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育随笔 > 《石钟山记》简析

《石钟山记》简析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3.02W 次

课文题解 

本文选自《苏东坡全集》。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闲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其诗、词、散文、赋、书、画均冠绝当时。与父苏

询、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

石钟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

山,南连的叫上钟山,北连的叫下钟山,相距不到一公里。

课文简析

课文共三段。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

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第二段,写作者亲临

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

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三段,写作

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

叹”。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的

写作方法。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

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

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这种议论,确定能给人以启发。

特点提示

《石钟山记》贵在由名质实,实地考察,表明了苏轼不泥古而崇实的.精神。

文章不虚耗笔墨,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结合记叙,即事明理,深入浅出地议论,

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至于写景,作者又紧紧抓住景物的特色,作气氛的点染,

写出自己的感受,如写暮夜乘舟探绝壁一段,绘形绘声,情景事例,描写十分细

腻、真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问题思考

苏轼的考察结果仍没有跳出前人“以声得名”的窠臼,对此,你是怎样看待

这篇文章的?

(提示)读本文,答案的正确与否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体会作者重视调查研

究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探求精神,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