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教学 > 语文教案 > 教育随笔 >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推荐人: 来源: 博学咖 阅读: 1.46W 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准备:

了解当年红军长征的背景和经过,搜集毛泽东主席的关于长征的诗词,读熟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了解诗的一般常识。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二、四、六、八句),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的四声和今天普通话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4)入声。这个声调后来消失了。《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四、出示教学目标(略)。

五、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逶迤(wēi yí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páng bó ): 气势雄伟的样子。

岷山(mín )

2.了解本诗的大致含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六、赏析课文。

(1)学生读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理解: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

难--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理解: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学生读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理解: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逶迤--绵延不断

腾--突出奔腾气势

磅礴--形容其巍峨高大

走--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学生读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理解: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代表。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

大渡桥横铁索寒--a“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b“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c“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既3、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4)学生读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理解: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七、整体感悟课文。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2.中心思想。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3.写作特点。

(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2)比喻、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八、听《长征》朗诵和歌曲。

九、课文延伸。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2.长征是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3.长征途中最重要的会议是什么会议?

4.长征途中主要经历了哪些历史事件?

5.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展示相关图片。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书面:导学练习。

附件一 板书设计

万水:金沙江 大渡河

远征难 只等闲 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 乌蒙 岷山

附件二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本文具体教学有如下做法和思考。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拓展:《清平乐·六盘山》。

4、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乐观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

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

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配乐让学生仿读,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体会诗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教现成的知识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读,自主合作,循文探究,利用诗文中总分结构,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抓住“万水千山”总述句,让学生分头研读,分组讨论。体会如何“难”,但红军战士又怎么“等闲”

①选取哪些山?怎么难,但红军眼里怎样?

②选取哪些水?怎么难,但红军面前又如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1、出示插图,结合诗文进一步理解诗义。

2、抓住自己感受深的情节畅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读书深情,诵出豪情。

4、最后一句作者的愉悦心情和你一样吗?

四、适当拓展,推荐爱国读物

1、长征故事你已经读过的有哪些?

2、推荐如《丰碑》《草地夜行》等读物。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五、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1、生活中也会通过这样的“山”“水”,结合生活说一说。

2、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长征精神呢?如何学会排除万难?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情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长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特别是作为广东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富足的生活中甚至产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能试图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不朽。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设计理念】

1、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文本距离。课前可让学生利用联网对长征资料进行收集。课上可让学生汇报对长征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从而确定了教学的走向和纵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实效。

2、诗作为浓缩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的内涵往往是要用心去意会的。好的东西是不可能言尽的,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意会可以不言传。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去解释。更主要的是紧扣诗眼,咀嚼涵咏,抓住“难”“不怕”“ 寒”“暖”和“喜”等词,紧扣诗歌的特点,凸现出语文味。以领悟情感为主线,当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背后去发现、去体会语言文字之背后作者那大无畏的豪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情引入

1、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信息说一说。(师生交流信息)

教师出示:

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2、长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教师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把诗句读一读。

提示:“等闲、逶迤、磅礴、云崖、泥丸、岷山”的写法和读音。

2、五年级了,谁能说说有什么方法理解诗句。(如:问同学,上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看注释,连词成句等等。)

3、学生运用方法自学,了解诗歌大意。

三、咬嚼诗眼,品悟诗蕴

1、读第一句:谁能用一个字说明红军长征是怎样的?(难!)红军面对这些难怕是不怕?(不怕)

板书:难 不怕

2、再往下读:哪些重点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

(1)引导学生装抓住:“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等重点词语理解“难”。

(2)引导学生抓:“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等词体会红军的“不怕”

(3)这所有的一切所一句诗来概括是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把自己的理解带进诗句,诵读全诗。

四、引领提升,直入诗魂

1、这些词语是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逶迤”“ 磅礴”“ 寒” “千里雪” ??“细浪”“ 泥丸”“ 喜” “心开颜”

2、体会五岭的“难”

(1)教师当场院板画。问哪一个是五岭,哪一个是乌蒙。

(2)乌蒙磅礴,给磅礴换一个词?你知道乌蒙山有多高吗?4200多米。如果拿我们现在这六屋教学楼来比的话。他相当于800多层。你想要爬上去有多难。你再读。

(3)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你能会到什么?

(4)把这种感情送到诗句中读一读。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

(5)同学们,要是平时,翻过几座大山已属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教师出资料)

前有阻击,后有追兵,天上不有敌人的飞机。

(6)看完资料,学生谈理解,教师点拨,学生读第二句诗。引导读出自己的感觉:轻松,悲壮,无畏。豪迈。

(7)如果你是红军你如何对敌人读这一句诗。面对这万水千山的困难你如何读。对着自己无畏的红军兄弟你又将如何读。

3、教师小结: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请读出红军做出的坚定的回答。

生读第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难、平常)(字体比上一次板书大一倍)

4.深入感悟“暖”

(1)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

(2)(师介绍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云南进发。面对金沙江的悬崖峭壁、滚滚江水,红军战士按照毛主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的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60多人,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到处是歌声和欢笑声:“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3)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又会怎么读? (生读)

(4)请两位学生读资料对话,再谈体会。

出示对话:

“我们一过江,就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甩到后边了!”

“蒋介石跟在后面得到了什么呢!

” 捡到了几双烂草鞋呗!”

