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育随笔 > 如何使学困生成功(教师中心稿)

如何使学困生成功(教师中心稿)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8.97K 次

山东省单县实验中学 朱瑞富

如何使学困生成功(教师中心稿)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的毒害,也随之而来。如各种电子游戏厅、网吧的开放,各种文化垃圾的存在,毒害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灵;再加上人与人之间不正常的交往关系等,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着消极影响,埋下了不爱学习的祸根。 

2.家庭教育的失误。一般来说“学困生”的家长是教不得法,娇严失当。有的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子女,捧他们为掌上明珠,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放任不管;有的家长粗暴无知,对子女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动不动就拳脚相加,(有时女子单打,有时男子单打,有时男女混合双打)家庭缺乏温暖,或家庭成员之间要求不一致,使子女无所适从;有的家长本身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甚至纵容子女贪图享受安乐,给子女灌输一些“学习无用”的思想等。这就使本来好学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学校教育上的偏差和过失。首先,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教育为了升学,升学以成绩论英雄,以学生成绩评价学校,评价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就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分类、淘汰,致使一些学生丧失了信心;其次,是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不同,致使那些需要时间长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时间久了便沦为“学困生”;再加上有的教师急功近利,对学生期望过高,对学生估价往往脱离学生真实情况,致使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态度冷淡无情,或过分讨好学生,不敢严格要求,或对学生亲疏有别,不能一视同仁,过分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的情感等。甚至造成师生对立,导致了部分“学困生”的产生。 

4.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吃苦的精神,缺乏顽强的毅力,不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再加上学生思想上理解的偏差和误区,对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管教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或沉醉于低级趣味的东西,甚至接受完全错误的东西,知错不改,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困生”。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有时是综合以上各原因而形成的。总之,在兴趣、意志、情感、动机、信心、习惯、性格、毅力等方面表现的比较差,也就是“非智力型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转变

1.用真诚的爱温暖学生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 要做到关心爱护学生,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熟悉学生,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对学困生要有五心:信心、关心、诚心、耐心、爱心。学困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大家知道,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学困生”,教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不少。据中国青年报报导:一个平时连两位数加减法都不会做的所谓“差生”,在谈起“养鸟经”时,却口若悬河;一个门门都不及格的“学困生”韩寒,居然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作家。我们教师千万不要瞧不起学困生,更不要放弃他们,要做到“爱钢又不恨铁”,我们要尊重、亲近、感化、转变他们,“良驹多出于烈马”,在我们的教鞭下有瓦特,在我们的冷眼中有牛顿,在我们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把真诚的爱洒向学生,用爱心温暖学生,才能唤醒学生,爱心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基础。以爱为前提,运用各种方法转化他们,请坚信学困生也一定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2.成功是成功之母

学习的认识过程是由不知到知,学习主体学生不断的探索、研究、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未知的知识空间是茫然的,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干扰,难免要走错路。这是很正常的,此时需要老师的引导,但是他往左走,被批评,往右走被训斥,往前走被指责,往后走被打回,他无所适从。对于他来说,学习就是置身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充满了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试想,如果一位学生总是被老师的提问问倒,总是考试不及格或不理想,总是上课听不懂,学不会,练习不会做。那么,他就总是体验到一种失败的情绪。失败情绪的积累就会产生一种压抑感。这种压抑感表现出一些心理的甚至生理的反映。例如,总是失败会形成一种自我暗示:很可能是自己的天分不足,智力有限,再努力也没有指望。因而就削弱了继续努力的热情。甚至对学习产生了反感。在他最需要老师的引导,家长的关心,同学的帮助的时候,得到的却是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的轻视。在他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伴随着的总是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曾经有一位学生对我谈过,他的数学成绩不是太好,每当他拿起数学课本时,他的大脑就有昏涨疼痛的感觉,胃里也不舒服。事实上,在每个班中,绝大多数中下等学生可能一差到底,就是由于总是失败,总是灰心丧气所至。当失败--灰心--再失败--再灰心这种恶性循环出现时,学生连最基本、最简单的概念都难以学会。此时教师去讲如何克服困难的大道理是不容易奏效的。这种恶性循环若长期存在下去,将会磨掉学生最后一点进取精神,并强烈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甚至使他们的一生都蒙上一层不太光彩的阴影,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难怪在大学里读书的有些学生,他们回忆中学的学习经历时,对中学教师感情冷谈,甚至痛恨。媒体中我们也见过有的学生杀弑父母,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相反,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去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就能够改变他们原来失败体验的心态,由被动消极变为主动积极。加拿大病理学家冈斯谢尔耶所做的大量心理试验证明:学生的极度疲劳,往往是由于经常失望和失败造成的。如果学生经常处于成功的环境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他们就会爆发出内在的学习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根据马斯洛高峰体验的理论,当一个人经过一场紧张的奋斗终于成功时,“他会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他感到自己是真正属于这个世界。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旁观者,一个无人问津的孤儿。”成功本身会使学习者的心理上感受到一种如疾如狂的喜悦,一种欢乐之极的轻松。对于一个经常失败的学生来说,这种体验是陌生的,美妙的,也许是从未体验过的。这种健康心理状态的产生,也对他产生了自我暗示:他开始相信自己做为一个正常人的价值,相信自己和别的同学一样具有潜在的能力。他丢掉了孤独感,把自己置身于同学之间,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正视别人的目光。他感到已同班级、学校、社会乃至家庭紧紧联系融为一体。于是他坚定了继续进步的信念,他变得努力,他相信他的努力会取得成绩,相信有成功的希望。成功使一个经常的失败者产生再成功的希望--成功是成功之母,他愿意为取得成功而不懈努力。 

3.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心 

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信心是成功的源泉。要帮助学生鼓足勇气,重拾自信,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也有优点,这样才能填充自信,对生活、学习更有信心。 在心理方面,学生都有期待心理、表现心理等。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时刻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如让学困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比方说收发作业等。在他回答的问题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但也有可取之处,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加以肯定,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再比如,学生的文章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总能找到一些长处,有的`中心明确,有的内容充实,有的感情真挚,有的结构合理,有的语言流畅等等,有这么多好的评语我们为什么不用呢?如果这些优点都没有,或许写得字很工整吧,总会有一个字写得好吧,总会有一个笔画写得好吧,见的优点。学生每写一篇文章得到的总是老师的肯定,就会激发写作的兴趣,增强写作的信心。相反,学生经过艰辛的努力写出的文章被老师说得一无是处,哪种方法更易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显而易见。

具体方法是“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多矫正、勤表扬”。 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对他们的特长肯定、奖励,以激励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向他们提出希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不竭动力。他们会在学习上也能象发挥特长一样,要求上进,坚定地迈出前进的步伐。 

4.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不是班主任单个人的事,但靠班主任孤家寡人孤军奋战,恐怕势单力薄,难以奏效。还应该靠各位科任老师积极协助。除此之外,还要靠家长的配合,社会的配合。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要把家庭、社会、学校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转化氛围。要以家庭、社会作为巩固学校转化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作为转化“学困生”的主力军,要协调好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他们处于良好的环境中收到各方面的帮助。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历程,也不是某个人单枪匹马所能成功的,而要靠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的配合。

 学困生的转化,还需要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创新,教育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智者不只发现机会,更要创造机会。让我们修复好学困生将沉的航船,并协助他们顺利航行,在航行中取得崭新的、成功的体验,从而鼓舞他们去迎接今后的挑战。只要教师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学困生定会不断进步,最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