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十篇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十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27W 次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2.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泰国、大象表演节目、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字、图像资料,做成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一、初识大象,揭示课题

1.播泰国风光,简介泰国。同学们,在我们国家的南面,有一个风光美丽、文化独特的国家──泰国。泰国的国名泰语意思为“自由之国”。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感受它的风土人情。泰国整个版图形如一头威武的大象,有“千佛之国、黄袍佛国、白象之国。”的誉称。(图片定格在大象图上)

2.谈论泰国的象。

3.揭示课题:

泰国素有“万象之国”的美称!今天,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来到泰国,“与象共舞”!

板书课题。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象”的“舞”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导语: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叫与象共舞?谁与象共舞?)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通过读书又产生了什么疑问

3.出示词语请同学们认读。

熟视无睹

以一当十

以一抵百

彬彬有礼

松弛

按摩

尴尬

绅士

气氛

芭堤雅

4.交流一下,通过读书,你们读懂了“什么叫与共舞”“谁与象共舞”了吗?

5.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归纳:象和人的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和谐友好?板书:和谐融洽

三、集体研读

1.研读第一自然段。

导读:仅仅因为象是泰国的国宝,就能让人与象的关系这样融洽吗?我们先到泰国的公路边树林里看看大象吧!自由读第一然段,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出人与象的关系和谐友好呢?体会“熟视无睹”“悠闲沉着”“不慌不忙”。

竞赛读,读出大象的悠闲沉着。

2.研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

引读法,师生同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泰国人对象的亲切之情。

3.研读第三自然段:

导读:我们再走近一点看大象好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中可以体会出人与象之间的关系和谐友好呢?

理解“拍”“喷”“平静坦然”“松弛”“晶莹温和”。

利用换词法来体会“拍”与“喷”的用词精当。

竞赛读,读出与大象靠得很近,读出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的感觉。

4.学法小结: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间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大象的可爱温顺,实际上是在赞美人与大象之间的和谐融洽。我们刚才体会人与象的关系和谐友好,用的什么方法来学的?──抓关键词品读。

5.过渡:你们想不想自己去看看大象表演呀?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各组所拿到的学习单,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段进行合作学习吧!

四、合作研读:

1.出示第四、五自然段的学习单,学生合作学习。

第四自然段的合作学习单:

(1)小组成员齐读第四自然段一遍。

(2)个人学习:为人按摩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______”画出描写大象为人按摩时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组成员交流: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学习:从哪些词语可以读出人与大象的关系和谐友好?

第五自然段的合作学习单:

(1)小组成员齐读第五自然段一遍。

(2)个人学习:舞蹈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______”画出描写大象跳舞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组成员交流: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学习:从哪些词语可以读出人与大象的关系和谐友好?

2.交流互评:

(1)第四自然段的交流

①小组推荐交流:自己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出人与象的和谐友好。

②心理活动的想象:我看到一头象用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悠然而去,把那位躺在地上的女士急得哇哇乱叫。此时,这头大象心里在想();当大象用鼻子挥舞完皮鞋,才不慌不忙地回到那位女士的身边,把皮鞋还了她。如果大象会说话,当他面对受到惊吓的女士行屈膝礼时,他会说()

③再读课文,欣赏大象为人按摩表演。

(2)第五自然段的交流:

①小组推荐交流: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出人与象的和谐友好。

②再读课文,欣赏大象跳舞。

③看到这令人难以忘怀的场面,此时,你也正在与大象跳舞的人群中,你会想此什么?会说些什么?

3.小结:我们通过读书,体会出人与象的和谐融洽,相互信任。让我们一起再与象共舞吧!师生合作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

1.看到这样一个热情奔放的舞蹈场面,你还认为人与大象的关系如此和谐友好仅仅因为象是国宝,仅仅因为象的可爱、温顺、聪明有灵气,还会跳舞吗?这么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是谁创造的?

板书:人象相互信任

2.从课文中,你学习到了那些写作方法?

学生发言后归纳小结:(1)将思想感情融入到对物的描写之中。(2)层层深入地揭示出人与象的友好和谐。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摘抄优美的语句。

(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梁书荣)

B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谈话:泰国有“大象之邦”称誉,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像征。有泰国人向游人炫耀说,泰国的大象,善解人意,勤劳能干,聪明灵性,既是廉价的劳动力,又是乖巧的旅游宠物。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出示后,请学生读一读,读通顺说说:读了这一段,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什么印象?