(5)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6)创设不同情境读这一句

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金沙水投井下拍云崖暖

5、深入感悟“寒”

(1)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

(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

(2)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心惊胆战、魂飞魄散、惊心动魄、望而生畏……)

(3)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4)影像再现,突破难点。真的是望而生畏,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吧!

(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

(5)看了这段录相,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惊险悲壮、高度概括、心惊肉跳,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出示资料,学生深刻领会思想感情。

1934年十月,一支军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闻的长征,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一走,竟然走了13个月零2天,这一走,走了25000 里。最小的战士只有十一、二岁,长征途中,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走600里荒芜人烟的茫茫草地,经过11个省份,前进的代价是生命,路上行军一共368天,总长25000里的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其中100多天是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

??《长征记》 红一军团编 1936年8月 预旺堡

(7)再次引领学生感情朗读

面对这寒光闪闪的铁索桥,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面对那些残暴的敌人,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望着铁索上的鲜血,面对牺牲的战友,我们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8)升华感情: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这个寒仅仅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寒冷吗? 寒,这是因为我们战士在这里洒过鲜血,寒是因为我们的战友在此长眠,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红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难 不怕(字体更大一些)

6、体会“喜”

(1)“喜”的是什么?喜从何来?(喜的是他们已红走过了岷山和一望无际的草地。因为他们只要走出岷山,就可以胜利地会师了。喜的是他们在一路上夺取了种种关卡,非常开心,战胜了敌人。摆脱敌人之喜。离解放中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2)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把红军所有的喜悦通过你的声音释放出来吧!先练练,你可以站起来读,加上手势读,也可以找你的同伴一起读

(3)全班同学一起来,抒发红军的喜悦之情。

五、即兴练笔,激荡诗情

1、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远征,它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点击课件视频)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其中有一项奖,他不是颁给了某一个人,而是颁给了一种精神,一个群体。这种精神叫长征,这个群体叫红军。很可惜,这个奖没有颁奖词。

2、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你来红军战士写颁奖词,你想对自己,或是想对红军的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3、学生练笔。

4、学生配乐读自己的颁奖词。

总结:是啊,神仙也难过的雪山拦不住他们,绵延几千里的五岭峰,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拦不住他们,激流峭壁的金沙江,寒气逼人的铁索桥拦不住他们,蒋介石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不上他们,因为他们的名字叫红军!(配乐齐背全诗,结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誊写小练笔到作文本上。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用具】

长征专题学习网站。

【课前准备】

利用电子阅览室上网浏览“长征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

(板书课题)同学们,初见“长征”这个词,是不是感觉很陌生?因为这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事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有人说: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感受他那博大豪迈的胸襟,走近长征,感受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交流查阅关于红军长征和诗人毛泽东的有关资料:

1、通过课前预习,你搜集了哪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利用课件(地图)结合学生汇报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解诗题。

2、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次伟大的征程中,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才能。你对毛主席了解多少?

过渡:

他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带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我们开创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毛主席泼墨挥毫,用精炼的语言以诗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呈现了长征这段惊天动地的壮举,

二、读诗文,解“七律”

1、自由练读诗文。

2、指名学生读诗文,检查字音。

3、再读诗文,解“七律”,体会诗的韵律节奏。

三、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

这首诗文字精炼,内容丰富。想学好这首诗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1、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一下,这首诗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

⑵、体会这句诗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总起全文。

⑶、指导朗读(有力度、缓)。

2、过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默读下面的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词写红军遇到的困难和艰险?哪些词写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并克服困难?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⑴、同桌交流。

⑵、全班汇报交流:

抓住关键词,相机出示“长征专题学习网站”有关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

五、想诗境,悟诗情

1、读完诗文,哪些诗句描绘的情景在你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纵横二万五千里长征?你学到红军什么精神?

2、过渡:

红军战士怀着对革命事业无限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在腥风血雨中闯出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你听,那嘹亮的歌声催人前进,胜利的旋律使人振奋。播放歌曲《长征》。

3、是呀,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长征,感受长征,再次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长征了吗?课后还可以阅读《同步拓展阅读》,还可以继续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长征。

七律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毛泽东主席:

师: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

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说一说。

2、回顾学过的课文: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3、简介本课时代背景:

师: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结合资料袋提供的信息说一说。

(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

1、初读诗文,感知大意:

⑴ 学生自由读诗文,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

指名学生交流。

⑵ 按照学习提示自读自悟,同桌之间合作学习:

师: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⑶ 交流自读自悟的成果: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

2、精读诗文,领悟意境:

⑴ 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 诗中哪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

②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③ 品读此句诗。

⑵ 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 这样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② 讨论“腾”能否换成“流”?

③ 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④ 讨论“走”能否换成“跋”?

⑤ 品读此句诗。

⑶ 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② 体会“暖”字表达的情感。

③ 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学生默读相关资料。

④ 体会“寒”字表达的情感。

⑤ 品读此句诗。

⑷ 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 这句诗写出了红军怎样的心情?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

② 学生讨论交流。

③ 品读此句诗。

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1、齐读诗文,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

2、播放《长征》歌曲。听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交流感受。

4、全体起立齐诵《长征》。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五岭 细浪 英乐

乌蒙 泥丸 雄观

金沙江 暖 气主

大渡河 寒 概义

岷山 开颜