案呈现于幻灯片中,总结反馈。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头戏,也是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合作探究,教师的相机引导和深入挖掘也很重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调动听、说、读、写、想各种感官,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分享交流

第一步,随机请几位学生将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勤奋小故事或名人名言与大家分享,每人只享一个,要说清楚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感想。没机会在课堂上分享的,将自己搜集的文字资料粘贴墙上的资料分享库,大家分享。

第二步,个人思考,回答大白纸上的其中一个问题,并说明原因。补充反馈,教师将学生回答的原因书写在大白纸上,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反馈。

(分享时,学生搜集的文字资料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本文观点,同时让学生的参与性大大提高,也更深一层的理解了课文阐述 的道理。交流时,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原因,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又完成了知识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旨在说明,作者是这样的观点,大家是这样的观点,我也是这样的观点。又在此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对学生的行为指引有重要作用。)

四、总结课堂

通过学生的齐读和个性化朗读,感受勤奋的重要性。接着教师总结陈词,对学生提出要求和期望。(本环节设计意图是号召学生不忘勤奋,一生勤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价值)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和课后的学生的记忆有很大的作用,本课的板书设计特点是结构鲜明,条理清楚。根据教学过程中相机书写。

《说勤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题

第一教时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 抄生字。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节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3、体会交流

A、哥、弟间的对比,(指导朗读)

B、"小时侯"与"长大以后"的具体描写(指导朗读)

C、特别"醒枕"的奥秘

D、取得的成就(指导朗读)

6、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7、指导朗读

8、齐读这一段

9、归纳板书

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和长大以后,勤奋学习的事情,举了几个例子,通过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描写司马光的勤奋,写得特别生动,读了,我们就仿佛能够看到司马光那认真的样儿。

三、学习课文第3节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读课文

(2)讲童第周的故事

(3)找出描写童第周勤奋和取得成就的句子。

经过半年的努力……………………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影响。

(4)体会交流

成绩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成功来自勤奋是真理。

(5)指导朗读

(6)归纳板书

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能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同样也能成才,不应自暴自弃。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四、学习课文第4节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课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造句:只有…………才能…………才能…………

(4)归纳板书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五、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