3.出示课题:“与象共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泰象

1.自由读课文,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读了课文,说说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如:

泰国的大象勤劳、善良,有时调皮,有时乖巧,有时活泼。泰国大象已经成为泰国的一分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象。

三、抓住重点,深入了解泰象

1.泰国人的生活已经和大象融为一体。何以见得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

(1)象是泰国的国宝。

(2)象与人之间没有距离。

(3)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爱与人开玩笑。

(4)看大象跳舞是一种享受。

3.随机指导。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象是泰国的国宝。课文是怎么具体写的?你了解到泰国的大象还为当地人做哪些事?

①驮着武士冲锋陷阵;为泰国人做工服役;充当旅游大使;表演杂技,带去欢乐……

②你还知道大象能干哪些事?在泰国,没有大象行吗?为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④读后说话训练:

在战场上,泰象与人是()关系;在舞台上,泰象与人一样是();在国际上,泰象充当的是()角色;当遇到困难时,泰象则是();在农场里,泰象就是();在……可见在泰国,大象与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①哪些地方写出了大象的聪明、灵气?

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描写。

③如果你就躺在地上,让大象按摩,你敢吗?引导学生抓住“小心翼翼、轻轻地抚弄”等词:什么才叫“抚弄”?这个词写出了什么?

④出示大象逗女士的一段话:找出描写大象动物神态的词,读一读,这些词写出了什么?

⑤这一段是用哪几个句子把几层不同的事例连在一起的?

出示三句话:

◇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

◇有趣的是,它偶然也会跟人开开玩笑。

这三句话可以去掉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总结课文,领会写法:

1.读了课文,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段落。

2.透过泰国的大象,你看出泰国是怎样的国家?泰国人有怎样的性格?

3.仿照课文总分结构写一道话介绍泰国的大象。可以自己写总起句,也可以选择:

泰国的大象十分热情。

泰国的大象是友谊的使者。

泰国的大象是劳动的能手……

4.课堂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的方法及其与普通计时法相互转化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

2、会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两种计时法互相改写,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钟表、活动钟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你喜欢他们吗?(课件出示哆啦A梦小叮当及其伙伴的图片)你知道吗,大雄听说中国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所以特别想来中国游玩。他呀就缠着小叮当带他来中国玩。其实,小叮当也非常想来玩,但他担心大雄那爱惹麻烦、没时间观念的毛病,所以他想先考考大雄。聪明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勇气跟大雄一起来接受小叮当的考验?

生:敢。

2、师:你能根据图片及内容及钟表的信息说出它所代表的时刻吗?

(课件展示图片)

①小学生升国旗(钟表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

生1:时间是8点;

生2:时间应该是上午8点。(师板书)

师:同学们,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生:上午8点,因为如果只说8点的话,不明确,还会让人误解为晚上8点的。 ②小朋友吃午饭(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12);

生:中午12点。(师板书)

③小朋友晚上睡觉(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

生:晚上8点。(师板书)

师小结:像这种采用0——12时来计时,并且需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的计时法,是人们在平常表示时间时所经常采用的,所以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大雄终于如愿以偿地和小叮当一起来到了中国。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1、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多媒体播放CCTV-1新闻联播的片头背景音乐) 生:中央新闻联播的音乐。

师:那你们知道中央新闻联播首播是什么时间吗?

生:7点;

生:不对是晚上7时。

师:对,是晚上7时,你对知识掌握的真扎实。

师:同学们刚才是用听的,那想不想看呀?(放映中央新闻联播片头) 生:想。

师:同学们,注意看,为什么电视右上角显示的时间是19:00呢?

生:19:00就是晚上7时。

师:噢,原来同学们都知道19:00就是晚上7时。那下面大雄碰到的难题,同

学们就能帮上忙了。

2、师:原来大雄从新闻中看到了神七升天,宇航员遨游太空的壮观景观,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便来到了北京天文馆参观。天文馆还有非常好看的科普电影放映,可把大雄高兴坏啦。

:00后,糊涂啦,是什么时间呀?同学们,你能帮帮他吗?

生:是晚上(师板书)

师小结:像这种不用加文字说明,只用数字0——24时表示的计时法,叫24时计时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普通计时法与其相对应的24时计时法,你发现了什么?请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可以借助于纸制钟面模型。

小组内展开交流与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选择有代表性的发现)

生1:我们发现,钟面一共有12个小时,但是一天是24小时,也就是说从午夜12点、凌晨1时、2时、……早上7时、8时……中午12时,钟表时针走了一圈;继续下午1点,也就是13时,下午2点是14时,依此类推,赶到晚上12时,也是24时,或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钟面的内圈时数与外圈时数总是相差12小时;

生2:由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时,只需把下午1点后的时间小时数加12就变成了24时计时法。简单说就是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只把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加12;

生3:由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关键是看前面的时数,如果时数大于12,就减

12,变成普通计时法里的下午和晚上的时间。

……

师:同学们总结的规律太好啦,这样来记就很容易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转换啦。

4、师:表示时间人们多采用这两种计时法,你喜欢哪一种?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有所好,只要有合理的理由,老师都应当予以肯定。这两种计时法,各有优劣,在生活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大都采用24时计时法的。

5、练习。

大雄听了同学们的解释后也恍然大悟。这不他还主动要求小叮当出题考考他呢。 1题是考查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

2题是考查24时计时法转换为普通计时法。

小组讨论后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得到如下方法。

1、钟表演示:利用表面模型,拨动指针,得出从8:30到16:30,时针共走了8个格,所以时间是8小时;

8:30

9:30

10:30

11:30

12:30

13:30

14:30

15:30

16:30

8小时

2、线段图法:

3、分段法:

解:16:30就是下午4:30。

从上午8:30至中午12:30是4个小时,再从中午12:30至下午4:30是4个小时,所以共计4+4=8(小时)

4、算一算:

解:16:30-8:30=8(时)

答: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是8小时。

注意:本题中有一知识点“时间与时刻”的区别,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知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视本堂课中的学习现状,机智处理。问:为什么算式中单位名称是“时”,而答题中是“小时”呢?

变式练习:

师:大雄看到咱们同学们对一个问题可以想出这么多好的方法,可佩服你们啦,

本题设计的意图是:当出现了分不够减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来计算时间段的问题,难度较之上题有所提升。

小组讨论完成。

四、练习巩固,应用知识。

师:大雄在玩的同时跟咱们同学学到了这么的知识,他可高兴啦,他还用这一节课学的知识为自己写了作息时间表呢。

作息时间表

7:00 起床

7:30 上学

11:30放学

13:30上学

16:00放学

18:30晚餐

20:30睡觉

看了大雄的作息时间表,同学们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

五、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怎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做事效率呢?请你为自己设计一份“一日生活时间表”;

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你们都做一个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时间段的求法

1、钟表演示;

2、线段图法;

3、算一算;

4、分段求法。

上午8:00 8:00

上午9:00 9:00

上午10:0010:00

中午12:0012:00

下午1:00 13:00

下午3:45 15:45

晚上7:00 17:00

晚上8:00 20:00

教后反思

教授完《24时记时法》一课,看到同学们的课堂表现,觉得效果还算理想,回想这一节课准备的全过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首先,我说一说成功之处。

1、创设新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整堂课的设计以哆啦A梦和大雄两个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形象来贯穿,可以让学生保持较持久的注意力。另外设计学生先“听新闻”说时间,再“看新闻”定时间,使学生出自内心地感到“24时计时法”产生之必需,激起了内在的学习动机,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

2、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来看,处理还是不错的。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两种计时法,但对于它们之间的互换欠缺熟练,原因在于学生还未探索出二者之间转换的规律,如若教师给出,相信学生印象较浅,同时也会丧失掉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所以将这个问题放给小组内解决,让他们在组内充分的交流,结果学生竟想出了好多二者转换的小窍门,有些竟然是我这个老师也未曾发现的。 “时间段”的求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我仍然是采用“小组自主互助学习”的模式,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能想出多种解法的,仍然是优秀生占据主导作用,但是,正是基于小组互助学习的模式下进行,所以更能发挥出“生带生、生教生”的最大优势来,同时又会让这些优秀生们吃得饱。

3、从练习的设计上看,巧妙、开放。

(1)、每个练习都设置在情境之中,生活化,让学生感觉到这是在“玩中学”、“做中玩”;

(2)练习,多变,步步为营,由浅入深,解决方法也多样,给学生创造的、发散的空间。

4、信息反馈,机智调控。

在将问题抛给学生后,教师并不是旁观者,我深入到他们之中,随时收集他们的反馈信息,并机智地采取措施,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如当学生在回答中出现“时刻与时间”这二者概念的不清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并做出了相应的处理,尽管这一知识在我的备课中是没有设计上的。

再有,这节课也有如下不足之处。

1、从新课标的角度看,我觉得本课联系生活不够。

24时记时法本来就来自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24时记时法。本课在联系生活上不够,只停留在报纸、电视节目单上,应多给孩子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可以多搜集资料图片等,展示给学生看,如邮电、通讯、运输等。

2、备课预设不足。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同时也是我自身的失误就在于“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上。对于“时间和时刻”的不同,这对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需要较多的时间来讲解,因此在备课时,我并未将它做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备课时并未花时间做充足的准备。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了二者的混淆,尽管我也及时地把握住了这一信息,并做了点拨,但是出现了失误:8时是时刻。细细想来8时有时可以看作是时间,也可以看作是时刻,这要取决于它所处的具体情境。之所以会出现失误,原因就在于自己备课的不充分。我会牢记这一教训,永远提醒自己。 总之,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少的,结合上面的反思,进一步深化。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知道用分析法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2. 能正确列式解答,掌握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3. 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4. 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

难点

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灵活检验。

课型、主要教学方法

新授课 讲解法 讨论法 练习法

缙云实验小学 陈耀红

操 作 过 程

板书设计: 一般的三步计算计算的应用题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少8棵

(1) 四年级种树多少棵? 36×2=72(棵)

(2) 三、四年级一共种树多少棵? 72+36=108(棵)

(3) 五年级种树多少棵? 108-8=100(棵)

教师活动 预计时间(18 )分

学生活动 预计时间( 22 )分

一. 复习旧知.

1. (大屏幕出示准备题):同学们种树,三年级种了36课,四年级种的棵数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共种了多少棵?

2. 指名读题.

3. 板书综合算式.

4. 还有其他解法吗?

二. 新授

1. 导入课题.

出示例1: (把准备题中的三、四年级一共种树多少棵?改成五年级种的棵数比三、四年级种的棵数少8棵,五年级种树多少棵?)----引入课题。

2. 指导理解题意,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1)指名说条件和问题。

(2)评议所画的线段图是否符合题意,修改。

3. 指导探求解题思路。

(1)、问:要求“五年级种多少棵”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指名回答。

小结解题思路。

(3)、出示解题步骤。

4、 指导尝试解答。

(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综合算式.

5、教学检验方法。

问:你有什方法对这道题进行检验?

小结:(1)把得数当作已知数再算一遍.

(2)换一种方法解答.

三. 试一试.

出示(例1:缺少问题)

要求:提出一个用不同方法解答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 解题思路训练。

2. 针对性练习

3、总结.

五、检测练习.

1. 读题,画出线段图.

2. 说出解题思路.

3. 列式解答.

4.可能有:36×(2+1)

1.齐读课题

2. 仔细读题.

(1) 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 根据条件在准备题已画的线段图上进行修改。

3.探求解题方法.

(1)、讨论,回答。

(2)、同桌互说解题思路,指名说。

4.尝试解答。

(1) (1)分步列式

(2)综合列式

(3)还有什么方法?

5.想一想:有那些方法可以进行检验?

说出方法。

尝试练习.

(1)提出问题。

(2)列式解答

(3)集体评议.

读题并填空。

(1) 小明有12张邮票,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小华的邮票比小明和小青的总数多8张,小华有几张?想:要求小华有几张邮票,要知道

( )和( )各有几张邮票,已知( )

,所以要先求出 ( ) 的邮票张数,再求出 ( ),最后求( ) 。

完成练一练1。

1.板演。

2.校对,集体讲评 。

编应用题。(三

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活动目标:

1、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关注母亲河,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活动重点

1、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活动设计:

1、这次活动分二个阶段:(一)课外阶段→(二)课内阶段

活动

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时

安排

(一)

课外阶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申报阶段:自由结合成小组,根据小组具体情况申报研究学习项目布置活动任务,提出活动目标,划分研究学习项目《黄河颂》第二课时后15分钟

收集阶段:围绕下列五个主题项目收集有关资料为学生提供黄河相关资料

星期五、六

整理阶段:对有用材料加以整理,制成卡片或手抄报指导学生如何筛选、裁剪资料→指导学生把有用资料办成手抄报→指导小组根据申报项目整理成文字报告两个课外活动

(二)

课内阶段(作品展示、口头汇报)汇报阶段:小组长汇报研究学习过程所做工作主持汇报会、评价小组研究性学习工作课内一课时

展示阶段:分组分项展示主题手抄报组织对主题手抄报评定等级一个读报时间

竞赛阶段:选派代表组织竞赛:《黄河知识知多少》(竞赛的要求与规则: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轮流进行,每说出一条相关内容得一分,如内容不符合要求或与他人答案重复则无分,最后把分值累积起来。)课内30分钟

感悟阶段:谈谈综合学习的收获评价综合性学习:重过程,看实效课内10分钟

2、“黄河,母亲河”活动内容分解成五个研究学习项目:

本次活动内容多,课时紧张,应以“探寻黄河文明”为核心,化整为零,

宜把它分解成五个研究学习项目。

主题项目项目内容

黄河之貌了解黄河发源、汇入地和沿河流域概貌。

黄河之城了解黄河流域内的重要城市。

黄河之水关注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及对黄河之水的有效利用等内容。

黄河之歌收集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歌曲、民谣、传说故事。

黄河之史了解黄河的历史与文化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雪松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4、通过雪松这一形象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山谷雪松图、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朗读配乐

[课前活动]

1、猜谜。

2、过渡:猜谜语还是比较简单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大都能揭开谜底。但世界上也有许多谜却并不那么容易解开。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就有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呢?(板书:底)

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再快速地阅读一遍,然后来说说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2、学生读。

3、交流。

⑴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图)

再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一边看图一边听他说。

⑵那么,谜底又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谜底)

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

1、山谷中的谜我们知道了,谜底也揭开了,那是不是我们这篇课文就学完了?还要学些什么?

指名说。

2、咱们先来看看谜底是怎么被揭开的。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⑴大家好好地读读这一段,我们比比谁读得仔细,能字字入目。在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做些记号。

⑵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3、这雪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瞧!他们傲立于风雪之中,是那样的苍翠挺拔,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它吧,可以看着图,也可以轻轻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

⑴听课文录音。

⑵刚才,在你脑海中出现的雪松是什么样儿的?

指名说。

4、同学们说得真好,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把这段话读好。

自由练读。

指名读。教师适当点拨。

齐读(配乐)

5、刚开始读这段话,雪松在书上,再读,它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我听出来了,你们已经把它读在了心里。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有灵感的也可以写写小诗。

⑴学生自己写。

⑵在小组中互相读读,把自己写的意思读出来,多读几遍,发现问题自己改,也可以请教别人。

⑶交流。

四、总结提问,延伸课外

正如同学们说的那样,雪松不仅能顽强地与大风雪抗争,而且能够适时地弯曲和反弹,始终保持自己的苍翠与挺拔。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技巧,它还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这对于我们会有些什么启示呢?那两位旅行者又会从中明白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我们下一节课再来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

1、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2、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二、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⑴ 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⑵ “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1、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2、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3、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1、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2、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三、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第二课时

〖习作

一、再现生活

1、回忆近期开展的“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

二、描述生活

1、指名同学在班内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

2、介绍同一传统文化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3、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整理一下,写成一篇习作。

三、回味生活

1、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2、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

四、创造生活

1、把自己写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2、班内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1、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2、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3、

⑴ 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⑵ 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4、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⑴ 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⑵ 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读读背背

1、观察与认读:

⑴ 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⑵ 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2、了解十二生肖:

⑴ 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⑵ 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⑶ 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⑷ 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3、读读与背背:

⑴ 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⑵ 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第四课时

〖读读认认

1、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2、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展示台

1、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2、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

3、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

4、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三、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新词。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指名朗读,初步体会情感。

4、同桌互读,将课文读正确。

5、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写生字。

(四)组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练习卷

三、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新词。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生字。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祖国妈妈的生日在哪一天吗?(板书:十月一日)

2、师:对了,十月一日就是什么节日?(国庆节)

3、师:你们真聪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欢庆》这一课(板书:欢庆),让我们一起再次体会国庆节喜庆、欢乐的气氛,好吗?

4、师:体会气氛之前,我们一起来复习生字词,看谁读得最棒的。(出示课件生字词)

(1)生字词: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亿万、乐曲、祖国

(2)拼音连线。

zǔ ɡu? 欢庆 yì wàn 旗帜

huān qìnɡ 祖国 xiàn shànɡ 洁白 yua qǔ 奏起 ji? bái 献上

z?u qǐ 乐曲 qí zhì 亿万

二、感情朗读,体会气氛。

1、师:同学们真棒,生字都学会了。

2、教师过渡: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的10月1日这一天,全国人民都会共同欢庆这美好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普天同庆的时刻吧!(出示课件)

3、师:同学们,观看了这令人喜庆的画面,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欢乐......)好,现在我们就以喜庆、欢乐的心情把这篇课文读一读吧!(齐读、男女生读)

4、教师范读。

师:看同学们都读得这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你们可以让老师来表现一下吗?(能)你们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用脑袋想象一下,等一会儿请你告诉老师,在你脑海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吗?

5、师:谁能告诉我,在你脑海里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学生反馈)

三、分句学习。

(教师随着学生说出的句子出示课件)

(一)学习: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1、师: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吗?(学生读)

2、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好像看见了田野满是丰收的景象!你们看到田野里有什么?(学生讨论、反馈)

3、师:田野里的果实上谁种出来的?(农民伯伯)

4、师:是的,农民伯伯把辛勤的劳动成果献给了谁?(祖国妈妈)。当他们为祖国的生日献上果实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兴奋)这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一种什么的感情?(出示课件:表达了农民伯伯( )祖国。)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吗?

5、师:对了,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课件:表达了农民伯伯(热爱)祖国。)

6、师:你能用农民伯伯的心情读读这句话吗?(学生读—比赛读)

7、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在这句话中你能找出哪个是动词?(献上)你能用动作来表示吗?(学生示范动作)

8、师:谁能加上动作,并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通过动作让学生了解“献上”这个词)

9、师:你能把这句话变变小魔术吗?

(出示课件):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田野献上。

献上。

(二)学习: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1、师:除了看到“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外,还有看到其他的吗?

2、师:(出示课件、图片、句子)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3、师:你在图片里看到了什么?枫叶是什么颜色的?

4、师:看这么漂亮的枫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快乐)

5、师:你能带着这些心情,并加上动作读读这句吗?这句哪个是动词?(举起)

6、师:谁能读得更有感情?(比赛读)

7、师:你知道这里的“旗帜”是指什么?(枫叶)

8、师:你们真聪明,这里把枫叶比喻成旗帜,这个句子是什么句?(比喻句)我曾经教过你们比喻句,你能选出下面的比喻句吗?

(出示课件):1、天上的白云好像一只小狗。( √ )

2、小明的样子好像他的爸爸。( )

3、一串串葡萄好像美丽的宝石。( √ )

(三)学习: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1、师:除了看到“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外,还有看到其他的吗?

2、师:你能读读这句话吗?(学生读)

3、师:你听到小鸽子说什么吗?(学生讨论、反馈)

4、师:你能读出鸽子的心情吗?(比赛读)

5、师:老师曾经说过,鸽子是代表着什么意义?(和平、没有战争)

6、师:是对,有战争的国家是痛苦的,(出示战争图片)现在你们生活中祖国妈妈的怀抱里,觉得幸福吗?(幸福)

7、师:如果让你对祖国妈妈说一句话,你会怎样说?(学生讨论、反馈) (出示课件:请你对祖国妈妈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8、师:现在我们一起用热爱祖国的感情读读这句话吧!(齐读)

(四)学习: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1、师:还有谁看到其他的?

2、师:(出示句子)你能读读这句话吗?(学生读)

3、师:大海也为祖国妈妈的生日奏起了乐曲,你们想听听是什么乐曲吗?(播放《生日快乐》《爱我中华》)

4、师:好听吗?这句里有两个相同的字,但是读音却不同,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出示课件: yua (音乐、乐曲)

la (快乐、欢乐)

5、师: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四句读一读吧!(出示课件)

(五)学习最后一句: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1、师:新中国成立以后,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图片)(1)万丈高楼平地起。(2)天空亮起五彩的礼花。(3)申请奥运成功。(4)嫦娥飞越太空。

2、师:看到祖国大地美如画,我们的祖国六十一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你们自豪吗?骄傲吗?

3、师:那么我们一起以自豪、骄傲的心情来读最后的句子。(出示句子)(齐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

4、师: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可书上说是十三亿孩子,你如何理解?(出示选择题:十三亿孩子是指:( B )

A、中国的全部孩子。

B、全中国的人民。

5、师:对了,全国人民都欢庆这美好的日子,这代表着人民对祖国的什么感情?

6、师:你们也爱祖国吗?(爱)好,我们一起用感情地读好这篇诗歌,看谁读得最好的。

四、延伸拓展。

1、(出示课件)你会怎样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

2、学生讨论,再反馈。

五、练习巩固。

一、连一连。

献上 旗帜金黄的 旗帜

举起 鸽子火红的 果实

飞着 乐曲洁白的 乐曲

奏起 果实欢乐的 鸽子

二、仿照例子写一写。

1、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献上 。

2、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飞着 。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背诵《欢庆》给父母听,明天过关。

板书: 欢庆

田野 献上 果实

十月一日 枫林 举起 旗帜 热爱祖国

国庆节 蓝天 飞着 鸽子

大海 奏起 乐曲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简介。

2、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3、思考: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 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一、说黄河

背景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在抗战初期转入敌后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黄河险峡急流,目睹黄河的恢弘气势后创作的,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千千万万英雄儿女投入了抗日洪流,诗人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祖国和人民的顽强不屈。《黄河颂》是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歌词唱出了黄河的气魄,颂扬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二、颂黄河

配乐朗读《黄河颂》,读准字音,揣摩感情。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试读,教师做朗读指导。

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壮激越的。

②注意朗读词和歌词之间的停顿。

③注意重点词语的重读。如“望”、“掀”、“奔”、“劈”等

④“啊!黄河!”反复了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指名朗读,展示自我风采,小组评议。

三、研读诗歌,体会情感美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品读诗歌,赏析语言美

你喜欢诗歌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

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

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

[导入新课]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一]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1.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

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2.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3. 教师展示动画: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教师提问]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启发] 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冀州的地形如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

[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承转] 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

[讨论] 把学生分成3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

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4.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 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资源 ③ 土壤 ④ 水源 ⑤ 气候 ⑥ 植被 ⑦ 地质 ⑧ 交通

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的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如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真正有效的:当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这样才能最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实际上的实施。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发生在海滩上的故事。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第二件事是画家送贝壳给小姑娘,小姑娘不收;第三件事是在回家路上,画家故意将贝壳漏在沙滩上让小姑娘拣,小姑娘拣起后,又还给了画家。体现了小姑娘纯朴、诚实、信守承诺的美好心灵。

课文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抒情明理意味很浓。寓情理于景,寓情理于事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美丽的海滩景色的描写,对小姑娘和画家叔叔之间发生的事情的描写,都是为了衬托小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因此,课题中的“金色”绝不仅仅是海滩的金色,更是小姑娘心灵的金色。

文本中描写了小姑娘与画家叔叔之间发生的三件事,其中以“看衣服”这件事描写得最为详细。课文通过描写“太阳刚冒出来”、“太阳越升越高”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看出小姑娘已经等了很久的时间;通过“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体会小姑娘在太阳越升越高的海滩上等待叔叔时的焦急心情,以及老伯伯的好意劝告小姑娘的婉言谢绝,看出小姑娘虽然等得那么焦急,仍然信守承诺。

本文的生字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是个生字刚好分成两类,一类是多音字,另一类是形声字。对于形声字的概念,三年级学生早已确立,尤其是发音明显、形旁明确的字,例如本课的“礁”、“螺蛳”等,但有一个极不明显,就是“额”,通过查阅资料,“额”也是形声字,从页可声,“页”表示与头有关,由一发动全身

[设计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是一篇选读课文,编者的意图主要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因此本课的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上。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思考、交流和质疑等方式读懂课文,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阅读后感受到一种美的熏陶:沙滩美、贝壳美、小姑娘的心灵更美,同时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在享受“阅读有收获”的快乐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能够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2、 启发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使学生能够发现在金色的沙滩上,小姑娘那颗诚实守信的金子般的心。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小姑娘和画家叔叔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感受小姑娘的高尚品质。

2、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老师:课件。

学生: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诚实、守信方面的小故事。

[教学流程]

(一)、欣赏美景,感知景物之金色

1、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播放沙滩美景)

(引导学生自由说,初步感知金色的沙滩带来的景物美。)

2、师: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就在这美丽的海边,就在这片金色的海滩上,发生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走进文本,体验多元之金色

1、初读文本,感知小姑娘

自由读读课文,读完试着完成以下填空:

当画家叔叔________的时候,小姑娘________。

当画家叔叔________的时候,小姑娘________。

当画家叔叔________的时候,小姑娘________。

汇报:

(1) 出示生字词

Kān jiā

看着 画夹

Jiāo lí luó sī

礁石 沙蜊子 小螺蛳

é qìn tǒng gē

额头 沁 捅 搁

(2)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是多音字;第二行和第三行是形声字。尤其指出“额”字也是形声字,与“页”为偏旁的字都与头部有关,比如:倾:头不正也;项:头后也;顾:回头看也……)

2、再读文本,了解小姑娘

师:当我们把上面三句话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整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读完后说一说整个故事讲了什么?

(学生再次读课文,后以填空为支撑,同桌互说故事到底讲了什么,然后指名全班交流。)

3、研读文本,走进小姑娘

师:小姑娘的种种举动,画家叔叔有什么反应?(感动)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

师: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从“惊讶”、“眼圈红了”、“ 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等词句中体会画家叔叔的感动。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想,为什么画家会如此的感动,会如此惊讶?

(学生自由读后,说一说,画家叔叔感动的原因。)

⑴、“看衣服”,感受小姑娘信守承诺之金色

师:小姑娘答应了叔叔,帮他看衣服,就使叔叔感动了吗?

(小姑娘一直在关注着画家叔叔的归来,她很守信。)

师:你说的是不是这样的情景?(课件出示两幅有关小姑娘的画面:一幅是焦急地等待;一幅是欢迎叔叔归来。)

师:你能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小姑娘的不同吗?

(引导学生从小姑娘的眼神、眉头、手的动作中去观察。)

师:你们能为这两幅图分别起一个名字吗?

(学生可能会起“盼”、“焦急的小姑娘”、“等待”、“激动的小姑娘”、“欢呼”等名字。)

师:小姑娘为什么而焦急,又为什么而激动呢?

师:学着刚才图中小姑娘的表情轻轻地读这段话。

(引导学生读“看衣服”小故事,通过“太阳刚冒出来”、“太阳越升越高”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看出小姑娘已经等了很久的时间;通过“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体会小姑娘在太阳越升越高的海滩上等待叔叔时的焦急心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说一说,在烈日下等人的感受,结合课文说一说小姑娘当时的心里会想些什么。穿插指导多音字“看(kān)衣服”、“画夹(jiā)”的读法。)

师:小姑娘为画家叔叔看衣服等了那么长的时间,心里非常焦急,但是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

(用上“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师:读着描写小姑娘神情、动作的语句,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站在我们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个——

课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个________的人啊!

(学生自由说。)

师:正因为小姑娘的这种信守承诺,所以画家叔叔感动了。

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引读)

⑵“拒收贝壳”,感受小姑娘不求回报之金色

师:正当小姑娘焦急地等待着叔叔的时候,叔叔回来了。你们看,他带回来这么多的贝壳呢!有沙蜊子、大猫眼、小螺蛳、金海螺……(课件出示:贝壳图)

师:你们喜欢吗?那你们觉得小姑娘会喜欢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小姑娘羡慕极了,情不自禁地说:“啊,真好看!”

对话创设情境,换位思考:

师:小姑娘,这么好看的贝壳,你收下吧!

(学生一定会学着小姑娘的样子加以拒绝。)

师:你为什么要拒绝啊?你这么喜欢就收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说了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师:可是,你帮我看衣服了呀!我是为了感谢你才送你贝壳的。

(引导学生明白小姑娘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才信守承诺一直等叔叔回来的。)

师:因为小姑娘答应了叔叔帮他看衣服,就遵守承诺,还不收叔叔送给他的贝壳,我们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个——

课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个________的人啊!

师:正因为小姑娘的这种不求回报,所以画家叔叔感动了。

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引读)

⑶“拣还贝壳”,感受小姑娘诚实之金色

师:是啊!画家叔叔感动了,他多么希望能把漂亮的贝壳送给这个可爱的小姑娘,于是他故意让美丽的贝壳,从袋子里漏出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让孩子们自由说一说自己遇上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师:那小姑娘又是怎么做的呢?

(结合文本,说一说小姑娘是怎么做的。)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读出小姑娘这几句话的韵味呢?自己先去读读吧!

(让学生读中去体会,小姑娘从“喜欢贝壳”——“犹豫”——“坚决拒绝”的心理活动。)

师:我们一边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一边读着这几段话,我们被什么感动了?

师:就让我们和着音乐读读这感人的文章吧。

(学生齐读“拣还贝壳”小故事。)

师:读着读着,我们感受到小姑娘拣起的不仅仅是贝壳,还是——

师:读着读着,我们还感受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个——

课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个________的人啊!

师:正因为小姑娘的这种诚实,所以画家叔叔感动了。

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引读)

(三)、情感升化,感悟心灵之金色

师:这片金色的沙滩很美,但更美的是——

(学生自由说说对小姑娘的看法)

师:因为——

师:那你想对这个小姑娘说点什么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吧。

(学生写后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评点。)

[板书设计]

看衣服

在 金色 的 拒收贝壳 金色(心型)

海滩上

拣还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